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春》讀後感15篇【必備】

讀後感 閱讀(1.67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讀後感15篇【必備】

《春》讀後感1

看完《春琴抄》,我只想說,春琴有多少缺陷,佐助就有多完美。春琴傲嬌恣意,佐助溫和謹慎;春琴隨意打罵,佐助謙卑恭順;春琴奢華鋪張,佐助簡斂樸素;春琴,貪奢享受,佐助處處爲僕。所以,春琴活了58歲,佐助活了83歲。從他們相見之日起算,佐助比春琴多活了21年。也算是紅顏薄命,老實人長壽,老天總是公平的。

佐助愛春琴什麼?說來也俗,但其實也是最真實的。因爲春琴好看。肌膚如雪,吹彈可破,皮膚細膩光滑四肢柔軟白嫩,連一雙盲眼似乎也比平常人更明亮更美麗。如果她不瞎,又怎會輪到他佐助?如果我遇到一個這樣美的男神,我大概也不需要他會什麼,只要擺在那裏看就夠了。更何況,春琴還彈得一手驚世絕倫的三絃,更是讓人不得不愛。

那春琴愛佐助嗎?我認爲是不愛的。因爲愛中有個很重要的成分,叫敬。尊敬的敬。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沒有尊敬是沒有真正的愛的。顯然,在春琴眼裏,佐助只是一個下人,世代爲奴僕,尤其是在攀比炫富心態盛行的大阪的那個時代裏,嫁個這樣一個人爲妻簡直是莫大的恥辱。所以即便懷疑也矢口否認,即便孩子長得那麼像他爹,也說“什麼啊,我能跟那號學徒?!”她對佐助是看不上的,是輕視的藐視的,如何又能從心裏愛他。

一個人愛得深,另一個人嗤之以鼻,持續30年,如何平衡?佐助的心理如何平衡。所以,這篇小說越看到後面我越害怕,我害怕作者到最後來這麼一句:佐助心裏有個祕密,一個至死不能說的祕密,他知道春琴臉上的傷是怎麼回事?只是再也沒有人追究了。天啊,我會嚇死,即便如此我也覺得合情合理。爲什麼不呢?毀了她然後永遠地擁有她;摧毀她的驕傲,讓她再無所寄託無所依掛?這樣自己就能跟她平等對話了。

可是,這樣未免太殘忍了。佐助不是這樣的人。他是這樣獲得平衡的。從他刺瞎了自己的雙眼那一刻開始。他開始陷入和春琴一樣的黑暗世界,那種黑暗是和他在未失明前在閣樓裏抹黑學琴是完全不同的,真正的`黑暗,無底的深淵。在那一刻,他看到了,理解了,平衡了。也許春琴從來不是本意的驕傲,是自卑促使她驕傲,是不甘心促使她霸道,是絕望讓她絕望。她不是像佐助那樣自主自願地失明,如果沒有那樣的不幸,她本應是個舞蹈演員,一個三絃琴演奏家,是要站在舞臺上接受萬衆矚目的,鮮花和掌聲,還有愛慕呢?而如今,她只有他。她的藝術至死都沒有獲得多少的社會認同,只是開了個私塾收了爲數不多的幾個弟子而已,榮譽和名利不足以彌補她的失去。所以,她瘋狂,她折磨人。是啊,什麼樣的失去能比身體的缺陷更令人感覺自卑呢?因爲身體的缺陷一目瞭然,時時可見,無需暗示,無需提醒,自見分曉。只有當佐助刺瞎了自己,他才真正獲得和春琴一樣的平等地位。“您若愛我,便和我一樣。”就是這個意思。

我看到小說後的評論有幾條很有意思,有一條說,究竟是愛情讓我們藉由某個人認識了更大的世界,還是讓我們愛得眼中只剩下對方。在春琴和佐助的愛情中,佐助愛得眼裏只剩下春琴了,而春琴的世界裏——至始至終只有她自己。

《春》讀後感2

在學校第三屆讀書節期間,我誦讀了很多唐詩,李白、杜甫、王維、王之渙、王昌齡……一位位偉大詩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間,田園詩、邊塞詩……我用心誦讀、品讀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詩歌。其中我最喜歡大詩人杜甫,我讀他的詩,讀他的故事。最感動我的是他寫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我們已經學過這首詩。那時我就知道,由於當時天氣乾旱,所以這場雨讓大詩人非常興奮,忍不住發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感嘆,再加上春雨在夜裏悄悄來臨,沒有一點聲音,像天使降落人間,不驚擾人們的好夢,滋潤着萬物。這樣的一場雨,真是好雨啊!

語文課本里的這首詩只有前四個分句,今年讀書節期間,我終於讀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後四句寫道:“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是說詩人在看雨。“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是在說詩人在想雨:天亮後,看看這帶着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豔,整個錦官城將變成繁花盛開的世界,整首詩充滿了詩人的喜悅之情。是啊,這場春雨給逃難的杜甫帶來了難得的好心情,然而爲什麼這樣讚美春雨,爲什麼不去責怪它遲遲不來呢?這場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達喜悅的心情嗎?我心中產生了疑問,繼續深入閱讀,查找資料。讓我們回到唐朝,下這場春雨的.那一年。這一年在詩人的人生中顯得那麼重要。安史之亂的馬蹄聲漸漸地遠了,雄渾的號角聲也不見了,狼狽逃難的日子結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幫助下建成了,此時的杜甫卻再也不是“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遺官的一年多時間裏,杜甫清醒地認識到在當時黑暗腐朽的官場,自己的理想沒有一個可以實現,同時也說明詩人根本不適合做官。那麼詩人意志消沉了嗎?一蹶不振了嗎?還是整天借酒澆愁愁更愁?沒有,一代偉大詩人的心靈因爲這場雨變得更加豐滿。那天夜裏,細小的雨淅淅瀝瀝,從天空飄然而至,風將這飄忽的雨吹進詩人點燈夜讀的書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陣欣喜,忍不住放下書本,側耳傾聽。多美的雨聲啊,彷彿人間最美妙動聽的音樂。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該來的時候就來了。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這雨不就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最貼切的寫照嗎?你瞧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的無私深深地打動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裏的小路已經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裏的漁火,在斜風細雨中忽閃忽閃着。可是那些久旱的萬物正在咕咕地,歡暢地吮吸着這甘霖呢?杜甫忽然領悟到做人不也應該如此嗎?他越想越激動,不禁寫下了“春夜喜雨”四個大字……

