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常用14篇]

讀後感 閱讀(3.04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常用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NO.1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南征北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不殺,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NO.2關羽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忠義永存, 英雄無愧!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關羽也就像當年項羽一樣的忠義,他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傳爲千古佳話,但他放曹操不是因義而迷失了自己目標的方向,他還是向目標前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着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一曲曲蕩氣迴腸的歌,一章章動人心魄的詩,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嘆,一位位威武高大的將,一個個出生入死的兵。這就是三國。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次一聽到這首歌曲,我腦海中彷彿就呈現出一幕士兵吶喊着、奔殺在大江南北的一幕獨特場面。這些,都來自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寫了劉備、孫權、曹操之間的三國戰爭,並塑造出了形象生動的人物,如:莽撞的張飛,智慧的諸葛亮,忠義化身的關羽,胸懷大志的劉備……

在無數的英雄之間,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在小說中,曹操被塑造成了奸臣,似乎他就是反面人物,可以讓天下人恥笑的卑鄙小人。而我並不這麼認爲,曹操應是一個真君子!

有一句話說得好: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把曹操比作治世之能臣。曹操確實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天才。他能領兵打仗,又能治國安民,不是真英雄還能是什麼?他的文學水平也達到了一個高度,他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寫過《短歌行》、《龜雖壽》……其中,《短歌行》飽含着曹操對人民的憐惜,以及自己對一時無法收復祖國山河的焦慮。

曹操這個我眼中的英雄,被人們說成是奸臣,我覺得,看一個人,不能人云亦云,這樣,不僅不尊重客觀實際,也不公平公正。

2三國演義讀後感80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作爲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以如椽大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其波瀾起伏的情節、氣勢磅礴的畫面在古典文學中佔據着極爲重要的位置。

《三國演義》顧名思義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霸的歷史事件,它生動地演繹了三國時期尖銳的社會矛盾與諸侯爭雄的歷史畫卷,數百年來爲人們所喜愛與推崇。細觀三國,你會發現無論從人物、情節或是場景上來說,這都是部舉世無雙的佳作。就拿人物來說:劉備作爲一代梟雄縱橫於亂世之中;曹操作爲一代奸雄叱吒風雲,稱霸天下;周瑜作爲青年才俊,盡顯智謀與驕傲;諸葛亮更是有着“隆中便曉天下三分,曠世奇才死而後已”的經緯之才與赤膽忠心……而其中最令我欽佩的是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

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在二十八回會古城主臣聚義中他初次走進我的視野,也讓我看到了他投奔劉備時的赤膽忠心,於是我開始留意他在三國中的一舉一動。說起趙雲就不得不提他長阪坡救阿斗的英雄事蹟,於十萬萬大軍中七進七出,浴血奮戰斬殺曹操數員大將與無數曹兵,此等耿耿忠心使得劉備“擲兒慰臣”。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危險,都不曾退縮,直到白髮蒼蒼仍爲蜀國四處征戰,堪稱忠義之楷模。

三國中猛將雖多,但智勇雙全者可謂寥若星辰,趙雲即是其中之一。猶記馬謖大意失街亭之時,趙雲奉命斷後,他沉着冷靜地帶領軍隊擊退二十萬曹軍並繳獲大量軍資,使得孔明與諸將喜不自勝,曰:“真將軍也!”趙雲以智謀取勝的戰績不計其數:計取貴陽、漢水勝衆、力斬五將……一生征戰,立下赫赫戰功。他去世時蜀帝劉禪哭倒在龍牀上不能自已。正如劉禪所說:“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途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趙雲之忠心,讓我爲之敬佩,而他去世後,其子趙廣也馳騁沙場精忠報國,可謂滿門忠烈,家風怡人。

也許,有人會說論才幹趙雲不及孔明、周瑜;論武功不及呂布、關羽;論威嚴不及曹操、孫策;論仁德不及劉備、陶謙,無可敬之處。但在我看來,趙雲智勝兩分,武勝兩分,威勝兩分,仁勝兩分,義勝兩分。儘管每一項都不是那麼的出類拔萃,但若論綜合能力,趙雲可謂全才,無人可比。

