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菜根譚》讀後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2.18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菜根譚》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菜根譚》讀後感(15篇)

《菜根譚》讀後感 篇1

在今年全省調查隊系統學習“六大理念”活動中,李曉超總隊長在總隊黨課中向全省調查隊系統推薦了一本明朝洪應明的《菜根譚》,隨州隊積極響應總隊號召爲每位幹部購買了一本《菜根譚》,積極組織全隊幹部學習。作爲一個調查隊的青年幹部幾個月來一直認真閱讀這部先賢着作,通過學習聯繫青年幹部自身的成長,我感觸頗多。今天以此作爲我的發言與各位青年同事共勉。

《菜根譚》又名《處世修養篇》,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着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於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義修身,養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古哲先賢雲:“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器味乃厚。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 讀懂一部《菜根談》,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郁豔處,着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初讀此書感覺書與其名,菜根者,爲平淡普通之物,無鮮花之妍麗,無大樹之挺拔,味道清淡而其貌不揚。正如書中語言之平實至極。但菜根之汁液精華又遠勝於繁花巨樹,在細細品讀之餘能夠感悟到其爲人處世、修身養性的深刻含義,它告訴我們如何巧妙地處理低調做人與高調做事的辯證關係,如何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面對生活,面對社會,面對理想與現實的交錯。同時其中很多思想也與我們正在踐行的六大理念重要思想有很多切合之處。

書中觀心自省篇中寫道看得圓滿、放得寬平。原文爲“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也就是說有怎樣的心靈,就對世界投以怎樣的目光,予以怎樣的解讀。當你以狹隘之心看這個世界,看身邊的人和事,你就會覺得事事缺憾,人人險惡;當你以寬容之心看這一切你便會覺得心胸寬平,諸事皆明。在李曉超總隊長六大理念中提到的欣賞寬容理念也說是這方面的道理,就是說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學會欣賞別人,把自己放低一點,多看別人的長處,用發展的眼光去看人。就是要學會尊重、理解、信任和溝通。當你欣賞別人的長處,寬容別人的過失實際就是在幫助自己,幫助自己融入集體融入社會。作爲青年幹部剛從校園走進社會,爲人處世經驗不足,不免在工作中社會交往中心態浮躁、自視過高。這樣既不利於工作的開展更加不利於青年人的成長,甚至會招致其他人的反感和厭惡。所以我們青年人在工作生活中就要做到如菜根一般放低自己,做到欣賞寬容。真心去善待別人就會得到別人善待。多爲別人排憂解難別人也會無私的'去幫助我們。

書中建功立業譚說到憑興作爲,事業大忌。原文爲“憑意興作爲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意思是說只憑着一時興起去做事的人,隨時會高興而做,隨時會敗興而止,這哪裏像勇往直前的車輪。想做成一件事情,憑藉的事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勇氣和毅力。菜根是尋常普通之物,往往平凡的不爲人所知,這就像我們的日常工作一樣,因此我們要做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就要耐住寂寞,守得清貧,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這就像務實細緻理念所要求的那樣要面對現實,不脫離客觀實際,按要求把本職工作做好,把工作的每個環節做好。細節決定成敗,無論大事小事都應該養成認真做好的習慣。就像水滴水穿,就像積跬步而至千里。當有一天我們回望我們成長的腳步每一步都那麼堅實,那麼成功就距離我們不遠了。

《菜根譚》讀後感 篇2

不算書評,隨便寫點。

圍爐夜話,菜根譚,呻吟語,當然還有道德經。其實這些講道理的書都需要時時翻,事事翻。其中道德經讀的最多,最喜呻吟語,是我喜歡的文字,對胃口。裏面道理讀來真的是簡單的很,但就是做起來難,更難的是在你每時每刻,事無鉅細。相反一本看了六七年的曾國藩家書至今也沒翻完,總覺得這些流水家常嘮嘮叨叨有個毛線的道理,但今天想來或許這可貴之處就在於堅持,見微知著,於細節處彰顯人格魅力。一絲不苟,真的就是每件事都用心對待,所以說,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能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更難得是你把一件外平凡不過的事情反反覆覆,做到最後竟然有了一點道理。記得潤之曾說,餘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由此可見,確實是多麼了不起的人。

道者也,須臾不離也,離也,非道也。

卷不離手,道不離心。

所以纔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纔有負笈遊學,纔有下山證道。

最喜呻吟語裏一句,

此心拖泥帶水,最是苦處。隨理,隨緣,隨心,隨他去。這其中最難的莫過於隨心。爲什麼呢?因爲聖人說過,規矩不逾,天下有序。凡所有皆有秩序,或者說是順序?可恨又可憐,終究是可恨多點,難免要被懲罰。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這句菜根譚裏的'經典,相信大多數人早已耳熟能詳,卻不知道這就是隨心隨意的大自在境界。

命運裏面的因果,莫過於你越在乎的東西越容易失去,萬事皆如此。美好的東西,珍惜就好了,切不可太太在乎,事關因果,一飲一啄。

最喜歡裏面的一句,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何爲俠氣?李白之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欲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何爲素心,青如素縞,白如冬雪,清清白白,乾乾淨淨,赤子之心。

