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通用(14篇)

讀後感 閱讀(1.43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活着》讀後感通用(14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活着,很難。

求死,也不簡單。

”要埋有慶了,我又捨不得。我坐在爹孃的墳前,把兒子抱着不肯鬆手,我讓他的臉貼在我脖子上,有慶的臉像是凍壞了,冷冰冰地壓在我脖子上。夜裏的風把頭頂的.樹葉吹得嘩啦嘩啦響,有慶的身體也被露水打溼了。我一遍遍想着他中午上學時跑去的情形,書包在他背後一甩一甩的。想到有慶再不會說話,再不會拿着鞋子跑去,我心裏是一陣陣痠疼,疼得我都哭不出來。我那麼坐着,眼看着天要亮了,不埋不行了,我就脫下衣服,把袖管撕下來矇住他的眼睛,用衣服把他包上,放到了坑裏。“餘華的故事和他的筆調一樣的冰冷,冷得讓人感覺不到了悲傷。

我想啊,到了最後福貴是不是也沒有了悲了呢?

沒有了幻想,也就沒有了希冀,沒有了希冀,也就無所謂悲涼失望。沒有了情緒,是否也無所謂活着與否了?

一個人從反叛走向了承擔,卻又在承擔裏慢慢地失去,這種活着我們都經歷了,也都失去了,但最後,我們沒有選擇,一步一步,輕快地,艱難地,駐足過,跋涉過。

這就夠了。

除了活着,人生其實一無所有。

殘陽,黃昏,老人,安詳。這是一種大境界,也是一種超脫。

沒有什麼失去的,還擔心失去什麼?

命運的邊緣,誰都是短暫的駐足者,李白金谷歌有言: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細細思來,人生本就是一場大夢,夢醒了,人走了,誰會在乎夢裏的角色是生是死?我想福貴最後還是觸摸到了這種境界吧?

生命裏的溫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得粉碎,所有熟悉自己的人都死了,這種舉世皆寂的寂寞感,如果不超脫,早就被自己殺死了。

或許,他已經把自己殺死了呢?

繁華落盡啦,

塵歸塵,土歸土。

並沒有什麼別的結局。

《活着》讀後感 篇2

用週末的空餘時間,我看完了餘華的《活着》。心想,這本書究竟寫了什麼,是我內心如此感觸,我合上書,呼之欲出的答案流淌在筆尖。

這本擁有黑色封面的薄書更具有不凡的重量,餘華在書中說道:“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富貴則就經歷了一生的苦難與失去,成爲餘華筆下的那個人。從他的身上,折射出中國幾十年來的動盪局面。從他身上也折射出父輩與老一代的隱忍和堅強,從他身上更能折射出了中國人的樸實與勤奮。

富貴是一個英雄嗎?是的.。他是一個英雄。而困苦卻伴隨了它一生,他從一個闊少爺走到一個下田耕作。爲生計而發愁的莊稼人。恍惚回首,這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磨難。而人究竟需要多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酷負擔。再看到現實中,在這個科技與事業飛速發展的現代城市中,讀後感。壓力無疑是存在的。挫折在每個人的道路上都會遇到。但是否每個人都會勇敢的去面對它呢?“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兒?”我接着在書中尋找答案。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如此說道。但我並不這麼贊同。人活着應該是去追求夢想。爲了那一絲希望而活着。爲了達到那個目標。完成自己最初的夢想而活着。書中說:“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要一遇到挫折就放棄,時間還久,路還長,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就一定可以看到結果。

從莫種意義上講,榮華富貴並不值得羨慕。艱難困苦並不需要規避,活着就是生命的體驗,我們活在這個時間上,就應該勇敢執着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自己的“活着”變得更加有意義,每個人都應該用不通的方式活着,每個人的目的也是不同的,但本質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想要獲得精彩,獲得幸福。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富貴守着時光如常般活着,然後無懼的老去。

《活着》讀後感 篇3

《活着》這本書的作者餘華,說實在話,因爲讀書少的原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說來慚愧,國小和國中總會有各種理由推辭,使得讀書經歷不多,但對於讀書,我還是很嚮往的。《活着》這本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針對這本書寫過幾篇類似讀後感之類的篇幅。因爲語文老師的介紹,我接觸了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一本書分析得如此透徹,花費幾張紙的筆墨去介紹。

