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讀後感 閱讀(1.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1

著名女作家蕭紅所寫的《呼蘭河傳》我已經看過很多次,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品嚐到二十世紀初期的苦味,書中所展露的各幅畫面,又讓我想起羅。勃朗寧說過的那句話——無知不是無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窪窪。二十世紀初期,人們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個大坑,可是人們從沒想過去填平它,而是種樹、拆牆。在他們眼裏,要聽天由命,絕不隨意改變命運;人們生病了,他們也從不想辦法解決,不求醫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這是多麼愚蠢的舉動啊!

“祖父總是以那一種方式抓掉孩子們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總會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戲還是第一次演的一樣。”書中的“祖父”似乎從來都很孤獨,“幸虧我三歲了,不然祖父該多寂寞。”“祖父”作爲一家之主,書中的.馮歪嘴子對他只有下等人對上等人的尊敬,老廚子對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對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終無法抹去人們之間隱形但隔閡,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這個時代是多麼無情又冷漠。

在當時的社會,人們實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鄰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爲小團圓媳婦生病了,既然生病,應該求醫治病纔對,可當時的封建社會,卻要求神信鬼,幹抽貼的傻事兒來,真是愚蠢、可笑。與其說小說中的小團圓媳婦是病死的,還不如說她是被庸醫、封建迷信和所謂的“雲遊真人”給折磨死的!

《呼蘭河傳》諷刺了人們的無知、迷信,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的善良似乎對許多事都無能爲力。小說的開頭語調輕鬆,可越往下讀就越發感覺悲涼。尾聲中,作者說祖父去世了,後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一片淒涼。這不僅是對親人離開的嘆息,也是爲了時代而悲傷。

《呼蘭河傳》是一首淒涼對歌,一段悲涼的詩,實在值得回味。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2

打開《呼蘭河傳》,灰暗的色彩,平靜的敘述,把我們帶到了20世紀初的呼蘭城。

走進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們日復一日平靜地生活着,春去,秋來,循環往復。唯一飄出笑聲的地方,就是作者跟祖父在一起玩耍的後院。作者的.童年生活快樂,卻也寂寞,從祖父這裏她獲得裏唯一的家庭溫暖,祖父對作者無微不至的關愛,是作者心底最溫暖最美好的回憶。除此之外,在《呼蘭河傳》中,作者通過所見所聞,描寫了呼蘭人的聖湖和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

小城種的人們,大部分都是看客,他們愚昧無知,冷酷無情,對生命漠視。

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見人一點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大漠大樣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這一切都表明了這個女孩子並不像謹小慎微的團圓媳婦。於是,婆婆開始“好心”地教導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了。卻沒想到出了事,小團圓媳婦“病”了。然後,“熱心”的各位鄰居帶來了各種偏方,請胡仙、跳大神、鬧神鬧鬼、畫符、用開水燙……試過後,小團圓媳婦終於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終於“回家”了。

讓人毛骨悚然的治病過程,就是在各個“熱心腸”的鄰居的圍觀下完成的,人命在他們眼裏算什麼!也許還比不上幾塊豆腐。這是什麼樣的吃人規矩!這就是打得小團圓媳婦丟了半條命的規矩,這就是呼蘭人守着的老祖宗留下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它吃掉了小團圓媳婦的生命,更吃掉了千千萬萬呼蘭人的心。他們像是沒有知覺一樣,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真是可惡,可嘆!

萬幸,在馮歪嘴子身上,我們看到了些許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後,一個人獨自帶着兩個孩子,生活雖是艱辛,但他並沒有放棄,他“改擔水,擔水,該拉磨,拉磨”。馮歪嘴子堅強地過着自己的日子,“他雖然也常常滿滿含着眼淚,但是他一看見他的大兒子會拉着小毛驢飲水了,他就立刻那含着眼淚的眼睛笑了起來”。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難,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會好起來的。而這,我想也是作者蕭紅的期待吧。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3

放假了,我開始迷上了閱讀;這不僅是在讀別人的故事,而是在體會、欣賞。

最使我記憶猶新的莫過於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這本書是作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鎮單調的美麗,也介紹了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它透徹體現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與生命的厚度。

