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圍城》有感【大全15篇】

讀後感 閱讀(5.69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圍城》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圍城》有感【大全15篇】

讀《圍城》有感1

錢鍾書先生是我喜歡的一位文學大師,他用文字在《圍城》裏寫出了你和我。《圍城》裏飄散出來的一句話,我想就是:我們的一生,都在追求着認同感和歸屬感。我想我們大多數人和方鴻漸差不多,我們都被世俗所禁錮,像方鴻漸一樣,我們機械地拿到我們的畢業證書,拿到文憑。從我們第一次因爲自己的利益而對他人惡語相加開始,社會就慢慢地對我們揭露開它最原始的惡毒。

我們沒有使他人豔羨的.才華,我們也終究不是佼佼者,就如方鴻漸一樣的生活,蚍蜉一樣活着。也許我們有追求,有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我們離第一又有着不短的距離,始終算不上一個成功者。而我們還是要活,也許有些人還要計算着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我們以後也許會成爲人間的一粒塵埃,成爲普羅大衆的一員。但現在我們不是,因爲我們還心存着幻想,就算你我面對這一整個世界,還是顯得那麼平庸,我們的水準和我們想要向命運索要的生活相比顯得羸弱,我們還是執着地活着。喜歡《圍城》,是因爲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語說盡的感情在書中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共鳴。

錢鍾書先生並不直接,而是婉轉地將生活的無奈傳授於我。好讓我在以後的生活中,有了衝出圍城的勇氣。

讀《圍城》有感2

記得四年前第一次讀《圍城》,是爲書中幽默詼諧的語句捧腹大笑。兩年前第二次讀圍城,是爲書中精準恰當的用詞佩服不已。而今天再次捧起圍城,我方纔體會到了其中的蒼涼與變遷,蒼白與無奈。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強勢而又驕傲的蘇文執,活潑而又執着的唐曉芙,敏感而又尖銳的孫柔嘉,她們就是方鴻漸的圍城——情感圍城。

方鴻漸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亦言不由衷,而導致情感圍城的添磚加瓦,使得這座圍城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他恨蘇文執,恨她的高高在上,恨她的虛榮做作,他恨唐曉芙,恨她拒絕他的感情,恨她棄他於不顧。他更恨孫柔嘉,是她將他一步一步引入她的婚姻陷阱,造成了他這下半輩子所有的遺憾。

其實我也曾想過,如果在那個月色如水的夜晚,方鴻漸依着自己的'心拒絕了蘇文執,那麼最後他的結局會怎樣呢?如果在那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方鴻漸再執着那麼一點點,等到唐曉芙奔下樓來時,結局又會怎樣呢?如果在孫柔嘉精心佈置下的陷阱之前,他能夠穩定下心把持住自己,那麼最後他的結局又會怎樣呢?

一切的一切都不從得知,我們縱觀方鴻漸的一生,恐怕最多的,就是彷徨與無奈了。

讀《圍城》有感3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圍繞婚姻之城、職業之城和人生定位與選擇之城所寫的,一本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義的書。看不看得懂和有沒有文化是兩個概念,如果在那種環境中生活過,換句話說,如果你是方鴻漸,即使你不識幾個字,你也能體會到書中的含義。

讀書有的時候和人的閱歷有很大關係。就像人們所說,讓沒上幼兒園的孩子背古詩,毫無意義,因爲他記住的就是符號,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我們讀一本書也是這樣,今天讀的感受是這樣,過幾年後再讀它,又會有另外的感覺。十幾歲的人讀《紅樓夢》,和三十幾歲的人讀出的味道會大不相同。

看陳道明先生主演的《圍城》是在很多年前了,當時年齡小,就是看個熱鬧,覺得方鴻漸挺有意思,也沒理解作者有什麼深意。後來再讀才能理解作者諷刺意味下知識分子的茫然與不同人物所做的選擇。