世間文字千萬,唯有情字難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蹤,一笑而泯。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夠了,大道三千,選一條走到黑就可以了,貪多嚼不爛。

就像喜歡很多書,喜歡很多人,但喜歡並不代表都是一樣的,有很喜歡,有特喜歡,還有最喜歡。

最喜歡?那應該是愛了吧,只可惜世間愛很多,永恆的愛卻少的可憐。

都是雞湯。

清楚的記得自己讀過的第一本雞湯,然而時間過去太久卻連名字都忘記了,只記得書的開頭,

說,如果把我們的人生,假設把八十年,比作一天二十四小時,那二十多歲的我們正好纔是清晨的七八點鐘,正好朝氣蓬勃呢?我記得我讀這書的時候不過二十歲,那就是六點多?當時我想的是,我他媽正睡的香甜呢。如今呢?起牀了?哈哈。

以至於以後看到什麼姜子牙八十歲才當上宰相,摩西奶奶七十歲纔開始畫畫,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的雞湯就沒由來的反感,我心裏默默換算,晚上十點多了,該睡了,他們開始加班了?

過去的時間終究是過去了,浪費了終究就是浪費了。不要再騙自己了。

大道至簡,書裏的景色再美,倒不如去親眼看看,書裏的故事再美,不妨去親身體驗。人生如戲,做一個被劇本左右的戲子多無聊,學會去自己左右故事,改變情節。對這個世界很失望?那就忍着,忍到你有底氣和它講道理的時候。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導自演,我想過的開心就開心些,過的惆悵就惆悵些。很有趣呢。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在心裏默默對自己說,如果這鐘聲是偶數,我就放一放,一切隨風,如果這鐘聲是奇數,我就繼續想一個人,隨着心兒。

咚咚咚…

當第七聲落下,再無聲響。

《菜根譚》讀後感 篇3

于孔兼序曰: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主席讀《菜根譚》時也曾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譚》乃洪應明集釋、道、儒之大成,其有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又有清靜無爲、四大皆空的佛、道思想,更有進取追求而又無可奈的矛盾,品讀時使人銳意進取卻不失中正平和。

現今的社會,太多的浮躁,太多的不確定性,當然,繁華世界,也就註定了有很多的人在此間留戀,迷失。投機者有之,苟且者有之。相對於學校讀書使的豪情萬丈,天生我材必有用;現如今因社會的大染缸泡染,相對於隨波逐流者,獨守己身實乃更顯珍貴。己之情慾不可縱,當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個忍字;人之情慾不可拂,當用順之之法以調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適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此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相對於各年齡段人羣來說,80年代出生的人實在苦。國小教育,教育費附加;嘗讀國中,國小義務教育當道;及至高中,國中也納入義務教育範疇;大學畢業,剛遇經濟蕭條,房屋價格飆升似火箭。有些人戲言:讀書讀不起,買房買不起,到死連個墓地也買不起。在這個讓人發瘋壓抑的年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寒窗苦讀,只爲緊守內心的那一份執着。所謂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奮迅,常患奮迅而成鹵莽,故當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縮,故當振其惰氣。80後正值當年,壓力乃其動力,所以,我們不缺少努力奮進的決心,奈何奮迅之餘因浮躁之心而成鹵莽之輩比比皆是。羣處守己,獨處守心。守住自己的那份淨土,爲內心的那份寧靜而銳意進取。所謂:我苦,故我在;我思,故我在。

仰頭大聲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作爲航道局一位職工,奔波勞碌,居無定所是大部分人的常態。獨居在外,酸苦自知。爲了我們航道局這條大船的迎風破浪,我們大多數人都毫無怨言,兢兢業業。君不見,中東片區我們開疆拓土,奮戰沙場;君不見,非洲艱苦地帶我們開天闢地,任勞任怨;君不見,在大中國片區港口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精衛填海爲祖國錦上添花而豪情萬丈!奈何,得了天下,負了卻是盼望過年時節能夠一見的他們!一個朋友在海南因工作繁忙而無歸家過節時寫到:鹿城元宵吃浮元子,粒粒團圓。異鄉上元盼相聚日,陣陣心酸。我看了不禁潸然淚下。爲了生活,我們選擇了遠方,選擇是痛苦的,有得必有失。因爲只有選擇了遠方,你纔能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有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大後方。所以既然選擇了遠方,夥伴們,就不要停下你們那繼續前行的腳步,努力奮進吧。幸福的生活,在遠方!美麗的花朵綻開時總是讓人炫目不已,但很多人卻忽略了它在泥土中掙扎的堅持。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

世事如棋局,不着著的纔是高手;人生如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一場閒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爲夭。

諸位,在前路迷茫之時,心累了,就歇歇吧,讀讀《菜根譚》吧,它將是你們的心靈雞湯,指導你們在迷茫之餘休整片刻,蓄力前進!

