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彙編15篇

讀後感 閱讀(2.72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讀後感彙編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想法,多半源於它的名聲:大家都在討論、前輩都在推薦。在一次整理圖書時,炳睿把這本書給我,於是看了起來。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眼中的男性人物: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在青年時富有幹勁、領導力,帶領一羣年輕人披荊斬棘來到馬孔多,規劃街道、發展經濟……但在吉普賽人來了以後,對他眼中的科學沉迷到走火入魔 ,一心想找到鍊金術,從而與世界漸行漸遠,不久走入孤獨陰霾,最終瘋癲而終。他的兒子奧雷里亞諾上校,年輕時滿腔熱血鬧革命,愈敗愈戰、愈戰愈勇……直到戰爭僵持至中年,他在戰爭中迷失自己,感覺不到戰爭的意 義與自己的初衷,感覺自己爲了自己的夢想,變成自己夢想反對的人,於是選擇開槍自殺,但是奇蹟般活下來了,卻深陷孤獨,最後避世。

何塞·阿爾卡蒂奧本來對科學有着很大興趣,但是敵不過自己的慾望,之後離家出走 ,回家之後,不顧家人反對,與麗貝卡結婚,最重被槍殺身亡。他的兒子阿爾卡蒂奧在戰爭中被權力所迷失,成爲馬孔多最殘暴的統治者,最終被槍斃。阿爾卡蒂奧的兄弟奧雷里亞諾·何塞繼承了伯父孤僻的性格,到愛上自 己姑媽—阿瑪蘭妲,不被允許後參軍,亂死軍中。最後提一下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掂量家族不曾有的財產,編造謊言敷衍母親,不過意外獲得了烏拉蘇爾藏下的金幣一番放縱淫樂只夠被竊取金幣的人殺死。

其次簡介下非常具有特點的幾名女性。首先是家族第一輩烏拉蘇爾,一個而富有無活力、幹勁的女人,她通過買糖果小動物掙錢,從而使整個家族由足夠多的經濟來源。並且個性、明辨是非,在阿爾卡蒂奧殘暴統治馬孔 多時,出面教訓他。敢於鬥爭,在奧裏雷亞諾上校被囚禁在馬孔多時,表現出來屈服的`精神。

她的孤獨體現在晚年時不被人注意,但是有倔強地企圖融入遺忘她的子孫世界,在見證家族由盛至衰後死去,她是這篇小說的核心 、最謳歌讚頌的人物,她勤勞勇敢、善良、富有熱情,又堅貞不屈,是布恩迪亞家族以及整篇小說的頂樑柱。再次是家族最後的女性,阿瑪蘭旦·烏拉蘇爾,充滿活力、富有幹勁的她從布魯塞爾回來之後,看見家族荒廢,準 備重新整理家業,但在丈夫走後,抵不過孤獨的她和侄子尋歡作樂,在生下家族最後的子嗣後,大出血而死。

縱觀整個家族,都跟孤獨做過鬥爭,卻沒有一個人戰勝過孤獨。同時,每個人孤獨的來源時不同的。男性這邊,阿爾卡蒂奧類型向外,但是輸給了自己的慾望。奧雷里亞諾型沉穩,獻身政治,但戰勝不了當局而不入孤獨 。女性這邊富有活力的烏拉蘇爾型抵不過外界沉重氛圍帶來的孤獨。蕾梅黛絲型開朗陽光,但是都沒有改變現實而逝世。最終,歷經滄桑的布恩迪亞家族從馬孔多消失。

《百年孤獨》寫出每一種人的孤獨,卻從不讓任何一個人走出這種孤獨。最後的賦有家族所有優點的人在出生時也被螞蟻吃掉,不得不說這是一篇充斥悲傷氣氛的小說。但它有很多非常陽光的場景,何塞·阿爾卡蒂奧· 布恩迪亞青年時開創馬孔多,在一個下午給孩子們上物理課、另一個下午帶孩子們摸冰塊。烏拉蘇爾在修建家族大宅時的充滿無盡的活力,小蕾梅黛絲婚禮上,大方的舉止。奧雷里亞諾上校跟岳父玩多米諾骨牌……這都是很 溫馨,美到令人窒息的畫面,可是隻能用一個詞銜接下一句:好景不長。那又是什麼樣的沉淪纔可以使這羣人墮入那樣的孤獨?

總的來說,外向的男人戰勝不了內心的慾望而孤獨,內向的男人屈服外界的強大而孤僻。活力四射的女人經不起世界孤獨的氛圍,藏事於心的女人最能被內心藏匿。作者寫出了不同人孤獨,又很公平給出他們不同的陽光 。阿爾卡蒂奧富有力量、勇氣拿起獵/槍抵抗。奧雷里亞諾深沉、執着不被世事矇蔽。烏拉蘇爾勤勞,有活力,熱情、有愛心。阿瑪蘭旦關愛子孫。蕾梅黛絲擁有脫俗陽光。可作者很不公平的把孤獨作爲他們的結局,但讀書還 是會很公平的認爲作者不公平。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他認爲當我們有一天面見上帝,上帝問我們有什麼作爲,我們便可以將此書呈給上帝了。借用陀氏的話,當有一天我們見上帝,上帝問我們的想象力在哪兒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把這本書拿出來,並說,這就是我們想象力的全部了。

喜歡這本書,在一個家族看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結局,重讀,待續……

百年孤獨讀後感2

在茫茫人海中,我卻如同生活在沙漠裏,只有依賴互聯網或者閱讀寫作,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許,這就叫做孤獨。

在短短的一年中,我的性格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以前的活潑開朗變成這樣沉默寡言。我想這段時間我已經帶給人們太多的不快樂了。好像和誰說話都明顯的帶有火藥味了。人們都說我變了,不是以前那個親切隨和的人了。

不過我實在忍不住要說。也許這樣說了心裏好受一些。真的。我找到一張紙就會不斷的寫下去,現在就是這種感覺。有一種想一吐爲快的感覺。

此刻,就如同跟朋友一起在外面喝酒時的情景。我不高興。朋友們總是設法寬慰我。他們默默的坐在那裏,聽我講述一個人的心情故事。一任酒杯在手裏舉起滑落。啤酒的味道真好,能替人解除煩惱。真的。當幾杯啤酒喝了之後,我已經不能思考了,也許,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我才能安靜的入睡。夜太長了,我怕我在深夜裏醒來!所以我寧願每晚睡晚一點。也許,這樣可以把夜晚的時間擠得短一些。然後在第二天很早起牀。這樣,我彷彿每天都生活在白天,每天都生活在陽光裏。

