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集合15篇)

讀後感 閱讀(7.23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集合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一顆追夢的赤子之心誰也阻擋不了,一顆守護夢想的堅決之力誰也摧毀不了,而這就是夢想的力量,它可以讓人變得瘋狂、變得堅強、變得勇敢、也變得堅韌,而有時候爲了心中的嚮往,就算是放棄一切榮譽、信仰、財富和名利也在所不惜。而《月亮與六便士》當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果決、熱血和狂熱的人,爲了自己心愛的繪畫事業,他不僅狠心的放棄了證券公司穩定、高新、安全、舒適的工作,而且狠決地拋棄了自己溫馨、幸福、健康的家庭,然後孤身一人去到了繪畫事業蓬勃發展的巴黎,過着貧窮、飢餓、煎熬、悽苦、飄零的生活。可即便是這樣身心飽受折磨,他也依舊沒有想過要放棄,更沒有滋生過後悔的念頭,他這樣像被魔鬼般附體的行徑着實讓人很難理解。

可是夢想的力量就是這樣迷幻,儘管滿大街都是六便士的蹤跡,可是毛姆就偏偏只看到了清冷、孤獨、純潔、夢幻的月亮,所以即便是要經受世人的質疑、嘲諷、抨擊和排擠,他也無所畏懼、毫不退縮,他這倔強、堅持、努力和執拗的精神也不得不叫人感到震驚和羨慕。是啊,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總是充滿牛鬼蛇神的,所以一切的風雨、磨難、挫折和打擊都是逃不掉、避不過的,追夢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永不言棄、永不放棄、永不妥協和永不屈服,唯有這樣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而換句話說,就算結局再差、再狼狽,可只要心靈上和精神上滿足了,那麼人的靈魂也就知足了,也就不會在遺憾、不甘、不服的無間地獄裏飽受煎熬了。

不過世人的顧慮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爲魚與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當你選擇了一樣東西的.時候就得適當放棄另一樣東西,這就是生存的法則和規律,由不得你任意妄爲。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相對的,毛姆爲了夢想放棄了工作和家庭,所以他在異鄉遭受摧殘、打擊、考驗都是理所應當的懲罰,畢竟在這條漫長、曲折的追夢路上他虧欠了太多人。而這個故事由此也告誡我們,做人應該腳踏實地、切實務實一點,切不可好高騖遠、衝動行事,不然代價和後果是一般人無法承受的。

追夢是值得鼓勵的,但是盲目、自私的造夢者是會被世人唾棄的,我希望我們都可以在現實、實際的基礎上去打造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在傷害別人、辜負別人的基礎上圓自己的夢想。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誰不曾有過夢想,夢想就如空氣,沒有它,生活也會嚼之如蠟,失去光彩。但可曾想過,如果你處於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頭現實卻在向你招手,此時,面對理想,你敢不顧一切嗎?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理想等同於幻想,因爲有現實因素的束縛,理想也變得蒼白無力,也總會有人在你耳邊說,醒醒吧!別再做夢了。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力作《月亮與六便士》問世後,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成爲20世紀的流行小說。小說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這也更加增強小說的神祕色彩。

我喜歡“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發皎潔的光芒,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現實。我們或許可以仰望月亮,感嘆它的魅力而忽視腳下的.六便士,但我們卻不能放棄六便士的生活而選擇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時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張“高級白領放棄舒適的生活選擇在街上賣煎餅果子”的圖片新聞,雖然最後記者還原了事實真相,證實主人翁只是鬧着玩,隨手發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都羨慕其有如此的勇氣,也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與厭煩。

或許“自由自在地賣煎餅果子”是每個忙碌白領的夢想,說來卻好笑,這夢想如此小,然而面對現實的壓力,我們卻連實現這一個小小夢想的勇氣都沒有,因爲我們還有房貸沒還,生活還得繼續,高工資不能放棄。

小說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後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那股爲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讓人豔羨。我也常常思考,爲何理想總與現實對立?爲何現實總是會束縛理想的翅膀?我們不能改變現實,那麼就改變自己吧,找一個現實的理想,或者說找一個現實的目標,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時生髮的無線失落感。