打開書卷,默默的欣賞作者賦予着小鎮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灰白的畫面將我帶到那暗淡無味並不繁華的小城。在那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復始,到處都是寂寞。沒有色彩的絢麗,沒有活力的人生,整個村莊都籠罩在灰暗中。在這裏,因爲人們的無知愚昧,發生着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都在等待幸運的光臨。同時也有死亡的號召,我讀後與作者相同,不知該對他們是同情還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個情景令我感到悲憤,在那個小鎮的一個大泥坑,七尺來深,就因爲它。淹死過豬,悶死過貓,將很多家畜給害死,人們說拆牆、種樹,但爲什麼不把大坑填上,是因爲天意如此,讓這裏有一個大坑我們就該順應天意!

最使我難以接受的是那個美麗的團圓媳婦小姑娘,可愛、善良的小姑娘,十二歲就賣到別人家的家裏做童養媳。她受盡欺凌!婆婆的打罵,外人的誤會,只是認爲婆婆對媳婦的管教。剛剛開始活潑、開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沒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讓親人傷心的並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們做了一個賠本的買賣。

在舊社會中,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那樣,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爲舊觀念,舊思想,我慶幸現代的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未來,也沒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與祖父在那座大花園裏充滿快樂。而我憶起我的童年,是溫馨的,童年在每個人心裏,如詩、如酒、如畫,我們可以自由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爭論,相比之下我們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體會出蕭紅在離開香港後對故鄉的深刻懷念,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自己童年的過往,這裏沒有優美的故事,而處處是令人心動的故事。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4

俗話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充分體現了讀書的益處,書雖不是萬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從書中汲取到許多知識,學到不少的東西進而開拓我們的視野。因此,我們需要多讀書。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閱讀《呼蘭河傳》時產生的感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圖書的世界吧!

《呼蘭河傳》講述了作家蕭紅幼年居住在呼蘭河時經歷或者目睹的各種事情,順帶展示出了呼蘭河地區的風土人情。從文中一些事件的敘述可以看出那裏的人熱情、喜歡幫助他人。此外,還有那裏的`大泥坑,那裏的田地等等都被蕭紅在書中描繪出。可以說凡是作家看到的感知到的,都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勾畫出。

在書中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祖父的園子》,因爲裏面充滿了美好、歡樂和溫暖。祖父的園子非常美麗,擁有各種昆蟲如蝴蝶、蜻蜓、螞蚱等和各種各樣的植物蔬菜,我雖然不能親眼所見,但通過文字已經可以想到這園子的美景了。除了景色的美好之外,更讓我難忘的是蕭紅童年時祖父的陪伴以及他們相處時的種種歡樂場面,因爲這些足以令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也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了,想起他對我的好了。

不難看出,祖父的這個園子中埋藏着蕭紅生命裏一個無形寶藏,而這個寶藏就是快樂的童年。試想一下,假如你正在那園子裏嬉戲,該是多麼地快樂啊!五彩繽紛的蝴蝶繞着你飛,玩累了還可以隨手摘一根黃瓜吃。呀,這樣的生活真是美好!遺憾的是,這個園子只存在於蕭紅的筆下,現實中並沒有,真的是太可惜了。

書可以記事並且記載無限的內容,只要你願意讀就可以知道無數的事情,感受到許多不同的東西,通過閱讀《呼蘭河傳》,我知道了一個叫呼蘭河的小城以及那裏的民風民俗,還有一個充滿美好的祖父的園子,收穫豐富,感受也頗豐。以上就是我對書中內容的一些感想。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5

一本我從開始讀就覺得作者寫作沒用什麼技巧的書,很多句子我覺得就是她心裏想便寫上去了,就是你乍一看覺得可以更好措辭,回味看又覺得莫名契合,也許下一次看我又會覺得這樣用不喜歡。感覺像是想到哪寫到哪,經常會脫離原來的軌跡聊到另外一件事上,最終又回過來點題才能醒悟過來寓意。最喜歡的片段是祖母過世時她第一次離開後花園,望着家門外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是不是我以後也可以一個人走很遠?”

