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1.0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與地壇》讀後感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 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爲了給兒子買橘子的情景,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爲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史鐵生以地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史鐵生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史鐵生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史鐵生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史鐵生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3

縷縷清風吹來,吹開幾張微黃的書頁,窺探着其中的奧祕,品味着書中的人間百態,悲歡離合。時而婉轉,時而悠揚。《我與地壇》,一本最讓我感動的書。

《我與地壇》是一篇散文集,它主要講的是作者雙腿癱瘓後,在地壇的所見所想和他的童年往事。《秋天的懷念》便是《我與地壇》中的一篇散文。作者在這篇文章裏提到,“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同爲一名殘障人士,我也深有體會。殘疾,好像一個巨大的牢籠,把我們禁錮在輪椅之上;殘疾,它不僅是禁錮我們身體的牢籠,更是讓我們永遠擺脫不了苦悶的枷鎖。

命運多舛,事與願違。雙腿癱瘓已經讓作者備受打擊,可偏偏他的母親患上了肝癌。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的睡不了覺。“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鄰居把她擡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作者沒有想到母親的病已經危在旦夕,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間。他的母親不爲了別的,只盼着他和他那未成年的妹妹好好兒活。

我的母親也在逐漸的老去,歲月無情的在她的臉上留下一道道皺紋,把她的縷縷青絲染的雪白。當一個天真,不諳世事的小孩,蛻變成一名健壯的青年。當臉上總是帶着一抹微笑,眉目間都傳遞着一份溫柔的母親,轉變成一名彎腰駝背的老人。只怕那時我們會忙於事業,而忘記陪伴我們最親的人——母親。

趁着我尚未長大,我還可以依偎在母親身旁。可能身患殘疾的我幫不上什麼忙,但我知道陪伴,勝過千言萬語;陪伴,就像冬日裏的篝火,溫暖了彼此的心房。陪伴,便是最好的禮物。

風停了,樹枝不再隨風擺動,微黃的書頁逐漸合攏,我依偎在母親的懷抱中,沉浸在親情的溫暖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4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奧斯特洛夫斯基

《我與地壇》中作者史鐵生寫了他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我與地壇》一文中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如:作者的母親,她知道作者內心的苦悶,要自己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爲母親,怎能不擔心兒子,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兒子的安全才是她最擔心的。從我的朋友長跑家的經歷看出了他是一個很衰的人,但是他追求上進、堅持不懈。一次比一次跑的快,但是目標在一次次地提升。爲了自己的理想一直不斷努力着。還有一對夫婦,熱愛歌唱的小夥子,一個真正的飲者老人,一個小姑娘等等。每一個人都能悟出一個有關人生的故事。

其實作者史鐵生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二十出頭時,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但是他沒有因爲他遇到了地壇,地壇中的景象轉化爲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讓作者孤獨的內心找到了心靈的癒合,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爲他設計的,沒有人來打攪,可以讓他盡情地寫作,盡情地思考人生的哲理,感悟人生。

現在我們正值青春年華,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的時候。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所以在我們奮鬥的過程中一定有許許多多的困難,我們要向史鐵生那樣不畏困難,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創造一個“地壇”,讓自己的內心擁有一片使人清醒的,讓人寧靜的“地壇”。

《我與地壇》讀後感5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爲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爲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爲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爲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爲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6

“這故園放佛在爲了等我……”是感情?是命中註定?心物相織的情感勝任了衆所周知,先人稱:“天人合一”後又有人改爲“物我合一”,當融入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即意象與人心間構成了某種聯繫,似乎就會被公認,價值量一路攀升。

是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以此尋找屬於他自己地壇中的光明,但願無所求,一心永恆久。你與世界相連,與地壇一脈相承,彷彿它成爲你生命的靈魂,神韻富而萬物肅,那裏是你的寄託,是半生坎坷的載體,你就這樣挨着它,靠着它,似擁有着一切,唯物主義者永恆。

你說:“它只屬於你。”我說:“我不跟你搶。”不是不去搶,而是搶不來。我無法駕馭屬於他自己的靈魂,它之於我,如同水之於龜,絕非生之必要。印象裏的地壇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黑洞,深邃的,獨行迷。我只敢遠遠佇足,可望不可即,我清楚的明白,它在等一個人,可惜並不是我。