最初我還以爲能在互聯網上得到一些安尉。沒想到人們過得比我還不快樂。我想跟她痛痛快快的聊聊,聊一些屬於互聯網上或者其它世界纔會有的快樂。一個在心靈深處構思的世外桃源。可是沒想到,我帶進自己苦心營造的快樂桃源的人卻都需要我的安慰。

有的失戀,有的失業。有的因父母不和,痛苦,孤憐。我試着爲他們一一排解。我想,自己心靈的.痛楚卻可以作爲別人的心靈的試劑。居然能讓我成爲一個稱職的業餘的心理醫生。我想,如果別人快樂,我也就應該得到快樂了。我是這樣想的。因爲到現在爲止還沒人能夠給我帶來快樂。除非我已經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人格。可是,這太難了。而且這一切都是一個人默默的摸索。在一片不屬於自己的天空中尋找一方淨土。

我思考,我困惑。當初對朋友們說出這句話時,他們都覺得很經典,其實當時我也只是隨口說說而已。不曾想到,這也許是大部分人的狀態。也許,如果一個人只默默的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做好就行了。何必想那麼多呀。不思考的人是快樂的。因爲他無憂無慮。

其實人活在這世上,怎麼可能無憂無慮?

17歲以前我也曾無憂無慮。因爲那時我沒去想自己怎樣生存,怎樣發展的問題。只想到自己怎樣分配這一週的時間,應該學些什麼?我交了幾個好朋友,我也不感到寂寞。心情一直非常愉快,做事也得心應手,自信心十足。我感到很滿足。所以很快樂。我不吸菸不喝酒。每天都堅持看書,我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在與別人愉快的交流着。我的確很快樂。

愛情會使人幸福,也會使人淪落。但這一切並非對方的錯。愛情本身並沒有錯。錯的只是一個人的意志,一個人的情緒。受到這種控制力的強烈干擾,會使一個人徹底的改變。

挑剔,指責,冷漠,率真,輕浮。

世界因爲我的存在而顯得悲哀。一個上升的,創業的時代,一個人卻不思進取,安享於毫無創意的生活。感覺時間在慢慢推移,而一個人的意志卻不斷的衰減直至消失。生活。不應該遷就這種人,爲什麼給我這麼多空間讓我慢慢做一些事情。爲什麼不及早把我淘汰掉,讓我受這種痛苦?

時間會沖淡一切,而人生卻承擔着太多的責任。還有很多事情都還沒有開始。正因爲沒有開始,纔看不到結束。沒有計劃的人生太可怕,沒有目的的旅行,會不會把我們引入人生的死角?

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想得到什麼?我能給人們帶來什麼?

常常這樣想。自己問自己,但沒有迴音。四周只有一片寂靜。

我沒有朋友,是因爲我放棄了朋友。我沒有事業,是因爲我放棄了事業。爲了微不足道的愛情,我們都做了些什麼?

爲什麼會愛上一個人?爲什麼會接受別人的愛?而又爲什麼不能接受別人的告別?

寂靜的夜空,沒有一點回聲。

我感到很寂寞。

也許,寂寞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百年孤獨讀後感3

“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一列永無終點的火車。”我想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吧,這樣孤獨,而這種孤獨是永遠無法消除的,就如水一般,悠長不斷,你越用手碰它,它就會越伴隨着你。就如李煜對於寂寞與愁的感慨一般“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而這本百年孤獨中描寫的是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的拉丁美洲,那時的孤獨是殘忍的,悲痛的。那時的拉丁美洲一直在徘徊,從未前進過,就好像清朝時閉關鎖國的中國,孤獨得好像世界只剩下自己,自己就是一個世界。而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正是他們自身的孤獨造成的。

“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卻有着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同時,他意識到馬貢多陷落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這樣是無法讓他人瞭解的獨一無二的馬貢多文明的。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讓馬貢多貫通外界。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纔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他未開闢出的馬貢多的文明,一顆還未升起就已糜落的星星。而之後的幾代人,缺少像他一樣的膽識與勇氣的人,他們之間幾乎沒有感情溝通,都陷入了個人的孤獨與苦悶,他們有着生理上的慾望,對權利的渴望,對求知的渴望,對暴力的崇尚,他們同時又拒絕着身邊每一朵晶瑩美麗的花朵,拒絕遠方傳來的呼喚,拒絕遙遠世界投射出的光芒。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走出小鎮的孤獨不同,思特里克蘭德的孤獨是極少人能瞭解他畫中的意思的一種找不到知己的落寞,他們的孤獨是自閉,他們一個人猜忌,從未放過自己;一個人做事,從未與人交流;一個人發呆,從未想過創新。他們想要衝破孤獨,卻無能爲力。他們的孤獨,是不理解,不瞭解,不團結。

有句話是說情到濃時淺亦深,情意最濃的時候,一個淺淺的印記,便可刻骨銘心。那麼我想對於他們來說,孤即無窮荊便棄,孤獨到無人時,一簇荊棘,便讓他們丟盔棄甲。鐘擺能讓任何東西飛起來,卻無法使自己騰空。他們,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擅長的,但是,他們各自朝着自己一律的方向走去,也不會同他人的道路同到一起,將馬貢多的文明騰到世界,讓世界看看。

想必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張出了一條豬尾巴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就是對他們這種不創新,不走出自身建造起的小黑屋行爲的諷刺與懲罰。倘若將豬尾巴代指他們的不團結,那麼,螞蟻就是那種能讓他們走出黑屋的曙光,一把利刃無比的刀。

山本耀司說過,“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纔會瞭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纔是自我。