理想與現實就如愛情與麪包,或許只有睿智的人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只是,我還是很羨慕,那種爲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樣的勇氣是我沒有的,卻始終找尋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不是天才,依然自由勇敢。——題記

作爲一本常年佔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說實話,這本書很難讓人愛起來。主線劇情也並不複雜,倫敦一位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繪畫後,辭職並離開家,前往巴黎學畫,後來在一個小島病逝。生前並沒有多少名氣,死後成爲著名畫家,他的原型是高更,與梵高齊名。

很多人將此書理解爲: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

如果將這樣一個故事定義爲一箇中年男子爲追夢,放棄事業和妻子,最後一舉成名,從而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話,不免有些遺憾。他追求的'是藝術嗎?僅僅如此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這個問題指引着我讀完了這本書。

克蘭德在決定學畫時,並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選擇,是因爲畫得開心,他作爲一個證券從業人士,理想卻是創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長大的環境,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只是有時我們的願望和目標似乎有些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我們都是時代大潮中一粒微塵,我們活着,拼命奔向目標,不是爲了到頭來發現自己不是天才而放棄,而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負此生。

理想是一把雙刃劍,你要實現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放棄了理想,因爲我們活不成純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就會活得庸俗。若想兩手抓,又會發現,月亮夠不着,六便士太少。

只有極致純粹的人,才能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這也是一種悲哀,偉大而孤獨。

上帝賦予一個人超常的才華,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讓貝多芬耳聾,莫奈失明,草間彌生出現幻覺,圖靈自殺。上帝選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樂,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披着一個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割肉喂鷹。因爲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擁有最簡單的快樂,吃飯喝茶,看一花一樹,滿足於當下。

這樣活着不能說不是一種幸運,人最終都要歸於塵土尋找平凡。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不是天才,依然勇敢。——題記

作爲一本常年佔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說實話,這本書很難讓人愛起來。主線劇情也並不複雜,倫敦一位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繪畫後,辭職並離開家,前往巴黎學畫,後來在一個小島病逝。生前並沒有多少名氣,死後成爲著名畫家,他的原型是高更,與梵高齊名。

很多人將此書理解爲: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

如果將這樣一個故事定義爲一箇中年男子爲追夢,放棄事業和妻子,最後一舉成名,從而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話,不免有些遺憾。他追求的是藝術嗎?僅僅如此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這個問題着我讀完了這本書。

克蘭德在決定學畫時,並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選擇,是因爲畫得開心,他作爲一個人士,理想卻是創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長大的,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只是有時我們的願望和目標似乎有些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我們都是時代大潮中一粒微塵,我們活着,拼命奔向目標,不是爲了到頭來發現自己不是天才而放棄,而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不負此生。

理想是一把雙刃劍,你要實現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放棄了理想,因爲我們活不成純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就會活得庸俗。若想兩手抓,又會發現,月亮夠不着,六便士太少。

只有極致純粹的人,才能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這也是一種悲哀,偉大而孤獨。

賦予一個人超常的才華,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讓貝多芬耳聾,莫奈失明,草間彌生出現,圖靈。選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樂,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披着一個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割肉喂鷹。因爲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擁有最簡單的快樂,吃飯喝茶,看一花一樹,滿足於當下。

這樣活着不能說不是一種幸運,人最終都要歸於塵土尋找平凡。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所寫的一部小說,講了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家庭,放棄一切去畫畫的故事,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閱讀了《月亮與六便士》之後的感想吧。

書的內容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家庭,放棄一切去畫畫。果然有很多人讀完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應該勇敢追尋自己的崇高理想,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然後全盤否定安定體面的生活方式及現今社會狀況,一本正經地給自己灌雞湯。

考慮問題的邏輯從來不應該是簡單的是或否

首先,作爲一個普通的新時代社會青年,大家的普遍狀態是的我有一個小小的夢想,但客觀條件不允許,或者又是自己能力有所欠缺,甚至自己也猶猶豫豫不太確定到底想要的是什麼。然後我這時候看了這本書,腦子一熱,就覺得我不管我要追求自由,你們不懂我,這個社會太世俗太虛僞了。非要等現實給自己來一巴掌才能幡然醒悟。