很多人認爲她童年的悲苦造就了她成年後的思想新潮及對舊時禮法的反叛精神。

我也不知道這個觀點是不是太想當然了,悲苦的童年帶來的大部分都是唯唯諾諾的順從,毫無自我意志的臣服。當然我也不能百分百的咬死一定是這樣,但至少從她的文字中我看出的是她放大了自己前期的苦難,衆所周知她不喜歡祖母是因爲祖母曾經用針刺她。但前提是她愛用手戳祖母心儀的窗戶紙,一個不夠還要戳上一整排。所以即使之後祖母給她糖、豬腰、川貝吃,縱容她把家裏庫房裏的陳年舊物一件件翻出來把把玩到壞掉,可她還是不喜歡祖母。

她並不是一個容易被討好滿足的孩子。

對於祖父的愛,更多是因爲這個老人對她的溺愛吧。街上泥坑淹死的小豬仔、鴨子,總是會拿回來裹黃泥烤給她先吃。“別光是吃肉,裹點鹽粒,再裹點韭菜花,要不容易膩。”祖父時時刻刻盯着她,怕她吃不夠,又怕她吃撐了。以至於在不相信鴨子不掉進泥坑也能吃的年紀,就明白了鴨肉比豬肉好吃,不那麼肥。

祖母過世後她更是每日跟着祖父,彼時祖父給她讀詩,從清晨要一直拖沓半晌,米粥不願意喝,要祖父掰回苞米讓廚子烤來吃,烤制過程中喝了兩碗米粥,苞米倒是吃了兩口就餵了大黃狗。

所以我並不認爲她的童年很悲慘,也並不認爲她只得到了來自祖父一絲絲的愛。只能說,比起祖父對她全神貫注的`愛,其他人對她太漠視,太束縛。

甚至覺得文章中,她的行爲和她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她的文字顯得更像是一個旁觀者,故事裏那個小女孩與她相距甚遠。童年時的她其實是天真活潑的,更因爲天生聰慧所以能敏銳地發現祖父對自己的疼愛以至於提出很多要求。那些感悟彷彿更像是氣息奄奄時的回溯感悟,是因爲祖父離世後的反思與蛻變。

她的文字中無數次提到“悲苦”和“悲涼”,所以武斷地表示她並不苦那就是我無知了。但我並不認爲她的苦是來自於幼時生活,更多應該是來自於天生的敏感——所以對於所處時代的痛苦感知更加深刻。

對於盂蘭盆節的放河燈,她看到的是盡頭的蒼涼。熱鬧的院子,她看到的是人羣吵鬧聲後的默默不語。第一次面對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今後是不是會一個人去更遠的地方。咿咿呀呀的戲臺,唱得不入流的戲詞,着實要問起來,卻是不知所答了。

我曾經寫過一段話:“小鎮裏平日戰戰兢兢的女教師厭倦了家鄉的生活,決心搭上凌晨的火車去往寒冷無垠的北方一座無人識她的城市重新生活。車廂裏零星的乘客中有一人一直執着地與她攀談,不知如何拒絕的她絞盡腦汁也無法拒絕,突然心生絕望。這個乘客的存在讓她意識到那座陌生的城市毫無意義,懦弱和善良將永遠禁錮住她的自由。”

這段話九分適應蕭紅,爲什麼是九分呢,因爲她多了一分叛逆。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光,她其實還是想逃脫的,她想離開香港去新加坡,不僅僅是害怕香港遭到戰火波及,更多的是因爲她在香港也十分孤獨,期望去到新加坡能夠重新開始,草草結束她的人生於她是不甘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Alice的故事,就是那隻頻率和其他鯨魚不一樣的灰鯨。這就是我的答案,我覺得,即使去了新加坡她也不會解脫,因爲活在那個時代,對於她來說自由早已被禁錮,悲哀無人傾聽。

關於團圓姑娘,那是另一個故事,一個邪靈狂歡的故事,只是我暫時不想再說了,太困了。關於她的那些愛情,我也不想說,男人在這樣一個故事裏出現的意義不大,有的人天生悲傷孤單!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6