從此,杜甫像變了一個人,另一個杜甫出現了,幾個月後,他的另一首傳世之作《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誕生了。啊,難忘的雨,無私的、默默奉獻的雨打動了大詩人杜甫,也打動了我。我要誦讀更多的唐詩、宋詞,詩經、楚辭……讓博大精深的中華經典也像這春雨滋潤我的心靈,陶冶我的情操,我甘願做春雨滋潤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裏茁壯成長。

《春》讀後感3

看完了這本書,好像目睹了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首先,封建大家庭制度是必然會崩潰,會被瓦解的,而大家庭的腐朽,就像一隻從內腐爛的橙子,橙子皮完好,但內裏已經透着發黑的腐爛氣息,最終是必定會腐爛的。被舊思想籠罩着的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封建制度孕育下的家的傾軋、鬥爭和悲劇;年紀輕輕的,擁有青春年華的,本應激情四射的一些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封建大家庭裏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舊家庭是漸漸地沉落在滅亡的命運裏面的。一天一天地往崩潰的路上走的封建大家庭是必然的趨勢,這最終可以說是被經濟關係和社會環境決定的。五四運動,新思潮的起伏等等,從而造就了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

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由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結局;而梅、琴、鳴鳳,也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也有三個不同的結局。在當時,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裏一般長一輩是前清的官員,下一輩靠父親或祖父的財產過奢侈、閒懶的生活,年輕的一代卻想衝出這種“象牙的監牢”。在大小軍閥割據地方、小規模戰爭時起時停的局面下,長一輩的人希望清朝復辟;下一輩不是“關起門做皇帝”,就是吃喝嫖賭,無所不爲。年輕的一代卻立誓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建造新的生活,他們甚至有“爲祖先贖罪”的想法。今天長一輩的已經死了;下一輩的連維持自己生活的能力也沒有;年輕的一代中有的爲中國革命流盡了自己的鮮血,而也有的'作了建設新中國的工作者。

所以,在當時的高家仍然是祖父統治整個家庭的時代。高老太爺就是封建統治的君主。他還有整個舊禮教作他的統治的理論根據。高老太爺走着封建大家庭的路。他希望看到和睦,和諧的家庭,可是和平的表面下又掩蓋着多少傾軋、鬥爭和悲劇;有多少年輕的生命在那裏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

並且,長子作爲父母基因的第一個繼承者,往往被道德綁架的更厲害,覺新和平凡的世界裏的少安一樣年紀輕輕的卻不得不擔起家庭的重擔。他在夾縫中生存着,既要遵循那些綱常禮教,又嚮往新文化的潮流;

還好,覺慧憑着一個單純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個目標走去,大呼要做我自己的主人。憑着幼稚而大膽的叛逆衝了出去,找到了新的天地,同時給快要悶死人的舊家庭帶來一點新鮮的空氣。也正是靠着他的“大膽”才能夠逃出那個正在崩潰的家庭,找尋自己的新天地;而“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卻把覺新活生生地斷送了。

此外,幾千年來這條封建道路上也浸飽了萬千女人的血淚,斷送她們的青春,流盡她們的眼淚,嘔盡她們的心血。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r新思潮的崛起,也喚醒了當時的女性對自由民主,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最後,這本書的文字可謂千金一字!讀的時候,感覺每個文字都有聲音,可以感覺作者當時的痛心,批判,無奈等等。也挺喜歡裏面的一系列環境描寫,通過那些環境描寫或渲染了離別,悽清,孤獨寂寞,靜謐,歡快喜悅的氣氛,或烘托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抑或直接抒發了巴金先生的情感等等。

《春》讀後感4

暖春講的是這樣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住着兒幾十戶人家,他們過着平淡無奇的日子。

一天,長老的兒子二狗揀回一個暈倒在村口的女娃,打破了小村多年的寂靜。村民圍着女娃議論着,有的說要是男娃就領回去了,有的說萬一把娃養大了,再有人把娃領走就白養了……。長老無奈只好承諾誰要收下姓,等村裏收成好了多給補點口糧,大夥兒無動於衷地看着。年邁的寶柱爹蹣跚着步子走上前,背起尚存一息的女娃朝家走去。深知寶柱爹境況的大夥兒吃驚地看着。

寶柱媳婦兒香草過門多年不生娃,得知寶柱爹揀回個野娃時,認爲他想當衆出她的醜,讓全村兒人都知道她生不出娃來。寶柱也怪爹揀回來個吃閒飯的.。善良的寶柱爹得知小花是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後,頂着兒子兒媳的壓力留下了苦命的小花。