思特里克蘭德會有這樣的所作所爲,是因爲他既可以無視社會輿論,也可以完全不在乎物質享受,本質上就是對這個社會無所求!他是這樣說的:“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裏,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而我們絕大多數人並不具備這種純粹的.喜愛,拼搏奮鬥是爲了好工作,好生活,或者說是選擇的權利,努力也都是想要一個結果的。我們的興趣愛好也只是被稱爲興趣愛好,如果真的達到他那種程度,我們根本不會自責和懊悔過去的不作爲,然後發誓要好好努力;而是會像網癮少年沉迷於吃雞遊戲一樣無法自拔。生活中對於我們來說有意思,有價值的事情太多了,父母,朋友,甚至逛街吃飯,玩玩遊戲,追追劇都在吸引着我們的注意力。普通人更重要的分清主次,追求利益最大化。想要更好的生活,可是覺得努力奮鬥太辛苦,目標其實沒那麼重要,安於現狀也沒什麼不可以;如果不甘心就這樣下去,對世界還是充滿好奇,那多去嘗試也值得肯定,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沒有對錯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本心。

想要詩和遠方,不妨先安頓好眼前的“苟且”生活。做好本職工作,不給家人增添負擔;然後付出比別人多數倍的財力精力,慢慢的打磨自己;最後無論結果好壞,都能自己承擔。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毛姆被稱爲“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六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活了九十四歲),一直筆耕不輟,最負盛名的比如有《刀鋒 》《人性的枷鎖 》《面紗 》還有《月亮與六便士》。在我心中,馬爾克斯、茨維格、杜拉斯、毛姆都是很會講故事的人,但是他們講的故事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這裏感觸一下,讀書真是有趣,他讓我認識到一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懂的事),毛姆的書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你有一種逃不掉,掙不脫又進不去的感覺,彷彿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但是又和我們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人如果被放錯了位置,就可能做出許多荒誕的事。《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本來生活富裕,有一兒一女和愛他的妻子,可是他拋棄了令人羨慕的生活,落魄的逃到另一個城市,然後又在這裏破壞了他的救命恩人的家庭,在我看來,一切都糟糕透了。榮幸的是,他最終在小島上找到了讓自己靈魂安息之所,那麼一切,突然就覺得都理所應當了,借用某句話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只是真不知道人要經過多少迷途,才能踏上正路?像思特里克蘭德,我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也有人一生,都在迷途中不知所措,就像一個可憐無助的孩子。

一口氣看完月亮與六便士,真是精彩,當時的奇妙與眩暈感,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忘。

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記憶猶新,“思特里克蘭德住的地方是另一種美,好像是生活在伊甸園裏,與人隔絕,頭頂是蔚藍的天空,四周一片鬱郁蒼蒼的樹木。那裏有觀賞不盡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氣,蔭翳涼爽的空氣,這個人世樂園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他就住在那裏,不關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把他遺忘了。思特里克蘭德平時畫畫,看書,天黑了以後,就同愛塔一起坐在天台上,一邊抽菸一邊望着天空。”

我想,這當是靈魂的自由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說,作者是毛姆。它的名聲很高,還沒讀過,便大概知道里面的核心,會偶爾假文青的用來形容理想主義。我讀過之後,除了對裏面畫作妙惟肖的描寫感到震撼之外,反而沒了之前那許多感慨。

沒讀過之前,我以爲小說主角是個爲了理想而奮鬥終身卻又窮困潦倒的可愛的小年輕。描述爲可愛,是因爲,我覺得,男主至少是個心地善良純真的人。然而事實是,男主是一個脾氣暴躁沒禮貌的大叔。這個大叔的原型是知名畫家高更。大叔的前期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成功”人士,六便士的生活似乎有點低估他的社會地位。然而,或許就是這種反差早就了這個角色的不平凡。第一個反差,是大叔的年紀,他不是我們剛步入社會的小年輕,而是有很讓人羨慕的家庭的人,這樣的人,讓他放下所有去追求遙不可及的“月亮”,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得需要多大的決心?第二個反差,是大叔的社會地位,如果他一無所有,我可以想象,一個逼到絕境的人會遭遇怎樣的`涅槃重生,可偏偏是順利的幸福的成功的人,可以不顧慮“沉沒成本”,從頭開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我沒有研究高更的真實歷史,對於這本小說,太過超於現實世界的描述和有時過於牽強的邏輯,難免讓我感覺真實。但或許,真實並不是這部小說的初衷吧。縱使這位天才有着非凡的天賦,但於我個人,我不喜歡他。除去表面的不負責任,和對家人帶來的傷害不說。我最痛恨的是他對朋友的態度。我忘了那個唯一欣賞他的朋友的名字,暫且叫他小胖吧。小胖也是一個畫家,在見過他的畫之後,非常惜才,縱使男主脾氣暴躁還沒禮貌和修養,小胖依然對他很好。可惜男主非但不感恩,還出軌了小胖的妻子。其實這一點邏輯我一直覺得小說沒交代好原因,因爲一開始小胖的妻子是很討厭男主,和小胖關係非常恩愛。

