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舊唐書>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閱讀(8.91K)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李宗閔 楊嗣復(子授 損 技 拭 捴) 楊虞卿(弟漢公 從兄汝士)馬植 李讓夷 魏謩 周墀 崔龜從 鄭肅 盧商

  李宗閔,字損之,宗室鄭王元懿之後。祖自仙,楚州別駕。父〈曾羽〉,宗正卿,出爲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等使。〈曾羽〉兄夷簡,元和中宰相。宗閔,貞元二十一年進士擢第,元和四年,復登制舉賢良方正科。

  初,宗閔與牛僧孺同年登進士第,又與僧孺同年登制科。應制之歲,李吉甫爲宰相當國,宗閔、僧孺對策,指切時政之失,言甚鯁直,無所迴避。考策官楊於陵、韋貫之、李益等又第其策爲中等,又爲不中第者註解牛、李策語,同爲唱誹。又言翰林學士王涯甥皇甫湜中選,考覈之際,不先上言。裴垍時爲學士,居中覆視,無所異同。吉甫泣訴於上前,憲宗不獲已,罷王涯、裴垍學士。垍守戶部侍郎,涯守都官員外郎,吏部尚書楊於陵出爲嶺南節度使,吏部員外郎韋貫之出爲果州刺史。王涯再貶虢州司馬,貫之再貶巴州刺史;僧孺、宗閔亦久之不調,隨牒諸侯府。七年,吉甫卒,方入朝爲監察御史,累遷禮部員外郎。

  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出征吳元濟,奏宗閔爲彰義軍觀察判官。賊平,遷駕部郎中,又以本官知制誥。穆宗即位,拜中書舍人。時〈曾羽〉自宗正卿出刺華州,父子同時承恩制,人士榮之。長慶元年,子婿蘇巢於錢徽下進士及第,其年,巢覆落。宗閔涉請託,貶劍州刺史。時李吉甫子德裕爲翰林學士,錢徽榜出,德裕與同職李紳、元稹連衡言於上前,雲徽受請託,所試不公,故致重覆。比相嫌惡,因是列爲朋黨,皆挾邪取權,兩相傾軋。自是紛紜排陷,垂四十年。

  復入爲中書舍人。三年冬,權知禮部侍郎。四年,貢舉事畢,權知兵部侍郎。寶曆元年,正拜兵部侍郎,父憂免。太和二年,起爲吏部侍郎,賜金紫之服。三年八月,以本官同平章事。

  時裴度薦李德裕,將大用。德裕自浙西入朝,爲中人助宗閔者所沮,復出鎮。尋引牛僧孺同知政事,二人唱和,凡德裕之黨皆逐之。累轉中書侍郎、集賢大學士。七年,德裕作相。六月,罷宗閔知政事,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宗閔爲吏部侍郎時,因駙馬都尉沈〈立義〉結托女學士宋若憲及知樞密楊承和,二人數稱之於上前,故獲徵用。及德裕秉政,羣邪不悅,而鄭注、李訓深惡之。文宗乃復召宗閔於興元,爲中書侍郎、平章事,命德裕代宗閔爲興元尹。既再得權位,輔之以訓、注,尤恣所欲,進封襄武侯,食邑千戶。

  九年六月,京兆尹楊虞卿得罪,宗閔極言救解,文宗怒叱之曰:"爾嘗謂鄭覃是妖氣,今作妖,覃耶、爾耶?"翌日,貶明州刺史,尋再貶處州長史。七月,鄭注發沈〈立義〉、宋若憲事,內官楊承和、韋元素、沈〈立義〉及若憲姻黨坐貶者十餘人,又貶宗閔潮州司戶。時訓、注竊弄威權,凡不附己者,目爲宗閔、德裕之黨,貶逐無虛日,中外震駭,連月陰晦,人情不安。九月詔曰:

  朕承天纘歷,燭理不明,勞虛襟以求賢,勵寬德以容衆。頃者,或臺輔乖弼違之道,而具僚扇朋附之風;翕然相從,實篸彝憲。致使薰蕕共器,賢不肖並馳;退跡者成後時之夫,登門者有迎吠之客。繆戾之氣,堙鬱和平,而望陰陽順時,疵癘不作;朝廷清肅,班列和安,自古及今,未嘗有也。今既再申朝典,一變澆風,掃清朋比之徒,匡飭貞廉之俗。凡百卿士,惟新令猷。如聞周行之中,尚蓄疑懼,或有妄相指目,令不自安,今斯曠然,明喻朕意。應與宗閔、德裕或親或故及門生舊吏等,除今日已前黜遠之外,一切不問。各安職業,勿復爲嫌。

