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經典】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1.8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經典】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當我看完《百年孤獨》這篇小說時,頭腦中依舊處於十分興奮的狀態。情節的設置如電影一般精彩。先祖們的形態各異的性格和作風,現實和幻想的交錯,結尾處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讚歎。可以說,從”魔幻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評價這部小說,不是很恰當的。它只描述出了這部小說的吸引人的表現手法而已。但是,進一步而言,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與歷史的變遷。詞句之間隱含着悲痛的與現實脫節的,或者說與現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導的當代現實的脫節感。可以說,這是一個來自拉丁美洲的呼聲,一個來自千百年來,從世代重複的節奏中變革出來的呼聲。

在文中,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現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語,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語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卻無法被正視和記錄下來。當吉普賽人在很多年之後,依舊用望遠鏡,甚至磁鐵,等”新發明“向馬孔多的人民進行宣傳時,人們依舊熱衷於此。這是否和中國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類似呢。

可以說,第三世界的苦難給了第三世界文學不竭的源泉。在內部矛盾,以及潛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馬孔多爲代表的較爲自然發展的羣落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着。它就好像是一條在茫茫大海中行駛的一條小舟,乘風破浪,在向着一個不知名的目標前進着。而這大海則是千變萬化的世界史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2

這天特意讀一篇外國名著《百年孤獨》,我額,覺得裏面的人物塑造的很好,然後後作者對戰爭的明白很獨特。《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這樣評價他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的確,《百年孤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全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書中人物衆多,卻又獨具特色。有堅毅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瑪蘭妲,墨守成規的費爾南達以及神祕的梅爾基亞德斯。這一大家子人都有着與祖輩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經歷和錯綜複雜的關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馬孔多建了這棟豪宅,可隨之而來的戰爭改變了他們,讓他們變得麻木、冰冷、做作。他們只能在孤獨、忙碌之中尋找安寧。冒險島符號

戰爭,戰爭,戰爭。戰爭對這個家庭的破壞是巨大的,使他們變得沒有人情味。

同時,隨着科技的不斷邁進,馬孔多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這兒的人卻在逐漸失去淳樸的本性。四年的陰雨,十年的`乾旱在不斷考驗着這片土地,最終它在風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文中那近親結婚就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古老傳說在最末代子孫中應驗。

這個神祕的家族中人丁興旺,甚至讓人哭笑不得。正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一個孩子。就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十七個兒子一樣他們在同一天不約而同地到來,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殺。卜組詞

這一家人奇特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精湛而細膩的筆觸所折服。

我們不得不驚歎他筆下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3

“文學是爲了嘲笑人們而做出來的最好的玩具。”這句話是最後那個和阿瑪蘭塔·烏蘇拉愛的死去活來的奧雷良諾的朋友阿爾瓦羅說的。那麼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這本書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僅僅是拉美的歷史。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一口氣讀完了最後四章,其實早在讀到老阿瑪蘭塔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不安了,雖說之後的家庭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覆興了另一種形式的家業,可是那種浮躁虛華正是預示從波峯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諷。這個時代就這樣沒落的開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語言講着看似與他無關的故事,語氣裏沒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夾雜着弱弱的同情。每個人孤獨的方式都不同,卻又是一脈相傳。這個家裏是由女人來支撐的,所以孤獨就顯得風情和動人了。

然而,他是這麼嘲笑的。追求科學與外世界的被科學和超脫的精神折磨而死;環球漂泊見多識廣的最終還是回到這裏離奇而死;一心操守家業,默默打理內務的被煎熬而死;參與戰爭、起義和遊行活動的因對鬥爭的恐懼而死;純真的昇仙,惡俗的墮地,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全部被意識捲走,剩下幹扁腐化的軀殼。

最後得知墨爾基阿德斯爲這個家族早就準備好密碼羊皮書,我彷彿看到了長滿綠斑的吉普賽老頭閃着黑色渾濁的眼睛嗤嗤地笑,笑這個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緩緩地進行。每個布恩地亞家族成員和與其有關聯的外人本都擁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處互相烘托,卻在暗處抵消。讓孤獨佔了上風。

百年孤獨讀後感4

那日逛書店,沒有什麼合適的書。

突然看到這本,隱隱約約記得上學那會好像讀過。唯一記的,書中一段情節,開始時乾旱,後來就開始下雨,一連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長了綠毛。其他的,真的一點記憶都沒有了。直到現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個年齡段看這本書。

其實,這次讀,也沒辦法,還要藉助網絡。讀了一半,實在讀不下去,感覺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網搜索別人的讀後感。

以下來自網絡:《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界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樣。很多人都要整理出來族譜,才能走出迷宮。

其實,還是一本很好看的書,至少讓我懂了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現實的魔幻和真實發生一樣,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人鬼之間的對話、交往沒有任何隔閡,就像平常我們面對面隨便聊聊今天吃了嗎一樣簡單。

生活中,原來很多人都是孤獨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獨。

而那種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孤獨,有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周圍的親人、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5