此等英雄,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打開:他爲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當算是三國裏的一個杯具人物了,所以覺得有必要爲他說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一樣意見,也期望能一齊來談談。

我個人認爲,在三國裏,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爲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爲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當推出斬首。最終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

爲“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當說,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提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提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爲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我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後事時,託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終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杯具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係。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並且還當着魏延的面說一些不利於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裏總憋着一股火,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後就爆發出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諸葛亮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人們所熟悉的往往都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而真實的歷史人物的諸葛亮,其實與小說中塑造的藝術形象是有很大區別的。

據《三國志》等史書記載,真實的諸葛亮原來並非一個智謀無比的完美之人,他的一生有功也有過,有長處也有短處。

諸葛亮一生的爲人長處及其功勞可以說有以下幾點。其一是志向遠大,頗有才幹。他自小隨當過太守的叔父長大,叔父死後,他雖躬耕隴畝,然而志向高遠,“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世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亮相信自己有管仲,樂毅那樣的才幹,這二者一位是春秋時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一位是戰國時燕國著名的軍事家。當時別人對他說的話並不相信,唯有崔州平、徐庶元直等朋友相信。事實上諸葛亮有治國才能,這從他一生中寫的政治文章可以看出,其學識比較淵博。

其二是確有遠大抱負而又具備了真才實學,並幫助劉備一道征戰,逐步建立了蜀漢政權,從而形成了與曹魏、孫吳鼎足三分的局面。

其三是在劉備死後,又竭力扶持後主劉禪,爲蜀漢政權的鞏固盡了最大的努力。

其四是一生中寫了許多教令、書信、奏議之類的文章,後人輯爲《諸葛丞相集》。內中收有各類文章24篇,共10餘萬字。其中最爲聞名的就是《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這兩篇文章對後世的知識分子影響很大。文中諸葛亮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已成爲傳頌千古的名句。

諸葛亮一生中的不足之處也有幾點。其一是隆中對策有失誤。失誤在何處?失誤在於戰略規劃犯了分兵之錯。他將蜀地和荊州作爲據守的根據地,兩處相距太遠。駐守在荊州的'關羽得不到援助,結果被東吳擊敗後,蜀地就很孤立了。另外,宋代蘇洵所寫的《項籍論》一文,在談到劍門相隔的西蜀盆地時曾指出:“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爲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爲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熟讀二十四史的毛澤東,在看了蘇洵的這篇文章後,也曾這樣批註評價:“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06頁)

其二,諸葛亮有爲相才幹,但帶兵打仗卻並不是他的長處。所以,史家評價他“於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伏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衆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衆,未能有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由於征戰太多,勞民傷財,使得蜀國難以振興,這也是蜀漢政權最後不能不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其三,諸葛亮凡事必親躬,實際上愛獨斷專權,發揮其他人才的特長不夠。這些,都是諸葛亮的一些明顯不足之處。

當然,金無赤足,人無完人。諸葛亮從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傑出的偉人。特別是他的爲國操勞不計個人得失的人格精神,十分令後人所稱頌。本來,一個人經歷一生,無論獲得過多大的榮譽與功勳,或無論留下多少物質財富,這一切都將會成爲過去。而唯有其偉大的人格精神卻可能會長留天地人間。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實踐過程就是這樣,無論歷史再過去多久,相信他的這種偉大人格精神,也永不會被人們所忘記而消失!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在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如果要選擇一部讀者多、人們最熟悉的作品大概要推《三國演義》了。的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部由文人根據歷史事實和民間傳說編撰而成的歷史演義,是所有作品中影響最大的一部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漢靈帝到晉武帝之間共一百多年的歷史,用宏闊有致的筆觸勾畫出魏、蜀、吳三國互相征戰爭雄、興衰存亡的歷史過程。並且,它還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香忠勇義氣、自信傲慢的關羽,絕頂聰明、無所不能的諸葛亮,狡詐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仁厚的劉備,英武的趙雲,忌刻的周瑜,忠厚的魯肅等等,都 給人極深的印象。書中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貫徹全書每一個角落的觀念,就是“擁劉反曹”。羅貫中堅持以蜀漢的劉備爲正統。劉備雖然出身貧賤,但身爲漢室宗親,力圖復興漢室;而曹操身爲漢相,卻用兵擅權,最終廢漢立魏,實爲篡國之賊。這一觀念並非羅貫中的獨創,而是長期以來就存在於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了。羅貫中不過是通過《三國演義》把他空前強化了,使它隨小說一起深入人心。

同時,在讀這本書後,我常常問朋友、問親人、問自己,《三國演義》中誰是好人?