小花非常懂事和心疼爺爺,儘管寶柱的嘆息聲多了,香草的臉陰的能滴出水兒來,可這並沒有影響爺倆兒相依爲命的快樂,土坯屋裏有了笑聲,香草十分妒忌,決定送走小花。

香草在她孃的精心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騙走單純的小花,最終都沒能得懲……香草惱羞成怒,借吃飯之機把怨氣撒在小花身上,寶柱爹忍受不了香草的臉色,帶着小花另起了爐竈。從此七歲的小花每天給爺爺做飯,日子過的很辛酸也很快樂。

心地善良的小花不記恨叔叔和嬸孃,一次次用真誠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們。一次,她送來了親手做的貼餅子,寶柱和香草看着手裏的饅頭,內心被觸動。第二天,寶柱無意中和小花說話了,小花證實叔叔是在和自己說話後,扔下手裏的玉米棒子飛奔出院兒,她拼命地跑着,摔倒了再爬起來,一口氣跑到地裏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爺爺,爺爺看着小花興奮不已的小臉和流血的小手,心疼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好學的小花把偷偷學來的字用木棍都刻在土裏,爺爺看着刻在土裏的一大片字,很難過,決定上山砍柳條,編筐給小花換學費,無數根柳條帶着爺爺的體溫編成了筐。小花終於上學了,她知道考第一爺爺會笑,所以就回回考第一。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香草的肚子依然沒有動靜。香草娘聽說吃螞蚱能治她的病,寶柱不屑理她。小花聽到後,偷偷把路路上的螞蚱一個個抓進瓶子。寶柱和香草看着炕上的10大瓶螞蚱,被深深的震動了……。

小花終於用自己的寬容和善良感化了寶柱和香草,香草流下了懺悔的眼淚……。爺爺和小花被請回了正屋,他們穿上香草給做的新衣服,看着桌上豐盛的飯菜,哽咽着難以下嚥,小花撲進香草的懷裏喊出了生平中的第一聲娘……。

劇中的很多情節都催人淚下,觀看的時候有很多男女都不停的擦着眼淚(包括我),從爺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無私的父親,是怎樣愛兒子的,後來又對一個撿來的姑娘給了無盡的愛……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盡的,是不能用金錢來量的。

《春》讀後感5

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緻,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豔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繫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豔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通過以上對詩句的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不錯的,對於這珍貴如油的春雨,衆人皆盼,詩人亦然。而當春雨飄然降臨的時候,詩人更是驚喜不已,甚至臥牀靜聽,徹底夜難眠,迫切希望它下過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於是輕手輕腳,推門遠眺,靜觀無邊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飄灑的春雨,作者又驚喜地聯想到第二天錦官城滿城春色。詩歌意在盛讚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這不能不令人驚歎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

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的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監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花重錦官城”,着一“重”字,準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豔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讚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的氛圍。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我們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春》讀後感6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爲一篇"春的讚歌".其實這是錯誤。《春》與朱自清衆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瞭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嚐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

《春》一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筆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躺着,打兩個滾兒,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如果作者沒有發自內心的由衷的喜愛之情,怎能寫出這等精彩之筆!在朱自清筆下,春風、春雨都顯得那麼美。風中的柳枝是多麼溫柔,風中的樂聲是多麼動聽,風中的氣息是多麼令人心曠神怡!還有,那綿綿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薄煙,表現了飄渺朦朧之美。我讀着讀着,彷彿正在春風中盡情地欣賞一部春天的樂章,一幅春天的寫意畫。作者對春天真摯的讚美之情,已不留痕跡地融入了景物描寫之中,讓我讀來回味無窮。

《春》一文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繪春天美景,再寫春天裏的人們。我們在春天裏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氣息。這氣息,能讓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讓懶惰的人勤奮工作,讓失望的'人充滿希望。

讀着讀着,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副美麗的景象,一副春天特有的景象:桃樹,梨樹,杏樹上都開滿了一朵朵嬌豔的花,有的紅的像熊熊烈火,有的粉紅粉紅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潔白的像雪花,花兒散發着迷人的香味,閉上眼睛,樹上彷彿結滿了桃子,杏子,梨子!蝴蝶,蜜蜂圍着花兒翩翩起舞,野花數不勝數:雜樣兒,有名字的,無名字,都像趕集似的聚在草叢裏,像一隻只彩色的眼睛,像一棵棵閃爍的星星,一閃一閃的調皮地眨着眼睛。

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裏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春》確實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細讀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一個大病初癒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着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衝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總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溼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啓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

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這幅圖畫。

《春》讀後感7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本書讓我思考得最多的是生與死的問題。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討生與死的問題,很多人認爲不是生就是死,人最基本的兩種形態。但是,村上春樹卻告訴我們,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多次出現在書裏,讓我記憶深刻。村上春樹對生與死的思考,獨到的見解,在他筆下的人物中展現。

一個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用玲子的話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引出新生。還有就是初美的死。生還在延續。

渡邊對虛假骯髒的學校很厭惡,但他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書一開始講了一口很深的、一但墜入便只有孤獨陪伴直至死亡的井,直子明知道是危險的,但又很吸引她,因爲墜入井中便與現世隔絕,也許這纔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一直在渡邊的和木月之間徘徊,在生與死之間掙扎。在療養院的直子曾經好轉,熱切地期待美好的新生活的開始,但是她的另一面的痛苦壓抑在黑暗深處。

綠子像森林裏一棵樹,她似乎可以衝破黑暗享受到陽光。她非常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父母在經歷了痛苦後慢慢死去。她也想逃避,也很想有個依靠。她向渡邊表白,也尊重渡邊的選擇。當渡邊因爲陷入對直子的思念而忽視了她時,她告訴渡邊自己的真實感受並選擇暫時離開讓他們可以冷靜的思考。