《菜根譚》讀後感 篇4

《菜根譚》的作者是明朝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菜根譚》是一本格言體寫成的集子,關於書名的由來,有着不同的說法,但我認同是作者品味艱苦人生後的一種領悟,包含了許多的人生哲理,這本書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還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並非不爲,它主要是要求我們要有理解包容的精神。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等學問的語錄體文集,將儒釋道三家精髓於一爐,道出中國式的處世建業之方和修身養性之學,既富於生活氣息,又充滿詩情畫意。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幫你解脫。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爲一個懂事理、明大義的人,這是本難得的、助人一生的好書。初看此書,覺得不過如此,都是些常見常聽的勸告,但細看之後,會發現這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略,就如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處。

它是一本歷世閱人的書,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

當你遭遇苦惱,心情鬱悶,事業不如意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有豁達開朗的感覺,一切都如風散去。

當你任性放縱自己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對自己的行爲有個清醒的認識,促使你有所約束免誤碼入,以免誤入歧途。

讀一本好書,給我們的影響不只是一時的,而是一生的,能讓我們在閒暇時對人生、事業、家庭有更深的省悟,因而生活的'更加輕鬆快樂,人生就是這樣,簡單而快樂着。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纔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纔是心體之真機。"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寬容、淡泊、向善與智慧,讓你覺得彷彿在與一位智者交談,疑慮消弭。見其文字就如同與他本人對話,書中的一句話就能夠改變你命運中的很多東西。通過對《菜根譚》的學習,我找到了一種人生的寧靜。現在的社會人很浮躁,對物質的追求永無止境。對名利的追求及在官場中的執着,使人總生活在一種不安定的心境中,不僅有損身體還會使思想有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欲守窮廬,將復何及!"品德高尚者的作爲,通過靜加強自身修養,通過節儉培養良好的德行。不恬淡寡欲,不能表明志趣;沒有寧靜的心境,不能確立高遠的志向。求學一定要安心;取得才幹,一定要通過學習,不學習,不能增長才幹;不立志,不能成就學業。輕浮怠惰不能鑽研學問,偏傲浮躁不能陶冶性情。年逝。意志消磨,就會成爲枯葉一般,不合世用,悲守窮屋,後悔不及了!這就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生。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品讀它,嚼着菜根香,體會世事滄桑,讀懂人生哲理,導航未來的方向!

《菜根譚》讀後感 篇5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他的名作是《菜根譚》,和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被人評爲處事三大奇書。不過,就文學的藝術而論,其餘兩部書趕不上《菜根譚》:《圍爐夜話》過於拘謹,語言缺乏靈動性,好像一灘濃泥流不開;《小窗幽記》部分語句大膽的因襲啦《菜根譚》,那沒有添磚加瓦加以掩飾的行爲好像是爲啦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這兩部書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觀點是一以貫通的。

據洪應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可知道,他早年熱衷於仕途,不過和大多數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樣,到啦晚年都隱歸啦山林。他和袁黃、馮夢楨等人是好朋友,難免有些相互的影響。可是多數人不知道《仙佛奇蹤》是洪應明的書,只知道一本《菜根譚》,這應該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爲自己某一部作品的過分出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乾脆滯銷,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讓我們以爲這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獨秀,無法促使百花齊放。

《菜根譚》原書共有三人作序,都是當時名士,足見此書炙熱一時。其實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冊子,說到底是一本《使用說明》,與袁啦凡《啦凡四訓》情致相當,都是說教口氣。全書綜合啦儒、釋、道三者思想,所以領悟起來顯得緩慢,有時不知所云。好在書中語言峭拔,意境闊大,頗能引起讀者興趣。書中節目分爲“修身”、“應酬”、“評議”和“閒適”四大部分,閱畢後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後算賬一樣一一記下,給讀過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給未讀或在讀的人一點鋪墊。

第一是“無爲”。這本是老莊的產物,洪應明取其神進行說明,將其變成體系化,讓自己的觀點不僅有據可依,又顯得正統。他說“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物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據”,又說“**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清心寡慾得讓人險些喪失味覺。他不像老子直接說“爲無爲,則無不治”,也不像莊子憤憤勸道“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啦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總歸在“無能”二字上。所以洪應明話說得很漂亮,讓自己成爲《菜根譚》處事規則的生動標榜。

第二是“無慾”。洪應明抄襲啦釋氏的玄妙,卻發展啦他們的空靈,傳播啦佛家的禪宗。例如“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安腳?”、“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等,都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第三是“清閒”。這是最絕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閒適”章節裏,表現出啦古代隱士的雅緻。比如“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船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比較有名的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捲雲舒”。

這本書裏的另一個可觀之處在語言上,洪應明用啦細碎精緻的筆法去表現一種雄健放浪的情懷,可是落在條條細則上面,卻如同滂沱大浪裏面的小水滴,溫柔可愛,比如“鳶飛魚躍”、“波恬浪靜”、“漚生大海”、“影滅長空”、“碗茗爐煙”等等。

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在其他類似書籍裏它要算較出色的一家,對我們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認識會給出一些合適的指引,不至於過早的迷啦路。