已經很久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了,一本非功利性、純粹是爲了讀書而讀的書了。

越長大而離文學越發地遠,從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記不清、學不來了。

想到之前看《蘇菲的世界》,雖然只看了寥寥幾章,但是確實有一種仿若當頭一棒、大夢初醒了的被驚異了的感覺。它說,當我們逐漸長大,學會如何得體講話,如何成熟思考時,意味着我們早已習慣這個世界,也就意味着不再時刻好奇而把它當作理所當然了。

當時讀完覺得似醍醐灌頂,但又有幾分落不着邊。現在看完《呼蘭河傳》,倒是有所感卻覺得難過。

書中關於植物的、氣象的、細節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麼讓我覺得耳目一新,要麼讓我不知所云。因爲我早不用好奇的、細心的眼光觀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黃瓜如何長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麼形態;我不會想到書裏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紅天,八月則空蕩蕩一片;原來下雨了會有煙冒出樹頂,冬天大地被凍裂了。

早遠離了真正的文學,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動人的話都看不見了。能造成美的`修辭,我眼裏的樣子卻只能是幼稚的寫作方法,狹隘不堪。用那麼多的事物搭配上顏色,看到“黃金的太陽,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覺得很好,只能讓我害怕驚懼。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棄了的。之前學古代漢語,就慶幸自己是個南方人,現在讀完呼蘭河,也更覺如此。方言是個多幽默、多親切,又多麼貼切的東西。

最後慨嘆一下蕭紅真的很厲害,過去看到這個名字只想到那些後人給加的名頭和風傳的情事,真正靜下來讀她之後,只覺得她是一本真該讀的書。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7

“他在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們都用絕望的眼光來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經處在了怎樣的一種艱難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經完了。他沒有想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的.溫情到底要從哪裏去挖掘呢?親人健在,老友如故,還是愛人同心?這些都是在生命的長河中閃閃發光的瞬息,給自己的靈魂最大關照的,應該還是自己吧。譬如飽嘗苦痛的蕭紅,含着痛在追憶幼年時光,也含着熱愛在還原家鄉的美好和醜陋,這過程中,身爲讀者的我都是能體察到她身上的溫情的。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8

在東北作家羣中有這樣一位特殊的女性作家,她的天賦大於努力,她彷彿印證了那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她的名字叫做蕭紅。

《呼蘭河傳》這部作品裏蕭紅的氣息很濃厚,幾乎想當於蕭紅前日落前的火燒雲,連綿一片,還有那個一下雨就就積水很深的泥塘,天氣晴時,它就變得黑稠稠的每年還淹死一兩個豬、牛、騾子等,等淹死了豬牛附近的人就享福了,主人會低價出售淹死的動物的肉,有時病死的豬也會假借淹死的豬售賣,這些寫的很真實,就像日常發生的事一樣。開頭寫吃的也非常生動,就像寫一塊豆腐,別的寫豆腐可能從它的色、香、味開始,這裏寫豆腐是從人們對它的珍惜開始,原文是這樣寫的“這時候,賣豆腐的又出現了,趕上吃晚飯的時間裏賣上一波豆腐。所以賣豆腐的一來,男女老少全都歡迎。豆腐加點辣油,拌點大醬,實在美味,觸一點點豆腐,就能吃下半碗飯,再觸一點,又下去半碗飯。所以買了豆腐的人家,那一頓總是能多吃上兩碗飯,沒吃過的人,是不能夠知道其中滋味的。而買不起豆腐的人,總是羨慕人家賣豆腐的,就想着,要是自己開個豆腐坊。每天都能吃上豆腐多好。甚至有的爲了吃上一塊豆腐,豁出去了。大不了就是不過了。”讓那時候看書的我垂涎欲滴,可當我真正吃到時,也明白了這只不過是文字效果而已。

《呼蘭河傳》就像我們每個人童年的回憶,這讓我想起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純真而殘酷的童年,悄悄的從我們手邊溜走。

《呼蘭河傳》前半部分寫呼蘭河的溫馨,或者說表面的平靜,後半部分以小孩子的視角寫殘酷無情的現實,你不能從字裏行間看出來這些暗流涌動,整體讀下來卻是感到越來越沉重的悲哀,細膩的筆法描寫、人物輕飄飄的話語、不經意間顯露的愚昧未開化,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聲幽遠的嘆息。