  文宗以二李朋黨,繩之不能去,嘗謂侍臣曰:"去河北賊非難,去此朋黨實難。"宗閔雖驟放黜,竟免李訓之禍。

  開成元年,量移衢州司馬。三年,楊嗣復輔政,與宗閔厚善,欲拔用之,而畏鄭覃沮議,乃託中人密諷於上。上以嗣復故,因紫宸對,謂宰相曰:"宗閔在外四五年,宜別授一官。"鄭覃曰:"陛下憐其地遠,宜移近內地三五百里,不可再用奸邪。陛下若欲用宗閔,臣請先退。"陳夷行曰:"比者,宗閔得罪,以朋黨之故,恕死爲幸。寶曆初,李續之、張又新、蘇景胤等,朋比奸險,幾傾朝廷,時號'八關十六子'。"李珏曰:"主此事者,罪在逢吉。李續之居喪服闋,不可不與一官,臣恐中外衣冠,交興議論,非爲續之輩也。"夷行曰:"昔舜逐四凶天下治。朝廷求理,何惜此十數纖人?"嗣復曰:"事貴得中,不可但徇憎愛。"上曰:"與一郡可也。"鄭覃曰:"與郡太優,止可洪州司馬耳。"夷行曰:"宗閔養成鄭注之惡,幾覆邦家,國之巨蠹也。"嗣復曰:"比者,陛下欲加鄭注官,宗閔不肯,陛下亦當記憶。"覃曰:"嗣復黨庇宗閔。臣觀宗閔之惡,甚於李林甫。"嗣復曰:"覃語大過。昔玄宗季年,委用林甫,妒賢害能,破人家族。宗閔在位,固無此事。況太和末,宗閔、德裕同時得罪。二年之間,德裕再領重鎮,而宗閔未離貶所。陛下懲惡勸善,進退之理宜均,非臣獨敢黨庇。昨殷侑與韓益奏官及章服,臣以益前年犯贓,未可其奏;鄭覃託臣雲'幸且勿論。'孰爲黨庇?"翌日,以宗閔爲杭州刺史。四年冬,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時鄭覃、陳夷行罷相,嗣複方再拔用宗閔知政事,俄而文宗崩。

  會昌初,李德裕秉政,嗣復、李珏皆竄嶺表。三年,劉稹據澤潞叛。德裕以宗閔素與劉從諫厚,上黨近東都,宗閔分司非便,出爲封州刺史。又發其舊事,貶郴州司馬,卒於貶所。

  子琨、瓚,大中朝皆進士擢第。令狐綯作相,特加獎拔。瓚自員外郎知制誥,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綯罷相,出爲桂管觀察使。御軍無政,爲卒所逐,貶死。

  自天寶艱難之後,宗室子弟,賢而立功者,唯鄭王、曹王子孫耳。夷簡再從季父汧國公勉,德宗朝宰相。夷簡諸弟夷亮、夷則、夷範,皆登進士第。宗閔弟宗冉。宗冉子深、湯。湯累官至給事中,鹹通中踐更臺閣,知名於時。

  楊嗣復,字繼之,僕射於陵子也。初,於陵十九登進十第,二十再登博學宏詞科,謂補潤州句容尉。浙西觀察使韓滉有知人之鑑,見之甚悅。滉有愛女,方擇佳婿,謂其妻柳氏曰:"吾閱人多矣,無如楊生貴而有壽,生子必爲宰相。"於陵秩滿,寓居揚州而生嗣復。後滉見之,撫其首曰:"名位果逾於父,楊門之慶也。"因字曰慶門。

  嗣復七八歲時已能秉筆爲文。年二十,進士擢第。二十一,又登博學宏詞科,釋褐祕書省校書郎。遷右拾遺,直史館。以嗣復深於禮學,改太常博士。元和十年,累遷至刑部員外郎。鄭餘慶爲詳定禮儀使,奏爲判官,改禮部員外郎。時父於陵爲戶部侍郎,嗣覆上言與父同省非便,請換他官。詔曰:"應同司官有大功以下親者,但非連判及勾檢之官並官長,則不在迴避之限。如官署同,職司異,雖父子兄弟無所避嫌。"再遷兵部郎中。長慶元年十月,以庫部郎中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

  嗣復與牛僧孺、李宗閔皆權德輿貢舉門生,情義相得,進退取捨,多與之同。四年,僧孺作相,欲薦拔大用,又以於陵爲東都留守。未歷相位,乃令嗣復權知禮部侍郎。寶曆年元二月,選貢士六十八人,後多至達官。文宗即位,拜戶部侍郎。以父於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懇辭侍養,不之許。太和四年,丁父憂免。七年三月,起爲尚書左丞。其年宗閔罷相,德裕輔政。七月,以嗣複檢校禮部尚書、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觀察等使。九年,宗閔復知政事。三月,以嗣複檢校戶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觀察處置等使。

  開成二年十月,入爲戶部侍郎,領諸道鹽鐵轉運使。三年正月,與同列李珏並以本官同平章事,領使如故,進階金紫,弘農伯,食邑七百戶。上以幣輕錢重,問鹽鐵使何以去其太甚?嗣復曰:"此事累朝制置未得,但且禁銅,未可變法。法變擾人,終亦未罷去弊。"李珏曰:"禁銅之令,朝廷常典,但行之不嚴,不如無令。今江淮已南,銅器成肆,市井逐利者,銷錢一緡,可爲數器,售利三四倍。遠民不知法令,率以爲常。縱國家加爐鑄錢,何以供銷鑄之弊?所以禁銅之令,不得不嚴。"

  八月,紫宸奏事,曰:"聖人在上,野無遺賢。陸洿上疏論兵,雖不中時事,意亦可獎。閒居蘇州累年,宜與一官。"李珏曰:"士子趨競者多,若獎陸洿,貪夫知勸矣。昨竇洵直論事,陛下賞之以幣帛,況與陸洿官耶?"帝曰:"洵直獎其直心,不言事之當否。"鄭覃曰:"若苞藏則不可知。"嗣復曰:"臣深知洵直無邪惡,所奏陸洿官,尚未奉聖旨。"鄭覃曰:"陛下須防朋黨。"嗣復曰:"鄭覃疑臣朋黨,乞陛下放臣歸去。"因拜乞罷免。李珏曰:"比來朋黨,近亦稍弭。"覃曰:"近有小朋黨生。"帝曰:"此輩凋喪向盡。"覃曰:"楊漢公、張又新、李續之即今尚在。"珏曰:"今有邊事論奏。"覃曰:"論邊事安危,臣不如珏;嫉惡則珏不如臣。"嗣復曰:"臣聞左右佩劍,彼此相笑。臣今不知鄭覃指誰爲朋黨。"因當香案前奏曰:"臣待罪宰相,不能申夔、龍之道,唯以朋黨見譏,必乞陛下罷臣鼎職。"上慰勉之。文宗方以政事委嗣復,惡覃言切。