當閉關鎖國的清朝遭受到了外界劇烈的撞擊,八國聯軍強烈的侵犯,清朝這纔打碎了自身爲自身建造的“大清王朝富可敵世”的臆象,從“繭蛹”中走出,才意識到外界的經濟已有經濟革命,中國並不強,中國還有一大段路要趕。同樣,這個家族的滅亡也應當讓更多人,讓世界知道,既然孤獨不可避免,那麼我們就要理解這種孤獨,無從止歇地從滿地荊棘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路。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文中的家族由於蕾蓓卡的到來,紛紛患上了失眠症。猶記得,蕾蓓卡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只能咬着自己的手指,她多麼孤獨呀,掛上黑幕的天空下僅剩她一人醒着,熬着漫漫長夜。這也是在啓示我們,被遺忘的歷史,它,也很孤獨啊,我們不應該忘記它,拋棄它,而是,將它從孤獨的泥沼拉出,攜它一起,奔向未來。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4

中午恬淡的陽光下一口氣讀完,但卻實在感覺自己沒有能力評價,只感到文字如清水緩緩流過,於這篇羊皮卷記載的痛苦回憶下,涌起平靜淡然的情緒。此時此刻恰如合上書的彼時彼刻,月光似陽光流淌在我的房子,仍然忍不住微笑。只印象最深的一句“上校,馬孔在下雨”,消散了往年的天真與情誼,充滿淡淡的別離與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

雖說沒有能力評價,但還是忍不住一篇狗尾續貂之作,因它最出彩的不是華麗的辭藻,抑或荒誕的情節,甚至於宿命般的家族命運。只因它的魔力太過強大,色彩太過絢麗。它會賦予我特質,晦暗中存在希望,困頓中撫慰靈魂,它說不清、道不明,看不見、摸不着,但卻又真實存在,在悄悄地滋潤着我的心性和良知。

所以,還是將這篇不甚成熟,淺顯直白的讀後感公之於衆,以鞭策自己。

面對百年孤獨,面對布恩迪亞上校及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一開始和許多人一樣也有點迷失,但是當我不去糾結那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不再去刻意讀通那段我毫不熟悉的美洲歷史時。我似乎又有點明白了,在年輕的季節我們似乎感受不到孤獨,我們甘願吃苦受累,只願通過自己富有激情、積極主動的努力實現自身價值並在社會中做出最大的貢獻。我們現在勤於學習與鑽研,敢於挑戰未知領域,樂於在自身及周圍世界尋求突破。

那麼,當我讀了《百年孤獨》之後呢?一個家族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了。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呢?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知識廣博的、有天生聰慧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天才的頭腦、堅毅的眼光、不輕易言敗的性格,無論是旅途勞頓的南征北戰、還是通宵達旦的歡娛。他們都可以用他們特有的魅力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異性。人們似乎無法看出這個家族有什麼弱點,但他們最終也不過才存在了短短百餘年,然後颶風襲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痕跡和關於他們的記憶,很快就那麼無影無蹤。但卻看不出有什麼值得惋惜後悔的地方。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似乎不應該有特別興奮或者特別悲痛的心情,我覺得文字象河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翻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我在看什麼我也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玩累了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着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牀,也沒有在等待什麼,我在幹嗎呢?就好像張無忌初學太極拳的狀態,我忘得越來越多。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涌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喜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在這本書上,我似乎理解了陶潛的那句“好讀書,不求甚解”,我不需要刻意鑽研,只需要觀其大略就能領會作者的意思,他所傳達的是全人類共有的情感。用他妙筆生花的文字,再經過范曄先生的翻譯,如同流水緩緩趟過,讀者一觸摸,就能感到一種穿透人心的冰涼。這種冰涼是中性的,冰涼之下,一種不同尋常的孤獨感縈繞人心,不是普通的孤獨,更恰當一點說是透徹、是頓悟。但其中的故事又很強烈,我們可以通過奧雷里亞諾上校的悲壯一生、通過美人兒雷梅黛絲的嫣然一笑、通過能預見一切的羊皮卷,通過阿瑪蘭妲長久無人居住的房子的秋海棠蒙落灰塵、通過家族裏每一個人所迸發出的原始慾望……一一窺探,不需理解,只需感受。感受其中那種動人心魄的力量。這是一種極致的浪漫,沒有愛情,沒有旅行,是關乎生命、時間的浪漫。感謝馬爾克斯,奉獻了如此偉大的作品,讓我接受了孤獨,讓我一個人能靜靜思考,自己是誰。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說過“不久,你睡了,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爲新世界的一部分”。讀了這本書,這句話應該成爲我們的精神理想。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但是印象一直模模糊糊的、沒有買來一讀的慾望,也許是書名讓我主觀地以爲內容必定高深晦澀,自己讀不下去也領會不了。最近看到幾個喜歡的人在熱烈討論這本書,才提醒我趕緊在噹噹網下單。書到手了,除去書的封衣,整本書的紙張都是微微泛黃的顏色,彷彿是久遠的書籍帶着歷史的塵煙輾轉到我手上,封面的硬封有凹凸的木漿紙的紋路,非常古樸,素淨的只有書名及作者的黑體字,心下立時起了喜歡。

白天工作,閱讀僅限於晚上及週末的有間,長篇鉅著被我支離破碎地一路讀來,其間幾度欲罷不能讀到凌晨,而我是很少熬夜的。

平時我不喜歡看外國——尤其是俄國——的著作,因爲書中漫長的人名我記不住,往往將書翻來覆去才能把人名和人物對應起來理解。《百年孤獨》裏面的人名更是冗長繁複,幾代人的名字重複疊加,你幾乎不能分辨出誰是誰。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爲間斷的原因會不斷翻閱之前的內容來確定人物身份,看到後來,在劇情的吸引下更關注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名字符號顯得不那麼重要。看完之後,掩卷回想,才發現每個人的形象都那麼生動鮮活地在腦海裏,名字根本造不成困擾。

《百年孤獨》由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寫成,作者因此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全書以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一百多年的悲歡離合、離奇詭異的經歷濃縮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變遷,故事情節幾經荒誕神奇,死去的人可以白天黑夜現身同活着的人交流溝通,人可以食泥土和牆皮爲生,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死後因孤獨難耐又重返人間、並寫下預言將來的羊皮卷……語言往往幽默而帶有魔幻色彩,中間一些情節會讓人忍俊不禁。

