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史記的讀後感13篇

史記 閱讀(1.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史記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的讀後感13篇

史記的讀後感1

在歷史的塵埃中,對於前人,人們的看法是迥異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項羽。

項羽,是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國的殘暴統治下,他做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輝,當然,項羽的朋友劉邦,也是一位豪傑,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項羽。

在“家天下”的時代,他勇於去推翻他的`“主人”,因爲他,許多人崛起抗秦,以至於他以後有了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去討伐暴政的秦王,結果,他贏了,他的名聲也被世人所知,並被人們尊稱爲“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沒有本事的話,那麼何以得到這種殊榮?但是,大家也知道,這場戰爭的最後的勝利者是劉邦。

當然,對於劉邦的說法在歷史上也是各有千秋,雖然劉邦很聰明,很會召集人們,並且會善用他們,計謀也被他用得活靈活現,顯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與劉邦相比,我更喜歡項羽,雖然項羽不懂去使用什麼計謀,但是,在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能出現這樣一個重情義的英雄,也是難能可貴的,在許多文獻,他的性格非常鮮明,鉅鹿之戰中的果斷、勇猛,鴻門宴中的仁義,當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於吸取他人建議,剛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點,但這也體現了項羽不是神,他也有缺點,每個人本來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項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許他當領導人是個錯誤,如果他當將軍的話也許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爲他善於軍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劉邦,也就註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敗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史記的讀後感2

寒假中,我讀了幾部著作。《史記》最令我愛不釋手,也給了我很多啓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編寫的。這本書記載了上自中國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文采歷來爲我國文學界所稱頌,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

在《史記》這座人物長廊裏,我不僅認識了歷史上有作爲的才人,也瞭解了妙計藏身的土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屈原投江自盡的故事我早有所聞,可一直不知原因爲何,看完《史記》,我才恍然大悟。

屈原原是楚國的三閭大夫。一次,秦昭王爲進一步吞併楚國,以結親之名邀請楚懷王去秦國會晤,屈原覺得其中有詐,不同意。可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楚懷王前往:“秦國這麼友好,不可拒絕,一定要去!”,最終,楚懷王死在了秦國。

屈原爲此寫了文章來表達自己對楚國的眷戀,還有對奸臣和小人的憤慨。子蘭看後大爲惱怒,便在其哥哥頃襄王面前屈原,因此,屈原便被放逐到了很遠的地方。放逐期間,屈原有次在江邊慢步低吟,有位漁夫詢問其被放逐的原因,屈原回答漁夫的一句話流傳至今,更是令我欽佩不已:“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是啊,我們也要學習屈原那剛直不阿的品格,在社會上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不能委曲求全,做低下的世俗小人。

《史記》不僅記載了許多給人以啓迪的故事,還描繪了很多歷史人物,每個故事和人物描寫都非常精彩生動,真是一本知識豐富的好寶典!

史記的讀後感3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當我讀完它,心中感慨萬千。數千萬人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究竟誰才能算是我心中的`真英雄呢?

有人會說始皇帝嬴政當稱英雄,他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實郡縣,車同軌,書同文,造之後20xx年之制度。的確他影響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可是他在位期間暴政苛民,浪費民力爲滿足喜好,修阿旁、建陵寢,驪山之下盡是白骨,秦之暴政猛於虎,造成了秦王朝二世而亡。所以,他在我心中非英雄也。

還有人說西楚霸王項羽可謂英雄,項羽這人優點頗多,也是深受太史公喜愛,他能征善戰,勇猛無敵,年少成名,破釜沉舟以3萬大破秦軍30萬,威震華夏。可是他爲人剛愎自用,不能聽人言,鴻門宴上錯失良機,進而導致自己敗走烏江,飲恨垓下。所以他也不是我心中的英雄。

其實我心中的英雄是越王勾踐,他開始被吳王擊敗,但沒有喪失鬥志,臥薪嚐膽,在人生最失意的時候給自己動力,讓自己不能忘記亡國之痛。人的一生是伴隨高潮與失落的,勾踐帶給我的啓示更大。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漫漫歷史星空,英雄人物太多太多,我唯獨喜歡勾踐,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史記的讀後感4

在我的腦海中,有許許多多的書,其中有一本書像墨水一樣深刻的印在我的腦海中抹也抹不掉,這本書的名字叫《史記故事》。我現在給你講一講其中一篇我最喜歡的那個故事吧!