我們很多人在年少時,並不能理解父母爲什麼要那麼勤儉節約、那麼努力工作、那麼無私奉獻自己的青春養大我們,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進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猛然間就會淚流滿面,想起自己生父母的氣,和母親吵架、甚至發誓再也不回這個家。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幼稚,因爲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父母那樣愛我們。

一切的一切都因時間的改變而變的有所不同,所以,看不懂《圍城》和有沒有文化無關,因爲時間能讓你慢慢看懂一切。閱歷會讓你輕而易舉的理解書中道理。

讀《圍城》有感4

“城裏的想出去,城外的想進來。”錢老先生寫下曠世奇作《圍城》,讓世人皆知這句話。如今,再一次重啓《圍城》,不免感慨良多。

圍城這一部愛情小說,講述了方鴻漸和幾個女子的感情和糾葛。由此說來方鴻漸也是情路坎坷,家長包辦的周小姐不幸離世。妖嬈多情的鮑小姐隨着那遠航的輪帆一般,驚豔一瞥。接着又轉入了蘇小姐的懷抱。終於遇上了心中的白月光,唐曉芙,周旋於兩姐妹之間。終於是誰也沒成,反而將就一般,同一個學校的孫柔嘉結了婚,將就的婚姻,經營心計得來方鴻漸的孫小姐,自是在達到目的後,就展露了不柔不嘉的本性,加上本就不是真心的愛混雜在親族之間,兩個人不再是兩個人,而成了兩個家庭矛盾的代表,本就不多的情感在爭吵中日益薄弱。更是在趙辛楣一紙書信到來後,方鴻漸萌生了極大的念頭,就是逃離,逃離這座婚姻的圍城,他與孫,這次真的'翻了,再等他去尋回家時,孫柔嘉也走了,方鴻漸失去了一切,可這圍城,卻還在這裏。

從圍城,看《圍城》,生活就是一座座把人圍在內裏的城。“人生萬事猶如一座圍城”,方鴻漸,便是一個個你和我、他,具備大多數人的性格,自命不凡,與野心並不相符的實力,不珍惜、不努力又不知足。生活,往往就是這樣,想的多還不努力的人,得不到的時候就多,得不到了便怨懟生活;得到了卻又不懂的珍惜,越發的不知足,自然有一天,會重重的跌倒,再也爬不起來。這倒下的人,從圍城中,我看到一個又一個,一種又一種,芸芸衆生,萬般境遇,萬般生活,皆被自己的城所圍困着,所困的,不安的人們都想逃離這城,這現實的城,這現狀的城,這現在的城。或被困情感,被困瑣事,被困高度,被困時局,都被困着……

既然是在城中裏,也終究掙脫不了,何必苦於城。我想,都可以快樂起來。方鴻漸在他的城裏,一步步自我丟棄,自我放棄。所以他被死困在裏面,不快活。機遇來了,我就去把握,珍惜所擁有的,想象要得到的,生活有了信念,去努力提升自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斷前行,不在灰寂的過往停留,圍城,將會變成一個個過往的經歷,都成了經歷,這就是我想要的,真正的城。

讀《圍城》有感5

前一段時間,看完了錢鍾書的《圍城》一直想寫下自己看此書的感受,但是由於工作時間確實不足,再加上機房是學生上機的地方,自己也不好天天光顧,所以就只能等到今天來抒發一下自己看書所得。

知道有錢鍾書的《圍城>>這本書記得好像還是高中時的事了,那時在一份大學聯考模擬試題裏,有一個作家對錢鍾書《圍城》作了很有哲理的評價。事過鏡遷現在來回想那時的原文已不可能了,但記得當年還是對其中的一句話記憶猶新,那就是:“婚姻就像一個鍍金的鳥籠子,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裏面的鳥又想飛出去”,“就如同一座城堡,城堡外面的人夢想住到城堡裏面去,城堡裏面的人又渴望能夠跑到城堡外面去”。當時接觸這兩句話時,我心裏在想,也許圍城值得一看,圍城也許深不可測。就帶着這樣的想一直到看小說前。看《圍城》其實也是偶然的因素,因爲有一個同事在房間裏剛好放了一本《圍城》,再加上他是學文的,對此書就更加有非看不可的念頭了。