我孑孑然徘徊於路口,也曾嘗試着幻想成爲史鐵生一樣人的我是否會有守候故園這片淨土的心情,不敢想,剎那間,轉瞬即逝。《追光者》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可以等在這路口,不管你會不會經過·····”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你和你的故園。

有這麼一種境界,物我合一,超脫物外,絕不是我們口中的'想入非非,將未知一面展現,更注重的是物與人的互感默契度,當這種境界被營造,似乎一切終究不能成爲定論,終自寫下:

目中野芳馥郁開,碧草蓊鬱緊隨來。

不念覆土載我車,遙望故園仍樂我。

心中苦痛俱奈何,化作塵埃本不多。

可憐幽徑偏愛我,物我之外無三者。

但願地壇似我心,演繹靈魂聞佳音。

是的,不必說那命中註定的地壇,萬物有靈皆若此。情之連早已超脫一萬年。誠然,共鳴者,天下之智者也。情過意境,望塵莫及,終不乏是非千秋索。

有這麼一種力量,前途無量;有這麼一種情感,萬壽無疆。世間萬物與心連,攜手天地,雖不得“零落依聲淚”,倒也“長逝入君懷”。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我與地壇》讀後感7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閱讀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呢?最近讀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讀到其中一段的時候,我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閱讀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接下來我將這一段分享給大家。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着串串楊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着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

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春天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黴的東西;冬天伴着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並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羣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乾淨的土地上的一隻孤零的菸斗。”

簡簡單單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史鐵生先生的觀察更爲細膩,更富有生活的情趣。我想這就是閱讀帶給我們的,更廣闊的世界,更具有想象力的世界,更加富有生命力的世界。

《我與地壇》讀後感8

在我美好的青春裏,有幸讀到了史鐵生的書,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讓每一位讀者的內心寧靜卻感動。

《我與地壇》這本書記載了史鐵生的一生,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一個純粹的作家,搖着輪椅在地壇公園留下了傾訴與感悟,更是激起每一位讀者對生命的.最深沉思考。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出了自己對待生命的態度,我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命運在他最輕狂的年紀奪去了他的雙腿,但他仍志氣尚存,這又是多少人能做到的?黑暗使他更加珍惜光明,挫折使他更加珍惜生命,他用笑容去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滄海變成桑田,青絲變成白髮。史鐵生的母親何時生了白髮?或許是沉浸在病痛中的史鐵生也沒大注意。又是何時,母親在園中尋找時眼睛變得昏黃?又或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叢中?當史鐵生明白“好好活兒”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猛然間,生活變了,沒有了母親的尋找,失去了母親的守護,

他懊悔了,才意識到親情是多麼可貴,才理解了母親的堅忍與偉大,於是更加堅強地面對人生,正視自己的一切!

我時常盯着自己的雙腿,想:要是某一天,我也失去了雙腿,會不會像史鐵生一樣堅強?答案是:不會。“若是這條路不能在用腿去躺,便用筆去找”。我無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蕩地回望“生”的事實,又如此磊落的面對“死”的結果。他的文字似水,雖靜如明鏡,亦可驚濤駭浪。

儘管他坐在輪椅裏,但他的精神卻站起來;雖然他瘦弱如斯,但他的人格卻足夠頂天,足夠立地,足夠支撐起許多精神荒蕪人的天地。

歲月更迭,幾經流轉,地壇已不僅僅是地壇,那是作者重生的地方,是懷念母親的寄託。作者把自己寫進了地壇,讓五百年曆史成了他盎然生命的背景,從此他將與它一起擔承風雨,期盼彩虹!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爲“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爲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爲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爲,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纔有活着是爲了什麼,爲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之間的經歷就好似一場場賭博:第一場贏了,四肢健全;第二場贏了,平安生活,以致第三、四、五等全部賭完了,人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下賭注了,一切不確定因素都消失了,一生也就該結束了。我們是幸運的,贏得了較好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但天知道下一場是輸是贏,爲了贏,得到更好,我們就會努力,這時我們努力的起點就會比別人高,因爲我們之前贏了,但那些輸的人呢?他們可能沒有健全的四肢、平安的生活,只能加倍努力,前提是他們的意志能承受住失敗。承受住且努力,成功;承受不住或不努力,失敗。這,就是社會,就是人生。