《菜根譚》讀後感 篇6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他的名作是《菜根譚》,和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被人評爲處事三大奇書。不過,就文學的藝術而論,其餘兩部書趕不上《菜根譚》:《圍爐夜話》過於拘謹,語言缺乏靈動性,好像一灘濃泥流不開;《小窗幽記》部分語句大膽的因襲了《菜根譚》,那沒有添磚加瓦加以掩飾的行爲好像是爲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這兩部書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觀點是一以貫通的。據洪應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可知道,他早年熱衷於仕途,不過和大多數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樣,到了晚年都隱歸了山林。他和袁黃、馮夢楨等人是好朋友,難免有些相互的`影響。可是多數人不知道《仙佛奇蹤》是洪應明的書,只知道一本《菜根譚》,這應該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爲自己某一部作品的過分出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乾脆滯銷,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讓我們以爲這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獨秀,無法促使百花齊放。

《菜根譚》原書共有三人作序,都是當時名士,足見此書炙熱一時。其實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冊子,說到底是一本《使用說明》,與袁了凡《了凡四訓》情致相當,都是說教口氣。全書綜合了儒、釋、道三者思想,所以領悟起來顯得緩慢,有時不知所云。好在書中語言峭拔,意境闊大,頗能引起讀者興趣。書中節目分爲“修身”、“應酬”、“評議”和“閒適”四大部分,閱畢後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後算賬一樣記下,給讀過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給未讀或在讀的人一點鋪墊。

第一、“無爲”。

這本是老莊的產物,洪應明取其神進行說明,將其變成體系化,讓自己的觀點不僅有據可依,又顯得正統。他說“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物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據”,又說“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清心寡慾得讓人險些喪失味覺。他不像老子直接說“爲無爲,則無不治”,也不像莊子憤憤勸道“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瞭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總歸在“無能”二字上。所以洪應明話說得很漂亮,讓自己成爲《菜根譚》處事規則的生動標榜。

第二、“無慾”。

洪應明抄襲了釋氏的玄妙,卻發展了他們的空靈,傳播了佛家的禪宗。例如“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安腳?”、“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等,都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第三、“清閒”。

這是最絕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閒適”章節裏,表現出了古代隱士的雅緻。比如“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船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比較有名的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捲雲舒”。這本書裏的另一個可觀之處在語言上,洪應明用了細碎精緻的筆法去表現一種雄健放浪的情懷,可是落在條條細則上面,卻如同滂沱大浪裏面的小水滴,溫柔可愛,比如“鳶飛魚躍”、“波恬浪靜”、“漚生大海”、“影滅長空”、“碗茗爐煙”等等。

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在其他類似書籍裏它要算較出色的一家,對我們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認識會給出一些合適的指引,不至於過早的迷了路。

《菜根譚》讀後感 篇7

有一段日子心情很浮躁,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初讀《菜根譚》。看書名對它並沒有太多的好感,如何就用“菜根”爲題呢?甚是不解。讀過才知道它的魅力,喜歡它工整的對仗,非詩非詞卻有着詩詞一樣的朗朗上口;喜歡它溫暖的語句,親切如長輩的諄諄教誨;喜歡它優美的意境,雲淡風輕清泉山上。

書中句句是經典,印象最深的便是“有木石心,具雲水趣”。我一直認爲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有生命力。它在不同的時代有着不同的意義,對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啓迪。“有木石心,具雲水趣”,就像一股清泉,洗滌了心中的灰塵,讓我的`世界瞬間變得清晰:一個做學問的人,應該有木石一樣的定力,任外界風吹雨打或是百般誘惑都不能妥協,守得住實驗室耐得住孤獨與寂寞才能在專業上有所突破;一個人還要有遊山玩水閒雲野鶴的閒情,在週末的時候不妨親近自然放鬆自己。總之,我們既應該有敬業的精神,也應該有高雅的興趣。另一句“拂心莫停手”,則像是對“有木石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我憑自己僅有的古文知識理解爲:在心煩意亂的時候也不要放棄。作爲一個研究生,已經比不上本科時的輕鬆,無休止的試驗和龐大的數據,處理起來不免天昏地暗頭暈腦脹。雖然開學不足三個月,我已經領教了實驗的魔力。一次次的失敗確實很打擊人的積極性,無可奈何的時候總想找個地方大喊或者大哭一場。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不能只感嘆時光易逝,更重要的是要成熟。“拂心莫停手”,這句話春風化雨似的潛入我浮躁的心靈,一切塵埃落定,失敗了,給自己一個鼓勵的微笑,不就是從頭再來嗎?我可以,我可以平靜的認真的更加細緻地從頭再來。

“閒時吃緊,忙時悠閒”,就是對以上兩句的補充了。研究生的生活並不像本科時那樣規律,不僅僅需要上課還有很多的項目等着我們完成。這就造成了“時忙時緊”的假象。閒的時候沒有課也沒有項目,搖曳在美麗的校園彷彿過着度假般的生活。這句話警示我們,清閒的時候更要給自己補充理論知識。“書到用時方恨少”,何不閒時着手多讀書來減少這種沒必要的“恨”呢?而忙的時候,我們又往往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努力學習是正確的,但在這樣的緊張時期也要學會放鬆自己,哪怕是一個深呼吸。在忙碌的學習工作中要始終給自己保留一個悠閒地空間,那是一個可以補充精力和能量的地方,是生命的加油站。

