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霜冷長河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2.2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霜冷長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霜冷長河讀後感

霜冷長河讀後感1

一本書,一盞燈,美麗的夢後惟嘆一聲霜冷長河!

真正的好書不是一味說教,要人虔誠拜謁,而是要引起讀書人的思考更好的則是討論與辯駁。我很喜歡讀書或是寫字,這是一個讓人沉澱與反思的最好時刻,今天我要推薦一本書,一本和讀者聊天的好書,就是餘秋雨先生的《霜冷長河》。我個人是偏好於男性作家的文章的,因爲他們更理性更有魄力,他們的作品是不會拘泥在文字上的矯揉和粉飾上的,他們的作品裏有人生,有世界。一個年輕人應該看這些艱刻的文章,在滂沱的文字洗禮下,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一、夜未央——浮生若夢,又豈如初見

第一次讀《霜冷長河》的時候我正是十八歲花一樣的年紀還有着孔雀一樣的驕傲和純淨。翻看這本書,一種厚重的蒼涼感便撲面而來,也許因爲它泛黃的書紙也有可能是它冷冰冰的書名,但是在看筆者的序言後我就更加確定了我的判斷。“我願意以霜冷長河的圖景爲背景,來談談人生,特別是談談因經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筆者窮盡一生尋找到了這條和夢裏一樣的河流,他在等候那個季節,那個春暖花開的季節。

那次讀它的時候是在一次噩夢後,周圍一切都是靜悄悄的,這本書讓我猶如經歷了很多人的人生,那些磨難,那些痛苦,那些醍醐灌頂的譴責與嘆息,是當時一切安好的我無法接受的信息量。第一次讀它,是不喜歡的,筆者字裏行間無法抑制的無可奈何是讓人窒息的。但這樣的窒息對那時白紙一樣的我而言由比危險對於冒險家一樣,那是無法用文字贅述的上癮。

當時那本書是一位長者,我聽着他的低吟淺誦,想象着自己有着同樣的感慨同時更加珍惜着自己的所得與所有。當時那本書是一個隨記本,我只是簡單的在上面勾勾畫畫,寫寫自己由於高三的高壓而忿忿不平的感慨。當時那本書也只是一本普通的說教書,我不懂裏面說的`“壯士”、“名譽”、“嫉妒”、“心中的惡狼”。

二、意難平——長恨人生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離開家已經有大概三年的時間了,身上還是帶着這本書,當時來上大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是《紅樓夢》一本就是它了,只是情不自禁的帶上了。我在某種潛意識下,期待着生命中與其內容的交叉點,那時我能帶着智者的眼光俯瞰這一切。但實則不然,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我們都在局中,又怎麼和生活博弈呢?

書裏說關於謊言:“這簡直是一種沒有絲毫喘息機會的苦役,就像馱着越來越重的石塊,在攀援峭壁懸崖。”

書裏說關於嫉妒:“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憂。”

書裏說關於名譽:“在名譽問題上,越高貴的羣落往往越脆弱,要傷害他們太容易了。”

書裏說關於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這種高明的說法包藏着一種機智的無奈。”

人們不願意談及事物的本質,是因爲那醜惡與自身有關。在看文章的時候,我總會突然啞然,這筆者怎麼這麼瞭解我,我自己都不願意面對的我。書裏剖析的人物總是與生活中的人物突然吻合,這讓我學會了理解別人同時淨化自己,這本書可能真的在某種程度上讓我變聰明瞭。在自己生活的這三年,我面對生活夾角的時候,總會翻翻這本書,再看這本書我會和它爭辯,我把自己的想法在書上寫的密密麻麻,這是一個年輕人與長者的對話,用年輕人張揚的火溶了那長河的冰霜。年輕人是應該有自己的主心骨的,就在這樣一個謠言與真實無法區分的年代裏,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該知道在相信一件事情後會牽連的各種變動。

三、焚明燈——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總會犯錯,這本書讓我知道自己犯下了很多錯誤,就像讀《神曲》時感慨自己犯下的錯一樣,跟着但丁下了那十八層圓環,我在心裏是在不斷懊悔的。而《霜冷長河》給我更多的不是懊悔,而是他深刻的文字如利劍直戳人心,幫助我把毒血放個乾淨,我在這樣猛烈疼痛後得到了身心的輕鬆——好書是可以醫心的。

