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烏托邦》讀後感3篇【優選】

讀後感 閱讀(1.59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烏托邦》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烏托邦》讀後感3篇【優選】

《烏托邦》讀後感1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鬥》裏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知道這個層面上,

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類似於香格里

拉這樣的詞彙。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彙所寄予的深刻內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

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

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於其高度關心人民大衆的生活。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裏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侷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侷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侷限性。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並不是莫爾所願見到的.結果。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

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

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並構成一個獨特的統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衝破封建關係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並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後不久,起義受到鎮壓,殺戮很重。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

以至於吃人,並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這個說法的先進處在於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裏,財財產公有,人們務農爲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遊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嚮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現在看來並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展和循環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註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後感2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鬥》裏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類似於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彙。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彙所寄予的深刻內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於其高度關心人民大衆的生活。”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裏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侷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侷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侷限性。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並不是莫爾所願見到的結果。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並構成一個獨特的統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衝破封建關係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並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後不久,起義受到鎮壓,殺戮很重。”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這個說法的先進處在於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裏,財財產公有,人們務農爲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遊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嚮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現在看來並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展和循環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註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進步意義。

《烏托邦》讀後感3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s(地方)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爲“烏有之鄉” 。《烏托邦》中描繪的那個完美的國度確實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小說裏,確實可以看到莫爾的內心對這樣的社會的嚮往和憧憬,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並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願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

莫爾從烏托邦島、城鎮、文官制度、貿易和禮儀、交通、旅遊、奴隸和婚俗、軍紀、宗教九個方面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它宛如茫茫大海中一滄月般神祕的島嶼。那裏的公民是那麼純樸,基於優越的天然環境,烏托邦坐擁着無數的財富,然而,他們錢財如糞土,金錢於他們不過是一種保衛國家的工具,對於那些追求金錢的人他們的態度是那麼鄙夷。雖然他們的社會相對封閉,但是,那裏的人們卻不愚昧,他們崇尚科學,對知識的追求遠遠地超出我們的想象。對於外來的訪客帶來的技術,他們亦會虛心請教,不恥下問,對於知識的渴求永無止境。

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並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於集體之中,而事實上,這樣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制度的最大合理化,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爲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纔可能完全爲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莫爾在書中並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對於莫爾在小說中虛構的這樣一個理想化完美的社會,個人而言,確實是受到震撼。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他認爲,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當時,這不過是他的空想,即便在當代,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隨着經濟的發展,人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原有的物質就無法滿足當下的人類,競技是無可避免的,絕對的集體主義只會遙遙無期!曾經對烏托邦的嚮往終究只是是我對理想化的完美事物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