“木石”和“雲水”是一種學業和生活兼容的生活態度,《菜根譚》告訴我們的不僅如此,更多的是人生哲理,比如一個人的修養。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一切淡淡的就好,平凡中自有無窮韻味,看似尋常的生活往往蘊藏着不尋常的力量。真正的“至人”,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神祕,也許他就是我們身邊的某一個。我們大可不必爲自己的平凡而懊惱,優秀是一種習慣,來源於點滴的生活。來到地學院,我最敬重的一個人便是李院士。老人家已經八十歲,卻每天早早地來到實驗室,上樓下樓絲毫不見腳步蹣跚。讀到“至人如常”,我第一個便想到李院士,他是我崇拜而又敬重的學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工作上(雖然已經沒有任何人給他指派工作),他執着敬業事必躬親;在生活中,他寧靜淡泊堅守本性。他有很多好的習慣,最大的一個便是好學,在他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活到老,學到老”;他堅持鍛鍊,上樓的速度讓我們這些年輕人都望塵莫及;他今日事今日畢,做事雷厲風行,絕不拖拖拉拉。所以,想要成爲“至人”,從改變自己的習慣開始吧。

《菜根譚》讀後感 篇8

日前,有朋友專程從鄉下老家來黃石找我,來的目的就是當面向我道一聲謝謝。事情的起因是:他老家有棟房子被徵收拆遷,在補償問題上與親叔發生了糾紛,還差點大打出手,在他正準備把親叔告上法庭時,他偶然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了我分享的一則《菜根譚》,使他深受啓發,從而放棄了與親叔法庭上見的念頭。這則《菜根譚》的原文是:“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

他說他對這則文章的“註釋”和“感悟”讀了好幾遍,使他明白了這則文章的真諦,他很贊同“炎涼的世態,在富足尊貴的人中,比起貧困卑賤的人來更加顯得突出;妒忌的心思,在親生骨肉同胞中,比起外界之人顯得更加兇狠。這個時候,如果不用冷淡的態度來應對,不用平靜的氣度來駕馭,很少有人不是每天生活在煩惱的精神狀態中的”這種對文對事很透徹的解釋,對他教育很深,他也領悟了: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用不着爲了一點補償款而去傷親情。

他同意我在“感悟”中所說:“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紅眼病,人一旦患上了紅眼病,是容不下別人比自己強的。這種人在面對真正的強者時,心胸狹窄到連蚊子都要側着身子飛進去,什麼親情友情愛情都可丟到九霄雲外。這種人認爲自己是綠葉,那別人絕不能當紅花,當他們感覺到成了別人的綠葉時,於是就會煩躁不安、心神不寧,處處都會找別人的麻煩,和別人過意不去。爲此,在與這種人交往時,一定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千萬不要去招惹,做到敬而遠之就行。”

這位朋友還告訴我,他在來找我之前已經與親叔達成了協議,親叔也得到了老房拆遷的補償款,叔侄之間握手言和,使親情在和諧相處中得以延續。我想,這正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要的因文施教,因事啓迪的目的所在吧。我聽完他道出的故事,也笑了起來:“看來《菜根譚》還真的這麼有影響力,既能解決處事中的'矛盾,又能在爲人方面指點迷津。要謝,我們還真得謝謝還初道人哦!”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人生在世總有不如意事,總是不斷上演着失意和得意。這則《菜根譚》告訴我們:“得意時不要忘形,失意時不要心冷”。明白了爲人處事的道理,才能去面對、去適應環境,去面對生活、面對工作,才能去面對人生。

從前看此書,覺得不過如此,總認爲都是些常見常聽的勸告。如今再來看此書,而讓我越看越着迷,書中的一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視了,確如咬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味。

菜根譚讀後感:《菜根譚》現在仍有它的現實意義,很值得大家去讀,書中內容言近旨遠,雅俗共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使人警醒,也能使人引發無數聯想,其儒家的道德,佛道的妙理,確能給人以智慧和力量。在啓迪人、教育人、影響人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它確實稱得上是一本歷世閱人的好書。其充滿哲理的味道,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確實讓我們受益匪淺。但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們一定要明白作者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使得書中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宣揚唯心論、天命論和消極厭世、浮生如夢的思想等,我們以歷史的觀點去看待,在批判中取其精華,千萬不要用現代的思想去苛求於古人。

《菜根譚》讀後感 篇9

不流於濃豔,不陷於枯寂

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

大意

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豐足,對待別人也要講究豐足,因此他凡事都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慾望淡泊的人,不但自己過着清苦的生活,就是對待別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現得冷漠無情。所以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日常的愛好,既不過分奢侈,也不過分刻薄吝嗇。

讀後感

初讀這句話的時候,腦海中蹦出來的是三個詞:“不二”、“中庸”和“中道”。你讓我詳細說說這三個詞,貌似很難說清楚,不過在過去幾年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確實是有些感觸和收穫的。