  帝延英謂宰臣曰:"人傳符讖之語,自何而來?"嗣復對曰:"漢光武好以讖書決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說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論》所引,蓋矯意以止賊亂,非所重也。"李珏曰:"喪亂之時,佐命者務神符命;理平之代,只合推諸人事。"上曰:"卿言是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當時還得力否?"嗣復曰:"天后重行刑辟,輕用官爵,皆自圖之計耳。凡用人之道,歷試方見其能否。當艱難之時,或須拔擢,無事之日,不如且循資級。古人拔卒爲將,非治平之時,蓋不獲已而用之也。"上又問新修《開元政要》,敘致何如。嗣復曰:"臣等未見。陛下若欲遺之子孫,則請宣付臣等,參詳可否。玄宗或好遊畋,或好聲色,與貞觀之政不同,故取捨須當,方堪流傳。"

  四年五月,上問延英政事,逐日何人記錄監修?李珏曰:"是臣職司。"陳夷行曰:"宰相所錄,必當自伐,聖德即將掩之。臣所以頻言,不欲威權在下。"珏曰:"夷行此言,是疑宰相中有賣威權、貨刑賞者。不然,何自爲宰相而出此言?臣累奏求退,若得王傅,臣之幸也。"鄭覃曰:"陛下開成元年、二年政事至好,三年、四年漸不如前。"嗣復曰:"元年、二年是鄭覃、夷行用事,三年、四年臣與李珏同之。臣蒙聖慈擢處相位,不能悉心奉職。鄭覃雲'三年之後,一年不如一年',臣之罪也。陛下縱不誅夷,臣合自求泯滅。"因叩頭曰:"臣今日便辭玉階,不敢更入中書。"即趨去。上令中使召還,勞之曰:"鄭覃失言,卿何及此?"覃起謝曰:"臣性愚拙,言無顧慮。近日事亦漸好,未免些些不公,亦無甚處。臣亦不獨斥嗣復,遽何至此。所爲若是,乃嗣復不容臣耳。"嗣復曰:"陛下不以臣微才,用爲中書侍郎。時政善否,其責在臣。陛下月費俸錢數十萬,時新珍異,必先賜與,蓋欲輔佐聖明,臻於至理。既一年不如一年,非惟臣合得罪,亦上累聖德。伏請別命賢能,許臣休退。"上曰:"鄭覃之言偶然耳,奚執咎耶?"嗣複數日不入,上表請罷。帝方委用,乃罷鄭覃、夷行知政事。自是,政歸嗣復,進加門下侍郎。明年正月,文宗崩。

  先是,以敬宗子陳王爲皇太子。中尉仇士良違遺令立武宗。武宗之立,既非宰相本意,甚薄執政之臣。其年秋,李德裕自淮南入輔政。九月,出嗣復爲湖南觀察使。明年,誅樞密薛季棱、劉弘逸。中人言:"二人頃附嗣復、李珏,不利於陛下。"武宗性急,立命中使往湖南、桂管,殺嗣復與珏。宰相崔鄲、崔珙等亟請開延英,因極言國朝故事,大臣非惡逆顯著,未有誅戮者,願陛下復思其宜。帝良久改容曰:"朕纘嗣之際,宰相何嘗比數。李珏、季棱志在扶冊陳王,嗣復、弘逸志在樹立安王。立陳王猶是文宗遺旨,嗣復欲立安王,全是希楊妃意旨。嗣復嘗與妃書雲:'姑姑何不斆則天臨朝?'"珙等曰:"此事曖昧,真虛難辨。"帝曰:"楊妃曾臥疾,妃弟玄思,文宗令入內侍疾月餘,此時通導意旨。朕細問內人,情狀皎然,我不欲宣出於外。向使安王得志,我豈有今日?然爲卿等恕之。"乃追潭、桂二中使,再貶嗣復潮州刺史。

  宣宗即位,徵拜吏部尚書。大中二年,自潮陽還,至嶽州病,一日而卒,時年六十六。贈左僕射,諡曰孝穆。

  子損、授、技、拭、捴,而授最賢。

  授,字得符,大中九年進士擢第,釋褐從事諸侯府,入爲鄠縣尉、集賢校理。歷監察御史、殿中,分務東臺。再遷司勳員外郎、洛陽令、兵部員外郎。李福爲東都留守,奏充判官,改兵部郎中,由吏部拜左諫議大夫、給事中,出爲河南尹。盧攜作相,召拜工部侍郎。黃巢犯京師,僖宗幸蜀,徵拜戶部侍郎。以母病,求散秩,改祕書監分司。車駕還,拜兵部侍郎。宰相有報怨者,改左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又轉太子賓客。從昭宗在華下,改刑部尚書、太子少保。卒,贈左僕射。

  子煚,字公隱,進士及第,再遷左拾遺。昭宗初即位,喜遊宴,不恤時事,煚上疏極諫,帝面賜緋袍象笏。崔安潛出鎮青州,闢爲支使。不至鎮,改太常博士。歷主客、戶部二員外郎。關中亂,崔胤引朱全忠入京師,乃挈家避地湖南,官終諫議大夫。

  損,字子默,以蔭受官,爲藍田尉。三遷京兆府司錄參軍,入爲殿中侍御史。家在新昌裏,與宰相路巖第相接。巖以地狹,欲易損馬廄廣之,遣人致意。時損伯叔昆仲在朝者十餘人,相與議曰:"家門損益恃時相,何可拒之?"損曰:"非也。凡尺寸地,非吾等所有。先人舊業,安可以奉權臣?窮達,命也。"巖不悅。會差制使鞫獄黔中,乃遣損使焉。逾年而還,改戶部員外郎、洛陽縣令。入爲吏部員外,出爲絳州刺史。路巖罷相,徵拜給事中,遷京兆尹。盧攜作相,有宿憾,復拜給事中,出爲陝虢觀察使。時軍亂,逐前使崔蕘。損至,盡誅其亂首。逾年,改青州刺史、御史大夫、淄青節度使。又檢校刑部尚書、鄆州刺史、天平軍節度使。未赴鄆,復留青州,卒於鎮。