前半部分的溫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廟會的時候,各家老小出動,廟會上插上雞毛的小玩意兒、小姑娘和小夥子不經意的邂逅、回孃家的媳婦兒……太多太多,好像人生百態,人間煙火,這一番美好的場景讓人對呼蘭河心生嚮往。

後半部分撕裂了這一切。首先是小團圓媳婦兒,也就是主人公鄰居家買來的童養媳,她來時活潑好動、勤勞能幹,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只是她的婆婆看不順眼,認爲她也太好動了些,於是開始打她,不出三個月,小團圓媳婦兒病了,這裏讓我感到第一個悲哀的點是,小團圓媳婦兒好像沒有名字,她好像生來就叫這個名字,好像生來就被賣了,生來就受磋磨,離開貧窮的家,十歲九歲?就來到買她的人家裏,她活潑,她好動成爲她的“婆婆”打她的理由,可明明是這個年紀的天性。

後來小團圓媳婦兒被婆婆各種偏方治病,什麼罪都捱過一遍,最終來到這個家,來到這裏不到半年就離開了人世,小團圓媳婦兒死後,後山就流傳了一個傳說,說小團圓媳婦兒變成一隻大白兔,在橋邊問路人能不能帶她回家,如果說不,她就會哭的不能自已,如果說好,她就會消失,這個傳說最後不了了之,就像小團圓媳婦兒一樣泯滅在年復一年沒有變化的呼蘭河城裏。

最後一個故事,磨坊工也就是馮歪嘴子和臉龐像葵花一樣的.王大姑娘的故事。磨坊工磨糕、磨豆子,磨各種吃的,一向平靜甚至沒有什麼存在感的他有天被人看到磨坊裏有個女人,還用白麪口袋捂着一個小孩子,於是大家知道了磨坊工竟然有了媳婦兒還生了孩子,一問才知道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姐,王大姑娘可能有點傻氣,同院的人以前說王大姑娘各種好,說她身材高大硬朗,手腳勤快,直到她跟了馮歪嘴子,院裏的開始暗地裏說她的壞話。

日子一天天過下去,王大姑娘再次生產中難產死去了,只留下兩個孩子和馮歪嘴子,在馮歪嘴子還算盡心的照顧下兩個孩子都活的好好的,只是我想沒有孃的孩子終究是苦的,何況小的那個孩子好像有些想她母親,傻氣,我不由擔心起來,他活的到成年嗎?那個溫柔又冷酷的呼蘭河城能容納下這兩個生命嗎?我不知道,我只記得大家發現王大姑娘後,合力將他們趕出原來的磨坊,如果不是馮歪嘴子來哀求祖父租給他們棲身之所,如果不是祖父的惻隱之心,那馮歪嘴子一家可能就凍死在那個冬天了,後來人們依然樂此不疲關注馮歪嘴子,關注他的孩子,好像這件事從沒發生過。

小團圓媳婦兒和馮歪嘴子總讓人想起呼蘭河這座城,或者說這裏的人們是如此殘酷,他們生在這裏,死在這裏也埋在這裏,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矇昧無知不開化,他們幸福地麻木着,知道死去,這就是呼蘭河。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9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著名作家茅盾讀了《呼蘭河傳》之後發出的感慨。

《呼蘭河傳》是一本充滿無奈的“回憶式”長篇小說,是蕭紅一生的寫照,它是一篇敘事詩;蕭紅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寫了呼蘭河這個小鎮幾個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風俗,它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蕭紅雖是一代才女,可生活並不如意,芳年早逝,它是一串悽婉的歌謠。

我讀《呼蘭河傳》,羨慕小時候無拘無束的蕭紅,又爲成年後的蕭紅默默垂淚……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祖父家的.園子,那裏留下了蕭紅快樂的童年印記。

那個“祖父的園子”是一個自由快樂的人間樂園。那裏的玉米,想長多高,就長多高;那裏的小鳥,愛怎麼飛,就怎麼飛,無憂無慮;想鏟地,就鏟地,想澆水,就澆水。在這兒,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曾有這樣的一個園子。那時,爸爸媽媽在江都工作,我和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個大院子,院子裏有一口大井,門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條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裏,一隻手輕輕地摟着我,一隻手拿着扇子,對着天空指指點點,奶奶看着,我也跟着看着,看那漫天的繁星對我眨眼,對我笑,我也對它們眨眼,對它們笑。流汗了,潑潑井水……