想到起點和重點,我們的日子空靈了又實在了,放鬆了緊迫了,看穿了又認真了。現在的我再看這本書,看到的不再是書中的無奈,應該是餘先生對今後生活的一種祈望,讓讀它的人變得睿智,讓中國人不再愚鈍。我渴望自己得到命運的垂青,在生活的歷練下讓自己能發展能創造,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霜冷長河讀後感2

暑假中,閒來無事,就隨手拿起一本餘秋雨先生的《霜冷長河》讀了起來,哪知一讀之下竟大感興趣,。不釋手,一口氣讀完了整本,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這是一本講述人生哲理和如何做人的散文集,其中固然有許多深奧的道理是我所暫時無法理解的,但同樣有一些寫出了我心中所想,使我爲之產生共鳴,尤其是第二輯中“關於嫉妒”的幾篇文章,讀完它們,我想了很多很多……

人們常常要問何爲“嫉妒”,所謂“嫉妒”,就是指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的一種心理狀態。其實嫉妒是人的一種本性,它在生活中也無處不在。“奧塞羅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連神話故事中那些頂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而事實上,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經歷,我們中又有誰能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個從不嫉妒的人?這正如餘秋雨所說的“面對嫉妒,誰也難以充當一位居高臨下的醫生。這是我們城堡中一種源遠流長的傳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瘋,因它而死,只是還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輕的人。” 可見,嫉妒是人性的一種,它既可以出現在一個偉人的`頭腦中,也可以出現在一個齷齪小人的頭腦裏,任誰也無法擯除。對於嫉妒與嫉妒者,我們常常抱着一種鄙夷和憤怒的眼光,認爲嫉妒別人的人,一定是一個卑鄙無恥之徒,而殊不知,這類人是最值得同情,值得可憐的,也是最不幸的。試問一句,他(她)爲什麼要嫉妒?還不是因爲別人處處都強於他(她)。且別人做的事正是自己最想做的,但自己做不到,別人卻做到了。於是,羨慕、不服氣等諸多情感因素匯聚在一起,就有了嫉妒。這樣看來,嫉妒者處處不及人,就只有靠佔一點口頭上的便宜來平衡一下自己失控的心理,真是不幸之極了。關於嫉妒者的不幸,餘秋雨先生在書中闡述得非常詳盡。

“一個人一旦陷入了嫉妒就成了半個傻。,頻頻地用伶牙俐齒來自我作踐,一次次打自己得耳光還覺得紅光滿面,真是可憐。”“世界上最不幸得人是誰?我得回答是:嫉妒的人”“對方的每一個成績,都被看成是針對自己的拳腳,成績不斷則拳腳不斷,所以只能時時圓睜着張皇失措的雙眼,不等多久就感到遍體鱗傷。”等等說法真是大得五吾心。

餘秋雨先生在文中不僅講述了嫉妒得根源與嫉妒者得不幸,還認爲嫉妒可以分爲兩種:高貴得嫉妒與卑下得嫉妒。“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貴,高貴得嫉妒比致於卑下得嫉妒,最大得區別在於是否有關。他人、仰望傑出得基本教養。”使人耳目一新。既然我們無法擯除嫉妒之心,那我們該如何使之降到最低程度呢?我想,關鍵使如何正確看待比自己優秀得人。周瑜之於孔明,龎涓之於孫臏,都是因爲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才使前者因嫉妒而喪命。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應該調整好心態,向他(她)學習,取長補短,將心中的不服化爲前進的動力,而不能一味地嫉妒,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儘量減少嫉妒。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將來走上社會,時時刻刻都會遇到比自己優秀的對手,如何處理好嫉妒就顯得尤爲重要了。對於這點,人們常常會有兩種表現。一是心中不服,便埋頭苦幹,竭盡全力,非超過對手不可;還有一種就是表面上對你心服口服,而內心卻心懷怨恨,暗地裏拼命打小報告,非扳倒你不可。這大概就是高貴嫉妒與卑下嫉妒的區別吧。我們當然應該學習前者,把怨恨、嫉妒藏在心中,將它當作鞭笞自己不斷進取的長鞭,腳踏實地拼搏,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而不是指望靠一點小聰明,在別人背後捅刀。,以此來XXXX對手。因此,我們應該嘗試一下高貴的嫉妒,因爲“它曾是一位學者在整理另一位學者遺稿時的永久性後悔,它曾是各處一端的科學家冷戰結束後的無言擁抱,它曾是兩位孤獨詩人一輩。的互相探尋,它曾是無數貴族青年決鬥前的默默託付……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個會嫉妒的人才是真實的人,我們應該學會高貴的嫉妒,將嫉妒降到最低程度,是它即便在破碎時也能體現一點人類的尊嚴。“人類多一點奧賽羅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淚、周公瑾的長嘆怕什麼?”