經過幾天,終於把書看完了,內容記得並不是很多,但真正覺得有哲理的東西也不過只是那幾句話,也許文章就是一個圍城,才讓我轉到裏面去了,但在裏面又沒得到什麼,又出來了。看完之後,也不明白有何哲理,問學文的同事,說,“是一篇關於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也許書與現實的時間發生並不相隔很長時間,縱然在今天仍然像是現實的真實寫照,所以也就見怪不怪。也許經歷一定歷史沉澱後,後人方能感悟我們這個時代發生在《圍城》故事裏的悲哀。

故事講述的主人公是方鴻漸,一個在西方多國留學的中國土生土長的地主兒子,縱使方鴻漸使盡渾身解數,卻仍然無法學通任何一門學科。等到不得不回國發展時,纔想到由於沒學學位而無法面對父親的現實,於是不得不利用非正道手段,辦了一個假的歪打正着的美國某所不知名大學的博士學位文憑。有了學位主人公纔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嚴父。在回國的船上,主人公邂逅了同是留學回國的蘇文紈及“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巾肉短褲,漏空白皮鞋裏露出塗紅的指甲”的鮑小姐,並與開放的鮑小姐發生了一夜的情,但方鴻漸回國後,那個鮑小姐就不見蹤影了,方知被傻,但由於與女方發生了關係也不覺得吃虧,因此也就心安理得了。但在船上邂逅的蘇小姐對他卻是情有獨鍾,一路對他關懷備註,可方鴻漸卻總是以爲增添了一份求婚的責任而覺得不可深交。因爲方鴻漸並不喜歡他,像他這樣傳統的人,一直在做着渴望有一份真情的夢。

讀《圍城》有感6

我讀了錢仲書的大作<<圍城>>,雖然沒能看完,但對於裏面的好詞好句仍是尤新,把感悟寫在紙上與大家共享。

開頭主要講述主人公蘇小姐和方鴻漸做船回國,其中有兩段描寫外貌和心裏活動十分精彩的語句——皮膚在東方人眼裏算白,可惜着白色不頂新鮮,帶些乾澀,她去掉黑眼鏡,眉清目秀,只是嘴脣嫌薄,擦的口紅不夠豐厚。假使她從帆布靠椅上站起來會見身段瘦削,也許輪廓線條太硬,象方頭鋼筆畫成的。年齡看上去有二十五六歲,不過新派女人的.年齡好比舊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訂,鴻漸心直跳起來,又給那腳步捺下去,彷彿一步一步都踏在心上,那腳步半路停止,心也給他踏住不敢動,好一會心被壓的不忍了,幸而那腳步繼續加快的走進來。以上描述看得出作者刻畫文章里人物非常細膩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作者對於景色的描寫同樣十分精彩,有獨到之處——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無聲無息,而看來只覺得天上熱鬧。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再羞澀。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那裏的蛙羣齊心協力地乾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星螢火優遊來去,不像飛行,像在厚密的空氣裏漂浮。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之筆,我要繼續的看完它。同時建議大家都去讀讀着本書吧!一定會有許多收穫的。

讀《圍城》有感7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兒時,我們是父母眼中被疼惜的孩子,總想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爲,可是沒有任何人的成長道路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打擊,使我們陷入成長的困境;畢業以後,我們參加工作,既想在工作中一展拳腳,又想搭載現成的平臺展現自我,可是現實殘酷,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於是我們陷入猶豫的困境中;成家以後,爲人父母,我們總想給予孩子所有關懷和呵護,可是不能領略父母一片苦心的孩子總會在叛逆時期做出許多不理智的事情,使我們又被陷入矛盾的困境中,總之,好像許多事情都不能順利解決,可是,無論面對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始終取決與我們面對它的態度與做法,只需盡到各自人生角色中的職責,真實的面對自己,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就算圍城的困境再高,總能創造與演繹出精彩美好的人生。