《鄧通吮瘡固寵》這故事講漢文帝身邊有一位寵臣叫鄧通,鄧通沒有一個本事,卻善於拍馬屁,阿諛奉承。漢文帝非常喜歡他,常去他家做客。一天,漢文帝讓術土鄧通看相,發現鄧通以後會餓死街頭。漢文帝馬上給他一座山和錢。一天,漢文帝的痔瘡發作了治不了,鄧通馬上對漢文帝的爛瘡吸,不一會兒就好了,漢文帝很感謝,漢文帝的太子自己不敢吸又發現漢文帝很寵他就懷恨在心。漢文帝去世後,太子上任的第一命令是把鄧通的財物收了餓死街頭。其實,我的生活曾發生過和它類似的事,一天去二樓玩,發現有個小朋友的'玩具掉在髒水裏,他旁邊的朋友怕髒不想去撿,我看到就馬上把玩具撿了起來要給他時,他旁邊的朋友卻說我把玩具弄髒還想偷走就馬上從我手上搶走給他朋友。還記得一次,我的同學送我一支他朋友送給他的筆,我開心的拿走了。過了一會兒,送我同學筆的人還沒搞清楚來龍去脈就認爲是我偷他同學筆,馬上搶了過去還說告老師聽說我偷筆。後來我同學跟他說了是他送我的。他還是生氣的說我不對。

世界上發生的事太多,如果因爲別人受寵,自己又誤會別人還認爲自己是對的,別人不怕髒,而你又怕髒,不敢去做能幫助別人的事,就懷恨在別人身上。這樣的人沒人品、沒道德、沒善良之心。在生活中我要不怕苦、不怕髒、不怕累用善良之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不要用小心眼去對別人。

史記的讀後感5

今天把《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琴原文找出來看了看,準備將文言文背下來,剛讀一句,發現方向性錯誤,我學這個故事是爲了三大,最有價值的就是孔子學琴的態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會複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沒必要浪費時間背誦別人聽不懂的文言文!

孔子學琴,體現了牛人慣有的特質,他們的行爲其實很簡單,就是單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極致,即專注。學琴,孔子專注把每一個環節做到極致,給自己大量的時間練習,甚至於師襄子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結果是很戲劇的.,也是很合理的,師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後拜服於孔子。對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異,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裏,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個環節,達到技藝純熟,每天理解一點,一段時間後便會看到整個森林。師襄子認爲要快速的練習大量曲目,短時間能彈奏衆多曲目,因爲時間限制,均只能在同一個層面上泛泛而彈,難以突破,其認爲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終會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籃球教練的理念很能詮釋這點:美國教練教學生時,會告訴學生要慢慢的將某個動作正確的練熟,哪怕一個正常只需1秒的動作,現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確,然後大量練習。他們認爲,開始慢沒關係,動作熟了,自然就快了。

國內教練呢,剛好相反,相同的動作,不要求正確掌握與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練習時一定要半秒做完。

結果很多學員一輩子也沒掌握好這個動作,總是失誤,更別提快了。前段時間國家籃球隊集訓,長時間大量練習基本的動作,很能說明問題。

史記的讀後感6

在歷史的長河中,《史記》記載了一些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加深入的瞭解了一些歷史知識,是我收穫不小呀。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秦始皇到唐朝這一段期間,是這本書的重點在這裏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廣爲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裏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亦以射箭來賭酒爲樂,一生都以射箭爲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爲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這麼一位可敬的大將,在最後還是自盡了,哎,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歷史中的寶書,可貴的史書。

史記的讀後感7

這個暑假,我讀了不少書,有《八十天環遊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有《史記故事》,其中讓我受益匪淺的則是《史記故事》。《史記》被魯迅譽爲”史記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既是史學著作也是文學著作,它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看到了逼真的歷史場景——硝煙瀰漫的戰場、繁榮昌盛的唐朝,也讓我看到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項羽、劉邦、廉頗、藺相如……這些故事扣人心絃,看得我心情跌宕起伏,有時心曠神怡、有時神情緊張、有時無可奈何……

《史記》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鴻門宴“。談到楚漢之爭,最出名的不外是鴻門宴,”鴻門宴“說的是項羽、劉邦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獨霸天下的心,因此舉辦了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就是著名的”鴻門宴“。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餚,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爲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爲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得知樊噲是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站着喝完了,項羽又問能不能再喝,樊噲說,臣連死都不怕,一杯酒還有什麼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乘機一走了之。我們清楚的看到了劉邦的圓滑柔韌、張良的機智沉着、項羽的坦直粗率、樊噲的忠誠勇猛、范增的果斷急躁。

讀了《史記》,不僅豐富了我的見聞,增加了我的知識,還對我的寫作有着莫大的幫助。讀書真好!