  技進士及第,位至中書舍人。

  拭官終考功員外郎。捴終兵部郎中。拭、捴並進士擢第。

  楊虞卿,字師皋,虢州弘農人。祖燕客。父寧,貞元中爲長安尉。少有棲遁之志,以處士徵入朝。有口辯,優遊公卿間。竇參尤重之,會參貶,仕進不達而卒。

  虞卿,元和五年進士擢第,又應博學宏辭科。元和末,累官至監察御史。穆宗初即位,不修政道,盤遊無節,虞卿上疏諫曰:

  臣聞鳶烏遭害則仁鳥逝,誹謗不誅則良言進。況詔旨勉諭,許陳愚誠,故臣不敢避誅,以獻狂瞽。

  竊聞堯、舜受命,以天下爲憂,不聞以位爲樂。況北虜猶梗,西戎未賓,兩河之瘡磐未平,五嶺之妖氛未解。生人之疾苦盡在,朝廷之制度莫修,邊儲屢空,國用猶屈。固未可以高枕無虞也。

  陛下初臨萬宇,有憂天下之志。宜日延輔臣公卿百執事,凝旒而問,造膝以求,使四方內外,有所觀焉。自聽政已來,六十日矣,八開延英,獨三數大臣仰龍顏,承聖問。其餘侍從詔誥之臣,偕入而齊出,何足以聞政事哉!諫臣盈廷,忠言未聞於聖聽,臣實羞之。蓋由主恩尚疏,而衆正之路未啓也。

  夫公卿大臣,宜朝夕接見論道,賜與從容,則君臣之情相接,而理道備聞矣。今自宰相已下四五人,時得頃刻侍坐,天威不遠,鞠躬隕越,隨旨上下,無能往來。此由君太尊、臣太卑故也。自公卿已下,雖歷踐清地,曾未祗奉天睠,以承下問,鬱塞正路,偷安幸門。況陛下神聖如五帝,臣下莫能望清光。所宜周遍顧問,惠其氣色,使支體相輔,君臣喻明。陛下求理於公卿,公卿求理於臣輩,自然上下孜孜相問,使進忠若趨利,論政若訴冤。如此而不聞過失、不致昇平者,未之有也。

  自古帝王,居危思安之心不相殊,而居安慮危之心不相及,故不得皆爲聖帝明王。

  小臣疏賤,豈宜及此,獨不忍冒榮偷祿,以負聖朝。惟陛下圖之。

  帝深獎其言。尋令奉使西北邊,犒賞戍卒,遷侍御史,再轉禮部員外郎、史館修撰。長慶四年八月,改吏部員外郎。

  太和二年,南曹令史李幹等六人,僞出告身籤符,賣鑿空僞官,令赴任者六十五人,取受錢一萬六千七百三十貫。虞卿按得僞狀,捕幹等移御史臺鞫劾。幹稱六人共率錢二千貫,與虞卿廳典溫亮,求不發舉僞濫事蹟。乃詔給事中嚴休復、中書舍人高鉞、左丞韋景休充三司推案,而溫亮逃竄。幹等既伏誅,虞卿以檢下無術,停見任。

  及李宗閔、牛僧孺輔政,起爲左司郎中。五年六月,拜諫議大夫,充弘文館學士,判院事。六年,轉給事中。七年,宗閔罷相,李德裕知政事,出爲常州刺史。

  虞卿性柔佞,能阿附權幸以爲奸利。每歲銓曹貢部,爲舉選人馳走取科第,佔員闕,無不得其所欲;升沉取捨,出其脣吻。而李宗閔待之如骨肉,以能朋比唱和,故時號黨魁。八年,宗閔復入相,尋召爲工部侍郎。九年四月,拜京兆尹。其年六月,京師訛言鄭注爲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無算。民間相告語,扃鎖小兒甚密,街肆洶洶。上聞之不悅,鄭注頗不自安。御史大夫李固言素嫉虞卿朋黨,乃奏曰:"臣昨窮問其由,此語出於京兆尹從人,因此扇於都下。"上怒,即令收虞卿下獄。虞卿弟漢公並男知進等八人自系,撾鼓訴冤,詔虞卿歸私第。翌日,貶虔州司馬,再貶虔州司戶,卒於貶所。

  子知進、知退、堪,弟漢公,皆登進士第。知退歷都官、戶部二郎中;堪庫部、吏部二員外郎。

  漢公,太和八年擢進士第,又書判拔萃,釋褐爲李絳興元從事。絳遇害,漢公遁而獲免。累遷戶部郎中、史館修撰。太和七年,遷司封郎中。

  漢公子範、籌,皆登進士第,累闢使府。

  虞卿從兄汝士。汝士,字慕巢,元和四年進士擢第,又登博學宏詞科,累闢使府。長慶元年爲右補闕。坐弟殷士貢舉覆落,貶開江令。入爲戶部員外,再遷職方郎中。太和三年七月,以本官知制誥。時李宗閔、牛僧孺輔政,待汝士厚。尋正拜中書舍人,改工部侍郎。八年,出爲同州刺史。九年九月,入爲戶部侍郎。開成元年七月,轉兵部侍郎。其年十二月,檢校禮部尚書、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時宗人嗣復鎮西川,兄弟對居節制,時人榮之。四年九月,入爲吏部侍郎,位至尚書,卒。