除了講生與死的問題,還講了關於精神病這個話題。書裏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是患有精神病的她說的:"我們的正常之處,就在於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當渡邊來到療養院時,他發現裏面患有精神病的人好像很正常,反而裏面正常的人像是不太正常。當他離開療養院,回到正常的人羣中時,他甚至一時間難以適應所謂的“正常”。

書裏除了玲子,還有兩個角色讓我思考了很久,一個是永澤。永澤是一個家境、學識都很優秀的人,是一個“精英”型的人物,他諳熟社會的"精英"規則,他可以輕易利用這些規則,但正因爲他知道這些,所以他的`內心是很空虛。

另一個是玲子的一個學生,她原本相貌身材學習都很好,但她喜歡撒謊,用精湛的演技騙取他人的信任和歡心,好像天生就能洞察人的習性,以此玩弄人心。她擁有彈鋼琴的天賦,但是她並不是真的想彈鋼琴。玲子哪怕被她傷害也爲她的天賦而感到惋惜。有些就是這樣,明明擁有絕頂的天賦卻不好好珍惜。有個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們不接受任何訓練都能比普通人做得好,卻不能和優秀的人相比,他們如果能接受系統的訓練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們又不能接受這種訓練,因爲這偏偏會破壞他們本身良好的天賦。

這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能理解。我從小就不願意接受系統的訓練,我討厭條條框框的規矩束縛我繪畫,我天生就熱愛自由,我知道我和那些優秀的大師相比遠遠不夠,但我自己平日也會練習,比較隨性,按喜好心情來畫畫。

《春》讀後感8

關於朱自清的文章,我們在學生時代閱讀過《背景》和《荷塘月色》,堪稱現代文學史上的美文。今天品讀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清雅動人詩意滿溢的美文。在陶醉之餘,還感受頗多。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感受春的美景和詩情。

《春》不僅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副風景畫,更是一曲對春的讚歌,還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

《春》描寫細膩,富於情致。所描繪的景物充盈着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自己的雙眼,認真地觀察他身邊的'春色。大到山、水、太陽,小到花草、鳥兒,甚至連本無色無味無形的風,在他的筆下都如富有感情的人一般,讀罷不能不令人歎服。我們彷彿忘記了窗外呼嘯的北風,來到了富滿生機的春的世界。

春的生機、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這都不是讓我感受最多的。而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對生活深深的熱愛和那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文中每個、每個詞、每個字都揉進了作者對世間萬物的熱愛。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連用兩個盼望着,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麼殷切。東風來了,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爲‘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後,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壯有力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朱自清用一顆陽光、積極、充滿活力的心去觀察這些景物。他的心情是那麼明朗!這使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那些總是抱怨的人。他們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領導,抱怨朋友。彷彿他們自己就是這個世上最悲慘、最不如意的人。但和朋友一交流,卻發現大家都不過如此。哪裏有事事如意、一帆風順的人那爲什麼會這樣是因爲缺少一顆樂觀、包容的平常心,心態是很重要的。在一張白紙上或一個黑點,正如於丹所講:人們就只看見了那個點,而看不到周圍那一大塊空白。這就像生活中人們總是看到不如意的事,而忽略了剩下的許多快樂事一樣。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去對待生活中的黑點吧。

《春》讀後感9

杜甫,唐朝偉大詩人,一生經歷坎坷。青年時代在盛唐中度過,遊歷了中國許多地方。參加科舉,落榜。和許多盛唐時期詩人一樣,杜甫懷有巨大抱負,入仕治國。但一次次世事的經歷,使他真正看清了這個社會。

當唐朝由盛走向衰落時,杜甫深刻的感受到了社會的變遷,人生的辛酸,同時也看到了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疾苦。

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忠君、仁愛、入仕思想深深影響着杜甫。但當安史之亂爆發的八年間,唐朝社會的急轉直下,百姓深受磨難,杜甫深刻的認識到了世事的變遷,他用詩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記錄了這場戰亂給社會給百姓帶來的巨大影響。

杜甫的詩被後人稱爲“詩史”,深刻的記錄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狀況。底層百姓生活艱辛,戰亂給整個國家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春望》就是杜甫寫於這個時期,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後,作者回到長安所見所聞。

在叛軍的劫掠後,長安已是滿目荒涼,往日繁華的長安,現在已是不堪目睹。詩人杜甫看到這樣的場景,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對於一個忠君愛國、對貧困百姓有仁愛之心的人,內心的傷感是可以理解的。

詩歌的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人用平實的語言描繪了戰亂後再次回到長安的所見,叛軍攻陷長安,雖然山河依舊,但已滿目瘡痍。春天草木茂盛,但人煙稀少,與往日的繁華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借景抒情,抒發了對故國的深深懷念之情。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藉助花、鳥美好的事物表達一種感傷悲涼之情。感慨世事的變遷,對花而傷感流淚,因爲恨別而聽到鳥兒的鳴叫也感到驚心難過。頷聯運用對偶的手法,加強了詩人對長安淪陷的傷感之情。景隨詩人的情感而變化,花鳥美好的事物也因爲詩人內心的感傷而變得淒涼。