後來,我被爸爸媽媽接到江都上幼兒園、上國小,坐着旋轉木馬,玩着蹦蹦牀……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我也開始了藝術薰陶,學芭蕾,學鋼琴……自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不知不覺中,那個“祖父的園子”也離我越來越遠了……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10

蕭紅啊!蕭紅,呼蘭河水把您養大。您是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優秀的女作家,是愛國文學青年的典範。您珍貴的文學作品,是黑土地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令人永不能忘卻的一段歷史篇章。是呼蘭河的驕傲,是呼蘭人民的驕傲。您熱戀着這片黑土地,熱戀着呼蘭河,熱戀着鄉親們。

《呼蘭河傳》就充分體現了您的心靈。您還有很多作品沒有來得及寫完。如:反映東北開荒史的長篇小說《泥河》、反映哈爾濱女學生抗日鬥爭的長篇小說《晚鐘》、《呼蘭河傳》的第二部,另外還有《還鄉人》、《採菱船》、《珠子姐》等十個短篇小說題目都擬好了;可是殘酷的戰爭缺醫少藥,奪去了您青春年華。人民爲您惋惜,爲您憐憫……

蕭紅啊!蕭紅,您放棄了安逸舒適的生活;歷盡磨難、飢寒交迫、貧病交加、坎坷曲折。生活的漂泊,愛情婚姻的`不幸,戰爭的災禍,您無不飽嘗。爲的是推翻黑暗的封建社會,爲的是不當亡國奴,爲的是讓廣大勞苦人民都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您懷着對祖國對黑土地的一片赤誠,蘸着自己的血液和膽汁,不足十年的創作生涯卻留下了近百萬字的珍貴文學作品。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民族危機嚴重的動盪時期,在國將不國的劇烈變動中您寫盡了人生的死路和活路。以抗日作家之譽蜚聲中國文壇,名揚海內外。報效祖國的熱血在您胸中奔騰,鞭撻吃人世界日寇鐵蹄暴行。您是現代史上巾幗英雄,文壇巨星。萬古流芳!永放光芒!

您的短暫人生卻綻放出晶瑩閃亮的文學火花。您在廣州珠江畔銀河的英靈,我們莊嚴向您告慰:我們踏着您的步履繼續奮鬥。今天您的願望實現了:祖國已陽光普照,盛世隆興,東方巨人,錦繡前程。請您望一望家鄉的鉅變吧!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11

無意中在書店的一個小角落看到了這本蕭紅的《呼蘭河傳》,就深深的被她吸引,在書店裏轉了一個大圈,兜兜轉轉了好一陣子,出來時手裏終是多了一本書,《呼蘭河傳》。

深夜裏,一盞孤燈相伴,等身邊的人兒都進入了酣眠,將這本書悄悄拿出來細細讀。

如果把白落梅、雪小禪的文字比作一襲華麗的袍子,在夜色中熠熠生輝,那蕭紅的文字無疑是一件破舊的衣衫,上面落滿了時光的塵埃,隱隱散發着一股歲月苦澀的味道。

初讀時,詼諧,幽默,常常會忍俊不禁。而後,卻是越看越悲涼。心底升起絲絲疼痛,猶如一隻只小蟲在噬,麻麻的痛,悲傷梗在咽喉,眼淚在眼中打轉,又硬生生給咽回去的感覺。

蕭紅的文字是樸素的,書中沒有主角配角,每個人都是主角,一羣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擁有良善、勤勞但卻愚昧的可憐人們。

“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王寡婦一年一年地賣着豆芽菜,平靜無事,過着安祥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這事情似乎轟動了一時,家傳戶曉,可是不久也就平靜下去了。不但鄰人、街坊,就是她的親戚朋友也都把這回事情忘記了。再說那王寡婦,雖然她從此以後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着,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臺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後,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着。”