姐姐說:“劉備講義氣,是好人。”我說,不見得。呂布武藝高強,號稱天下無敵,當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俗話。他曾就過劉備,當時劉備非常感激。後來呂布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很愛惜他的才能,不想殺他,回頭問劉備怎麼辦,呂布聽見了,心中暗喜,以爲劉備一定會爲自己說情的。可劉備在一旁冷冷的說:“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當初,董卓很欣賞呂布,卻被呂布刺殺了。曹操一聽,抱着自己的腦袋連聲大叫:“快推出去斬了!”你們看,劉備夠壞的吧。

曹操是好人嗎?爸爸說他有雄才大略,善於打仗,以弱制強,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媽媽常把他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掛在嘴邊,說他是大詩人。可我覺得他不像個好人。曹操詭計多端不講義氣。一次,曹操到朋友家去避難,忽聽門外傳來“嚓嚓嚓”的磨刀聲,以爲人家要殺他了,便一頭把門撞開,二話不說,把朋友全家十幾口人全殺了。殺晚人,回頭一看,才發現門下壓着一頭捆好的豬,才明白人家磨刀本是爲了殺豬招待他。曹操常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你們說劉備壞不壞?

周瑜心胸狹窄,幾次要害諸葛亮。孫權今天和劉備要好,明天又聯合曹操打劉備,“桃園結義”三兄弟都死在他手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塑造了這麼多活生生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這其中的許多人物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出賣朋友,殺害無辜如果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也許都算不上好人。《三國演義》中的好人還真不多呢!

羅貫中通過三國之間不斷的征戰成敗,英雄存亡的描寫,表達在家的政治觀念,寄託自己的政治思想,爭雄天下,必須戰略正確,百姓歸順選資授德。同時《三國演義》反映了元末明初時的社會生活,也表達人民反抗封建統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願。三國時期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註記錄了這一時代最原始的資料。而從晉朝到唐宋,民間關於三國的傳說就一直沒有中斷過。不但歷代的野史筆記多有記載,劉備、曹操的故事還被搬上了說書場登上了戲曲舞臺,男女老幼無不喜歡流傳極廣。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歷史演義的典範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深受啓發。《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由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而成。

《三國演義》寫的是從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魏、蜀、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鬥爭。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即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通過這些時期與歷史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

書中,曹操一人使我爲之欽佩與欣賞,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曹操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被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而魏國也是三國中第一大國,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司馬懿家族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連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缺點也沒關係,只要確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袁紹的部下陳琳,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辱罵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書中,除了對曹操的人物形象進行鮮明生動的渲染外,還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這一盡人皆知的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凸顯在一個“謀”字上,應該說,足智多謀是他的最大特點,雖說司馬懿在兵法和智謀上略勝他人,但比起諸葛亮,卻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連司馬懿也曾說諸葛亮“真乃神人也”。所以諸葛亮的計謀,勝於萬人之外,超羣出衆。而其又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一生,爲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三國演義》全書,給人震撼之力量。雖爲四大名著之一,但可稱中國歷史名著之精品。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三國這場戲,開始於東漢末年那樣一個天下久合、急待分裂之際,作者羅貫中執筆揮毫,重現了這無數英雄在這瀰漫亂世烽火的歷史舞臺上的一幕幕。“梟雄”曹操、老謀深算的諸葛孔明、武藝卓絕的呂布……這些人物的性格鮮明,令人折服。