  子知溫、知遠、知權,皆登進士第。

  知溫累官至禮部郎中、知制誥,入爲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轉左丞。出爲河南尹、陝虢觀察使。遷檢校兵部尚書、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知溫弟知至,累官至比部郎中、知制誥。坐故府劉瞻罷相,貶官。知至亦貶瓊州司馬。入爲諫議大夫,累遷京兆尹、工部侍郎。知溫、知至皆位至列曹尚書。

  汝士弟魯士。魯士,字宗尹,本名殷士。長慶元年,進士擢第,其年詔翰林覆試。殷士與鄭朗等覆落,因改名魯士。復登制科,位不達而卒。

  初汝士中第,有時名,遂歷清貫。其年諸子皆至正卿,鬱爲昌族。所居靜恭裏,知溫兄弟,並列門戟。鹹通中,昆仲子孫,在朝行方鎮者十餘人。

  馬植,扶風人。父曛。植,元和十四年進士擢第,又登制策科,釋褐壽州團練副使。得祕書省校書郎,三遷饒州刺史。開成初,遷安南都護、御史中丞、安南招討使。

  植文雅之餘,長於吏術。三年,奏:"當管羈縻州首領,或居巢穴自固,或爲南蠻所誘,不可招諭,事有可虞。臣自到鎮,約之以信誠,曉之以逆順。今諸首領,總髮忠言,願納賦稅。其武陸縣請升爲州,以首領爲刺史。"從之。又奏陸州界廢珠池復生珠。以能政,就加檢校左散騎常侍,加中散大夫,轉黔中觀察使。會昌中,入爲大理卿。

  植以文學政事爲時所知。久在邊遠,及還朝,不獲顯官,必微有望,李德裕素不重之。宣宗即位,宰相白敏中與德裕有隙,凡德裕所薄者,必不次拔擢之。乃加植金紫光祿大夫,行刑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使。轉戶部侍郎,領使如故。俄以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敏中罷相,植亦罷爲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數年,出爲許州刺史、檢校刑部尚書、忠武軍節度觀察等使。大中末,遷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觀察等使。卒於鎮。

  李讓夷,字達心,隴西人。祖悅,父應規。讓夷,元和十四年擢進士第,釋褐諸侯府。太和初入朝,爲右拾遺,召充翰林學士,轉左補闕。三年,遷職方員外郎、左司郎中,充職。九年,拜諫議大夫。

  開成元年,以本官兼知起居舍人事。時起居舍人李褒有痼疾,請罷官。宰臣李石奏闕官,上曰:"褚遂良爲諫議大夫,嘗兼此官,卿可盡言今諫議大夫姓名。"石遂奏李讓夷、馮定、孫簡、蕭俶。帝曰:"讓夷可也。"李固言欲用崔球、張次宗。鄭覃曰:"崔球遊宗閔之門,赤墀下秉筆記注,爲千古法,不可用朋黨。如裴中孺、李讓夷,臣不敢有纖芥異論。"其爲人主大臣知重如此。二年,拜中書舍人。以鄭覃此言,深爲李珏、楊嗣復所惡,終文宗世,官不達。

  及德裕秉政,驟加拔擢,歷工、戶二侍郎,轉左丞。累遷檢校尚書右僕射,俄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宣宗即位罷相,以太子賓客分司卒。

  魏謩,字申之,鉅鹿人。五代祖文貞公徵,貞觀朝名相。曾祖殷,汝陽令。祖明,亦爲縣令。父馮,獻陵臺令。謩,太和七年登進士第。楊汝士牧同州,闢爲防禦判官,得祕書省校書郎。汝士入朝,薦爲右拾遺。文宗以謩魏徵之裔,頗奇待之。

  前邕管經略使董昌齡枉殺錄事參軍衡方厚,坐貶漵州司戶。至是量移硤州刺史,抃上疏論之曰:"王者施渙汗之恩以赦有罪,唯故意殺人無赦。昌齡比者錄以微效,授之方隅,不能祗慎寵光,恣其狂暴,無辜專殺,事蹟顯彰。妻孥銜冤,萬里披訴。及按鞫伏罪,貸以微生,中外議論,以爲屈法。今若授之牧守,以理疲人,則殺人者拔擢,而冤苦者何伸?交紊憲章,有乘至理。"疏奏,乃改爲洪州別駕。

  御史中丞李孝本,皇族也,坐李訓誅,有女沒人掖廷。抃諫曰:

  臣聞治國家者,先資於德義;德義不修,家邦必壞。故王者以德服人,以義使人。服使之術,要在修身;修身之道,在於孜孜。夫一失百虧之戒,存乎久要之源。前志曰:"勿以小惡而爲之,勿以小善而不爲。"斯則懼於漸也!臣又聞,君如日焉,顯晦之微,人皆瞻仰;照臨之大,何以掩藏?前代設敢諫之鼓,立誹謗之木,貴聞其過也。陛下即位以來,誕敷文德,不悅聲色,出後宮之怨婦,配在外之鰥夫。洎今十年,未嘗採擇。自數月已來,天睠稍回,留神妓樂,教坊百人、二百人,選試未已;莊宅司收市,亹癖有聞。昨又宣取李孝本之女入內。宗姓不異,寵幸何名?此事深累慎修,有虧一簣。陛下九重之內,不得聞知。凡此之流,大生物議,實傷理道之本,未免塵穢之嫌。夫欲人不知,莫若勿爲。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伏希陛下照鑑不惑;崇千載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教坊停息,宗女遣還,則大正人倫之風,深弘王者之體。