剛畢業的時候,我在工作電腦上貼了兩個詞叫“止語”和“少欲知足”,那時候對於自己也很苛刻,在工作上不要和同事講太多的工作之外的話,也不會去關注同事的工作狀態,情緒狀態和身體狀態,就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衡量一個工作成果的時候,只有自定的一套標準,不去考慮同事的實際情況,抱有很大的期待。整天都是臉上緊繃着,出了很多褶子,不願意多笑幾下,也不願意給人和顏悅色,總會感覺是在討好別人,其實是自己處在一種心理上的虧空狀態。分享的精神就更別提了,沒有影子的事情,“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你好不好又能關我有何事。以自我爲中心的持續折磨開始了。

最開始來昊天雅居時,被牆上寫的“空杯心態”四字以及對這個詞的.解釋折服了,再到後來接觸到情緒管理中,意識到已固化的處理模式:“在處理各種關係的時候,我就很會講道理,用這種生硬的方式去溝通,整個人處於防禦狀態,構建講道理不會傷害到我的小城堡,用理欺人太甚”。用語言去溝通,只會說個不停,而用心去溝通,要換位思考,讓別人舒服,有些好的感受,並不容易做到。

後來嘗試着做了一些訓練,一日晨時,重複抄寫海靈格《我允許》中的“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和自己相處,來清除自己的凌亂思緒和不滿情緒,對於別人,事情,自己的表現要能夠容納,能容納一些就能撐開一些心量,有點心量了,臉上就會能掛着些許笑,不是很勉爲其難的那種,而是放過了自己。

到後來讀到“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爲最吉祥”之時,要想悅人心,能否先愉悅下自己呢,讓自己輕鬆些,放開些呢,別人和自己相處時也要舒服一些,這樣不是更好嗎?眼裏要有人,不要“目中無人”,心裏面要有人,不要“乾綱獨斷”,過剛易折。

後來嘗試着和同事分享一些好玩的事兒,然後嘗試分享一些好用的物件。謙讓怎麼寫?謙爲言兼,讓爲言上,能讓人說話,做個安靜的傾聽者,承認別人說的對,多說句真心讚美人的話,這樣慢慢跳出“老挑別人刺”的死循環,從“寬於律己,嚴於律人”中走出來,走出自己的小城堡,和更多的人接觸,結善的緣分,探索新世界收穫更多。

把這一段經歷分享出來給有緣人,最後以“對事情對世界對別人輕鬆些放開些,笑的一定是我”共勉。

《菜根譚》讀後感 篇10

閒來無事,隨手拈一小冊子,讀畢,若有所悟,而後,心靜如水。

擡眼一看,此冊名爲《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名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此書內容令人陶醉,可單單書名令我頗爲不解。菜根譚?莫不是與那菜根有何關聯?我百思不得其解,一經查詢,乃知,此書名得自於宋朝汪信明的一句話:“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俗語亦云:”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此“譚"同”談“,音近通假,如《天方夜譚》等。

細細查詢,原來,《菜根譚》寫於明代,作者洪應明流傳至今的著作除《菜根譚》外,還有被收入《四庫全書》的《仙佛奇蹤》4卷。實則,《菜根譚》 嚴格說來並非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學術著作,而是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這些格言警句無一不是文辭秀美,對仗工整,促人覺醒,耐人尋味,有着深刻的哲理,得以教人,育人。仔細品讀,竟也發覺有了一種不可捉摸的意味。

讀完此書,偏就有一那麼一章的句子令我極爲影響深刻。”弄權一時,淒涼萬古“,”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這句是關於理論道德規範的,大致意思也就是:“一個堅守道德規範的人,雖然有時會遭受短暫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淒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又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這段話說明正義與邪惡的結果是及其不同的,一個遵守道德規範的人即使受到了誤會,那也是暫時的,而那些依附權勢的人,終究是沒有好結果的,宣揚了正與惡的本質區別。一個真正看透世事的人,大都是把精神財富看重於物質的,他們寧屈一時,亦不揹負冤屈一世。堅守道德規範的人大抵是把世事看得更透徹些吧,大夢初醒,看破往事,清者自清,窮極一生,僅爲於此。話說回來,何爲“聰明人”,不過是看透了萬古之中,看過了世上世事,心有所悟,安分守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想自己該想的事。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爲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聖境。深者見深,淺者見淺 ,高手未見,亦是無物。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着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這些道理亦不過是書中一小部分,或許,不僅是書中,在學習之中,生活之中,有更多百般在等待我們 。

其是這本書的深意,或許更深入人心 。讀畢,心尤幽靜,似有潺潺小溪留過心底,清澈純淨。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寬容、理解、淡泊、向善與智慧,讓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在讀書,讓我覺得彷彿在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談,帶着暖意的警策。

這就是《菜根譚》,這就是 “ 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究其意,“菜根”堅硬多筋,只有經過反覆咀嚼,才能體會其“真味”。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或許只有耐得貧苦生活,才更能創造人生的百般事業。如此修身養性、教人育人、意味深長的好書,買來讀上一二又有何妨!