一部書中總有一些人爲世人所欽佩、崇拜,也必然有一些人被人唾棄、厭惡。或許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形象,但有一點是他們所共有的。他們都擁有一顆強大的心,期盼自己的報負、志向之花得以在這亂世之中迎風搖曳。

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人們衆說紛紜、爭執不斷。然而這也不過是他爲了施展抱負的一種途徑罷了。或許曹操爲人確實、狠毒、多疑,但是不可否認,他內心之強大。若無強大之心,怎能對他人狠,而且他對自己有時比對他人還狠,只是他從不展露罷了。他的“狠”只因他有目標、有志向,他在不斷努力、執着追求。

足智多謀的“臥龍先生”爲報三顧之恩,爲主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受到了世人的讚揚。他是在報恩,更是在逐夢。倘若他胸無大志,他又何苦寒窗苦讀、學天文、識地理呢?當然,他的志向並不只限於此,他還渴望有一位值得自己輔佐的君主,在他心中,劉備即是。他燃盡最後一點心血,爲的是蜀國天下,報的是知遇、圓夢之恩,逐的是心中更高的志向。他窮盡一生,只爲逐夢。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世人對呂布的評價恐怕除了他的武藝超羣之外,鮮有褒賞之詞。他認賊作父、貪戀美色、頑固愚蠢……可是,他也有他的志向。或許他並不宏大,但他同樣在不懈奮鬥。他的智謀不足以讓他在那羣雄並起的世界屹立不倒,但他也始終堅持不懈,從未放棄。

這些人,無一不是逐夢者,他們有着不同的心,但相同的是這些心都強大,都有“咬定青山不放鬆”恆心和毅力。他們的人生正如曇花一般炫爛奪目、光彩照人。

縱觀這些英雄,武者皆武藝超羣、令人羨豔,文者皆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這樣的人,無論生於何時,都是王者、霸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們付出的汗水,絕非一般人可比。爲了心中的夢想,他們都在不斷鞭策自己前進。周瑜讀書,讀一卷,燒一卷,頗有破釜沉舟之勢,這是對自己的嚴苛要求。要圓夢,必要有圓夢之力。所以我們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便開始了學習之路。“活到老,學到老”只有有這般恆心,才能積蓄力量,擁有圓夢之力。這條路漫長艱辛,只有內心強大之人,纔可能成功。

要圓夢,擁有力量還不夠,還必須要有自信,要自尊自強。相信自己可以,自己才能擁有努力的心、擁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失敗是成功之母”逐夢之路上,失敗是必然會有的,不被失敗打倒,你將一直擁有希望;若因失敗一蹶不振,你將一直陷於絕望。

不論是恆心,還是自信,都必須要一顆強大的心承載,讓其發揮不竭的動力,帶領我們大步向前,勇攀高峯。

三國吸引無數人,源於它的精彩,它的精彩正是因爲那一顆顆強大的心。人生因奮鬥而精彩,奮鬥因心而不竭。保持一顆剽悍的心,演繹一場剽悍的人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從小,總聽哥哥姐姐們提起中外名著《三國演義》,於是便纏着家人爲我講《三國演義》。無奈當時年紀尚小,歪着個腦袋傻呆呆地聽家人費力地跟我解釋每一句話的意思。當到了國小二年級時,終於把這本我思念已久的書勉勉強強讀完。可是一個剛步入學習的殿堂的國小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書中的含義呢?到了現在,我才漸漸讀懂魏國、蜀國、吳國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說,他當然是英雄!劉備知道沒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和自己一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一番大事業的。於是他三顧茅廬,找諸葛亮來共謀大事,前兩次拜訪諸葛亮不在家,當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亮卻在午睡。劉備當時雖不算很有名氣,卻也是一個將軍呀。而這位將軍,卻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等諸葛亮睡醒。這件小事,足以看出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況且曹操曾對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這麼說,劉備怎麼會不是英雄?不過,我卻有自己的一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說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且不說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且不說劉備沒有太大的名氣,劉備的人品也有點問題,呂布之死足以證明。