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爲了驗證放大鏡對敵軍產生的效果,親自待到陽光的焦點下,結果身體被灼傷後潰爛,捱了很長時間才痊癒……”有些場面又讓人唏噓不已,比如上校17個兒子被一一獵殺,3000多名罷工工人被血腥鎮壓,阿瑪蘭妲對麗貝卡的仇恨,麗貝卡的與世隔絕,等等。我通篇看完,實在不能確定自己究竟看懂了幾分,也許只是看了熱鬧,而箇中真意,自己還不曾領悟。

我看着書裏的內容,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帶着衆人建立馬孔多開始,到這個家族其後百年時間裏所有的經歷,從人們對萬事萬物的懵懂,到對各物種的一一歸類命名,到製冰、冶金、照相術、鐵路、電、飛機等等各項技術的逐次發明;從人性的無爲而治,到軍隊強制建立社會秩序、到權利爭奪的戰爭;從農業社會的自給自足,到資本家剝削工人並殘酷鎮壓工人的罷工;從不倫戀情,到各種的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美人兒蕾梅黛絲的至純至性、飛天而去……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我彷彿沿着歷史的長河一路走來。而貫穿全書的,或者說,貫穿人類發展歷史的,是人性裏面揮之不去的孤獨。

你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的生活還是有滋有味啊,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家族,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孤獨,只能說他們不瞭解彼此的而孤獨而已。就像我讀完這本書,我都不知道自己爲何失落一樣。家族裏的第一人瘋瘋癲癲,被綁在樹上;家族裏的最後一人,默默地被螞蟻吃掉,孤獨的開端自然伴隨着孤獨的結果。撇開每個人自身的孤獨不說,整個故事也是孤獨的。

狂風襲來,捲走最後一片枯葉,他們的光榮與恥辱、他們的枕邊人與子孫、他們的記憶,很快就蒸發的無影無蹤。七代人,一個家族,幾行字的距離,就被時間遺棄在身後,一切一切都不會留在誰的腦中。這就是孤獨,的孤獨,我們始終都只是歷史中的無名小輩,就算被記入史冊,也無非是後人半真半假的記錄,自己的液體無人能觸碰,也就無人知曉。

寂寞,和孤獨不同。寂寞,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覺得冷清無趣,想要找人來說說話陪伴一下,哪怕打開電視不看節目只聽着聲音在房間裏迴盪也好。而孤獨,是身處千人萬人之中,心裏仍是一個人在世界盡頭的感覺,彷彿洪荒初開,欲將心事付瑤琴、絃斷無人聽的哀痛。寂寞可以安慰,孤獨無法消除。

心裏的溝壑縱橫,只有自己一個人千山萬水地跋涉。身邊可以有伴,可以有懂得的人悲喜與共,也可以給予扶持和幫助,但是,真正的經歷和成長,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

百年孤獨讀後感6

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對抗虛無,卻渾然不知這就是虛無本身。

最近在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大學時看過,只是模糊的記着一代又一代人命運的輪迴,在當時年紀,只是對布雷迪亞家族命運魔幻般的相似好奇,但當最近生活漸漸的感到無聊時,不知怎麼又想起了這本記憶中有趣的書,買了回來。剛讀之初,還是能被那種命運的變幻而吸引,可讀着讀着,心中生出越來越多的沉重,彷彿看到了這個家族都男人、女人們的瘋癲都是在對抗些什麼?而腦海裏總能回起他們平靜的時刻:阿爾卡蒂奧在被執行槍決的時候,他放下了一生的恐懼,可以平靜的去回想自己的一生;貝麗卡當丈夫死去,將自己關在黑暗的屋子裏,不再出門時,她也彷彿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地方找到了平靜。那麼又是什麼讓他們的瘋癲迴歸到了平靜?

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這個人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馬爾克斯是這麼描述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早年沉迷於父親留下的實驗室中,熟練掌握了金銀器的製作工藝,後來參加革命軍。他發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無一成功。他與17個女人生下17個兒子,一夜之間被逐個除掉,其中最年長的不到35歲。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裏投毒,投入的馬錢子足夠毒死一匹馬,但他仍然大難不死。他拒絕的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勳章。他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從南到北,自西向東都在他的統轄之下,他成爲了最令政府恐懼的人物,但從不容許別人給他拍照。他放棄了戰後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馬孔多作坊中製作小金魚維持生計。經過了這一切,留下來的只有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是的,他一生中留下的就是那些傳奇的故事和一條他的名字的街道,再無其他。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就足夠了,功名偉績,不足以嗎?可是,如果我們想象着進入到上校的內心,去品味他的靈魂,我想,有一種味道是最重的,那就是孤獨!而且貫穿了整個家族一百年的歷史。這也是馬爾克斯想要表達的,或者是他的人生感悟:百年孤獨。

我們在上校的一生中,看不到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我們看不到那種在關係中體驗到的狂喜與平靜,而是由上校或者說他的家族在一代代的複製的過程中演繹成了瘋狂。其實我們內心尋求的很簡單,就是在愛人的懷裏瘋狂,哪怕只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擁抱。在兩個相愛的人的生活中,這種瘋狂最終會被軟化,變成柔情、溫情,生活的點滴,卻處處發着璀璨的亮光。

也許會有很多人反駁,上校離開他的村子,去建立馬孔多,不就是一段不被接受的愛情嗎?可是,讓我們來看看。他和烏拉爾從出生起就被認爲要在一起,並沒有彼此的相遇時刻,彷彿就應該那樣。而且在他們的一生中,唯一保持理智的就是烏拉爾,而上校一直瘋狂着,以至於烏拉爾說出:“忘了你那些瘋狂的新鮮玩意吧,還是管管你的孩子吧,瞧瞧他們,自生自滅,像驢子一樣。”當何塞、布雷迪亞照妻子的話做了,向窗外看到了兩個赤腳待在陽關裏暴曬的菜園裏的孩子時,他感覺從那一刻起他們纔開始存在,從烏拉爾的咒語中誕生出來。”足以看見,上校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個世界中沒有一個人,哪怕是自己的兒子。而他將一生都在這樣的世界裏度過,這樣的一生只能用兩個詞來概括:瘋狂與孤獨。並且像一個魔咒般在他的家族中延續着。他們越是瘋狂的對抗虛無,他們越會感覺到孤獨,世界在他們心裏其實就是虛無的,因爲他們的心裏沒有一個愛着的人居住着。或者說,其實在這個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唯一存在的只有人: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關係纔是真實,其他的一切都是虛無!權力、金錢、豪宅、美女無一例外,如不相信,去問問那些時日無多的人,他們這一生,最看重的或者說最遺憾的是什麼,他們的答案一定與某個人有關。