後來莫名的,就被男主吸引,我記得用了一個因爲他有“野性原始”的吸引力來簡單解釋了小胖妻子的出軌,或許男主的身上有太多的難以解釋的現象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反覆拿起反覆放下,磕磕巴巴拖拖拉拉,終於讀完了好友推薦的這本書,好書!滿地都是低頭可拾的六便士,他——思特里克蘭德,卻固執孤傲地擡頭望向那一輪月亮他就像屹立在天地間的一座高大黑暗的方尖碑,撿起六便士的衆人不管看見還是沒看見都不得不朝着這座方尖碑鞠躬彎腰,不管是出於本心的敬仰、崇拜還是無意識的行爲,他們都向他朝拜。

這一幕是不是很滑稽?上天垂愛思特里克蘭德,賜予他滿腔如火的熱情和才華,天地嫉恨思特里克蘭德,帶給他無盡的痛苦和折磨。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句話“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監獄中。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忍和能之間的.夾角就是我們的生存空間。

你的目光落下的地方,就是你今生監獄的圍牆!”如果這句話適用在思特里克蘭德身上,他無疑是自由的。這個世界上沒有關住思特里克蘭德的圍牆,因爲,他的目光落在月亮上。但是,他也爲這種自由付出巨大的代價,拋妻棄子,放棄優越富裕的生活和穩定的前程。但是,反過頭來一想,這些東西對於思特里克蘭德看來,壓根就不值一提,比起他的夢想,這些東西實在無足輕重,平淡無聊。

對於我而言,我佩服他,敬仰他,因爲他做的事情我很嚮往但是我做不到。每個人心中做決策的時候,物質生活和追求理想都佔有不同的權重。不管做出什麼樣的決策,我們都沒辦法也沒有權利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評價。如果真要一個評價,那就交給時間,交給歷史,交給後人吧。現在的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做真正的自己!我要六便士,但是我也要月亮。

我的家裏沒礦,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所以我必須先撿起我的六便士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我纔有機會擡頭看一看只屬於我的明月亮。因爲,我知道,我的的心中有一座礦,正在晝夜不停地燃燒!舉杯問月, 醉看人間, 舞影徘徊;遙望天外,霧散雲開, 抱月入懷!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本書講述了兩個人的故事。其一是思特里克蘭德,在他離家後,就一直過着落魄的生活,但他沒有放棄畫畫,在一路追求過後,終因麻風病離世,並且帶着他的作品一起離開。而施特略夫則是個心善的好人,但他的好經常給人帶來負擔;讓我不能理解的是他所謂的寬容大度,尤其是思特里克蘭德和他太太在一起後,施特略夫還擔心他太太是否過得好,甚至把房子留給思特里克蘭德和他太太,結果是施特略夫的太太帶着悲傷自殺而去。

思特里克蘭德最後和愛塔相愛,因爲他是個嚮往自由的人,愛塔與他的前兩任妻子截然不同,她不會干涉思特里克蘭德,她會尊重他的意願,不會強迫他做事,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應該給彼此留一點空間,不要事事都干擾。故事結束時,思特里克蘭德完成了自己的畫,也達到了自己追求的目標。

這讓我又想起了開頭的那句話,“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擡起頭看到了月光。”