書已經讀完一個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節,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式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主人公福貴,在我的眼中,從書中我見證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玩世不恭到後來的勤懇努力,一生的坎坷讓這位老人飽經滄桑,卻又懷着對過去的回憶,情感堅持地過着自己剩下的餘生,我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他對逝去親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動容。而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當福貴家境敗落,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從遠處踏着堅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時,心中不免爲之動容,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男人卻仍讓他不離不棄,她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令我深深牢記。說到這裏,便想到了可憐的風霞,從童年時的衣食無憂,再到少年時的失聰變啞,再到後來被父母狠心送人,風霞的一生充滿了變數,但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她的本心一那份對父母的愛和責任,她擔起來許多不屬於她的責任,而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宿時的那種喜悅讓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愛情的少女心,只是結局太令人感傷,爲何總會是這樣的結局,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對中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思考,當時的底層社會並沒有真正獲得自由、平等,當時社會昏暗到令人難過,還有那可愛的小有慶,腦海中總會浮現他與小羊親暱的嬉戲,卻因一場醫療事故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許多同學都在讀到這裏的時候留下了眼淚。

讀完《活着》對生活進行全新的思考,讓我們的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4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幹得好,苦根也行啊。”小說一開始是以“我”——一個旁人的視覺來看、來傾聽福貴的一生,而後在講述福貴的命運時又轉換爲第一人稱,雖然故事情節並未改變,但卻給人一種更強烈的感觸。

在我看來,福貴的一生是個巨大的杯具。家境敗落,被強行徵兵、身邊親人一個個的逝去……命運似乎有意與他作對,總是在他對生活有那麼一點期望,想努力爭取他的幸福時將這一切毫不猶豫地打破。命運給了他幸福的`機會,卻又讓他眼睜睜地看着至親至愛的人離去,只剩他孤身一人。

“今日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地,家珍、鳳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對於小說的結局我既覺得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福貴被一個個噩耗打擊着,受的苦也彷彿已經麻木,但卻能強撐下去,沒有輕易地結束自我,結束所受的痛苦與折磨,讓我意外;可是,換個角度想,福貴在這些災難中感受過幸福,儘管越來越小,但他以往有過歡樂,那麼對他來說,或者也算是值得的,畢竟他經歷過。又或者,福貴在與命運的抗爭中練就了堅韌、忍耐:在親人逝去時,他雖悲痛,但也會強忍着爲了身邊其他的人,堅持着;到最終只剩他一個時,他似乎什麼都看開了,隨着命運,好好活着……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此刻我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但我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必然有存在的意義。

我來人間必有緣由。

《活着》讀後感 篇5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餘華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爲自己而活,不是爲他人活,更不是爲了追求榮華富貴,享受所謂的物質生活而活,我們活着是對生命的渴望,更是對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爲我親眼見了親人是如何離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儘管當時我只有十歲,但從親人們的痛心與悲傷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時的我開始有了對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餘華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死亡更讓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慘烈、或失望的死,無一不讓人思考生的意義。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種種不幸,家中破產,先後失去父母妻子兒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隨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將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認爲他又是幸運的,在那個漫長黑暗的時代,他娶了一個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雖然親人相繼逝去,但他樂觀又堅強的'活了下來。活着不是最大的幸運嗎?

餘華說“活着”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詞語,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責任,忍受現實的幸福或苦難。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唉聲嘆氣,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他們忍受不了生命的責任,所以生活充滿了負能量,他們只看到了現實的苦難,卻忘記了現實給我們的幸福,忘記了活着可以欣賞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愛與幸福。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真切的意識到活着就應該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義,活出精彩,因爲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等到哪一天死亡降臨到自己身上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活着》讀後感 篇6

暑假,我讀了學校發的一本小說——《活着》。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書裏講的是什麼內容。當我無意中看見了“就這樣他的兒子也就死了”。這段普通的文字,我便有一種感覺,一種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覺。

