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3.4K)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爲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纔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纔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纔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纔是正道。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2

記的在上國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爲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着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說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說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3

這就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敘述,安靜的嘆息。作者用那字裏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銳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蛻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纔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嘆、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說:“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的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作者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作者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4

爲什麼在真正失去後纔會懂的母親的辛勞?爲什麼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爲什麼在無法挽回後纔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的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裏不好受,但是爲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裏讓我看的有些心酸,覺的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瞭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的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牀,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5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題目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對於許多同齡人來說也亦是如此,因爲這篇文章在國小國中課本里便有收錄,但當我再重新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準確的來說應該是,以前小的時候看這篇文章,壓根就沒有產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圍繞着地壇,用一種平和而坦然的語氣敘述着那些與地壇相關的人與事。訴說着那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訴說着淡褪了的`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同時,對於在地壇裏的那對多年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對於那個熱愛歌唱的小夥,對於那個不幸失聰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靜靜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在地壇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這個園子的歷史見證者。

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筆觸和那種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波動和浮誇,也許癱瘓的病痛讓他煎熬過,憤恨過,最終認清了,接受了,平靜了,形成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和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了。正因爲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時而透露着的睿智,時而又流露出真摯樸實的可愛。人生經歷了那麼一遭,已經沒有什麼能讓他生出憤怒和狹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蕩蕩的,隨性表露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大約是如此,纔會動人。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壇讀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爲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纔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纔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纔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纔是正道。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7

今天,我懷着對史鐵生的深深敬佩之情,閱讀了他的散文代表作《我與地壇》。史鐵生經歷了截肢與患病,立在風雨之中,但他有一把巨傘-他的母親。

對於史鐵生來說,地壇是他的第二個家,他的靈魂歸宿,他的快樂之源。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一個詞——母親。

史鐵生面對挫折,心中有無盡之惱怒,無盡之悲傷,但上帝讓他遇到了地壇。這對史鐵生來說,是一個寶地,給予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世間還有美好的所在。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面對病痛與兒子截肢的打擊,卻依然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跋涉,爲兒子撐起一把傘,爲他綻放,爲他璀璨……她是最美的母親!

寫着寫着,我眼前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在我的腦海裏清晰地浮現出媽媽令我刻骨銘心的身影,她一絲不苟炒菜時的'身影,她彎着腰洗衣服的身影,她寒風中屹立着的身影……我成長的路上,媽媽爲我付出太多太多,而我只知享受,無慾回報。現在,媽媽的鬢上銀絲漸現,臉上也不再光滑,而我已經走向成熟。往事如昔,歷歷在目。其實,我成長的每一個腳印都印在她的腳印上。我已經踏上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將奮力前衝,用我強健的腳,印下自己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