讀到這裏,心裏一陣刺痛。雖然獨子死了,王寡婦瘋了,但是日子並沒有因爲她的哀痛而停止,小溪還在流淌,日子還在前行,生活還是照舊。雖然喪子之痛會在某一個時間觸動她的心絃,她並沒有尋死覓活,還是平平靜靜的活着。黑暗的社會裏,人們只是隨波逐流,沒有任何的依託,如寒風中一支枯蒿,隨風搖曳,流離失所,只要極少的.水份,土壤,陽光——甚至沒有陽光,就能夠生存了。

呼蘭河的人們是良善的,可是他們在黑暗而殘酷的社會裏,又是那麼無辜的愚昧着,蠻橫着。

小團圓媳婦,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出嫁到老胡家。就因爲街坊鄰居無知的罔評:“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而且“十四歲就長得那麼高”。就遭到了婆婆的嚴加管教,狠狠毒打,吊懸樑,燒的紅紅的烙鐵烙腳心。十二歲的小女孩,在將近一個月的折磨下,奄奄一息。卻是被這羣無知的人們,請騙子云遊道士來跳大神。到最後,用五千吊錢(一吊錢可以買二十塊豆腐,可是老胡家的婆婆平時卻是不捨得掏一吊錢買豆腐的人),終於將這個只有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送回了”自己的老家。

讀到這裏,我心底的悲傷已被另一種情緒所取代,恐怖。黑暗落後的年代,愚昧而無知的人們,真的是很恐怖。

大概蕭紅在寫這一羣活靈活現人們的同時,亦是將自己的那份苦痛賦予了筆端。

蕭紅出生於一個當時條件還是上等的地主家庭,初看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家庭。母親,多麼溫馨的字眼,應該是偉大和崇高的化身,滿心憐愛的護着自己翅膀下的小雛鳥。而蕭紅筆下的母親則是將罩在身上那一層華麗的光輝撕碎,暴露出了華麗掩蓋下的醜陋、冷酷和殘暴。所以,蕭紅的童年沒有母愛。有潔癖的祖母亦是同樣的冰冷。同樣令蕭紅討厭的人物。

所幸,蕭紅的祖父,一位如向日葵般陽光溫暖慈祥的老人。他是蕭紅童年冬季裏的那一抹暖陽,將蕭紅暖暖的擁在懷裏,百般的戀愛着。春夏秋三季,草長鶯飛的日子裏,只有祖父陪着寂寞的蕭紅,在僅有的小院子裏,玩耍嬉戲。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後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裏會溜得準,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爲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杆,祖父就把鋤頭杆拔下來,讓我單拿着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裏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着。”

然而,孫女的一系列荒唐行爲並沒有引來祖父的呵斥或埋怨。祖父只是站在那裏哈哈大笑,孫女也哈哈大笑,大小兩個人兒站在院子裏笑的如同兩個開心的孩子,笑聲在寂寞的童年裏歡快的灑落。雖然這樣的生活是單調刻板的,猶如一幅黑白的圖畫,沒有五顏六色,就只有冷冷的白和寂寂的黑,但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祖父,後園,童年的蕭紅,他們如同一個連體兒,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雖然童年生活單調,可是祖父的離去,唯一一個可以給自己帶來溫暖的人的離去,無疑讓顛沛流離的蕭紅更加的哀痛、孤單。從此,世上唯一疼愛自己的親人逝去了,永遠。

《呼蘭河傳》,一曲悽婉的歌謠,一個寂寞的童年,一段可怕的回憶,一抹無法釋懷的痛。

此刻,我真的無語,心裏縱有萬千心事,亦是無法賦予筆端了。

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12

我這才明白什麼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呢!蕭紅寫的全是生活,她的人物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活靈活現的`。不管是高興還是悲傷都好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能產生共鳴似的,好像她說的都是我們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她是憑她個人的天賦與對生活的觀察在創作,使我們感到特別真實。

她的言語時而樸素平淡,時而風趣幽默,她的書使我們對讀書有了更大的興趣,寫出了她對呼蘭河城的觀察遇到她對一些人或事獨特的見解與看法。

她以一個孩子的身份,寫出了一個孩子對自己家鄉的回憶,對童年生活、人的記憶,不是編出來的故事,“我手寫我心”表現得非常突出,我們也應該這樣。

快來一起享受讀書的快樂吧!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