  疏奏,帝即日出孝本女,遷抃右補闕。詔曰:"昔乃先祖貞觀中諫書十上,指事直言,無所避諱。每覽國史,未嘗不沉吟伸卷,嘉尚久之。爾爲拾遺,其風不墜,屢獻章疏,必道其所以。至於備灑掃於諸王,非自廣其聲妓也;恤髫齔之宗女,固無嫌於徵取也。雖然,疑似之間,不可家至而戶曉。爾能詞旨深切,是博我之意多也。噫!人能匪躬謇諤,似其先祖;吾豈不能虛懷延納,仰希貞觀之理歟?而抃居官日淺,未當敘進,吾豈限以常典,以待直臣!可右補闕。"帝謂宰臣曰:"昔太宗皇帝得魏徵,裨補闕失,弼成聖政。我得魏抃,於疑似之間,必能極諫。不敢希貞觀之政,庶幾處無過之地矣。"

  教坊副使雲朝霞善吹笛,新聲變律,深愜上旨。自左驍衛將軍宣授兼揚府司馬。宰臣奏曰:"揚府司馬品高,郎官刺史迭處,不可授伶官。"上意欲授之,因宰臣對,亟稱朝霞之善。抃聞之,累疏陳論,乃改授潤州司馬。荊南監軍使呂令琮從人,擅入江陵縣,毀罵縣令韓忠,觀察使韋長申狀與樞密使訴之。抃上疏曰:"伏以州縣侵屈,只合上聞。中外關連,須存舊制。韋長任膺廉使,體合精詳,公事都不奏聞,私情擅爲逾越。況事無鉅細,不可將迎。縣令官業有乖,便宜理罪;監軍職司侵越,即合聞天。或以慮煩聖聽,何不但申門下?今則首紊常典,理合糾繩。伏望聖慈,速加懲戒!"疏奏不出,時論惜之。

  三年,轉起居舍人。紫宸中謝,帝謂之曰:"以卿論事忠切,有文貞之風,故不循月限,授卿此官。"又謂之曰:"卿家有何舊書詔?"對曰:"比多失墜,惟簪笏見存。"上令進來。鄭覃曰:"在人不在笏。"上曰:"鄭覃不會我意,此即《甘棠》之義,非在笏而已。"抃將退,又召誡之曰:"事有不當,即須奏論。"抃曰:"臣頃爲諫官,合伸規諷。今居史職,職在記言,臣不敢輒逾職分。"帝曰:"凡兩省官併合論事,勿拘此言。"尋以本官直弘文館。

  四年,拜諫議大夫,仍兼起居舍人,判弘文館事。紫宸入閣,遣中使取抃起居注,欲視之。抃執奏曰:"自古置史官,書事以明鑑誡。陛下但爲善事,勿畏臣不書。如陛下所行錯忤,臣縱不書,天下之人書之。臣以陛下爲文皇帝,陛下比臣如褚遂良。"帝又曰:"我嘗取觀之。"抃曰:"由史官不守職分,臣豈敢陷陛下爲非法?陛下一覽之後,自此書事須有迴避。如此,善惡不直,非史也。遺後代,何以取信?"乃止。

  初立朝,爲李固言、李珏、楊嗣復所引,數年之內,至諫議大夫。武宗即位,李德裕用事,抃坐楊、李之黨,出爲汾州刺史。楊、李貶官,抃亦貶信州長史。宣宗即位,白敏中當國,量移郢州刺史,尋換商州。二年,內徵爲給事中,遷御史中丞。謝日,面賜金紫之服。彈駙馬都尉杜中立贓罪,貴戚憚之。兼戶部侍郎,判本司事。抃奏曰:"御史臺紀綱之地,不宜與泉貨吏雜處,乞罷中司,專綜戶部公事。"從之。

  尋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謝日,奏曰:"臣無夔、契之才,驟叨夔、契之任,將何以仰報鴻私?今邊戍粗安,海內寧息,臣愚所切者,陛下未立東宮,俾正人傳導,以存副貳之重。"因泣下。上感而聽之。

  先是,累朝人君不欲人言立儲貳,若非人主己欲,臣下不敢獻言。宣宗春秋高,嫡嗣未辨,抃作相之日,率先啓奏,人士重之。尋兼集賢大學士。詹毗國獻象,抃以其性不安中土,請還其使,從之。太原節度使李業殺降虜,北邊大擾。業有所恃,人不敢非。抃即奏其事,乃移業滑州。加中書侍郎。大理卿馬曙從人王慶告曙家藏兵甲。曙坐貶官,而慶無罪。抃引法律論之,竟杖殺慶。

  進階銀青光祿大夫,兼禮部尚書、監修國史。修成《文宗實錄》四十卷,上之。其修史官給事中盧耽、太常少卿蔣偕、司勳員外郎王諷、右補闕盧告、膳部員外郎牛叢,皆頒賜錦彩、銀器,序遷職秩。抃轉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大中十年,以本官平章事、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十一年,以疾求代,徵拜吏部尚書。以疾未痊,乞授散秩,改檢校右僕射,守太子少保。十二年十二月卒,時年六十六,贈司徒。

  抃儀容魁偉,言論切直,與同列上前言事,他宰相必委曲規諷,唯抃讜言無所畏避。宣宗每曰:"魏謨綽有祖風,名公子孫,我心重之。"然竟以語辭太剛,爲令狐綯所忌,罷之。

  抃嘗鈔撮子書要言,以類相從,二十卷,號曰《魏氏手略》。有文集十卷。

  子潛、滂。潛登進士第。潛子敖,韋琮甥。後琮爲相,潛歷顯官。

  周墀,字德升,汝南人。祖頲,父霈。墀,長慶二年擢進士第,太和末,累遷至起居郎。墀能爲古文,有史才。文宗重之,補集賢學士,轉考功員外郎,仍兼起居舍人事。開成二年冬,以本官知制誥,尋召充翰林學士。三年,遷職方郎中。四年十月,正拜中書舍人,內職如故。武宗即位,出爲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等使,改鄂州刺史、御史中丞、鄂嶽觀察使。會昌六年十一月,遷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大中初,檢校禮部尚書、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鄭滑觀察等使、上柱國、汝南男,食邑三百戶。入朝爲兵部侍郎、判度支。尋以本官同平章事,累遷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監修國史,兼刑部尚書。罷相,檢校刑部尚書、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劍南東川節度使。未行,追制改檢校右僕射,加食邑五百戶。歷方鎮卒。