《菜根譚》讀後感 篇11

陳才根是一位深諳人生的隱士,他集佛、道、儒於一身,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將人生的奧祕展現出來。我認爲《蔡根談》是一本對人類事務有不同看法的書。喜歡讀《彩禪》,他想:“嚼彩禪香,做什麼都可以。”;企業大亨們喜歡讀陳彩根,因爲他們認爲陳彩根是一本好書,是企業管理的“指南”,是企業家自我修養的“教科書”;和尚喜歡讀《赤膽經》,因爲它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陳彩根,因爲我覺得它充滿了哲學的味道,充滿了變化的哲學,充滿了詩意。我認爲《蔡根談》是一本陶冶情操的好書。讀起來很平靜。這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簡單的語言。就像家庭例行公事一樣。談論它很容易。它在不知不覺中對自我有益:哦,有些事情可以這樣處理。

讀陳彩根,讓我得到了很多靈感。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有“憂天下先,樂天下後”的愛國精神,更要有“憂天下先,樂天下後”的工作熱情,立足於自己的工作崗位。我們不應該只有的心態”沒有冷漠,沒有野心,沒有和平,沒有距離”,“沒有怨恨,沒有特別的人”,但也“自我修養”作爲一個平凡的人,如果他想跟上時代,他不僅應該考慮安全危險的想法,但也“博學,審問,仔細想想,說很明顯,努力和實踐“自己不斷充電,加油!

街上最時髦的衣服往往是過時的,而最後的衣服則是簡單而普通的。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需求只是生活的調節,而不能成爲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吃上一百次的是簡單的食物。酸、甜、苦、辣都是調味品。擁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是使我們生活充實而實際的關鍵。讀“天地不能無和,人不能無樂”。讓我意識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朝它皺眉,它也朝你皺眉;當你微笑時,它也向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的快樂是幸福的關鍵。讀過《心不應空》之後,如果它是空的,那麼正義和理性就會復活;如果不是真的,那麼物質的慾望就不會進入”,我懂得了心不能謙虛,只有謙虛才能讓正義和真理進入心;心再充實也不夠,只有充實才能使貪婪的.物質慾望無法入侵。在學習和做人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善於聽取不同人的意見,改變自己。只有保持“有水源”的狀態,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是後裔的根,沒有不種的根,但枝子是茂盛的。”一個善良的人,他的後代自然學會了善良。這樣,如果我們作爲教師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師德高尚、行爲良好的精神,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反省自己:我的教育給了學生多少快樂、自信、快樂的享受和成功的經驗?

讀“照人的意思去做,帶着工作,帶着結束,是沒有退路的車輪;從情感的理解,到理解,有一種神祕,終有十道清輝。”讓我知道,我不應該讓自己去做事情,也不應該帶着太多的情緒去理解真相,從而避免走彎路。思考一下是有意義的。作爲教師,我們教育人民的工作是長期的,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當你工作時,你不能有野心。因爲感性的激情是乾柴上的火,這比剝皮還要響亮,但它會在瞬間熄滅;原因是無聲的煤炭,可以發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從頭到尾靠的是恆心和毅力。如果你想成爲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你不僅要學會適應現狀,還要有責任心。關鍵是努力工作。淺水喧鬧,深水沉默。我希望自己是最發人深省的深水,每天都在積澱,展現沉澱的本質。

《菜根譚》讀後感 篇12

《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爲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爲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從結構上《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鍊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

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歷史上沒有太多的記載,可能是萬曆年間,金壇縣一位久居山林絕意仕途的退職隱士。在當時,皇帝治國無道,有志之士的思想也異常沉悶,大家無法從激烈的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這類作品也就應運而生,目的就在於洗滌人們心中的污霾。作者以“菜根”爲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其實,人與人、人與社會之前的矛盾,無論過了多少年,都是有相通之處的,古文難免有些晦澀難懂,但是偶爾鬱悶難解,還是可以與古人聊聊他的經歷和感想,或許會豁然開朗。藉此機會摘抄幾個文中的句子分享給大家。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釋義:使人當面讚譽你,不如避免別人在背後毀謗你;極力營造歡愉的初次見面,不如避免別人長久相處而不厭煩你。

處世而欲人感恩,便爲斂怨之道;遇事而爲人除害,即是導利之機。

爲人處世總是想着要他人感懷恩德,受到恩惠的人就會不堪重負,反而會有怨恨之心;遇到事情實實在在地爲他人着想,幫助其消除禍患,排憂解難,這就是創造出引導發展的生機。高姿態的幫助和恩德,不過是滿足自己的手段,只會讓人感受到壓力,如果想要好好與人相處,就該拿出真心實意來,有施恩不圖報的氣魄。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

喜歡把任何事情都搞得清清楚楚,這並不明智,該瞭解清楚的就瞭解清楚,不該清楚明白的`,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難得糊塗,這纔是真正的明智;必然能夠戰勝別人並不意味着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完全可以戰勝對方的情況下反而能夠輸給對方。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弱疏狂。

一個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閱歷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事故而閱歷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着增加。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纔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抱朴守拙。