小說講述了徐富貴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變化及他周圍人羣之間發生的故事。

當我讀到“他兒子爲了獻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當主人公徐富貴得知此消息後,非常傷心,傷心過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兒子墳邊,給兒子跳最後一次秧歌。我心裏有一種感覺,一種從心裏激發出的同情。我想,這種情景如果換作是誰,誰都不會好過,誰都會心裏難過甚至傷心過度而失常。小說反映瞭解放前後去窮苦人民生活殘酷的現實。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老天又爲何那樣不公平呢?把那麼多的厄運同時拋散在一個人身上呢?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雖然有錢的人生活很幸福,但事實上,錢也不是萬能的。

每個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歡笑,也有淚水。爲什麼在那個時候貧苦任的淚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淚水流的多些。他們也需要公平,也需要幸福,因爲他們也是人啊!

徐富貴的一生,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時期,他的家庭因種種原因遭受變遷,接二連三的,他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孫子孤獨終老。從一個風風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頭,時代的變遷,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好,但是主人公,卻恰恰相反。

人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坎坷,怎能獲得希望。活在世上,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會隨之遠去,而徐富貴正是給了我們一個啓示:生下來,活下去,活着就好!

撫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

《活着》讀後感 篇7

初讀餘華的《活着》,感慨頗深。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福貴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賦予他的責任,忍受現實帶給他的各種苦難和逆境。最後,連唯一的親人苦根也因意外撐死而離他而去時,他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家人了。福貴的一生很悲慘,家道衰落,失去親人,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難發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沒有氣餒,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們證明的生命到底有多麼堅韌。更爲可貴的是,儘管經歷了這麼多苦難,他活着也並不僅僅是爲了消耗難熬的日子,還有希望、熱愛和慰藉。

活着這件事向來不易,家族的衰敗和親人的離去讓福貴難以釋懷卻也無力回擊,但他在面對苦難時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對於命運接二連三的捉弄,他沒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獨自適應。這讓我想起那些和福貴一樣經受過苦難卻熱愛生活的人,作家史鐵生便是之一,失去了雙腿後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艱難的。可他最後卻拿起了一支筆,用羸弱的筆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實的.樣子。這羣人只是看似在逆來順受卑微地活着,實際上並沒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發,讓“活着”更有意義。

這本小說也將我拉進了對現實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讓“活着”成爲了每一個人平凡到極致的追求。或許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工作的煩悶,愛情的失意,家庭的瑣事,無休止的“難題”,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嘗試重新接納生活並努力去改變現狀!

畢竟人只活着一次!

《活着》讀後感 篇8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在《活着》中寫到。

書中主人公福貴,年少時吃喝嫖賭,輸光所有家產,那一刻他醒悟了,但父親依然去了,他們一家住到了茅草屋裏。福貴爲了給母親母親治病,進城去找醫生,不料被兵捉去,幾年後終於回來,家裏卻大變模樣。

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母親已因病去世。安定的生活沒過多久,兒子有慶在獻血時,血被抽乾離去了。妻子家珍又得了軟骨病。福貴一下病倒,頭髮全白。不久,鳳霞出嫁,女婿二喜是城裏人,福貴家終於享了一會兒福,可沒多久,鳳霞因難產而死,家珍病死,就連二喜也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福貴只剩下他的孫子苦根,沒想到最後,苦根也因一次難得的飽飯給撐死了。福貴後來攢錢買了一頭牛,彼此相依爲命。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看完《活着》的第一感受,不是難過,不是同情,而是慶幸。活着真好,“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是福貴對被誤會爲走資派想自殺的春生說的一句話。活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在大熱天洗冷水澡,可以在冬天吃雪糕,可是死人不行,死人只能靜靜地躺在棺材裏,躺在地底下,不能說話,不能玩耍,不能想。

就算生活再艱難,幸好我們還活着,幸好我們還有去改變的機會,幸好我們還能看見天空,儘管沒有那麼湛藍。我們還肩負着責任,我們還有朋友,還有家人。人們想去死是因爲什麼?大部分都是因爲壓力,因爲不想承擔一個承擔不下去的責任,因爲好像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因爲好像沒有快樂,因爲痛苦。因爲不想承受痛苦,纔會想去死。可是如果去死了,就沒有可能會擁有快樂,一切就都結束了。