  崔龜從,字玄告,清河人。祖璜,父誠,官微。龜從,元和十二年擢進士第,又登賢良方正制科,及書判拔萃二科,釋褐拜右拾遺。太和二年,改太常博士。

  龜從長於禮學,精歷代沿革,問無不通。時饗宗廟於敬宗室,祝板稱皇帝孝弟。龜從議曰:"臣審祥孝字,載考禮文,義本主於子孫,理難施於兄弟。按《禮記》卜虞之文,子孫曰哀,兄弟曰某。然則虞之稱哀,與祭之稱孝,其義一也。於祖禰則理宜稱孝,於伯仲則止可稱名。又東晉溫嶠議宗廟祝辭,於孝字非子者則不稱,傍親直言敢告。當時朝議,鹹以爲宜。今臣上考禮經,無兄弟稱孝之義;下徵晉史,有不稱傍親之文。臣謂饗敬宗廟,宜去孝弟兩字。"

  又以祀九宮壇,舊是大祠。龜從議曰:"九宮貴神,經典不載。天寶中,術士奏請,遂立祠壇。事出一時,禮同郊祀。臣詳其圖法,皆主星名,縱司水旱兵荒,品秩不過列宿。今者,五星悉是從祀,日月猶在中祠,豈容九宮獨越常禮,備列王事,誡誓百官?尊卑乖儀,莫甚於此。若以嘗在祀典,不可廢除,臣請降爲中祠。"制從之。

  龜從又以大臣薨謝,不於聞哀日輟朝,奏議曰:"伏以廢朝軫悼,義重君臣,所貴及哀,尤宜示信。自頃已來,輟朝非奏報之時,備禮於數日外。雖遵常制,似不本情。臣不敢遠征古書,請引國朝故事:貞觀中任瑰卒,有司對仗奏闕聞,太宗責其乖禮;岑文本既歿,其夕爲罷警嚴;張公謹之亡,哭之不避辰日。是知閔悼之意,不宜過時。臣謂大臣薨,禮合輟朝。縱有機務急速,便殿須召宰臣,不臨正朝,無爽事體。如此,則由衷之信,載感於幽明;稱情之文,無虧於典禮。"又奏:"文武三品官薨卒輟朝。有未經親重之官,今任又是散列者,爲之變禮,誠恐非宜。自今後,文武三品以上官,非曾任將相,及曾在密近,宜加恩禮者,餘請不在輟朝之限。"從之。

  累轉考功郎中、史館修撰。九年,轉司勳郎中、知制誥。十二月,正拜中書舍人。開成初,出爲華州刺史。三年三月,人爲戶部侍郎,判本司事。四年,權判吏部尚書銓事。大中四年,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吏部尚書。五年七月,撰成《續唐歷》三十卷,上之。六年,罷相,檢校吏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觀察等使,累歷方鎮卒。

  鄭肅,滎陽人。祖烈,父閱,世儒家。肅苦心力學。元和三年,擢進士第,又以書判拔萃,歷佐使府。太和初,入朝爲尚書郎。六年,轉太常少卿。肅能爲古文,長於經學,左丘明、《三禮》、儀注疑議,博士以下必就肅決之。

  時魯王永有寵,文宗擇名儒爲其府屬,用戶部侍郎庾敬休兼王傅,戶部郎中李踐方兼司馬,以肅本官兼長史,由是知名。明年,魯王爲太子,肅加給事中。九年,改刑部侍郎,尋改尚書右丞,權判吏部西銓事。開成初,出爲陝虢都防禦觀察使、兼御史大夫。二年九月,召拜吏部侍郎。帝以肅嘗侍太子,言論典正,復令兼太子賓客,爲東宮授經。既而太子失寵,上不悅,有廢斥意。肅因召見,深陳邦國大本、君臣父子之義。上改容嘉之。而太子竟以楊妃故得罪。乃以肅檢校禮部尚書,兼河中尹、河中節度、晉絳觀察等使。會昌初,武宗思太子永之無罪,盡誅陷永之黨。朝議稱肅忠正,有大臣之節。召拜太常卿,累遷戶部、兵部尚書。

  五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門下二侍郎,監修國史,兼尚書右僕射。素與李德裕親厚。宣宗即位,德裕罷知政事,肅亦罷相,復爲河中節度使。以疾辭,拜太子太保,卒。

  子洎,鹹通中累官尚書郎,出爲刺史。洎子仁規、仁表,俱有俊才,文翰高逸。

  仁規累遷拾遣、補闕、尚書郎、湖州刺史、尚書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卒。

  仁表擢第後,從杜審權、趙騭爲華州、河中掌書記,入爲起居郎。仁表文章尤稱俊拔,然恃才傲物,人士薄之。自謂門地、人物、文章具美,嘗曰:"天瑞有五色雲,人瑞有鄭仁表。"劉鄴少時,投文於洎,仁表兄弟嗤鄙之。鹹通末,鄴爲宰相,仁表竟貶死南荒。

  盧商,字爲臣,范陽人。祖昂,灃州刺史。父廣,河南縣尉。商,元和四年擢進士第,又書判拔萃登科。少孤貧力學,釋褐祕書省校書郎。範傅式廉察宣歙,闢爲從事。王播、段文昌相繼鎮西蜀,商皆佐職爲記室,累改禮部員外郎。入朝爲工部員外郎、河南縣令,歷工部、度支、司封三郎中。太和九年,改京兆少尹,權大理卿事。