七年級時,閒來無事,發現舍友書櫃上擺着一本《百年孤獨》,便借來讀讀。我陸陸續續地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纔讀完,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解脫,我解脫了,布恩迪亞家族也解脫了。

《百年孤獨》講述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說實話,這本書的確難懂,光是書中理不清的人物關係以及相似卻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夠讓人頭疼的。但是,好書就是有讓你硬着 頭皮讀下去並且自虐式的想去讀第二遍的衝動。當你真正走進布恩迪亞家族中去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那種想擺脫孤獨但卻死也離不開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

我認爲大多數中國讀者被馬爾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獨特魔幻的寫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題內容。先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馬爾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標籤,但是魔幻是表,現實才是裏,這種表 裏如一的結合使得《百年孤獨》從小說的一開始,吉普賽人帶着磁鐵觀像儀來到馬孔多的時候,這種現實與魔幻的結合就已經讓讀者陷入了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中。從主題內容上來說,由小及大,《百年孤 獨》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奮鬥歷史的完結。《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 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很多人對於《百年孤獨》都只是望而卻步,很想去讀,卻無法深入到作者描繪的那個觸手可及但又不敢觸摸的世界。

百年孤獨讀後感6

《百年孤獨》,是我用時最長,閱讀最仔細、又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不要說閱讀時偶有跳躍,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人物之多、關係之複雜、名字之相像、情節之迷離,簡直令人歎爲觀止。可你若看進去,我保證你不想將目光移開,這本書吸引人到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連我現在寫書評都是激動的。評論名副其實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爲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確是實至名歸。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給你講了個糅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傳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百年興衰,所有扭曲的戰爭、放縱、慾望、瘋狂都寫的萬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歡這本書,最大滿足了好奇、探險的閱讀體驗,並細細讀出了《百年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還功不可沒捋順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經在喜馬拉雅聽過《百年孤獨》,可只幾個章節就因各種複雜放棄了,聽書無論如何沒有閱讀過癮,許多時候連反應、品味、咂摸的時間都沒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經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極棒的,自然而然在書堆裏會繼續拿起他的《百年孤獨》。讀書可以發現自己的淺薄,讀的越多發現越多;而讀書也能帶你經歷許多人生,你可以讀讀《百年孤獨》,因爲只這一本書就可以帶你經歷許許多多人生,那些夢幻的、瘋狂的、有趣的、孤獨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7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爲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可以使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

在此,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而實際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落後和愚昧爲伍。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這便出現當下小月月、小夥與七旬老伯爭搶地鐵座位的現象。社會是羣體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設社會纔會和諧。

《百年孤獨》裏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衝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裏隱藏至深的渴望。

這種孤獨不同於中世紀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鬱”,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裏,踱着方步慨嘆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雲無常、世態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淒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的憂鬱,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

百年孤獨讀後感8

我是在一個下午讀完這本書的,仿若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歲月,恍惚間彷彿已經穿越了一生的時光,經歷了那一場又一場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鬧劇”。

我不知道我是否讀懂了它,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從中深深感觸到的那些所謂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情感,也許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細品它一遍,到那時候,肯定又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感觸了吧。

但就這第一次的淺顯閱讀,我對“孤獨”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許,孤獨會教會我們好多東西,指引人們閱讀、思考、在不甚艱難的人生裏獨自堅持,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亦或者是短暫,把握每個人的命運。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在我看來,是因爲它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如何沉悶地活着。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着”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前提。爲了尋找活着的方式,爲了尋找活着的意義……爲了所謂的活着,一個生活在地球角落裏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並不覺得它是一個悲劇,我相信,雖然經歷過這數不盡的無論是種種情愛的糾纏折磨,還是夢想追尋的茫然,又或者是繁雜錯亂的現實,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東西,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常規,選擇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路。他們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獨,經歷夢境一樣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後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的孤獨,令我仰慕,令我欽佩。

百年孤獨讀後感9

我對所有事情都有興趣,所以我經常上當,在一個冷漠的社會裏,你的熱情在他們眼睛裏就是不成熟。他們爲面子活,你爲興趣活,你覺得你這樣很開心,他們覺得你很無聊;你覺得你很真誠,他們覺得你在標榜自己。所以,我現在即使有興趣也會裝做“平常心”的樣子,只是爲了滿足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因爲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我這個人比較可靠。激情永遠不能放在口頭上,放在口頭上就是悶騷--馬上就給你扣帽子。你必須“一個巴掌上去,給人看到五根手指頭”,他們才覺得你和他們一樣。一樣了,接下去纔可以交流。不一樣就要培養,培養不出,就是你領不清--人生除了物慾和強迫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即便如此,還要相互誤讀、有時夾帶了各種自嘲與挖苦。難怪當我讀過《百年孤獨》這樣的小說之後,竟會流淚。我的生命接下去的一切似乎只剩下白描了。我不會縫殮衣,也不會做小金魚,更不會升天。殺掉三千多人對我來說也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我是多麼渴望生活呀,但生活卻連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被禁錮在羊皮紙裏,因爲我很孤獨;因爲我很孤獨,所以我只能去那個地方……