想當初,呂布曾在劉備危難之時救過他,使他避免了一場註定就不可能成功的敗仗。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問劉備該不該留下呂布時,劉備卻忘恩負義地說了句:“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於是,呂布就這樣被自己恩惠過的人的一句話給斃命了。

這時,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一位很有軍事謀略的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英雄嗎?不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曾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以及在劉備去世前,爲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還會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計。但是,《三國志》裏對此事卻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爲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不可能發生空城計。而且,像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都是編出來的。如果《三國演義》裏沒有出現這些事情,恐怕人們也不會對他那麼崇拜了吧。

那麼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嗎?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一次,曹操住在朋友呂伯奢家裏,聽見門外傳來磨刀聲,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給殺了,還說了一句令人氣憤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誤殺人還這麼理直氣壯,此人不奸,何人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裏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詐;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狹窄。如果用我的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中各具特點的人物,恐怕沒有一個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應該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與人爲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如孔繁森、劉玉儒、任長霞,他們都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因爲有了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爲家長、老師、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爲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國的明天會變的更美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古今中外,許多名人都說過讀書的好處:“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

是啊!讀書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懂得做人的道理……我就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享受讀書的快樂。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其中的《三顧茅廬》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

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幹,兩次和關羽、張飛到隆中臥龍崗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實現統一祖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隆中,開始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諸葛亮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生氣地責備張飛:“你一點兒不懂得尊重人才。”劉備的話中分明透着一個真真兒的“誠”字,正是這個“誠”,在離諸葛亮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時,劉備就下馬步行;正是這個“誠”,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正是這個“誠”,得知諸葛先生正午睡時,劉備“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這兩次“輕輕”雖含義有別,但內涵一致:前一個“輕輕”讓我看到了一個細心的劉備,他很注意,儘量使敲門聲不要太大,那不就是他對賢者的禮貌、尊重嗎?後一個“輕輕”讓我彷彿看到劉備防止驚醒先生,放輕了腳步,那小心之態、恭敬之意怎不令人讚歎?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睡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看!“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快步”兩字飽含着劉備多少的渴望啊——儘快與諸葛先生見面,儘快聆聽先生的高見。前面的耐心等待,就是爲了現在的見面啊!必須得快步,不能讓先生等啊!一個誠心誠意、求賢若渴的劉備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的眼前。諸葛亮馬上幫助劉備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正是劉備真心實意的“誠”換來了諸葛亮忠貞不移的“誠”,他一生輔助劉備打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讓我真切體會到只有以誠待人,纔會換來別人對自己的誠。

去年,我家在市裏買了新房子,現在正在裝修。雙休日,爸爸和空調師傅約好中午來安裝,爸爸爲了表示誠意,就提早到了。可是到中午時,左等右等也不見安裝師傅。爸爸媽媽一早出來,肚子開始唱“空城計”了,怎麼辦呢?爸爸說:“難得餓一下不要緊,人家爲減肥還特意不吃呢!還是等等吧,不然師傅過來找不到我們,一個人不是失去誠意了嗎?”又等了一會,爸爸打電話給安裝師傅:“不好意思,如果你們不過來的話,我們要去吃中飯了。”“要的要的!正來呢!”原來他們不認識我們家,正四處尋找,也很焦急呢!爸爸一說就清清楚楚了。安裝的時候,因爲立式空調的空調管不好處理,兩個師傅一個跪在地上,一個撅着屁股,臉都貼到地上了,幹得滿頭大汗!過了好久才裝好,看着安裝得平平穩穩的空調,他們笑着說了兩個簡單的字:“好了!”卻沒有說一個“累”字。爸爸感激地說:“辛苦了!辛苦了!”師傅們卻說:“讓你們等了這麼久,真是不好意思,還餓着肚子!快去吃飯吧!”看!爸爸媽媽的“誠”換來了工人全心全意地付出!

讀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我真正明白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只有真誠相待,才能成爲真正的朋友。《三國演義》真不愧爲四大名著之一,裏面還有好多教我們道理的故事呢!我還要細細品讀,靜享“誠”之甜蜜。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三國演義》的開卷詞,膾炙人口的《臨江仙》。三國,一個烽火連天,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一個撲朔迷離,疑點重重的年代;三國,一個令幾代人神往的年代;三國,一段言不盡,說不明的年代。羅貫中用筆描繪出了令後人稱讚不絕的一幕幕,用筆勾勒出了一位位性格鮮明,舉止勇敢的英雄好漢!