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描繪了當時戰亂持續時間長,同時也表明了戰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長期的戰亂,在外打仗的士兵,故鄉家人對他們多麼牽掛,一封家書抵萬金,思念親人。在戰亂的年代,年輕人都被抓去打仗,家裏只剩下老弱,百姓在戰亂中承受苦難,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詩人想到這裏更是感到痛苦,也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對國家社會、底層百姓的憂愁,白髮脫落的更加稀疏短少,髮簪幾乎不能夾住。最後一句表達了詩人杜甫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對國家破落,百姓處在苦難之中的憂傷之情。詩人把個人之情寄予到國家百姓,關心國家安危,關心百姓疾苦。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詩人把個人的坎坷遭遇與社會世事緊密聯繫,在細微之處見真實,寄予感情與詩中,客觀敘述描寫與主觀的抒情相結合。全詩語言樸實無華,卻給人一種悲傷之感。《春望》把作者內心的傷感憂傷之情與現實景物恰到好處的聯繫在了一起。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疾病纏身,國家的衰落,百姓的苦難,詩人杜甫深深感受到了世間的桑海。沉鬱頓挫的風格表現了杜甫一種倔強的性格,感情的深厚表達的真摯。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質,憂國憂民、仁愛之心等等。樸實無華的語言,世事的描寫,對底層百姓生活的感觸,對國家安危的關心被歷代仁人志士所敬仰。

《春》讀後感10

有過幾日煦暖的春陽,是夜,一場醞釀已久的春雨在夜暮的掩飾下悄然而至了。最初,風兒輕輕纏繞着樹梢,送來絲絲寒意,緊接着,那淡煙若霧的雨絲,便從深邃的夜空中輕輕地拋灑下來。待到夜深人靜時,細密的雨腳開始變得急促起來,它們在屋檐上清脆的跳躍着,發出陣陣悅目的響聲。

在夜雨的喧譁中,這場浸人心脾的雨,雖不及杜翁筆下那“曉看紅溼處,花香錦官城”般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卻也能令人在這漫天的雨幕中生出些許的愁緒來。自古逢雨多寂寥,這樣的雨夜,整個心也變得溼漉漉起來。當無聲的夜幕在一片靜謐祥和中悄然降臨。沏一壺香茗,在綠茶霧氣嫋嫋中倚窗聽雨,驀地,一種別樣的感覺,糾纏着萬千思緒,襲上心頭,揮之不去。

千百年前,著名詞人李清照的那首,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也是如此的寂寞長夜,詞人纖纖素手,握一袖微涼,冷寂一顆枯心,她那如水的憂傷,在雨夜化成悽絕的詞賦,縈繞於素墨之間。轉瞬,煙雨飄散,心中一片蒼涼。於是。不禁在心中輕輕吟詠起紅樓詩”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只是一曲孤女葬花詞,便吹得落花滿地。

那一刻,在詞人心中,朵朵落花,在她眼前一片片一瓣瓣的飄着,飛着,下了一場悽美的花瓣雨,那欲說還休的傷痛,瞬間漫了城池。在漫天花瓣雨中,她憶起了遊子的浪跡客舟,憶起了旅人的巴山夜雨,憶起了僧廬下的聽雨客,憶起了長亭外的紅酥手……

愁懷隱隱,此緒幽幽,如同那如泣如訴的琵琶聲,悠遠縹緲,漫無邊際。在這漫無邊際的琵琶聲中,不知這寂寥的憂傷,從何而來,是被音樂感動,還是被生命感動。

往往,孤寂總會令人敏感,也會令人遐想。此刻,敲擊着鍵盤話心底滄桑。盈盈淚光,錯落斑駁流離的光影裏,靜靜地想着,想着那些遙遠的記憶,或熟悉或模糊,或親切或陌生。透明的心扉一旦被思念開啓,寂寞的思緒盡情舒展,平淡的生命綻放旖旎,牽掛的真情隨風而去,如水的月華悄然傾瀉,一顆清純的心靜悄悄的綻放,一如蓮開的美麗。

一些人,一些事,猶如那幅淡淡的山水畫,淺淺的鋪開,緩緩的`着色。

紅塵如夢歲月如歌,不經意間,指縫間流過多少喧囂,細雨又淋溼了多少記憶,塵埃中留下多少歡樂,微風中又飄過多少相惜。曾經的疏狂和追求,現如今還剩下幾何?曾經的癡迷和執着,需要從何處尋覓……

夢裏花落三千,只取心香一片,那只是年少。剪不斷理還亂,那是後主多情。許多的事情,總是在經歷過以後纔會懂得。一如感情,痛過了,纔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傻過了,纔會懂得適時的堅持與放棄,在得到與失去中慢慢地認識自己,在把握和放手中漸漸體諒他人。

有時,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間迸發出令人羨慕的火花,卻註定只是匆匆而過。其實,生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裏。

音樂,輕撫着我生命的琴絃,奏出曼妙的心曲。生命裏太多溫柔的瞬間,無暇徘徊,無暇逃離,一如這寂寥的雨夜。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春》讀後感11

本學期工作之餘,我有幸拜讀了《名師講語文》叢書系列的《吉春亞講語文》,對“博採衆長、開拓進取,教學帶有濃濃語文味且不乏詩情畫意”的吉春亞老師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深深被她的教學風格所吸引,被對語文勤奮探索、執着鑽研的精神所折服。

《吉春亞講語文》共分四個板塊,分別是“我的語文人生”、“我的語文理念”、“我的語文實踐”和“我的教學語錄”,全書共216頁,雖全是文字,卻並不枯燥。書中不乏專業理論,更有很多教學實踐,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實踐過後的反思和心得。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生硬的規則,只有吉老師在語文教學路上的不斷摸索,只有吉老師探索實踐後的體會與感悟,而正是這些樸素實在的細節展示與心得的分享,讓我受益匪淺。