我想,馬孔多的百年孤獨,有時也是我們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7

用十二天看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是一部國中就有所耳聞的小說,只是那個時候完全看不懂,不知道孤獨爲何物,更不知道爲什麼是百年的孤獨,直到20xx年的春天,當我放下這本書讓各種思緒在腦海中發酵、遊蕩和碰撞,好像忽然就明白了。

在講述什麼是孤獨之前,有必要對本書做基本的瞭解,這是一個關於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第一代人在荒蕪中建立起一個叫馬孔多的鎮子,一切都在向前發展,欣欣向榮,吉普賽人經常帶來外部世界的新鮮事物,如冰塊、放大鏡、鍊金術、磁鐵……這樣的開端讓人對鎮子的未來充滿希望,加上布恩迪亞家族勇敢的開拓精神,讓人以爲這是一個關於家族創業的令人振奮的故事,然而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家族百年來與孤獨鬥爭的歷程。

很多人看不進去這本書,原因之一是人物的名字很相似,七代人的名字基本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排列組合(如圖),讓中國人讀起來很迷糊。爲什麼作者要這樣起名呢?當我們看到這些相似的名字時,也許會在頭腦中跳出一個詞:重複。

沒錯,“重複”是本書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看似講述了七代人的故事,本質上是一代人換名字度過了一百年(七代人)的生活,那麼重複與孤獨有什麼關係呢?

想象這樣一種場景,你在一條未知的路上行走,剛開始充滿好奇,開拓進取,不停的往前走,接觸到很多新鮮的事物,於是你一直走一直走,忽然你回到了原點……你以爲自己走錯了路,於是重新出發,依然滿懷期待,一直走一直走,誰知又回到了原點……你不放棄,要再走一次,還是回到了原點……就這樣走了很多次,最後都回到了原點,你會是什麼感覺?會是一種憤怒和無力吧。

這種重複帶來的無力感好比一個人被囚禁在牢裏,他哪兒也去不了,最後誕生出另一個東西,它的名字叫孤獨。當你發現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改變,你認識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情,但結局都是相似的,你就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事實,就像楊絳所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第一代人阿爾卡蒂奧看到了人生的重複,就像書中所說:他花了六個小時觀察各種事物,試圖找出一分一毫與前一天的不同之處,期待發現某種變化能證明時間的流逝。星期五,他在誰都還沒有起牀時又去觀察外界的'狀況,最後徹底確認了仍是星期一。

第二代人布恩迪亞上校參與革命32次,全部失敗,他發現世界並沒有明顯的變化,最後對革命感到了厭倦,於是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裏雕刻小金魚,直到生命的結束。小女兒阿瑪蘭妲年輕時對愛情充滿渴望,嫉妒、放縱、剋制、懊悔,年老時則獨自織衣服,似乎永遠也織不完。養女麗貝卡的老年生活更讓人震撼,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破敗荒蕪的屋子裏,就像是一個活人的墳墓。

第三代人沒多少故事,似乎只是家族生命的繁衍。

第四代人顯現出與第二代人相似的生活。

第五代人顯現出與第一代人相似的生活。

第六代人顯現出與第一代人之前相似的生活。

到了第七代,生出了長着豬尾巴的孩子,一起又回到原點。

百年孤獨究竟是什麼?我認爲是面對重複的無力感,第一代人爲此而崩潰,最後在樹下死去。第二代人用重複對抗重複,就像上校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停的刻小金魚。第六代人想打破家族的重複,破譯了羊皮捲上的神祕預言,誰知家族的一切都是註定的。

持續百年的孤獨直到整個家族的生命終止才暫停了下來,小說的結尾說:這座鏡子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作者馬爾克斯爲何會說這樣的家族不會第二次出現?我不清楚作家的答案,在我看來是因爲任何家族只要活着就會孤獨,然後在重複中消亡,最後從世人記憶中抹去。這樣的話,即使有N個家族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但只在人的記憶中出現一次,沒有第二次。

也許,孤獨是無止境的,人應該學會健忘。

百年孤獨讀後感8

百年孤獨,一個很孤獨的名字。

全書講的是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生長在拉丁美洲的一部興衰史。與書名相合,從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拉美是孤獨的。在這片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純潔土地上,卻被殖民熱潮帶來的歐洲人複製“成功”的經歷,被硬生生地拖入了永不前進、徘徊停滯的怪圈。

而這就一如馬孔多小鎮的故事。

從何塞·布恩迪亞夫婦因爲鬥雞的出走開始,馬孔多小鎮的上升期開始了。吉普賽人在這段時間頻頻來訪,爲馬孔多帶來了知識和宗教。何塞和奧雷里亞諾在接觸新鮮的金屬冶煉、天文觀測知識時,都把這些銘刻進了一生的歲月裏。在上校最後的日子裏,不斷溶化又熔鑄的小金魚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一切都顯得如此美妙,像是蛋糕上的櫻桃。對更多知識的渴望促使何塞向外面的世界投入更多的幻想,“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就在他開闢大路的路程上,家人都認爲他瘋了,把他吊在大樹上。而那吉普賽先知留下的羊皮卷則隱隱提示着未來將要發生的事。

當馬孔多小鎮上的人們逐漸增多,房屋逐漸高築,長子阿爾卡蒂奧從海上歸來時,吉普賽人因爲超過人類知識的極限而被上帝抹去,不再造訪。馬孔多進入了下降期。這時開始,由於原來維繫家族和睦理解的祖母烏爾蘇拉的神志不清,家族陷入了一片混亂。麗貝卡的搬出、奧雷里亞諾第二的放蕩與夫妻不睦、歐洲人以香蕉園爲藉口的全面入侵、上校的參戰及十七個被殺絕的兒子……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全然沒有之前的進取之意,變得孤獨、自閉。家族裏的每一個人,都顯得痛苦而沉鬱、不善表達。他們並不是惡劣,而是喪失了心。那截暴風洪水時災難性的列車後,四年十一月零二天的大雨,還有馬爾克斯上校一句孤獨滄桑的話語——