我非常愛看三國,這本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司馬一族建立晉朝統一天下的故事。全書共六十回,精彩萬分,令人慾罷不能,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中,人物繁多,但要我說,最忠心勇猛的還要數趙雲趙子龍了。

趙雲,原是諸侯公孫瓚的部下,後公孫瓚戰敗而亡,趙子龍投靠了劉備,成爲劉玄德下的一員猛將!在長阪坡,他爲救劉備家眷,七進七出,充分體現了他的忠心和勇敢!有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於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這詩正是他赤膽忠心的寫照。在漢水時,黃忠被曹操大軍所困,趙雲隻身前往救援,他突破曹軍重圍,左突右刺,猶如無人之境!救出黃忠後,曹操親自追擊,趙雲被百萬大軍包圍,但曹軍看到旗號上的“常山趙子龍”,竟無人敢上前!最終,他與伏兵大敗曹操,被劉備封爲“虎威將軍”。後人詩曰:“昔日長阪坡,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讀完《三國》,合上書本,閉上眼睛,去細細體會一番。會發現,那些英雄好漢,無一例外的都是忠肝義膽,先人後己,勇猛無比,誓死追隨主公,這,就是他們的英雄本色。在中國歷史上,每個人都有他的英雄本色,遠致岳飛、文天祥、戚繼光;近致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黃繼光和我們的.毛澤東主席。直至現在,解放軍戰士、警察,醫生、教師,他們也有英雄之色。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許許多多的平凡人們也擁有英雄色彩。

那次,我們一家人出門遊玩。到了晚上,我們出了酒店去逛街。沒想到在路上,我們聽見一位婦女大喊:“搶錢啦!搶錢啦!抓賊啊!”我順勢向前望去,有個人在拼命奔跑,然後,有五六個人聽了婦女的話,追了上去。奔跑中,小偷拿出一把刀,向幾個人揮舞了一下,沒想到那幾人根本沒反應,上去把小偷摁在地上,順勢奪過刀,制服了小偷。過了一會,也不知是誰報的警,警察把錢還給了婦女,帶走了小偷。我從沒見過這場面,驚呆了。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好心人,而且當小賊亮出刀的時候,他們居然絲毫不怕,反倒撲了上去,難道他們不怕受傷,不怕獻出生命嗎!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種類似事件發生時,總有這樣的好心人不顧自己的安危去幫助別人!有人受傷過,甚至有人真的爲此獻出了生命!他們是好樣的!他們都是英雄!這就是英雄本色啊!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這曲詞是對三國,是對英雄最好的描述了。讓我們記住,記住這些英雄們,讓我們記住,永遠記住這,英雄本色!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三國演義》裏的英雄非常多,有忠厚仁愛、惜才如命的劉備,有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有勇猛善戰、性情暴躁的張飛,有有勇無謀、唯利是圖的呂布……其中,我最喜歡關羽,他的忠肝義膽、文武雙全給我留下尤爲深刻的印象。

關羽的勇武可以說是貫穿於他的整個人生。從出場不久,便一戰成名。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際,關羽主動請纓,在溫酒未冷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溫酒斬華雄”也成了傳承千古的經典名段,至今仍爲人們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談資。此後的“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更是讓關羽的萬人敵和大無畏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讓他成爲千百年來無數先古今賢所推崇追求的目標,也成爲了歷朝歷代普通百姓的粉絲偶像。