史鐵生先生就是那些輸的人中的一個。他失去了兩條腿,就像前面說過的,輸了就看意志力,撐不住,就是靈魂的殘疾。當輸了時,忙碌的生活就會瞬間變的緩慢,慢到你可以看清它每一個細小的瞬間,觀察生活時,你會得到鋪天蓋地的信息,它們躲在你從未注意到的角落,等待你擦去因賭輸而瘋狂流淌的眼淚,正眼瞧瞧它們。這是一道門檻,當你跨過去之後,你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思考:得到的'信息太過深奧,你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它們,這時你會發現一切都值得思考,生活、經歷、曾經的所有,甚至賭輸幾場的副作用,也就是提前結束賭博——死亡,也會引起你思考的興致。當你靜下心來,你會沉迷於思考,你會失去恐懼,發現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生存和得到更好,而是逐漸理解世間萬物的內在聯繫,體會世間真情的前因後果,終於在思考中得到了動力,終於擡起希望的步伐,想走下去了,繼續努力了,黑暗纔會被你拋在身後,死亡也不再可怕,就像史鐵生先生說過的: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人生好似賭博,贏便得到,輸便失去。每輸一次,明白了一些事情,撐過來繼續爲贏而努力,偶爾又輸,明白後又贏,在這無限的循環中,一次次加深對世界與生活的理解,或許,人生的真諦亦在於此。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它等待我活到最傲慢的年齡,突然使我的腿殘廢。” 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體會到了他不尋常的生活和他頑強的意志。

20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齡。如果說生命是一個開花的過程,那麼花朵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會盛開。史鐵生此時雙腿癱瘓。他丟了工作,找不到出路,生活一片模糊。他很生氣,他很迷茫,他似乎覺得活着沒有意義。他每天都去地壇打發時間,有時候整天都呆在那裏。

史鐵生看到荒蕪的.院子裏,但沒有下降,逐漸看到光明的一面世界,終於走出陰影,開始了寫作生涯,勇敢,堅強地活下去...... 看完後,我很感慨。沒有人能夠倖免尷尬,困惑的時候,越是困難,越要勇敢面對。

三年級時,我面對這樣一個具有巨大的轉變:轉學。從老家轉學到了中國北京。入學教育考試是少不了的。老家學英語是比較晚的,這裏的同學我們已經發展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語進行自由地選擇表達設計出來,而我認爲只是企業僅僅通過認識存在幾個方面單詞罷了。入學學生考試的成績作爲自然高不了,這讓我一度悲傷與焦慮。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完成家庭作業也十分複雜艱難,我簡直失落影響到了極點。我默默地問自己:“李子萌,這還是以前的你嗎?難道你的英語教學成績要一直差下去嗎?”“不,絕對不是不行!”我一面不斷學習着課本的內容,一面借來以前的課本,聽着,讀着,強記着。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後給我一些耐心輔導,給予我巨大的幫助。漸漸地,我成了我國英語專業課上老師發言最積極的那一個,在第一次使用英語水平考試的時候他們居然拿到了滿分。這對於需要一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孩子一般來說都是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對於我個人來說,其中一種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樂誰又能夠更加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起起落落,難免會有失落和迷茫。 跌倒不怕,站起來繼續勇敢地走,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顛簸才能被打敗!

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我是先了解史鐵生,然後纔去讀《我與地壇》的。人都說地壇是他的精神源泉,我懷着一種探究的心理捧起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這本書詳細講述了史鐵生病後經歷與心路歷程。一個經歷了生活種種殘酷的打擊和磨難的人,是怎樣在地壇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做回自信樂觀的自己,成長爲我們熟知的著名作家的,我讀《我與地壇》,找到我內心追尋的答案。

地壇真是一個神祕的所在,史鐵生在癱瘓後的幾年裏,總是獨自到地壇去,一坐就是一整天。地壇的每一片土地,每一片落葉,每一陣風,每一棵樹,都有是他心靈的朋友。正如他所說:“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他讀懂了自然,也讀懂了生命,看清了以後要走的路。他搖着輪椅沮喪痛苦地走進地壇,滿懷希望和信心坦然走向了以後的人生。