史記的讀後感8

在戰國時期,要想生活下去,不只要靠兵法,更要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這本書就講了很多的人的故事,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關於古人的縱橫家,也被稱爲“辯士”。說到辯士,那最出名的就數蘇秦和張儀了。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拜鬼谷先生爲師,沒有半點成績,親戚都很看不起他,他心裏又慚愧又難過,於是刻苦學習,學有成績後便去遊說秦、燕、趙。遊說讓趙國跟燕國形成合縱的計劃。可以說,蘇秦只靠着三寸不爛之舌,把六國都合縱在一起了。

說了蘇秦,自然也要說說另一位縱橫家——張儀。張儀,魏國人,最初拜鬼谷先生爲師,在蘇秦已經遊說各國加入合縱之後,想要讓張儀伸展自己的抱負,蘇秦想要有一個在秦國的.潛伏的人,於是故意羞辱張儀,讓張儀去秦國遊說秦王,讓秦國不會進攻趙國,使合縱計劃失敗。張儀用口才和秦國的兵力削弱魏國,讓魏國稱臣。

辯士的話,那麼商鞅也可以算是有名的了。但是關於他們變法,一直都讓學者們談論。大致有兩點:一、這是一次成功的變法。二、變法讓戰國時期的秦國由弱變強。但這兩項觀點,近年來卻遭到質疑。第一點,劉國祥指出:商鞅變法只重視農業,論其實質,只是單一領域內的結構性調整,對於整個社會的提升沒有太大的幫助,而變法者最後遭到舊有勢力的殘害,不是成功變法的現象。而第二點何炳隸指出,秦獻公時期,秦國就開始變強,秦國的強大,不能只歸於商鞅變法。

辨士的“說服的藝術”值得我們學習,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天下。

史記的讀後感9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史記的讀後感。今天我終於把厚厚的一本《史記》讀完了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收穫還真是不小。

們先看看堯吧!其父帝嚳死後,位置本來是傳給堯的哥哥,結果《史記》說哥哥"不善崩"了,弟弟堯就上了位,史記讀後感。"不善"大概就是沒做出什麼政績,"崩"就是死了的意思。這就很奇怪了,"不善"就是"不善","崩"就是"崩",這個"不善崩"難道是說:因爲沒做出什麼政績所以就死了?邏輯不通。怎麼個"不善"法?沒說。怎麼"崩"的?也沒說。況且,此前帝位都是在整個家族裏接力的,爲什麼到這裏變成家庭接力?這一段寫得這麼簡單而模糊,我想我可以大膽假設:是不是堯和哥哥爲王位明爭暗鬥,結果哥哥勝出,而後堯在心腹的幫助下,設計把同父異母的哥哥弄死了,手段無非是暗殺或政變兩種,然後隨便找了個理由對付一下輿論,自己就補上去了。舜被登用後,先是把自己打扮成萬民擁戴、百姓爭相來附狀。你看他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出道前,在老家住了三十年,也不見"成都",還受到父母的追殺。如今一得到元首的`垂青,渾身光環就出來了,讓我想到了現代領導們喜歡搞的政績工程。接着他還排除異己,堯的時候,鯀、共工、

史記的讀後感10

寒假裏,我閱讀了一些古文書籍,其中《史記》中的《貨殖列傳序》與《太史公自序》令我深思。

《貨殖列傳序》講的是人和經濟的關係。文章裏面有許多句子、語段告訴了我們關於經濟問題的答案。比如說美國爲什麼會這樣強大呢?因爲他們跟各個國家交易。假如美國像文章第一段寫的一樣“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去做的話,我相信美國不會像現在這樣在世界的舞臺上耀武揚威。一般,人們去買同一個物品,都會去便宜的商場買,而不是去貴的商場買。有些人會特地去買便宜的東西,再拿出去到別的地方提高價錢去賣。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大家都有個“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的小癖好,也就是都想自己賺。