透過《圍城》這本小說,讓我領略到它不僅僅是“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的婚姻法則、更深層次的反映的是事業、生活這座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令其陷入感情的`圍城中。而在三閭大學這座事業的圍城中,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所以也就有了最後的悲涼結局。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後映射人生是“圍城”。真正要闡明的就是:人生本就是一座大圍城,誰都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圍牆下過完一生。既擺脫不了如此的命運,就只在於處在每一個階段,你是否竭盡所能,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城池裏的異彩,精彩的活在當下。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生活需要能量來處理好繁瑣的家庭事物,工作需要靈感來攻克難點,精神需要寄託來激勵人心的潛能,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敢於面對人心的弱點,堅持該有的態度和責任,正面直視那看似堅不可摧實際不堪一擊的困境,相信,只有自己才能完整演繹出人生最真實的精彩。

讀《圍城》有感8

我覺得,關於愛情,最終還要歸結到"你想要什麼生活"的宏大命題。

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可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自己想要的狀態。而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呢?老實說,其實我一直都沒太想清。但我仍時常羨慕這樣的一些情侶:兩個人在一起,依舊忙得很充實,有各自奮鬥的方向,互相鼓勵、互相支持,生活裏不只有膩歪和虐狗,還有理想和遠方。

就讓時光再蹉跎蹉跎吧,我希望當下的我能一個人好好地生活,也能預備好迎接或許會又或許不會出現的她,在匆匆的年歲裏,始終不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

看來,這篇感想的結尾終究逃不過雞湯與童話的味道。畢竟我早就交代過,自己還只是少年之愛的中晚期,藥不能停。青春的想象屬於每一個人,我還想把自己那份繼續留着。《圍城》教給我的現實,還要等着自己到生活裏親身體驗。

感謝每一位看到這裏的讀者。如果你抱着與我相似的期待,那麼,在此獻上我最真誠的祝願:願你終能遇見心中所屬,共品愛情的喜悅。

謹以此文,紀念我二十年來所有的青春念想。

讀《圍城》有感9

《圍城》這部書的經典性自然不必多說,他的作者錢鍾書老先生自然也不必多說,但提及錢老先生,卻想起了與自己相關的一件小事。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是在哪裏,讀到了一篇有關復旦大學一位老校長的文章。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後來回想起的時候一直把錢老先生當成這位老校長,甚至出於這個原因,還一度想到復旦去求學,但還是未能如願。直到有一天猛然發現錢先生根本沒做過什麼校長,自己突然感覺這個世界是假的,趕緊去旦旦的官網翻遍了從建校以來所有校長的名單,確實沒能發現他的名字。還是蠻失望的。但至今也不知道當時看的那篇文章到底寫的是誰,自己又是怎樣把錢老先生當作是那個人的。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這是書中最爲經典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初吸引我去讀這本書的原因。當時初看這句話,感覺寫的好含蓄,這“城”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爲什麼要把他“圍”起來?他和《邊城》會不會有什麼關係啊。但讀了原文才發現,這句話的原話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那時才發現,這句話講的並不含蓄,反而是不能夠再巧妙的了。當然,《邊城》也是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

去年抑或是前年我就開始讀這本書,但怎奈讀了一點後便覺得索然無味,放在一旁吸灰。前幾天又從書架上取了下來,從頭開始認真拜讀。此番讀來卻是饒有趣味。

不像傳統的中文小說那樣具有故事性,情節也可以說是非常簡單。或許這便是之前自己爲什麼讀不下去的原因了吧。但這次閱讀,卻像是給自己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我發現,描寫性的內容居然也可以那樣的有趣,看似及其平常的東西居然也可以聯想到那麼多的事物。就連方與孫的吵架內容都可以刻畫得那樣讓人難忘。我想,這可能是自己書讀的太少的原因吧,纔會對這種寫法展現出如初見一位美麗女子的好奇與興奮。自己覺得錢先生寫《圍城》,或多或少的還是受到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影響,字裏行間還是能嗅出一點點西方文學的.那種味道。倘若自己在閱讀了大量西方文學之後回過頭來還能對《圍城》的描寫感到美妙,那時候對錢老先生的敬佩之情將會更上一層樓了。