天道酬勤。教師家庭出身的吉老師,父親的身體力行給她作了最好的榜樣,而心如止水地勤勤懇懇鑽研,纔是她走向成功的關鍵。湖城邊,暗夜裏,無處不見吉老師勤奮努力的身影。品味吉老師的語文人生,我再次將勤奮的.種子播種在心裏。正如吉老師所說,只要有堅持不懈的手,自然會有收穫。至此,我也認識到,對於教學經驗並不豐富的自己來說,勤奮固然至關重要。勤看書、勤鑽研、勤聽課、勤做筆記、勤反思成了我今後應該努力的重點,我也相信,像吉老師一樣,踏踏實實地勤奮做事,一定會讓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只問攀登不問高。恩師於永正平靜地對吉老師說的這句話,在她心中分量不輕,吉老師的語文之路,也正是這樣,不斷攀登,卻從不問高。在淡泊中不斷收穫,在勤奮中提升,也正是我所向往的。我一直想做一個默默努力的人,雖沒有遠大的志向,我卻是希望自己能在向身邊人學習、摸索的過程中,慢慢成長,漸漸充實。

語文課就應該有語文味。吉老師的課堂充滿濃濃的書香氣息,展現着語文學科的個性,從一書到另一書,精彩地綻放出生命的活力。作爲一名教師,一名語文教師,是決定語文課堂是否具有語文味的關鍵。而我自己的課堂,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如果注重知識的理解,往往忽略的語文的味道;如果重在情感薰陶,往往處理不好考試的要點。由此我也認識到,具備較強的語文意識,積累豐厚的文化內涵,鍛鍊較好的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是我必須努力達到的目標。因爲只有這樣,我才能漸漸使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機,才能讓我的學生對語文有較濃厚的興趣。

受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吉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指出“學有方法,讓孩子自己會學習”,而從本書很多教學實錄,都不難看出這一點:教學,除了灌輸知識,更多的是方法的指導。因爲只有學會了方法,孩子們才能運用自如,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理解”,這樣一來,不但使學生在以後讀文過程中會抓關鍵詞語理解文章,也會讓學生在寫作中養成煉字選詞的好習慣,長此以往,學生語文素養一定有所提高。

《吉春亞講語文》一書,有專業的理論,有實效的方法,更有吉老師自身的教學體驗和思考,她是爲我們解惑的鑰匙,亦是指路的明燈。讀完此書,許多收穫與感悟不勝言表,只願將所學所得投入實踐,讓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更加穩健,讓我與學生的語文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春》讀後感12

慶長和清池的故事更像是一場追逐。漫漫人生路,即使他擁有13年慶長所無法追趕的歷史,又何妨,終究是在兜兜轉轉後發現彼此是唯一綿長的牽絆。在一起時,歡欣,滿足,擁有真實;不在一起時,各自獨立,有所追求,彷彿生命毫無交集,可還是峯迴路轉,總有轉機。生命永遠充滿矛盾,越是依賴牽絆,越是掙扎疲憊不堪。太過用力讓彼此在對方的生命裏烙下揮之不去的印記。

有句話說過,“其實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的羈絆很脆弱。”但我並不這樣認爲。我是與慶長相似的女子,在所有的感情中渴望真實,渴望確定,因此求得心安。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一絲絲的光線也是我的所求。但是沒有這般真實確定的感情,除了親情。大多數人都在優柔寡斷,徘徊不前。他們不斷地思索、對比,這其實也是和內心真正的自我進行較量。若執意求個明白,定會讓別人心生顧慮不得不狼狽走開。久而久之,便習慣孤獨。

起初,你我之間隔着一層無形的紗,離着一些距離看對方,偶爾能夠瞥見紗後真實且美好的畫面。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學着他人,亦步亦趨地向前邁着步子,以求得更爲真實,妄圖“識得廬山真面目”。漸漸放下心中芥蒂,敞開自己,透露出些許光亮,唯願能夠獲得共鳴。但你知道,事實往往事與願違。恍惚問我們發現,原來紗後立着一堵高大的'牆,我們沒有捷徑,四處觀望,渴望牆上能夠打開一扇小小的窗,維持我們心中小小的希冀,卻還是不得不在燈火闌珊時繼續尋找,趕路。

又或者,我們會發現紗後藏着一面高大的鏡子,鏡中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獨自哭,獨自笑,從不曾讓鏡子的光亮照亮別人的面龐,只把鏡子冰冷的背影展露給別人看,再靠近一點點,便會冷得顫抖後退幾步。雖然我們無法否認,一定會有絡繹不絕的人爲了紗後的真實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苦苦等候以求有天能夠進入。但肯定的是,這種陪伴是短暫的,如玻璃球一般脆弱,縱使給了你我再美的幻境,終究是隔着一層厚厚的玻璃。久而久之,身上的寒冷積少成多,便敬而遠之。也對,誰不向往溫暖光明呢?