文中對月亮這樣的字眼隻字未提,但我看懂了,六便士是物質生活,月亮則是一種擺脫了六便士的精神境界。思特里克蘭德有着穩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他明明可以一直安靜的活到老,可是他突然拋妻棄子。我曾一度認爲他是個自私的',沒有責任感的人。而事實上他只是在實現他的夢想,他看着很老實,但內心對夢想又是如此狂熱,正如他冷漠、不世故、偏執、矛盾以及精神世界的富足。這樣的人物形象立體而豐滿,誇張卻真實,也註定了他與妻子那一份在外人看來完美無瑕的婚姻,實際上,箇中滋味,只有個人懂得,生活這杯水,冷暖自知。

於我看來,他是一個天才,同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實現夢想固然重要,能夠活在當下也很可貴。如果脫離生活單獨把月亮和六便士放在面前讓人做選擇,任誰都會去選擇那純潔皓然的月亮。可是在生活當中,一個虛無縹緲的,一個卻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哪怕它的價值僅僅只能換兩個包子。無論是自由還是夢想,如果以犧牲煙火、朋友、真我爲代價,都是昂貴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劉瑜曾如此評價毛姆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以高更爲原型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爲了藝術,放棄了優渥的生活,用畫筆繪畫出光輝燦爛的生命。

有人嘲笑他的癡,但我卻佩服那追月的勇氣。在這個喧囂的年代,鮮有人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有追逐心靈的超遠的勇氣,那種追逐詩與遠方的勇氣。

詩與遠方從來都不應該是我們爲了眼前的苟且而該捨棄的。王爾德曾吶喊“我不想謀生,我想要生活。”故不論是在玫瑰莊園還是在陰暗監獄,他都不曾沉淪與苟且,他用那心底的美好寫下一篇又一篇令人沉醉的故事,鑄就了更深刻的靈魂。

亦如那埋頭於黃金小巷22號的卡夫卡,其父親是一名有名的商人,而卡夫卡卻放棄了那可以給他帶來優越生活的職業,以孤獨作伴,以夢爲馬。《變形記》《城堡》……在這孕育而成,給孤獨的送去慰藉。讓人即使在物慾時代,也能在意這精神上的錘鍊。

但讓人爲了詩和遠方放棄眼前的'苟且,又是多麼的異想天開,是多麼的不真實。可如果放不下,爲什麼不二者兼得,在這充滿物慾的年代,“詩意地棲居”。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是某個秋日的雨後,王摩詰登高遠望,淺吟此句,心境定是閒適幽靜的,暫離了書案,儘管物質上並不富足,但他依然從空明的秋景中找到了精神的閒暇,得到靈魂的超脫。無獨有偶,蘇子被貶黃州,生活過得十分拮据,但他也未囚於這拮据生活,仍在明月夜裏與友人漫步亭中,賞月弄影。由此可見,精神的閒適是不同於物質的閒適,當靈魂足夠富足、豐厚,即使物質匱乏了,奔波於生活,人依舊可以覓得精神的棲息地。

荷爾德林的話仍然縈繞在我的耳畔:“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大地之上。”所謂 “詩意的棲居” 不就是享受精神之閒暇嗎?

同樣,“我就要走了,去往茵尼斯弗利島,築起泥巴房”,一座湖島,一間泥房,九排豆壟,一個蜂巢,伴着雲雀的拍翅聲,葉芝於心中茵尼斯弗利島獲得了靈魂的滋養,享受着精神的閒暇。

當世人都汲汲於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何不選擇在心中建起這樣一座島,追尋寧靜淡泊之境,並於其中體味閒暇之趣,走向生命的自由與舒展。

在物慾時代,詩意棲居。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20xx年,第五本讀完的書爲《月亮和六便士》,作者爲: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該部小說的原型爲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

爲什麼會讀這本小說呢?一是,朋友推薦說這部小說不錯,二是,無意中看到網上評價不錯。其實,剛開始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根本沒有讀進去,一直到第三章,纔開始進入狀態,直到我讀完整本書,我又回過頭去重新讀了第一章和第二章。這部小說描述了斯特里克蘭不顧世俗的眼光、貧窮的糾纏、疾病的折磨;堅定、頑強、執着追求藝術道路的過程。讀完這本小說,我認爲作者描述了一個追求心中月亮(或者可以理解爲理想)的畫家,放棄了六便士(或者可以理解爲安穩的生活),鑄造了不凡的人生和不朽的作品的故事。