奧雷里亞諾,馬孔多在下雨。

自這四年開始,一切都亂了。直到長着豬尾巴的第七代被螞蟻吞噬,布恩迪亞家族才衰敗地終結。“馬孔多這個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往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最引人深思的,顯然是洗盡萬遍都不肯消褪的孤獨。

對於這樣的孤獨,我曾經有一種出於個人的理解。何塞是家族的第一代,他的出走創造了馬孔多。而他卻有不可抑制的封閉與自大。上校和阿爾卡蒂奧第二同樣是這樣的人。烏爾蘇拉是典型的保守主義者,對變化不顧時好時壞,不是一概消滅就是迫於形勢被動接受。別的人的內心深處總藏着莫大的恐懼,恐懼去與他人相愛。緣何孤獨?我想是缺乏愛與被愛的力量。

然而對人物再次觀察,兩個蕾梅黛絲總是給予我震撼。第一個梅梅(上校妻子)並不缺乏這力量,相反,上帝賜予了她過分多的愛。而她卻芳年早逝。第二個梅梅(美人兒蕾梅黛絲)根本不瞭解什麼是愛人,在白衣包裹中羽化成仙了。她們與這籠罩在所有人心上的孤獨毫無瓜葛,卻都離去的如此早。從某種意義上,這兩個人註定不屬於這家族。

在經過對作者的演講、拉美歷史的'瞭解之後,我產生了第二種理解。作者說:“拉丁美洲既不渴望,也沒有任何理由去做一個隨波逐流的小卒。”拉丁美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飽受折磨。書中的描寫是真實的,五次戰爭和十七次軍事政變是確實存在的。作者寫此書的目的是鼓勵拉美人民轉變自己保守、封閉、盲目的思維方式,告別“孤獨”,學會愛,團結起來。他渴望一個烏托邦,“一個嶄新的無邊界的烏托邦將會誕生。在那裏,沒有人可以決定別人怎麼去死;愛情將成爲現實,幸福將成爲可能”。

但這鼓勵不單單指向拉美人民,我們都應該擁有克服孤獨、爭取愛、給予愛的勇氣。

上校在戰役結束的疲憊中嘆:“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一切只不過是爲了別把我們的房子塗成藍色。”而我們工作學習的目的,也是爲了留住彼時沒有孤獨、只有滿滿的愛的心。

百年孤獨讀後感9

我只讀了一遍《百年孤獨》,不是人們常說的乏味不想重讀,而是這本書,又或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有一種魔力,自開篇起就讓人有一種與其他書不一樣的感覺,就像一個黑洞一般吸引着你,你不斷探索,卻無法像往常一樣理清思緒,漸漸生起說不出的感覺,我不敢再重讀。

說者認真,聽者可笑,一本書有什麼不敢讀的?也是,有些人連《午夜兇鈴》都敢看,但我的不敢讀卻不是因爲這本書有什麼可怕之處。

一切恐懼源於未知。

開篇是一個人的回憶,似乎文章是從回憶開始的,似乎是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過去的故事,我抱着看歷史的心情繼續看,讀着讀着,過去就變成了現在,似乎開頭的話只是提提罷了。接下來便是以建立馬孔多的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因近親結婚生出的長豬尾巴的被螞蟻吞噬早夭的最後一人奧雷里亞諾的家族史。

整篇故事,不,應是說布恩迪亞家族從理智向上,勤勞熱血改變爲無盡的循環,悵然與孤獨。似乎改變家族命運的是偶然來此的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這個神祕而智慧的人帶來了外來的智慧。我想這位老人是全文的線索人物,是他將布恩迪亞家族玄幻化了,他的到來使家族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一件件事以匪夷所思的方向發展,似乎連線了一般。整個家族前前後後都有神話般的色彩,無論是普魯鄧西奧·阿基拉爾鬼魂的出現,美人魚蕾梅黛絲之昇天,梅爾基亞德斯的房間——又或是“便盆室”,甚至最後家族鬼魂齊聚…… 這一個個神話理所當然地出現在這百年的家族裏,你並不感到驚奇,彷彿你看到的本就是一本神話,這本來就是一個這樣的家族。這個家族自那位吉普賽老人的到來漸漸變了性質,從老祖宗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豬尾巴嬰兒奧雷里亞諾都與常人相差甚遠,這個家族是個無限的循環,一個超凡脫俗的、無盡的循環,循環的名字,循環的性格,循環的事情……這一切都看起來很自然。

文章中布恩迪亞家族的男性們大多都接觸過一堆手卷,羊皮手卷。那是梅爾基亞德斯用母語梵文所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世代堅持,卻一直沒有破譯出來的東西。到了最後謎底浮現,奧雷里亞諾·巴比倫譯出了一切,站在毀滅的馬孔多中,站在幾乎全毀的家族祖房中,大聲而清醒地,無比流暢地譯出了自己家的家族史,梅爾基亞德斯百年前就已寫好的布恩迪亞家族史,或是叫預言。

印象最深的是梅爾基亞德斯,患了多種病症,死神都不能將他帶走,即使死亡,他的靈魂還是在自己的房間內教導着布恩迪亞家族的子嗣,他的智慧引導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他的羊皮卷和鍊金術讓他們在孤獨中有了指引,不過我說的可能僅浮於表面,梅爾基亞德斯是個神祕的吉普賽人,吉普賽人一直如此。活了一百多歲的烏爾蘇拉是一個精明的女人,爲了家族操勞了一輩子,就算她已老到不行,雙眼俱盲,可還是邁動着年邁的步伐,在屋內不時出現,打理這個家。這個神話般的,可憐又倔強的老老祖母,玫瑰土荊芥的氣味,杯中穀物在地上組成的海星,夜空中的.發光的橙色飛盤預示了她的死亡,炎熱的天,飛鳥的暴死,神祕怪物的出現爲她的死亡平添了一抹神祕。而費爾南達,那個一心想成爲女王的古板女人,也是我最厭惡的角色。細想一下,她其實跟那些俗世的人別無二致,渴望高貴,古板守舊,她嫁入布恩迪亞是她人生中的一個大錯,一個俗人註定無法在這般家族中正常生活。