我想,如果說地壇引領史鐵生體悟自然真理,徹悟生命意義,那麼母親的愛是文中感動天地,支撐他走下去的偉力。什麼樣的母親是這個世界最苦,是史鐵生的'母親。當他在地壇枯坐了一天又一天時,母親的心在承受怎樣的凌遲之痛呢?在他痛苦頹廢的日子裏,假裝看到到母親的愛,其實每分每秒母親的愛都是在感召着他受傷的心,在撫慰他脆弱的靈魂。爲了愛,他才決定走出悲痛,堅強勇敢地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所以《秋天的懷念》一文裏,當母親離開人世時,巨大的悲痛中,史鐵生反而沉靜了下來,那一刻,我想,他是真正的生活的勇者了,愛和責任使他勇敢、堅強而沉着。

《我與地壇》是一本真正的好文章,文章中有自然,有人生,有血有淚有愛有力量。我認識到擁有的幸福,也更意識到人生的無常,無論遭遇多少不幸,仍然樂觀積極面對生活的人,纔是生活真正的主人,我要如史鐵生說的:“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來看待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這個暑假,我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作者是史鐵生。

史鐵生,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與地壇的故事和作者與母親的故事兩大部分,而xx顯得兩塊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彷彿在母親去世後,地壇就成了作者最親近的地方,地壇就是作者的母親。除此之外,此書還寫了作者關於生,死的理解。作者二十一歲那年雙腿截肢,剛開始有死的衝動,但慢慢的,作者想通了生死的意義,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當中去了。

在本書中,令我印象較深的片段有二個。第一個是本書一開始時,寫作者搖着輪椅進入地壇,在地壇裏呆上一天,觀察,寫作。從搖着輪椅看出作者是一個殘疾人,雙腿截肢了(後文有交代),但是正值壯年的作者沒有放棄,堅持在地壇中寫作,並獲了獎。在生活中難免會有挫折,面對挫折,有些人選擇放棄,徹底在挫折面前倒下了,有的甚至還付出了生命,而有一些人,面對挫折不放棄,敢於與挫折作鬥爭,最終會獲得勝利的。與我們的學習一樣,在面對難題時,如果輕易放棄,在考試中一定不會有好的成績,如果堅持不懈,也許就想出來了。第二個是作者二十一歲那年,三進三出醫院。從三進三出看出作者的病十分嚴重,兩次是被擡進醫院的。作者的病出在了雙腿上,是農作時落下的病根。當時作者的家境並不是很好,作者經常爲沒錢住院而擔憂,作者甚至還在想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這種想法。但最後作者在病牀上想通了,決定堅強地活下去。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所表達的意思,一個人不會在回首往事時而後悔;就像雷鋒說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爲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中去。”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才能活得充實,豐富。

總之,這本書中講了許多道理,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印證這些道理,讓人讀完後回味無窮,受益匪淺。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中國文學,值得細細品味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爲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爲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爲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爲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爲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爲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地壇是什麼?那是一個活潑的孩子在幼兒園裏暢玩的愉快;是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青年手中攥着病情通知的悲傷;是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扶輪問路的感慨。

史鐵生,一個生在地壇長在地壇的人,熱愛文學,也熱愛讀書。但是,他生命中一次重大打擊卻在他朝氣蓬勃,正要在自己的人生中大展宏圖時到來,殘酷的剝奪了他靈活運用雙腿的`權利。在這一生中最狂妄的年紀裏,這次打擊毫無疑問是致命的,甚至讓他坐等死神的來臨。最終,醫生與朋友、母親對他的關愛壓過了對死亡的恐懼,他走上了寫作的道路,寫下了這一本書。書中有面對死亡時的恐懼無助,也有轉變的過程,更多的,還是對早已面目全非的地壇,也是對早已面目全非的童年的懷戀。

“上帝爲你關閉了一扇門,同時也爲你打開了一扇窗”。我認爲這是對他的遭遇最好的評價,雙腿殘廢,卻又受迫寫作,成爲知名作家。當他想起記憶中最後一次被母親要求去看北海邊的菊花卻沒能了卻心願時,不由得也會心生一些感慨吧!當經歷了無數的痛苦之後,纔可以不畏懼死亡,勇往直前,這也是成功的開始,不要爲短暫的痛苦而絕望。

這時,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地壇的生活,這個給他帶來無窮歡樂與痛苦的地方,記起了童年的往事。這些事讓他更加鎮定,又想起了那個曾帶走了他母親與雙腿的地方。現在,他的人早已不在地壇,但心卻依然存在。命運奪走了他的青春,帶給了他更豐富的人生。

不要輕易在生活中絕望!接着努力奮鬥,也許也有更豐富的人生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