“千里走單騎”在整個《三國演義》中佔有較多的篇幅,由此我們更多可以看出關羽的忠義誠信。當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爲照顧劉備家眷,不得已投靠曹操時,張飛誤以爲關羽變節投敵,而關羽並沒有性急,斬殺了前來追趕的蔡陽,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關羽投降曹操後,曹操以重金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雖然曹操屢送他財物金帛,還給他“漢壽亭侯”的官位,但他的心始終在劉備處,當張遼來試探他時,關羽對張遼嘆息說“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爲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果然,此後他一打聽到了劉備的消息,就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上演了“過五關、斬六將”的精彩好戲。我認爲,作爲一個男人,就應該像關羽一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的信念、情義和操守,不爲金錢財帛、高官厚祿、美女佳餚所動搖,做一個義薄雲天、忠肝義膽、頂天立地的漢子。這也許就是關羽和很多其他武將相比,更勝一籌的地方,也是他能成爲“武聖人”的主要因素吧。

同時,關羽也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比如在“水淹七軍”一節,由於關羽長期征戰在荊襄地區,瞭解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他看到曹軍秋季錯誤地駐紮在低窪地區,於是就命令荊州軍造大船,並調水軍集結待命。關平對此納悶不解,問關羽爲什麼陸戰還要使用舟筏,關羽笑着回答“如今正值秋天,直接放水一淹,七路兵馬便死無葬身之地了”。後來斬龐德、降於禁的結果直接印證了關羽的深謀遠慮。由是也可以看出,作爲一名優秀的將領,不單單是靠着蠻力衝鋒陷陣,更要有大智慧,熟知天文地理,利用自然環境順勢而爲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縱觀關羽的人生,他也存在着一些缺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居功自傲、目中無人、目空一切,如果不是因爲這一點,也不至於使得孫劉聯盟的破裂,更不至於“敗走麥城”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整個三國的歷史甚至都可能重寫。但是,關羽的缺點也許正是他從出道以來就百戰百勝、功高至偉所造成的,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吧,所以我們無論在多大的成績面前,都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當然,關羽作爲《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歷史人物,有一定的侷限性,但缺點畢竟是少數,所謂瑕不掩瑜,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深深爲他的英明神武、忠肝義膽、有膽有識所深深折服了,諸位看官,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爲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爲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爲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斬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斬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啓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爲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爲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爲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

「三國演義」因爲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大江東去,浪淘盡。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正在前進,他並沒有流逝,而是塵封在這亂世間。

重回三國那段歷史。

狂沙漫天,湮沒古道荒關。

青梅煮酒,縱論天下敵手。

赤壁鏖戰,東風破甲百萬。

喜歡蜀國,或許是演義裏以蜀國爲主要描寫,或許是劉關張那感人的兄弟之情,亦或許喜歡諸葛亮羽扇綸巾笑談間。

那一年,兵起四海黃巾亂,桃園鄉,留下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豪言壯語動天地。

隨着白馬,汜水關下,一杯溫酒威天下。虎牢關上,三英飛沙走石,鬼神(呂布)也難擋。徐州城上,陶公慧眼識劉備,來把徐州讓。關雲長,軍前神威殺顏良,斬文丑,威震四方。過五關,斬六將,血染成河。

那一年,兄弟聚。淚水浸滿衣衫。還記得劉備三顧茅廬,誠意感動天,更感動了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唯有孔明。曾經孔明躬耕隴畝,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都對他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一代智慧化身看透了塵世,凡人的冷漠,嘲笑只是過往的煙雲。

赤壁大戰,草船借箭,借東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場戰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奠定了又一個亂世。

曾幾何時,看到關羽水淹七軍的英勇。曾幾何時,看見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一代武聖。威震華夏。陳元靚曾經評價關羽:“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蜀展其翼,吳折其鱗。惜乎中勇,前後絕倫。