從剛開始的不太懂,到後來的一口氣讀完,我的讀書心得爲:一、作者的寫作手法很奇特,他以旁觀者的`視角描述了畫家斯特里克蘭的一生,並且語言很樸實;二、在畫家斯特里克蘭追求其藝術的道路上,貧窮,嘲笑,捷,疾病一切一切的困難都顯得微不足道,對於他來說,只要能畫畫,一切足以,可以感覺到內心的寧靜滿足。畫家斯特里克蘭或者是畫家高更給予我的啓發是:要找到心靈中真正熱愛的事物,然後用盡全力去追求,遵從內心。

我還特意搜索了保羅·高更的畫作。保羅·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凡高、塞尚並稱爲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當然,作爲一個外行人,我自然也是讀不懂這些傳世作品,但是,通過《月亮與六便士》,我從側面瞭解了高更追求心中月亮的那份堅毅鑄造了這些作品。

最後,我記得在小說結尾描述: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將一幅畫送給庫特拉斯醫生的水果畫,我在網上找到了高更的這張水果畫,不知道是否對應小說裏描述的那張水果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我想美是一種玄妙而奇異的東西,只有靈魂飽受折磨的藝術家才能從混亂的世界中提煉出來。”這是《月亮與六便士》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認爲大概這是對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爲了尋找美,爲了尋求某種精神意義的提要。

當我看完這本小說,覺得他是一個奇怪的人,像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人,在迷惑的過程中,但也同時爲這個藝術家所震撼。他原是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生活雖不富裕,但日子也算平平淡淡。他有美麗漂亮的妻子與一對聰明的兒女。有一天他突然獨自跑到巴黎去了,別人都以爲他是出軌了,其實不是,他說:“我要畫畫兒”。讀到這裏,我認爲他是個冷漠無情的人。

在別人以爲他只是一時興起,在無味的生活中想要尋找點樂子,誰知這個決定改變了他以後的生活。這個年過四十的男人就像是着了魔一樣,如飢似渴的`在尋找着什麼,他對美好生活裏的六便士視而不見,而是一個轉身堅定的擡頭看見了月亮。

這條路並不順利。他雖爲了畫畫,可從沒有把畫賣出去過於是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對人冷漠,但我認爲這只是他的一個面具。施特略夫是個滑稽的胖子,他收留了思特里克蘭德,但卻被他背叛,然而他卻心滿意足的畫出了自己所需要的美。

在後來他與一個土著人一起在島上生活,在這裏他一心一意的畫着畫,卻再次遭遇了命運的考驗——他得了可怕的麻風病,儘管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畫畫,並在臨終前完成了自己的願望,收穫到了精神的滿足。

要我說,他的一生最偉大在於就是他從未後悔過,即使生活的磨難讓他低於現實,但他並不放棄,仍然堅持着自己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不屈於人下,不卑於命運。“命運讓他扼住了咽喉,但並未讓他窒息。”

讀到最後讓我迷惑不解的是他爲什麼要燒掉這間畫滿了人類原始社會、帶給人美的無窮享受的屋子,我想着一位奮力尋求表現手段的備受折磨的靈魂最後終於解脫了自己,這是他的夙願。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看完很是震撼,雖說早就知道是以高更爲原型,也沒先去了解高更本人,從未知的角度,抱着好奇之心去了解小說主人公,在翻閱的過程中也找出與文章內容契合的高更作品細細體味,在作者描述下的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作品感受到斯特里克蘭(高更)的偉大!

其結局並不讓人意外,作者前期描述的對話和對斯特里克蘭內心世界的揣測預示了那座海島,星辰,大海……以及斯特里克蘭悲慼而偉大的死亡。

很有感觸,可以說是理想與現實的較量,我總結是靈魂與世俗的較量。作者描述的那種無形的力量,邪魅纏身,很神祕很有力量,是一種執念,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

在讀的過程中,精彩之處常常看其他人的評論和感悟,就像與許多人交流。有的`人分析透徹有深度,有的人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有的人憤憤不平,有的人同情理解,有的人觀點與我達成一致,有的人的想法我不苟同……完完全全讀下來,收穫很多。