也許,我們有幸能夠在漫長的守侯中迎來點滴星光。猶如兩顆本是堅硬、潔白的貝殼,整日地躺在沙灘上,偶爾被海浪帶起暢遊一番,更多的,是慵懶地沐浴陽光,等待被懂得的人拾起並受到珍惜。某天你我得以相遇並相知,於是緩緩地打開貝殼,露出光潔的珍珠,擁有最真實、最深層次的信任,獲得知足,坦誠相待。那然後呢?在擁有之後,心中的慾望像火山爆發一樣不斷涌出,讓心裏所有的包容和理解全都化爲灰燼。遷就、屈服、珍惜、愛護……好像所有自己想要的都能從對方那裏得到,一味地索取,偶爾給予回報。卻總是忽略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給予所有一切我們想要的,譬如安全感,譬如完全的理解、信任。太過苛刻,失望、沮喪、低落必定會隨之而來。於是滿懷傷悲關上貝殼,繼續躺在沙灘上,任憑風吹雨打,等待下一個人。

但請記得,無論如何,不要忘記心中的希望,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慶長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兩個擁有相似性格,互相逼迫至死,擁有強大個性的人,唯一能夠得到的,只有真相。一如慶長當年問清池:

“這裏如此之美,我們可否停留?”

“不。這不是我們的終點。”

《春》讀後感13

巴金的《家》、《春》、《秋》是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在上一部《家》中,主人公高覺慧在封建禮教的一步步逼迫下,一氣離家出走。他的這一出走,給高淑英樹立了榜樣。然而,在高公館發生的一些事情,讓她的心忽起忽落。

父親高克明的主意,淑英該嫁給那個放蕩不羈的陳克家的兒子。可十七歲的她不願如此早的出嫁,她羨慕覺慧的大膽,與他通過自己的來的自由;琴是她當時唯一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琴的樂觀,使淑英從陰暗的心理中稍稍解脫;婉兒,那個從高公館代替鳴鳳嫁給了馮樂山的丫頭,婉兒在馮家所受的不公的待遇,令人心酸;蕙,又是一個被逼破的可憐人兒,沒有主見的母親,軟弱的祖母,拗不過固執的父親,一手包辦的

婚姻,何來的幸福?因爲這些事情使天性軟弱的淑英更加絕望,甚至想過去追隨鳴鳳,做一個烈女子,依身於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

海兒的離世,家庭的糾紛,初次出遊,蕙的出嫁,覺民的表演,蕙的難產……一次次打擊,一次次的鼓勵,都在淑英的心上刻下一道道印痕,更加堅定了淑英的決心。經歷了這些磨難,是淑英更加堅強,更加樂觀,開始學習新派的知識,不再動尋死的念頭。但是在父親的再一次威逼下,淑英下定決心:出逃,離開金陵,到上海去,去找堂哥哥覺慧。

淑英的順利出逃,似乎告訴家人,無論是具有抗爭精神的哥哥,還是自己這個以前的大小姐,都可以憑着自己,與別人的的幫助逃離那個監牢般的“家”。

海兒因封建思想,誤吃藥,耽誤病情,而使公館喪失了一個可愛的身影;叔父叔母之間,僕人之間,孩子們之間,一切雜事使淑英頭昏腦脹;爲了新鮮事物,偷偷到公園,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因被親人遇見,處於封建的思想,被狠狠地批評;見證那蕙的不幸的婚姻,無法反駁,去葬送自己的幸福;覺民報社在戲院的表演,觸動了淑英的心,又燃起了她的希望之火;蕙因父母、丈夫的固執,沒有送去醫院,後來因去醫院太遲,又使兩條人命葬送在封建思想的深淵裏。 無法想像淑英,那個在開頭柔弱的嬌小姐,居然可以成爲與之前反差極大的新青年。琴,覺民,覺慧的幫助;蕙,婉兒,鳴鳳的刺激,促成了這一皆大歡喜的'結局。

覺新這個人,是個可憐卻又十分重要的配角,作爲高家的長孫,他肩膀上的擔子十分沉重。卻因性情的軟弱,無法起身反抗,自己的所作所爲,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爲一名無辜的犧牲者。

“上海”在《春》中,就是幸福,就是美好,它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年們的追求。

在“尾聲”中的一句話“春天是我們的”給我的感觸良多:“春天”是光明的,美麗的,它象徵着一切美好事物,但在它的背後,又有多少無辜的人犧牲。淑英追求到了春天,春天也使她無比的歡心。春天是屬於那些懂得進取,能夠衝破一切阻礙,能爭得自己自由幸福的人們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爲了自己的春天,抗爭已有

的不公正生活,不要害怕那些艱難險阻,那不會將你攔下,也許,它還會成爲你通向春天的鋪路石,使自己進一步成爲春天的主人。

《春》讀後感14

讀村上春樹的作品,總是給人帶來些許平靜。就像跑步一樣,我們會收穫一種“運動”的平靜。平靜的韻味,是茶,是恬淡而悠久。它不像伏特加那樣的烈酒,讓人瘋狂於酒精的麻痹之中;也不像米酒之類的甘澧,讓人沉迷於口舌的甜美。這裏的平靜,是微醉,是樸實,是脣齒留香,是浸漬我們生活的感動。

如此這般的平靜,需要我們用心去聆聽,去嗅探,去揣摩。也正是基於這樣中庸清淡的氣息,纔會讓人對於村上春樹的平靜,對跑步帶給人的平靜懷有持久的嚮往。

村上春樹的這本書裏面涉及到兩點。熱愛,堅持。原本是聽起來有些俗套的主題,但他務實的寫作風格讓他描摹出來的效果令人回味。而並非一味的讚揚,歌頌。喊口號式的文字呼喊在其中更無從循跡。書中有的,第一,是一位跑者心靈世界的構建。第二,是這位跑者內心堅持與身體鬥爭的刻畫。