活在當下,“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看天,看地,看花,看草,看太陽,看月亮,像福貴一樣,找到自己的牛,然後活下去。

《活着》讀後感 篇9

《活着》這本書是我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心看完的一本書,對於我這種一看書就打瞌睡的人來說是多麼可貴的寶物。

這本書是看着看着就走入了書中,走進了那個年代那個畫面。不得不佩服餘華先生的寫作手法,用着最樸實的話語敘述完這麼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有時翻開書,想一下子看完,又不想這麼囫圇吞棗的看完。剛看完的時候,我心想再也不要翻開它了,太傷感了,都看哭了自己。可是幾天過後,又拿出來了,想着下次再回味一遍。所以,這本書是一本讓人回味無窮的書。

書中以一個老人的角度敘述自己的一生,看似平淡卻又波濤洶涌,在已經經歷過風雨的福貴眼裏那些都過去了,所以它平淡,而對於我們讀者來說這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揪住人心,想要衝進故事裏去做點什麼。

整本書我的淚點在福貴兒子去世的時候,看到前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因爲那些文字敘述得太普通了,我一直加速往後看,看到福貴的痛苦後,才嘩啦啦的眼淚直流,帶着眼淚進入了夢境,合上了書。

再次翻開,就是我看完了整本書了,故事中一個接一個的'去世,我沒有再掉一滴眼淚,不是因爲敘述得不好,而是我已經麻木了對於這個故事中的死亡。

我除了對於佩服這本書的作者以外,好像還沒有太明白整個故事更深的意義,對於生死這件事,是福還是禍呢?故事裏的人活着那麼痛苦,可能死亡是解脫,而活着總給別人感覺是好的,活着就好,真的好嗎?

看到福貴年邁的時候,又覺得活着確實好。

希望下次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活着》讀後感 篇10

書中淚點很多,剛開始看福貴回憶自己如何嫖賭,如何輕藐父母家人時,我恨不得他馬上就死了,就在想怎麼會有這樣的敗家子,他的妻子爲何還能容忍着和他過下去,也許這就是當時婦女的可貴與可悲吧。看到他真的敗家了,自己的老爹最後用自己的死來教育他的時候,我真的好心痛,心想,肯定該成熟了,人如果經歷鉅變之後,不能蛻變,就只能退化了。想着他日後會從一隻雞變成一隻鵝,然後變成羊變成牛等等,如何像祖宗一樣,白手起家,然後光宗耀祖。事實證明,我還是生活在21世紀的青年,不能體會舊中國的苦。當我還抱着希望生活對這位曾經我恨不得讓他死的男人溫柔些時,卻換來了勤勞善良的鳳霞,死於難產,死於醫療技術的落後。之後送走親人的速度之快,也是我實在無法承受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上天到底對這個可憐的'男人做了什麼啊……

書名《活着》,不禁讓人追問,主人公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最開始,奢華靡醉的時候,可能就是享受了,享受嫖賭的快感,然後破敗了,活着是爲了家人,但當他先後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再無一個親人時,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餘華說,活着本身就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當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時,我們是否也能,爲了活着而活着。

21世紀的我們,生活變好了,卻出現了各種心理承受力極低,心理變態的人。我們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卻低了。我們說活着爲了家人,爲了爭口氣,爲了做貢獻等等諸多意義,但也許活着真的只是爲了活着,活着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近期習得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其他的,我可以自修,還希望命運爲我多安排一些良師益友,助我成長。

《活着》讀後感 篇11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找來閱讀。近幾天又經常聽到讀書會的會員們在討論餘華的《活着》,便到閱覽室借來並急迫的讀完。