《貨殖列傳序》道出了當今市場交易的本質,而《太史公自序》說明了一本千古絕唱的鉅作是怎樣磨鍊出來的。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後一篇,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爲司馬遷自作之列傳,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太史公自序》一文是太史公(司馬遷)因爲替李陵求情而被囚禁在監獄,他在裏面回想起西伯等著作的作者,便把他的感想和他們寫著作的經歷用筆寫在紙上,就成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好文章。文中圍繞着“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來寫,舉例了七個鉅著的.作者:西伯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呂不韋和韓非子,並寫出了他們寫鉅著的艱難困苦。我讀完後有着深刻的感想:一個人只有受到了艱苦的磨鍊,才能變得強大起來。

這個寒假,我背誦了幾篇古文。古文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因此,我要多看些像《史記》這樣的經典書籍。

史記的讀後感11

讀《史記》我總會想到這一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用自己餘生寫成了這本流傳千古的史書,他用《史記》想未來的人們證明了中華民族在古代的輝煌昌盛,以及文明的發達。是這本書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在此書中上有三皇五帝,下寫秦到漢朝的故事,我雖然討厭秦始皇的霸權,但卻喜歡漢武帝劉徹那堅忍不拔,野心勃勃的信念。在此書中,我認識了許多英勇的將才,例如: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這四個人都是漢文帝至武帝時的名將,尤其是周亞夫。

周亞夫治軍一向嚴謹。皇帝的車架去了,連門口的士兵都要去過問,盤查,這樣的將才,匈奴怎可輕易進犯。周亞夫曾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一吳王劉濞爲首的七王之亂,可見其英勇。

再說李廣,李廣一生只爲國家,得到的獎賞自己從來不要,他的箭法極高,有着“飛將軍”的.稱號,百步穿楊對他來說簡直就是探囊取物一樣簡單。匈奴人十分渴望他能加入匈奴陣營。可他卻從來不幹這種賣過的恥辱。

衛青和霍去病,他們是舅舅和外甥的關係,衛青早期就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的外甥霍去病也不遜色。初出茅廬就捉住了匈奴首領單于的叔叔,獲得了冠軍侯的稱號。後來更是舅舅和外甥各領人馬與匈奴相抗衡。爲打敗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內容,希望每一位中國人都來讀一讀。

史記的讀後感12

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餘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之作。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動的描寫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寫一直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爲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就彷彿在和司馬遷面對面的談話,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的讀後感13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史記》。這裏記載了皇帝到漢武帝這三千餘年間多的歷史。我想看看我們國家的歷史是怎樣的,於是就翻開了這本書。

這本書分爲5篇,分別是:帝王篇、諸侯篇、文臣武將篇、布衣文人篇、少數民族篇,我印象最深的是帝王篇。

帝王篇裏《堯舜禪讓》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故事,我給你講講吧!五帝中的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勳。帝嚳死後,吧皇位傳給了摯,摯在主政期間沒有什麼所爲。摯死後,放勳繼承了皇位,這就是堯帝。堯帝雖然出身富貴,但是他不像別的富家子弟那樣有很多毛病,他把國家理治的很好。堯帝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沒有傳給兒子丹朱,而是傳給了舜。堯不是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丹朱實在不成材。堯帝爲了陶冶他的性情,發明了一種智力遊戲——圍棋,傳授給他,希望他能修身養性。但丹朱還是原來的.丹朱,沒有變,圍棋卻流傳了下來。話說回來,這個舜到底是什麼人呢?舜的年少經歷既複雜又悲慘。但他一直爲人好,非常孝順。大臣們推薦堯的兒子丹朱爲皇上,堯帝說:“丹朱雖是我的兒子,但是他性格惡劣,我不會給他機會的。其他的,不管什麼樣的人,只要是有品的才能,都可以推薦!”大臣們推薦舜,但是堯帝還有點猶豫,就親自驗證了一下。經過重重考驗,舜的做法讓堯讚不絕口。封爲部落首領,就是舜帝。舜從此代替堯帝。舜大膽的任用賢才治理國家,整個民族變的興旺發達,後來,舜仿效堯帝,沒有把皇位給自己的兒子商鈞,讓給了具有美德的禹。禹死後,他的兒子啓繼承了皇位,建立了夏朝,禪讓制度從此消亡了。

《史記》中還有許多著名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多瞭解一下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