村上春樹最初決定寫小說,決定開始跑步是在三十三歲。下定決心後,他便關掉自己所開的生意不錯的小店。他的理由是,一邊開小店一邊寫小說他做不到。若究其怎麼會突然想到寫小說,跑步。書中的答案是,熱愛。他喜歡這樣做,便這樣做了。這樣的回答很純粹,就像有些人爲了活着而活着,同樣純粹。前者發於內心,後者迫於外力。同樣的人生旅途,同樣的終點。前者多了旅途中值得人們把玩的事物,欣賞風景的那顆平靜的心。而因此便多了,生命的寬度。

當今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平靜”好像早已被人們甩到了身後。飛速的列車,海量的信息,人與人之間泛多卻淡然無味的聯繫。人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事情的深度越來越淺。社會的高速發展不是一種錯誤,而人心的功利更不是一種正確。當我們沒有時間平靜地坐下來與朋友交談,品茶與展望年華;當自己沒有心思平靜地冥想,自省與感悟生活。那曾經的`熱愛與堅持,是否早已羈旅在生活拼命的追逐之中?

村上春樹的奔跑,在腳步的一次次一起一落之間,讓心有時間、有節奏的平靜下來,完成一次心靈脩行。拋下生活中多餘的重壓,有機會去遐想,生命這場,旅行的意義。

當心靈有主見的思索,人們對身體的操控會變得容易與持久。村上春樹在書中寫到幾次馬拉松比賽的情況,其中都提到了跑步中身體的感受以及如何在跑步時對肌肉疼痛的控制。

的確,持久的跑步是一種累人的活。我在生活中也不時地去慢跑,也在慢跑中找尋書中的描寫的印記。我發現在跑步中間的一段時間會有很好的體驗,內心會隨着跑動時一步步的振動進入平靜的節奏。但是在後期跑步便是一種磨鍊,肌肉的痠痛和內心的堅持鬥爭,這樣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堅持。最令人愉悅的,是跑完之後的感覺。停下來以後,初始的感覺十分勞累,走上一陣兒。全身的肌肉會變得十分舒展,心中的平靜在此時會達到最高點。這是跑步帶給我的快樂,我猜想這些也會是跑步帶給村上春樹的快樂。

生活是一條河,我們需要有湍急的節奏去拼搏奮鬥,去追尋成功的風帆;也需要有緩緩的流水去靜謐感懷,去沉澱生命的沙礫。平靜會讓我們成長,平靜會讓我們收穫,也只有平靜了,我們才能聽到自己的心聲,自己內心對熱愛、對堅持的呼喊。

《春》讀後感15

《春盡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寫的是當代的事,不自覺的就覺得親近很多,讀當代的小說,就感覺是和小說裏的人不期而遇,一起經歷命運的擺佈,一起死一回。

八十年代末我高中畢業,也喜歡讀詩,不過那時我喜歡舒婷、北島,海子的詩就只讀過那首春暖花開,這麼多年,我覺得我自己就像家玉說端午的那句話:在辦公室裏一點一點的腐去。也曾經有過激情,通過了CPA資格考試,幾次想去北上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卻不捨得離開舒適的工作環境,始終沒有勇氣邁出那一步,到頭來,每天也是忙裏忙外卻稀裏糊塗一事無成。

家玉,原來叫秀容,認識端午時是一名純潔的、喜歡詩歌的大學生,第一次和端午相遇就獻出了自己,還天真的以爲端午也是同樣欣賞他,而端午半夜拿着她的錢偷偷跑了。這詩人是怎麼搞的!怎麼好意思把一個弱弱的女生丟在荒山野嶺。秀容爲了忘卻這段恥辱,改名家玉,但後來和端午偶爾的一次邂逅,竟使家玉離開馬上要和她結婚的燕升,和端午結了婚。真不知道家玉怎麼想的,也許詩人本身魅力無窮。和端午不同,家玉後來非常成功,在她身上你根本找不到曾經的秀容的一點影子,她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放棄了原來分配的鐵飯碗,學了法律,成了一個出名的律師。

書的前半部分比較平淡,但是看着看着就覺得哪裏不對,開始暗暗擔心家玉的.命運,總是覺得她可能會遭到暗害,然而,她是得了癌症。當她得知病情,她選擇了離開,離開前她變了一個人,變得溫柔善良,對每個人都那麼的體貼。如果是我也許會變得壞一點,不給他們留想頭?然而人到這種時候,估計也不可能狠心對家人不好。

儘管隱隱約約的覺得家玉情況不妙,但是這樣的結果還是令我難過,可是每個人都是這世上的過客,誰會逃脫呢?

家玉在事業上一直很努力,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而,她在死前卻反省自己是具行屍走肉,也許是相對端午而說,端午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活得更真實一些。可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誰又不是呢?

端午,一個落寞的詩人,工作無趣,與世無爭,每天回家會聽德彪西、鮑羅丁等等,每天看歐陽修的《五代史》,他的世界與家玉完全不同,他也想改變自己,試圖寫小說,可是他又不能避免被這個喧囂的世界擾亂,直到最後家玉的死觸動了他,他的那首悼念家玉的詩《睡蓮》深深打動了我。

這本書裏還有一個人比較喜歡,就是唐燕生。那天晚上端午拿走秀容所有的錢,秀容只好徒步下上回城,而當時她還發燒,恰巧遇到唐,唐送她去醫院,後來倆人在一起就要談婚論嫁了,卻突然遇到了端午,於是秀容離開了唐,可是我怎麼都覺得唐更好一些,大概秀容心裏有詩人情結吧。多年以後,家玉去找唐,此時唐已成家,唐對待家玉像真正的兄長一樣,他對家玉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世上路有千千萬萬條,可是沒有一條是回頭路!找這樣的老公溫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