《活着》的作者餘華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用冷靜的、平常的筆調,用至真至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叫富貴的老人極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貴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爺。年少無知的他,夜以繼日的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夜之後將龐大的家業全部輸光。從一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少爺,淪落的靠租地爲生的佃戶。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開始孝敬母親、關懷妻子、憐愛孩子。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他爲自己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他去爲母親請郎中,卻在路上被殘兵抓了壯丁,被抓後母親病死。以後他的兒子有慶在爲學校的校長獻血時,卻被不負責任的醫生酬謝過量致死。他的女兒鳳霞死於產後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兩個孩子去後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運事故中慘死。剩下和他相依爲命的外孫苦根也因貧窮,吃豆子被撐死。親人相繼的離開了富貴,孤獨的富貴買了一頭和他一樣老的牛爲伴,繼續活着。

富貴只是千千萬萬那個年代中的人物的一個縮影,默默的忍受着這一切。我們可以體會到人世的殘酷與個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韓文版的自序中這樣寫道:作爲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成爲生命給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着的一個必須條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麼,這種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實活着是一種證明、一種歷練。活着就是一種修行。

《活着》讀後感 篇12

世界上每分鐘都有很多人死去,什麼名,什麼利,都會成棺材上的一縷塵埃。而更多的人還活着,過着摧枯拉朽的生活。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

對於這個問題,能堅定且自信地回道的,莫過於唐僧了“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往西天取經去。”唐僧活着就是爲了真經,爲了大乘佛法,他身上,有普渡衆生的擔子,背後,則是一位君王對他的期望,我們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我們還在日復一日的苟活,在柴米油鹽間忙碌,可誰又能否認這不是大衆的活着?

人羣中誰認識我?

俗話說,前二十年看父養子,後二十年看子敬父。我們尚處於第一個階級,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退去全部,人羣中誰認識你,又有誰稀罕去認識你。你,不過是樹蔭下,泥土中一顆卑微的種子,在黑暗中能靠的只有自己,你的未來,也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你想成爲什麼人?

你能成爲什麼人?往日,坐在窗前,看飛鳥掠過黃昏,心生一種莫名的悲涼,我能成爲什麼樣的人?從前談天說地的老表們,一個個墮落,有的去了技校,有的在工地上揮灑汗水,只爲生活的柴米油鹽,再見面,早己沒有當年的坦誠與感動,代替的只有客套、虛僞,可能這就是這個社會,慢慢地,慢慢地,我瞭解到所謂童真童趣,不過是步入社會前老天爺給人最後一點溫存的`回憶。

這裏沒有末路你從不曾孤獨

這是韓寒對青春的詮釋,也是我想對所有老表以及和我一樣迷惘的人所說,無論處境如何,未來如何,我們要永遠自行,永遠不被現實擊敗,永遠扼住命運的咽喉。我個人覺得,生活就是攀爬高山,就是深潛海溝。它不是在一張標配的牀上睡出你的身形,歲月是把雕刻刀,但我們要拼盡全力在它讓我們臉上留下皺紋之前,雕刻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這纔是我們活着的意義。

多少年以後,我垂垂老矣,倘若有人問我“你將如何祭奠你的青春?”我會忘卻身上所有的傷痕與皺紋,或以沉默,或以微笑。

《活着》讀後感 篇13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裏,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爲什麼要讓富貴活着?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着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爲什麼而活着?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爲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爲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餘華《活着》的自序:“作爲一個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裏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說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

《活着》讀後感 篇14

看這本書是因爲同名電影《活着》,作者用最樸實無華,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這本書我其實看的有點久遠了,但是這本書給我的震撼一直存在。簡介中的那句“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一直縈繞在耳。

看完這本書,感覺一切語言在此刻都是蒼白與無力的,這本書的閱讀是讓人恐懼甚至窒息的。書中主人公福貴對美好生活燃起過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卻終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說他幸運,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說他不幸,他也曾經歷過幸福,也曾經歷過苦難,並且在經歷過一切後仍樂觀而堅強地活着。正如那句話所說,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己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生命雖然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困難,正是因爲艱難,活着纔有了深刻的含義。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完整的走過整個旅程,等我們到了能夠回首往事的年紀的時候,沒有躊躇不滿,沒有猶豫懊惱,安然的面對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因爲我們生而普通、平凡,活着就是經歷一生中所經歷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