孤獨可能是這個家族的宿命。循環是孤獨的來源,孤獨使其循環。這是個無解的家族。

一切未知來自孤獨。

一個孤獨的家族,如肥皂泡一般在最後一刻爆裂開來,消失在時空之中。

這本書只能精讀,略讀會讓人深陷未知之中,讀到最後,一切的不解也就釋然了,但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空虛。

我望向窗外,在本子上寫下一句話:

面對漸暗的天色與高樓,

遠處的那抹深藍和煙雲,

突然感到一種……

前所未有的悵然與孤獨。

也許人生就是一次孤獨的旅行吧,那麼也就沒什麼不適了,人類的孤獨是從出生既有的,我享受這種感覺。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一個人待上一百年,不叫孤獨。拒絕把心敞開,哪怕一天,就是孤獨。

這是一個傳承着孤獨血液的家族,不斷的死亡和綿延的恐懼連接了整個故事:“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孤獨像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佩戴着它。他們的孤獨千奇百怪 ,作者馬爾克斯曾這一切說歸根到底只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不懂愛。

孤獨開始於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他年輕時熱愛科技、天文與地理,曾將家中最值錢的一頭騾子和一羣山羊換了兩塊兒吉卜賽人的磁鐵;年老後意志模糊,被家人捆綁在栗子樹上才能活着,最終老死。不被理解的孤獨就像一隻手,慢慢地一寸寸深入喉嚨將他掐死,家人都以爲他癡迷於吉卜賽人不着邊際的理論和科技,以致於發了瘋,從頭至尾,甚至連他的妻子都不曾理解他一丁點兒。

第二代老大何塞·阿爾卡蒂奧在家中被槍殺:“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了他,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他在書中是個冷酷、霸道、甚至有些呆滯的大塊頭,曾與麗貝卡有着情感糾葛,不知是他殺還是自殺,但這場死亡一定源於情感問題。

第二代老二奧雷里亞諾是一個在娘肚裏就會哭,睜着眼睛出世,賦有預見事物本領的少年,他像父親一樣沉默寡言,整天埋頭在父親的實驗室裏做小金魚。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1次槍決,均倖免於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於政府簽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後開槍自殺,可他卻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他曾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都不約而同尋根,卻被追殺,無人倖存。奧雷里亞諾年老歸家後,每日鍊金子做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便放到坩堝裏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着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他的寓言能力本身就是個奇蹟般的標誌,好像預示了他一生歷經災難卻總大難不死,被對蕾梅黛絲的愛所困直到老死。他不能放下這深沉的愛,不能就這樣忘記暴斃的妻子,以致於他的愛越來越趨於畸形。

父子三人是孤獨的源泉,他們的孤獨感染了後代、妻室和旁系親戚。

有無法融入布恩迪亞家族,在內心充滿渴望與孤獨時瘋狂地吃着泥土,最後孤獨終老的麗貝卡,書中說是“她深愛之人在遠方腳踏土地,而她將土吃入腹中,就會獲得心中的救贖”這是由多麼極端的愛所導致的奇怪現象;有年老時預感自己將被死神帶走,於是開始爲自己織壽衣,織成後死亡的老處女阿瑪蘭旭第二,她一開始極度渴求被愛,嫉妒到甚至誤殺蕾梅黛絲,而此後她又是多麼冷漠的拒絕愛人,揹負着無限愧疚直到死亡。這個家族的後代也逃不過孤獨和死亡的感染病,而其中唯一一個叫人覺得溫暖,像秋初的太陽一樣帶來了一絲絲希望的阿瑪蘭旭第五,一個活力十足熱愛生活的較小美人,可她最終也與外甥結下不倫之情,生下帶有豬尾巴的奧雷里亞諾第七後大量失血而死。

每個人心裏都住着不同性格角色的人,例如一個小孩,一個垂死的老人,一個情敵,一名傷患,叛徒、胖子或啞巴,詩人,奸商,可能還有許多失業的遊民。

但只要有人肯伸出雙手給予一個小小的擁抱,這個孤獨家族的命運也許會有那麼一點不同。然而,這個家族生於孤獨,死於孤獨,一場颶風抹去了所有能證明他們生存過的痕跡。作者馬爾克斯以誇張怪誕的人物形象,一直灰暗陰沉的情感基調來講述了這個離奇的家族。布恩迪亞家族所擁有的孤獨不是靈魂高潔所帶來超常智慧和人格孤獨,而是人心之間不願拆去隔閡,是一種“不懂愛”的孤獨。

“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作者馬爾克斯曾說。

願無人再經歷這樣冷寂的一生,願人人團結一致,願拉丁美洲的歷史不再上演。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本書簡介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哥倫比亞

之前並不熟悉哥倫比亞這個國家,南美洲只熟悉巴西、阿根廷、智利等這種足球強的國家,還有巴拿馬,因爲運河。

“哥倫比亞”這個詞倒是很熟悉,因爲哥倫比亞大學,上學期間經常聽到,還常有接觸,導師的師兄弟在該校任教。

剛搜了下“哥倫比亞大學爲什麼不在哥倫比亞?”

答: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身就一直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後來只是因爲當局領導爲了對發現美洲大陸的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表示敬意,將名字改爲了哥倫比亞學院,後來再叫哥倫比亞大學大學,說白了這名字的得來和地名的哥倫比亞沒半毛錢關係。

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與加拿大的哥倫比亞大學?