爸爸說《圍城》寫得好,在於他可以讓每個讀者覺得這就是真的,書中所描寫的內容讓讀者看來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身心與情感都能投入進去。但我看他和媽媽也沒像孫和方那樣吵架啊。看過網上一些評論,卻發現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不大一樣。比如很多人都認爲方不是真心愛孫的,可我卻感覺二者是相愛的。但這些也無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不去做什麼文學評論員,也不會去什麼公衆場合宣揚自己的思想,我只是出於自己的喜愛來閱讀,讀給自己,自己讀自己。

書的最後有一篇楊絳先生寫的文章,記錄下了錢老先生與《圍城》的點點滴滴。字裏行間無一不流露出對錢老先生的愛,不禁讓自己聯想起先生之前曾經寫的那本《我們仨》,對於兩位老人之間的這種愛情,在我看來還是很引人羨慕的,畢竟自己目前還沒有。兩人之間的那種情投意合,那種互相理解與關愛,那種彼此之間纔會有的默契,都讓自己很嚮往,也讓自己爲這兩位老先生而感到開心。

好像是在楊絳先生的那篇文章中看到的,說讀書可以讓人增長經歷,但要有了足夠的經歷才能夠讀懂書,我覺得自己目前算是經歷匱乏吧。或許多年以後再來重讀《圍城》,會有一種別樣的體驗。我又突然覺得,好書要多讀,一遍是肯定不夠的;而讀書可能也不應該一味地爲了讀書而讀書,還是要帶着一種興趣,帶着一份耐心,這樣纔能有所感吧。

讀《圍城》有感10

在還沒有開始讀《圍城》時,《圍城》在早已聽身邊的人說它寫得怎麼怎麼的好,總是叫我有時間也去看一看,可謂是如雷貫耳啊。

《圍城》繞着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回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而展開的,在此書中中方鴻漸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因爲他玩世不恭的形象,形成了他的“圍城”, 許多人都說方鴻漸不思進取,雖然他想要成功,想成爲一位名人,但他內心的惰性又決定了他的一生坎坷。

方鴻漸想要光耀門楣,於是就買了個,但是買了之後,他又覺有損道德,他的那種那種優柔寡斷,以及他做事猶豫不決,疑心過重的性格,導致了他要被圍城所困的悲慘結局。

方鴻漸留洋回國是多麼的春風得意,開始到了娶妻生子的時,他的那股傲氣已經是消磨殆盡了。從華麗走向了平淡,從少年才俊走成了凡夫俗子,邊成了圍城中的不幸者之一。然而他們走進的不僅僅是婚姻的圍城,更是人生的圍城。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許多像方鴻漸一樣的'人,而且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總是在幻想着一些不切實際發事情,即使知道現實與夢想總是有差距的。一部好的小說是可以給予讀者啓迪,令人有所感悟的,而《圍城》就是其中的一部,它像是一面鏡子,讓讀着看清了人性的醜與惡,善與美。從而懂得思考和反省。《圍城》給告訴了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待人生的。圍在城中的人想跑出來,而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讀《圍城》有感11

在我看來,這部小說中最美的一句話,出現在第四章,方鴻漸與岳丈周經理交談的段落: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原句出自蘇軾的《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以及徐凝的《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但如果聯繫上下文,會發現這句話的出現並非在以抒情的方式歌頌愛情的偉大。原文中寫道:“他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嚇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對她更短了氣焰。”所以這“三分月色”,更多的是體現周經理對於太太的畏懼、委屈甚至是抱怨,是帶有諷刺意味的。

在第八章,看到了眼熟的一段話:

他想起在倫敦上道德哲學一課,那位山羊鬍子的哲學家講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在念高一時,語文老師曾口述着,讓我們在本子上記下這段話,當時聽起來覺得真是妙極了。隨即,老師讓我們以“天下只有兩種人”作爲開頭,後面再添上一句話,輪流站起來發言。當時我正坐前排,來不及思考太久,便答“大人與小孩”。顯然這個糟糕的答案並不能使老師滿意,她微笑地賜我“站一會兒”。那是令人羞愧的站立。現在想來,哪怕回答“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也是精確和妥帖不少的。記得那一天,收穫掌聲最多的,是一位賈姓男同學的'發言,他說:“天下只有兩種人,姓賈的和不姓賈的。”

我並不想如此頻繁地與回憶裏愚笨的自己相遇,無奈印象極深,是總也擺脫不掉的。第八章和第九章當中,方鴻漸與孫柔嘉二人的爭吵場景,被描寫得極爲精彩。

結婚前的爭吵,孫柔嘉是帶着撒嬌成分的。她深知方鴻漸憐惜自己,於是肆無忌憚地“兩手按眼,胸脯一聳一聳的哭”。鴻漸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給她的眼淚浸透了,忙坐在她頭邊,拉開她手,替她拭淚,連哄帶勸。結婚初期的爭吵像夏天的暴風雨,吵得厲害過得也快。爭吵過後,兩人都“管制自己,避免說話衝突”,這是有經營婚姻的用心在的。

鴻漸打拱作揖,自認不是,要拉她出去吃冰……鴻漸把手按她嘴,不許她嘆氣。結果,柔嘉陪他出去吃冰。婚後日子久了,由於雙方家人的介入,誤會越來越深,爭吵也愈發激烈,兩個人開始不留情面地翻舊賬、揭對方短處、謾罵對方家人,無所不用其極地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但歸根到底,爭吵的原因都是生活中的瑣事罷了。

最激烈的一次爭吵,也是最後一次。鴻漸再熬不住,說:“那麼,請你別再開口,”伸右手猛推她的胸口。她踉蹌退後,撞在桌子邊,手臂把一個玻璃杯帶下地,玻璃屑混在水裏……每個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膽氣來,她還嫌不夠狠,順手抓起桌上一個象牙梳子盡力扔他。鴻漸正回頭要回答,躲閃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顴打個着,迸到地板上,折爲兩段。

如果說,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姻以悲劇收場,是由於二人並無牢固的感情基礎,那麼,如果起初方鴻漸娶了深愛的唐曉芙,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故事裏的方鴻漸無法重新體驗,身處現實的人們更是不可。似乎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讀《圍城》有感12

好俗的標題,不過就我的這一小點個人見解,也只能算是讀後感了,不管是從角度還是褒貶上講,都和那些大評論家們的觀點不同。

說句實話,看完《圍城》後心裏空蕩蕩的,還想有什麼東西切實存在過,現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尋找那些空白處透明腳印的主人,可是怎麼也沒有結果。我並不是讀每一本名著都這樣,只知道在合上《圍城》的那一剎那,內心充滿了讀完後的成就感和悵然若失的寂寞。

在讀《圍城》時,我總是覺得我和方鴻漸很像,明明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時刻受到時代和社會的束縛;明明不想傷害周圍的人,卻在無形中傷害了每一個;明明在時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卻有時還存在一點點的正義感和良知。常常因爲做錯事想要懺悔和道歉,卻在後來默默騙自己,事情過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說中唯一沒有染上被嘲諷調侃意味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摻雜任何的世俗的東西,可以說是給人新鮮純真的感覺,好像讓人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原以爲他們可以經歷種種挫折然後在一起,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輕鬆的就放棄了對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堅持我的所愛一樣,很難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到底,最後被別人說成半途而廢的人。

我很喜歡錢鍾書的語言,從不弔書袋子,沒有半點浮誇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最貼近我們內心的東西,用最溫柔的話語批判周圍的人和社會上的事,有可能他經歷的比我們多,所以想到的.比我們深刻。方鴻漸的一生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有些東西是註定的,有些東西是我們錯過的,肯能我們最後得到的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過客,我們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隻,別人在我們的港口停留過,我們也在別人的港口停留過,可是這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船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港口,我們終將離去,駛向遠方,雖然沒有人知道終點是什麼,但我還是前進了。