“我見害於心,聰明障於道”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自以爲是的偏私和自作聰明的主張纔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地方。心智的成長總是夾雜着眼淚,誤會,失望和痛苦,永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回頭想想,人生沒有捷徑,真正讓你心安的路,都要靠自己的雙腳去一步步丈量。作者洪應明從早年的熱衷世事,到後來的歸心事佛,想必是飽經憂患,風波頓挫的。作者字自誠,字面上理解是對自己誠實,我想正是帶着這份誠心於自我的勇氣和決心,回顧人生經歷,剖析涉世之道,纔給後人留下了這樣一部好書。

總而言之,任何書都只是一面鏡子,每個人在其中讀到的都是自己。所以書中所言不能用絕對的實用主義衡量其價值,關於思維的很多問題是在生活的薰陶中才漸漸生長出答案的。這本書有種類似小雜談的意思,簡簡單單的三兩句話,即深入淺出的表達了“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世界”的所懷所想,字句凝練,一針見血,或許大道至簡向來如此。(郝璐璐)

《菜根譚》讀後感 篇13

今日,當我們還在爲慾望而掙扎,爲慾望而勾心鬥角,爲慾望而忽視身邊平淡的幸福,爲慾望而拋棄自我純真的信念,爲慾望而苦惱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悟出來了

還是在今日,當我們還在煩悶於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應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爲衣食住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裏,在那個慾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裏,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裏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爲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慾望,大到能夠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於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裏,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着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慾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爲“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麼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裏,恰恰相反,到處充斥着慾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後,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本事;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後,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後,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後,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完美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後,回想自我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淨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看完這本書,心境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啓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當被慾望給矇蔽,太多對物質的慾望會阻止夢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期望工作是簡便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期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麼,能放下一張牀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於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隻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

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裏闡述了爲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資料。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爲,從而構成了一套獨特的爲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十分值得一讀,我確信讀過之後必須會爲你打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年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如果我們不夠偉大,至少我們應當是善良的。

《菜根譚》讀後感 篇14

這是一部類似《論語》論述修身處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也是歷代文人士子競相把玩的一部應世奇書。靜心沉玩,乃得其旨。

讀《菜根譚》,思人間事,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本書囊括了中國幾千年的處事智慧,自它一問世,便經久不衰,流傳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於人人都可以從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讀它,失意者讀它,孤寂者讀它,平凡者讀它,生意人讀它,居官者讀它,就連僧舍道觀、文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習。

它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幾乎闡述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問題,但核心主題只有兩個:一個是入世,一個是出世。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着得眼高;路徑危險處,回得頭早。”

人說,如果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那麼一部《菜根譚》即可潤物一生。《菜根譚》需靜靜地讀,細細地品,菜根纔會越嚼越香,心智才能越來越高。它的外表一點也不顯眼,看似平淡的話語,細讀之下卻能讓人回味無窮,頓生無限感慨。

“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暗生”,“糞土至穢,變爲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爲螢而耀採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晦生也。”由此可知,萬事萬物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環境。我曾抱怨過很多,但現在我會靜心做好該做的,希望能成爲生於穢而成於潔的蟬。

“偏激之人,難建功業。躁性者大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者固執,如死水腐木,生機已死;俱難建功立業而延福祉。”看到這一點,心裏不禁一顫,因爲我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直想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裏,而如今終於知道該如何完善自己,我會努力去改變,有激情地做事,有熱情地待人,在大學裏完成應修的課業。

“雲止水中,動靜適宜。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鴛飛魚躍氣象,纔是有道的心體。”我曾是一個很好動的女孩,我也一度是一個很封閉的女孩,有時太動,卻覺茫然;有時太靜,卻覺抑鬱。我一直希望能找到解開的`辦法。現在才知道,在沉寂的水中也有躍動的魚,以這種心態來觀察萬事萬物,這樣才能找到心靈的平衡。

“樂者不言,言者不樂。談山林之樂者,未必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淡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佛祖曾在西天拈花無語,衆弟子中惟迦葉拈指微笑。真正懂的人,什麼都不用說,一個微笑足矣。少年不識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而經歷萬千頭髮斑白之時,真正有了感悟,卻望着畫船外的雨絲,什麼也說不出來。這一條教會了我如何做人,也教會了我如何辨人。

《菜根譚》的每一條讀來都能讓人感慨頗多,但對於其中的某些觀點,我卻不敢苟同。作者基本上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講述入世,採用佛、道的思想講述出世。我是一個俗人,有着人們所說的那麼一點進取心,故而對書中“省事爲適,無能全真”不敢苟同。多才不如平凡,無才能夠保全自己的真實本性,但我一直希望自己多才多藝,不願做一個平凡無才的人。我認爲多才多藝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真實本性。也許在這一點上我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而作者是站在道家的立場上來看的吧!

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它能流傳至今,受到各種各樣的人的追捧與細心研讀,的確是有道理的。如果有人問我,青少年必讀的書目有哪些,我一定會強烈地推薦這本書。它真的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地品味一番。泡上一杯香茗,在窗明几淨的室內,靜心品讀,相信你和我一樣,定能收穫不少。

《菜根譚》讀後感 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