霜冷長河讀後感3

幾年前從《文化苦旅》開始‘認識’餘秋雨先生,被他的睿智和才識深深折服,一口氣讀了他許多作品,當時只是感概秋雨先生平實的文筆、獨特的文化觀點和厚實的文化功底。今年在電視上看到了作爲新歌賽文化素質評委的的先生,不禁感嘆先生怎麼還是那麼年輕,這是已經長河霜冷的先生嗎?感嘆之餘,我又拿起《霜冷長河》,虔誠地再拜讀了一遍。 羅素有一個天才的比喻:生命是一條江,發源於遠處,蜿蜓於大地,上游是青年時代,中游是中年時代,下游是老年時代。餘秋雨的霜冷長河,是一條已經承載太多的情感、感悟和記憶的長河。《霜冷長河》一書,除了鴻遠的歷史事件之外,還有許多短篇小故事,在每一則故事的背後,都有一個主題背景在,舉凡人、物、文化、友情、名譽、謠言、嫉妒等等。每一個主題都留下很多很多省思,透射淡淡的哲理,直面生活。這些生活哲理和我產生了絲絲共鳴,我不禁誠恐,難道我也開始長河霜冷了嗎?

友情是一種能比肩於親情的感情,古今中外對它的讚譽的文章比比皆是,一曲《高山流水》使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友情達到了登峯造極,成爲了中國文化中強烈而縹緲的共同期待。但幾千年的現實卻可悲地告訴我們:‘人世間最純淨的友情只存在於孩童時代’。對此先生有不同的看法:‘孩童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戲,成年人靠着回憶追加給它的東西很不真實,友情的真正意義產生於成年’。是啊,在我的童年也積澱着許多關於友情的故事,但在時間的長河中,很多都已消散,童年的朋友現在大多成了見面點點頭的對象。也許當年的那份心思就是童真吧,童年時候只是追逐歡愉,就因爲只是如此才格外顯得單純,顯得以心相待簡單明瞭,而沒有太多的猜忌。但隨着年歲漸增,離孩提時期越來越遠,對這世界瞭解越多,失望越大,便開始回憶從前,便想起那份純真的心思,這也是成年後的可悲之處。

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千古名諺也能昭示在友情中充滿虛僞和背叛,使很多人不再相信友情。就在這迷茫、彷徨時,先生當頭棒喝:‘這不是真正的友情,這是友情的錯位,是我們自身的混亂’。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習慣用功利和商業思維來判斷友情的實用和交換原則,他們說,患難見知己,烈火煉真金,似乎友情應在危難之際及時出現,這是對友情的苛求,友情不是應急的儲備,朋友不是用來考驗的,功利和交換帶不來真正的友情。那真正的`友情是什麼呢,先生說:‘真正的友情是無所求。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不依靠事業、福禍和身份,不依靠經歷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契約和歸屬,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相互呼應和確認’。英國詩人赫巴德也說:‘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纔是真正的朋友’。一旦有所求,‘求’就成爲了目的,友情卻轉化成一種精美的外包裝了。 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夠尋覓到真心朋友,哪怕是一個,也是一種幸運,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真正的友情既純淨又脆弱,世間的一切孤獨者也都遭遇過友情,只是不知鑑別和維護,一一破碎了’。古人對維持友情的方法有很多,一個常用的方法是桃園結義、喝血盟誓。先生認爲這是對友情穩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用血誓來重罰來杜絕背離。友情一旦背離,這種捆紮又有什麼用呢?歷史上有多少今天信誓旦旦,明天刀刃相見的史實。‘還有一種比較軟的方法就是淡化友情,同樣是對友情穩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釋溶度來求得延長’。‘君子之交淡如水’這種說法包含一種機智地無奈,怕無法延續,於是微笑點頭維繫於影影綽綽之間,這樣雖然體現了神祕的東方美,但這樣的友情和相識有什麼區別。先生認爲真正的友情不要刻意的去維護,不要添加太多的雜質,如同花開花落,一切隨自然。

最後,先生說:‘來一次世間,容易嗎?有一次相遇,容易嗎?叫一聲朋友,容易嗎?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