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曼哈頓島上,哥倫比亞是名字。加拿大的UBC全程是英屬哥倫比亞州大學,英屬哥倫比亞是加拿大當地的行政區劃。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全稱:拉丁亞美利加洲。即現在的南美洲加上墨西哥

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羣島和南美洲。因長期曾淪爲拉丁語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現有國家中絕大多數通行的語言屬拉丁語族,故被稱爲拉丁美洲。

拉丁語

拉丁文原爲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的方言,後隨着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天主教的流傳擴展爲歐洲通用語言。現仍爲梵蒂岡使用。拉丁語是個綜合語。

歷史演變: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文言文稱爲“古典拉丁語”(latinaclassica),而2-6世紀民衆所使用的白話文則稱爲“通俗拉丁語”(sermovulgaris)。而通俗拉丁文在中世紀又衍生出一些“羅曼語族”,包括中部羅曼語:法語、意大利語、薩丁語、加泰羅尼亞語;西部羅曼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與東部羅曼語:羅馬尼亞語。十六世紀後西班牙與葡萄牙勢力擴張到整個中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稱“拉丁美洲”。

魔幻現實主義

執意於把現實投放到虛幻的環境和氣氛中,給以客觀,詳盡的描繪,使現實披上一層光怪陸離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堅持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原則,又在創作方法上運用歐美現代派的手法,插入許多神奇,怪誕的幻景,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虛虛實實、真假難辨的風格。

讀後感受

直接點說,看完的感觸就是以女人爲時間軸線,貫穿這個家族興盛、衰落、滅亡,男人作爲主角,重複的姓名,重複的性格,重複的孤獨,延續着、呼應着、輪迴着、演繹着、推動着整個書的前進,不同時期的`奧雷里亞諾和何塞·阿爾卡蒂奧身邊發生着不同的故事,見證着馬孔多小鎮的變化,而馬孔多又和本書的男主角一樣,從始到末,合上本書又回到原點。

作者對於每個人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內心孤獨的描寫比較細膩,讀起來整個家族就像跳不出的怪圈,不同的故事相同的孤獨。找不到本書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

查過本書的背景還有看了幾篇別人的讀後感後,發現了原因:相同姓名相同孤獨命運的“奧雷里亞諾和何塞·阿爾卡蒂奧”身上帶着的不同的故事,是當時拉丁美洲的真實映射,馬孔多人們思想的固守陳規折射出當時整個社會的狀態,間接指出落後的原因。我覺得是這些不同故事的進展,纔是本書獲獎的重要理由之一,當然作者以這種手法的描寫同樣令人驚歎不已。

我的啓發

1、解放思想,快速地接觸新事物,認可新事物,不要固壁自封,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

2、多與別人交流,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累計,能消化就消化,消化不了的找朋友談談心。

3、自身的努力大於一切,最近看到的一句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只有讓別人感覺你有利用價值,別人纔會與你交朋友,高看你,而這一切就是自己的拼搏上進爲基石。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作”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 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 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 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 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爲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 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可以使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極的 態度去對待生活。而實際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落後和愚昧爲伍。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因此,我們需 要團結。從前,人的每隻手都有五個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無名指)和五弟(小指)。他們都有各自 的分工,盡職盡責團結的生活在手上。可是時間一長,他們的思想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都認爲自己的本領最大。最終矛盾激化,一場不可避免的爭吵發生了。大哥 說:“我天天帶領着你們早出晚歸,辛勤的爲手服務,我的本領最大。”二哥說:“你分配不均,有失職之處,出了事都是我給你頂着,我的本領最大。”三哥一把 鼻涕一把眼淚的哭訴:“你們都把髒活累活壓在我身上,美其名曰我的身材修長體格健美。”四哥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的。瞧我管理的外交處,那可是頂 呱呱,我的本領最大。”五弟也爭吵着說自己的本領最大。他們激烈地爭吵,誰也不讓誰。這時 ,人說話了:“要不你們比比,誰能拿起地上的球,誰的本領就最大。”於是,他們爭先恐後的去拿球,可不管怎麼努力就是拿不起那個球。人說:“你們一起拿試 試。”他們走在一起輕輕一拿,球就很輕鬆的拿了起來。他們終於明白,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是由多種情感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團結並不止存在於志同道合的人羣當中。想要成爲一個團結優秀的集體,只需要我們都用真誠去面對集體中的每 一個人,讓這個集體裏面的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心靈的溫暖。如果一個團隊沒有團結的精神,那麼這個團隊就不能稱爲團隊,只是一羣志同道合的人而已。團結是成 功的基石,沒有團結,理所當然的,就不會有成功,這是千百年來都不會變的道理。有兩頭驢,被同一根繩栓住了,他們的兩邊各有一堆草。它們相互背對着,各去 吃自己這邊的草。可是繩子不夠長,兩頭驢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經過思考,它們共同協作,先吃一邊的草再吃另一堆。它們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進行協作,如 果它們互不相讓,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將誰也吃不到草。由此可見,團結必不可少。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團結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精彩、和諧。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最近終於下定決心,抽出時間來沉下心思讀完了號稱“最難讀完的世界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閱罷全篇,我合上書,長長的舒了一口氣,胸中一時間涌起一鼓濃濃的哀怨,心突然被一種無以名狀的的失落與孤獨塞得滿滿的。讀完整部長篇浩筆的《百年孤獨》之後,我彷彿親自走進了馬貢多小鎮跟隨着布恩地亞家族一起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陳世變遷。透過書頁一步步目睹了整個馬貢多小鎮從荒蠻未開至逐漸發展,最終又歸於毀滅的辛衰變遷,親歷了龐大的布恩地亞家族一代又一代人複雜糾纏又重複且悲劇的一百多年的變幻歷程,掩卷深思,我內心最深的感受是:其實人生來都註定是孤獨的,誰也無法擺脫。因爲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潛藏在靈魂之中的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內心的孤弱感,這種孤弱也正是布恩地亞家族所有成員悲劇命運的源頭。

曾經讀到過一個故事:一隻受傷的小猴,傷心地把自己的傷疤給朋友們看,朋友們也都很關心它,關切的問它傷口是怎麼來的,並告訴它怎樣處理傷口,可是後來還是死掉了,死於傷口發炎感染潰爛全身。它不停地展示傷口不顧一切地訴說痛苦,贏得朋友們的關心,而不去撫平它。潰爛是遲早的,害死他的是他自己。

即使得到了別人的傾聽,得到了別人的關注,那又能怎樣呢?傷口終究在自己身上。怎樣才能不孤獨,怎樣才能不受傷?或許,我們的孤獨是和我們的存在一樣與生俱來,這是宿命。這種感覺無論在誰身上總是能找到的。或許,我還是抱有幻想,最親最愛的人,我們是在一起的。我們的心可以貼得很近,我們可以很快樂,可是孤獨不會因爲你愛或被愛,傾訴或者傾聽減少,只是那些東西能讓你有孤獨減少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