看的很慢,平時坐車時,晚上睡不着的時候,排隊等候的時候……積累下來發現自己竟然能夠用這些零散時間讀完一本書,讀完這麼多字。真的是,很好啊。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6

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爲20世紀的流行小說。

“毛姆以高更爲靈感所寫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毫無疑問杜撰超過事實。”“在接下來的十年裏,高更認爲他最終能夠享受成功的果實,讓一家人團圓。”對比小說與現實可以發現,高更對繪畫的追求有其因果關係和過程發展,而思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則非常突兀和過於激烈,再加上作者利用虛構的情節和敘事手段上的技巧,就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比起高更的出走,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完全不符合現實的邏輯,對於讀者來說更是不可理解。其實這裏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說明毛姆如此寫作的目的。即毛姆自我慾望的虛擬滿足。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非常有意思,首先敘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爲作家的第一人稱”我“,來回憶與死後才名聲大噪的著名畫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說的描述非常寫實,很多回憶特意形容得不那麼確定,更增添了一種真實感。這就好像是仿古的畫,有了模糊斑駁的痕跡,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還上網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蘭”這個畫家,因爲拿不準這是一部小說,還是真實的回憶文了。

另外,毛姆將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異常鮮明,你在他身上總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撞與衝突。就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性與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們人生中的糾結選題,許多人會隨着成長,找到矛盾關係中的平衡,甚至妥協。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滿的斯特里克蘭,卻突然離家出走,只爲了實現畫畫的夢想。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獸,不知道是什麼因素使它突然覺醒,然後整個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發了瘋地往前跑,顧不上理會搞砸的事情、周圍詫異的眼神,也顧不上窘迫潦倒的'自己。

所以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蘭應該是非常討厭的,他拋妻棄子、忘恩負義、自私冷漠、粗魯無禮。這樣一個人設,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隨着故事的發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創作。

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裹挾着巨大的勇氣與魄力。

月亮很美,但義無反顧去追逐的,能有幾個?

讀完這本書,就像在內心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蕩起層層漣漪,讓你意識到自己曾經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識到當下,噢原來有一天,我們還會這樣平淡無奇、了無生趣地度過一生。

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殘酷,雞毛蒜皮終究打敗了你的天馬行空。

我們不時擡頭望一望月亮,低頭撿起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生平爲素材,除了高更的生平經歷外,毛姆還賦予斯特里更爲鮮明飽滿更富有爭議的人格。書中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月亮是什麼,六便士又是什麼?劉瑜先生在《送你一顆子彈》中有一句非常巧妙的話:月亮是藝術和理想,六便士是世俗價值觀和慾念,這部作品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生活和藝術,夢想與現實的故事。

小說講的是一位家庭美滿、事業如日中天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步入中年後人生之路陡然一轉,決絕地告別自己的事業、家庭和所有一切,流浪巴黎學畫作畫的故事。斯特里在異國他鄉過着貧困潦倒的生活,但他並不是很在意,認爲只要能滿足基本需求就足夠了。他生了一場大病,德克把他接到身邊悉心照顧,他痊癒後搶走了恩人德克的妻子布蘭奇,把這個本來溫馨美滿的家庭拆得七零八落之後又毫無留念地拋棄了布蘭奇,致使她最後無法接受吞食草酸自殺。斯特里最後選擇遠離文明社會到與世隔絕的`一個太平洋小島上專心繪畫,他與島上的女子阿塔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震驚後世的傑作。但他在臨死前,卻囑咐妻子把他的屍體和壁畫一起用一把火燒掉,和自己的心血一起化爲塵土。

這不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詩與遠方的故事,斯特里是真的不把功名利祿和外界的評判放在眼裏,他在這份曠世奇作完成的過程中就得到了滿足,之後會不會被世人看見,能不能得到讚譽對他來說都毫無意義。他的偉大在於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並且再也沒有爲六便士低過頭。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運,命中註定是哪樣就是哪樣,人不僅要活着,還要生活。專心擡頭追着月亮走也好,認真低下頭撿地上的六便士也罷,邊撿着六便士邊抽空擡頭看一眼月亮也好,你要有認清自我的勇氣,也要給予自己去追尋真實所想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