看到這裏,內心頗有感觸。人在最輝煌的時候要想起那些曾經奮鬥的日子。

關羽倒下後,蜀漢開始走向沒落。

曾記否,那一年。白帝城劉備託孤,一位即將死去的白髮蒼蒼的老人緊緊握住了諸葛亮的手。目光裏有着數不盡的內容。他這一生,都是爲了匡扶蜀漢。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這句話,何等的信任,何等的發自內心!可是諸葛亮比沒有取而代之劉備的子嗣。他哭泣着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而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與老對手司馬懿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較量。第六次出祁山,由於東吳此時也從東南進軍魏國的合肥等地,司馬懿經過和諸葛亮的數次交鋒深知他的厲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馬懿堅守不戰。於是兩軍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於蜀軍遠道而來不可久戰。於是諸葛亮想用計策把司馬懿引入上方谷,然後用事先準備好的易燃物質把司馬懿人馬活燒在上方谷。待魏延把司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軍準備的易燃物質燃得火光沖天,眼看司馬懿等人將葬身火海,誰料此時不期大雨卻從天而降,將大火撲滅。司馬懿等人也就僥倖的逃脫了。在上方谷上的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那一場雨改變了歷史,上方谷上的諸葛亮是何等的孤單!這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

國破山河天下浮沉現,孤獨憑欄瀟瀟雨歇。

須臾百載蒼黃能幾轉,默將昔時君書再展。

金戈鐵馬拼葬蜀山巔,高城遺夢終已闌珊。

守護這城至最後一晚,絕不悔成敗俱枉然。

歷史的車輪緩緩轉動,感動於三國那長阪月,廢墟上溫柔綻放。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4

從六年級開學初到放“十一”長假,歷時一個月,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回味着那蕩氣迴腸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瀾壯闊的場景,深深感嘆之餘,我不由得深思:羅貫中是怎樣寫出這麼一本令人心馳神往的不朽鉅著呢?

衆皆所知,《三國演義》主要敘述了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各路英雄趁勢發展自己的勢力。官渡之戰,曹操滅袁紹,獨領中原;赤壁之戰,劉備、孫權聯軍大敗曹操,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基本形成。後來,強大的魏國日漸衰落,大將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位稱帝,統一天下,建立晉朝。這一歷史事件,在羅貫中的加工、改編下,鑄成《三國演義》這一鉅著。那麼,這本書的成就在那裏呢?以下是我的見解。

一、戰爭描寫出特色。我們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就是用戰爭串起來的。如果這成千上萬次戰爭寫得千篇一律,自然不會寫出彩,更不會被後人永久傳誦了。作者寫戰爭,沒僅寫武力的拼殺,而把戰爭的.策略、計謀及戰爭前的波動、戰爭後的影響都作了介紹。這樣一來,讀者每讀一回戰爭場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戰鬥所用的計謀、場面的壯闊所感染,自然會傳誦千古。大家請看下面一段話:

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起,一派通紅,漫天徹地。曹操回觀岸上營寨,幾處煙火。黃蓋跳在小船上,背後數人駕舟,突煙冒火,來尋曹操。操見勢急,方欲跳上岸,忽張遼駕一小腳船,扶操下得船時,那隻大船,已自着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這就是火燒赤壁的描寫。作者沒有着重寫蜀、吳聯軍如何與魏軍拼殺的,而是寫當時的場面。透過場面我們就能猜到戰爭的謀略:火攻。看,短短几十字,赤壁大戰的場面、計謀、結果,就生動且不囉嗦地躍然紙上。可見,作者羅貫中的寫作功底多麼令人叫絕!

二、人物刻畫顯細膩。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所出場人物全刻畫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選取幾個主要人物進行着重刻畫,描寫可謂之絕。例如“義絕”關羽,一生最講義氣;“智絕”諸葛亮,神機妙算;“奸絕”曹操,狡猾奸詐……一個個“絕人”聯起來,就構成了一本“絕書”。請看下面這段話: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然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這是小說第九十五回諸葛亮巧布“空城計”的片斷。算下斷描寫了諸葛亮的動作、神態來表現他的機智,可第一、二、四句話卻描寫了軍隊、百姓的表現。這是什麼原因?從側面襯托哇!作者從正面與側面兩面同時入手,把諸葛亮寫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說中出現的一些詩詞,也對人物描寫起到了畫龍點睛之用。

做到這兩點,不就構成一本完美的小說了嗎?我認爲是的。羅貫中憑藉自己豐實的寫作功底,爲後人奉獻了這麼一本鉅著,我覺得,不讀真是太可惜了!我呼籲:讀讀《三國演義》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會像磁鐵般吸引你,陶冶你!

《三國演義》與我同行,我愛讀《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