這本書有些章節很變態。比如豬尾巴、便盆房、“失眠熱”等等,但語言卻很質樸,而且直接涉及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纔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人,這種卑劣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這樣的。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裏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能在馬爾克斯字裏行間中讀到乖戾、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讀懂了這本小說。然而讀懂之後又能怎樣呢?什麼也做不了,一切都是註定的悲劇,再往後人們會稱呼這樣作品叫“偉大”--僅此而已。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爲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爲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最近,音樂庫中在單曲循環《百年孤寂》,於是我踏入了《百年孤獨》的世界中。它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之著”,它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讀完,書中病態的孤獨,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書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亞本是一個勤懇務實、富有創造力的人。但由於他錯誤地對科學和求知癡迷,鍊金術,上帝銅版照片……他完全發了瘋,所以他是個孤獨者。

他的妻子烏蘇拉是個閃爍着母親一切美好品質的婦女。在我看來,她其實就是這個家族的地基。整部書都是她忙碌的身影,這個女人的身上擁有着另一種孤獨感。

我想全書最悲哀的人物莫過於布恩帝亞的`次子奧雷良諾了。他發動了無數次的武裝起義,卻都無果。所幸命很大,躲過了埋伏、暗殺以及槍決,頑強地活了下來。但活下來也許纔是對他最大的折磨。他癡迷於做小金魚,反覆不停地做,就如同對於鍊金術的癡迷。

書中的人物無不充斥着孤獨感。這也許正是作者想要對我們表達的,他們的孤獨性給整個家族帶來了毀滅。同樣,這個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徵了當時的社會。或許作者正以此書來表達自己對拉美民族共同團結,擺脫孤獨的強烈願望。

我希望我們不要像他們一樣,在生命的進程中,執着於最初的不圓滿,一直迷失下去。而是要有發現世界美的眼睛,打開那顆心,擁抱這世間的美好,做個容易滿足,幸福的人。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 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 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裏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着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爲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纔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着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爲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纔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纔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纔會快樂。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說來很慚愧,我一直沒讀懂《百年孤獨》,對它也沒有熱愛之情。但王浩百涼對《百年孤獨》的研讀遠在我之上。常言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呵,今天正好相反,“學生擁有一桶水,而老師纔有一滴水”。於是,今天語文課的講臺屬於他,不屬於我。於是,“王老師”跟大家分享他的閱讀感受。

這個“王老師”做事可真認真,備課本上寫滿了心得體會,重新整理他的閱讀思路;更難得可貴的是,他還摘錄了一些作品裏的精彩片段,複印成講義發給同學們,頗有點大學教授的“範兒”。

登上講臺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同學們,要走進這樣一個長篇小說,先得從心態開始調整,要帶着積極的態度與文字接觸,這樣才能讀懂文本;其次,他比較了不同的譯本,他認爲不好的譯本會影響人的閱讀心情,好的譯本會更讓人容易走進作品;他手頭的譯本是范曄的譯本;第三,他拿中國作家餘華的《活着》來比較,讓同學們對《百年孤獨》多了一份親近感,因爲很多同學看過《活着》。

有了這樣的鋪墊,大家對作品就有了情感上的.接受。當進入故事情節的時候,“王老師”講述了作品較爲經典的情節,概述了主要人物,分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同學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低首讀書。

作品是《百年孤獨》,可講課者和聽課者都不孤獨。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還是講課的同學中板書最多的老師。不過,“辣”字一定讓大家印象深刻,我想。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時間在故事裏看着總是快的,但是轉眼百年多的滄海桑田,從初代的勤奮耕耘到末代的荒涼頹敗,真讓人有種難以言明的感慨。發散一下,覺得兒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像烏蘇娜瞎了之後想起來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實是雷貝卡,而她自己心愛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擁有她所希望他們擁有的勇敢勤奮的美德。連小說前期的視點主角、前期我最喜歡的.奧雷連諾上校也木有。

這個故事通篇看下來除了感慨家族的沒落之外並沒有特別深的感觸——關於ZF和商人對當地人民造成的傷害除外——作爲東半球的人,對西半球南邊那個太過遙遠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說後面附錄裏所說具有如此深的歷史意義的話,也許布恩蒂亞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簡單又有開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後後來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這塊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就果斷抽身而去只剩下破敗的小鎮了。

而最後馬孔多整個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會風氣?

故事裏印象最深的3個人:梅爾加德斯、烏蘇娜和菲蘭達。雖然最後一個我對她實在十分討厭,但是依然覺得這個人的個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鮮明。烏蘇娜代表了這個家族的興,也代表了這個小鎮的興,她的勤奮和樸實爲這個家庭創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蘭達代表了亡,扼殺了人性,拒絕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亞家因爲歷史的原因早已積累下衰敗的因子,她卻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梅爾加德斯則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個“先知”的角色,他帶來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發展,他更像是一種力量而非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