有可能你會認爲我這樣看待方和唐的愛情太過於庸俗、膚淺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說作者就是要營造出這樣的氣氛,讓人們感覺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在一起,我不明白,爲什麼美好永遠只屬於片刻,而圍繞我們周圍更多的卻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許會有人說這就是生活,但是我覺得這話只是一個世俗的人長期被生活壓迫所發出的嘆息。至於,爲什麼美好的東西總是留不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

讀《圍城》有感13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文中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着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雲只是點到爲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這本書的成功處,因爲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爲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

圍城裏有一段話,甚是喜歡: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說,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就應比較樂觀,因爲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裏面最好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就應比較悲觀,因爲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裏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爲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期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現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期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期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個小孩外貌時,爲了表現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笑,卻能到達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說鮑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說她是"局部的真理,因爲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着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爲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生着。

"圍城"是什麼?不過是錢老先生筆下的方鴻漸等知識分子在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的艱難曲折和每次努力過後的失敗,最終只能一步步向絕望的深淵走去,向一個個圍城裏走去。它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現代人孤獨的心靈和一無去處的現實困境。其實"圍城人生",不過是進城、出城,衝進去、逃出來,周而復始,永無結局。無論怎樣努力地衝進,逃出,最終都是無奈的。人生總是諸多不得意之處,人生終究不可能按照自己原來的意願行進。所謂的掙扎,所有的矛盾,亦不過是一場困獸之鬥,只會有一個結局,逃不了,避不掉,掙不脫,只能是一出悲劇。人生最大的悲哀不過是還未開始便已知道結局。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完美,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完美,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完美的理想。

讀《圍城》有感14

總之當我們一味緬懷過去.匆匆的想趕去看北方的第一場雪時,我們是否已錯過身邊的無數風景呢?並不因爲困在圍城的人想出來,沒有在城內的人想進去.只因人有時非常矛盾,本來生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環境都不錯,然而當事者卻常常心存厭倦.對人類這種因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惱的心態.好比當我們還是一名學生,我們期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學校.當我們考上好的學校就希望有一個好的分配,有了一個好的分配就希望事業和愛情都雙豐收.雙豐收後又希望能有政治作爲.當我們有政治作爲後又希望........反正慾望不會是句號的,想必永遠是感嘆號.這就是所謂的‘慾壑難填吧’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我們的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連激怒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時,是不是應該尋找另一片風景?是不是要尋找下一個希望?而不是無休止的回憶呢?

圍城被人們稱爲現代版儒林外史,因爲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圍城共有九章,大概可分爲4個單元,刻畫了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學子,但他們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又缺乏和傳統勢力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總而言之,我覺得,現實是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的,但不能爲現實而活,可以說,因爲這本書,我的生活觀改變了不少,正可謂是“一本書改變一生呀”

讀《圍城》有感15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些片段,最近才一口氣從頭到尾 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受益匪淺。有了很多的新認識。有的報道說:“方鴻新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是無論如何方鴻新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着句話是毋庸至疑的。打扮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有玩世不恭的態度又有點心急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他人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返樣的性格,似乎決定了他的一生。防鴻新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倆災難的假學位。他到底是個知識分子,買假學歷之前他也問問自己的良心。方鴻新的第三全爲城,我想沒人回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的玩世不恭也許從第一圈圍城開始回有第二第三圈。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混的好,一種是真正大學的人,他們有他們的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的高尚的情操,他們因爲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能得取別人尊重。而另一種就是與其相反。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是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府。他們的行爲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後社,從古到今皆是如此。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的都能夠狠下心來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新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小人,又不得不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辛,可是並沒有好好的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規的,真實的社會環境。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的去接納它,他們嘗試改變,就好象方鴻新想知道韓學的真僞,卻不知道人家早已設好陷阱等他踩下去。其實;〈圍城〉初卡讓人覺得像言情小說,其實它更是一本1有趣的書。重點說是睿智的書。因爲它的有趣原於一位知者的人性的洞察與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