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徐霞客遊記>

讀《徐霞客遊記》有感

徐霞客遊記 閱讀(2.73W)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讀這本《徐霞客遊記》,你會看見一位身着布衣、頭戴草帽、肩扛行囊、手持木杖的行者行走在幾百年前的祖國山河之上,歷經艱難險阻、越過巍峨大山、渡過江川大澤,眼神堅毅地向前不停走去。

讀《徐霞客遊記》有感

《徐霞客遊記》是一本以日記體爲主的地理著作,由徐霞客在遊歷山水途中所記下的一篇篇日記整理而成。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徐霞客所遊歷的各處景物環境,範圍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大半個中國。書中記述了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蹟,同時也講述了各地風景名勝和人情風物,一篇一篇的遊記像是打開了穿梭之門,帶人去各地體驗遊耍一番。爲了使書更易理解,後人還在徐霞客原著中添有不少生僻字詞的註釋解說,更有與書中風景名勝相對應的插圖,使讀者身臨其境,能更好地、全方位地去了解書中內容。

《徐霞客遊記》創作時間在明朝後期,此時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已經漸漸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與之前士人鑽研儒學典籍所不同的是,格物致知、重視實踐的風氣開始興起,徐霞客同樣走在時代前面,摒棄功名利祿,衝破科舉制度的羅網,畢生穿梭于山水之間,潛心研究中國地理科學,開拓了中國古代地理史上實地考察、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

徐霞客的人生遊歷分爲三個階段:28歲之前是他的準備階段,他將精力放在遊歷山水之上,對地理文化有所研究卻並未留下游記;第二個階段是從28歲到48歲,二十年日日月月跋山涉水,遊覽了諸多名山,但只留下了一篇遊記;而他著作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遊歷的第三階段完成的,大概是飽覽勝景之後的悵然留戀,讓他想要用一種方式將山水黛色留下,於是在身患重病的殘年裏仍堅持記錄,纔給後人留下來這樣彌足珍貴的寶物。而這個寶物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因爲它自身的知識內涵豐富,更是因爲徐霞客在它背後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用無數艱辛經歷才釀出此作。在三十多年的旅行中,他孤身一人闖蕩遊歷,大多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往往揹着沉重的包袱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渺無人煙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數不清走了多少險路,而其中的危險可想而知。神農翻山越嶺嘗百草是神話,可徐霞客的一步一步都有着真實的印記,他勇敢而又執着,嚐盡了旅途的塵土,最後因爲患上足疾而不得不放棄。

在地理專業方面,《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成就。他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遊歷考查之時,還詳細研究了關於石灰岩地貌的問題,他也成爲世界上對石灰岩研究的先驅。徐霞客還敢於挑戰權威,糾正了文獻記載中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巖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牀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所謂實踐出真知,徐霞客在他的辛苦跋涉旅行中細細鑽研科學,書中也記錄了不少生態品種,研究了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在耕作種植方面作出了貢獻。

雖說《徐霞客遊記》爲一本地理著作,但也是一本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作品,在文學形式方面具有開創性,有着許多獨到之處。徐霞客在寫景記事之中採用日記自我陳述的方式,讓人覺得真實可感。另外,他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與前人相比更爲細緻入微。徐霞客從小飽讀詩書,詞句的運用功底在此書中可見一斑,書中詞彙豐富,不少新奇的.比喻和描述讓人眼前一亮。更可貴的是,他的遊記就好比詩一般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往往在描述中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主觀感受流露出來給人啓發。種種寫作手段都讓這本書體現出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對於現世也具有借鑑意義。

這本書在地理文學方面皆有所建樹,但這些不僅僅是專業研究的需要,在現代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中,它在人生啓迪方面也具有獨特的閱讀價值,尤其對於當代大學生有着啓發教育意義。當所有人都在汲汲於功名之時,徐生卻越過千千山,萬萬水,安心沉浸於他的自然世界之中。他本出生於富庶之家,卻能摒棄身外之物,僅着青衫布衣,草鞋箬笠,去追尋他的詩與遠方。或許很多人都期待着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想着周遊世界闖蕩一場,可是誰都不足百年前這位書生勇敢堅定,在交通極爲不便的那個時代,僅憑着一雙腳就去探索世界;誰也沒有他執著堅持,三十餘年,若沒有那份一腔孤勇的熱愛,骨子裏的偏執堅守,怎麼能孤身一人熬過漫漫艱難和孤獨呢?我讀着徐霞客筆下的文字,除了驚歎於綺麗山河的壯闊浩然之外,更感動於他閃耀着的精神光輝。只有仔細品讀這本書,你才能完全明白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含義,才能更深理解何爲“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