  開成初,出爲蘇州刺史。中謝日,賜金紫之服。

  初,郡人苦鹽法太煩,奸吏侵漁。商至,籍見戶,量所要自售,無定額。蘇人便之,歲課增倍。宰相領鹽鐵,以其績上,遷潤州刺史、浙西團練觀察使。入爲刑部侍郎,轉京兆尹。三年,朝廷用兵上黨,飛挽越太行者,環地六七鎮,以商爲戶部侍郎,判度支,兼供軍使,軍用無闕。逆稹蕩平,加檢校禮部尚書、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

  宣宗即位,入爲兵部侍郎。尋以本官同平章事、范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加兼工部尚書。數年,檢校工部尚書,出爲鄂嶽觀察使,就加檢校兵部尚書。大中十三年,以疾求代,徵拜戶部尚書。其年八月,卒於漢陰驛,時年七十一。

  子知遠、知微、知宗、僧朗、蕘。

  史臣曰:宗閔、嗣復,承宗室世家之地胄,有文學政事之美名,徊翔清華,出入隆顯。苟能義以爲上,羣而不黨,議太平於稷、契之列,致人主於勳、華之盛,遭時得位,誰曰不然?而舍披鴻猷,狎茲鼠輩,養虞卿而射利,抗德裕以報仇。矛盾相攻,幾傾王室,沒身蠻瘴,其利伊何?古者,廉、藺解仇,冀全國體,而邀歡釋憾,實亂大倫。世道銷刓,一至於此!崔、魏二丞相,嘉言啓奏,無忝正人。墀、讓史才,肅之禮學,商之長者,或登三事,或踐六卿,以道始終,夫何不韙。

  贊曰:漢誅鉤黨,魏破疽囊。何鄧之後,二李三楊。偷權報怨,任國存亡。書茲覆轍,敢告巖廊!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史籍選要○李宗閔 楊嗣復(子授 損 技 拭 捴) 楊虞卿(弟漢公 從兄汝士)馬植 李讓夷 魏謩 周墀 崔龜從 鄭肅 盧商

  李宗閔,字損之,宗室鄭王元懿之後。祖自仙,楚州別駕。父〈曾羽〉,宗正卿,出爲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等使。〈曾羽〉兄夷簡,元和中宰相。宗閔,貞元二十一年進士擢第,元和四年,復登制舉賢良方正科。

  初,宗閔與牛僧孺同年登進士第,又與僧孺同年登制科。應制之歲,李吉甫爲宰相當國,宗閔、僧孺對策,指切時政之失,言甚鯁直,無所迴避。考策官楊於陵、韋貫之、李益等又第其策爲中等,又爲不中第者註解牛、李策語,同爲唱誹。又言翰林學士王涯甥皇甫湜中選,考覈之際,不先上言。裴垍時爲學士,居中覆視,無所異同。吉甫泣訴於上前,憲宗不獲已,罷王涯、裴垍學士。垍守戶部侍郎,涯守都官員外郎,吏部尚書楊於陵出爲嶺南節度使,吏部員外郎韋貫之出爲果州刺史。王涯再貶虢州司馬,貫之再貶巴州刺史;僧孺、宗閔亦久之不調,隨牒諸侯府。七年,吉甫卒,方入朝爲監察御史,累遷禮部員外郎。

  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出征吳元濟,奏宗閔爲彰義軍觀察判官。賊平,遷駕部郎中,又以本官知制誥。穆宗即位,拜中書舍人。時〈曾羽〉自宗正卿出刺華州,父子同時承恩制,人士榮之。長慶元年,子婿蘇巢於錢徽下進士及第,其年,巢覆落。宗閔涉請託,貶劍州刺史。時李吉甫子德裕爲翰林學士,錢徽榜出,德裕與同職李紳、元稹連衡言於上前,雲徽受請託,所試不公,故致重覆。比相嫌惡,因是列爲朋黨,皆挾邪取權,兩相傾軋。自是紛紜排陷,垂四十年。

  復入爲中書舍人。三年冬,權知禮部侍郎。四年,貢舉事畢,權知兵部侍郎。寶曆元年,正拜兵部侍郎,父憂免。太和二年,起爲吏部侍郎,賜金紫之服。三年八月,以本官同平章事。

  時裴度薦李德裕,將大用。德裕自浙西入朝,爲中人助宗閔者所沮,復出鎮。尋引牛僧孺同知政事,二人唱和,凡德裕之黨皆逐之。累轉中書侍郎、集賢大學士。七年,德裕作相。六月,罷宗閔知政事,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宗閔爲吏部侍郎時,因駙馬都尉沈〈立義〉結托女學士宋若憲及知樞密楊承和,二人數稱之於上前,故獲徵用。及德裕秉政,羣邪不悅,而鄭注、李訓深惡之。文宗乃復召宗閔於興元,爲中書侍郎、平章事,命德裕代宗閔爲興元尹。既再得權位,輔之以訓、注,尤恣所欲,進封襄武侯,食邑千戶。

  九年六月,京兆尹楊虞卿得罪,宗閔極言救解,文宗怒叱之曰:"爾嘗謂鄭覃是妖氣,今作妖,覃耶、爾耶?"翌日,貶明州刺史,尋再貶處州長史。七月,鄭注發沈〈立義〉、宋若憲事,內官楊承和、韋元素、沈〈立義〉及若憲姻黨坐貶者十餘人,又貶宗閔潮州司戶。時訓、注竊弄威權,凡不附己者,目爲宗閔、德裕之黨,貶逐無虛日,中外震駭,連月陰晦,人情不安。九月詔曰:

  朕承天纘歷,燭理不明,勞虛襟以求賢,勵寬德以容衆。頃者,或臺輔乖弼違之道,而具僚扇朋附之風;翕然相從,實篸彝憲。致使薰蕕共器,賢不肖並馳;退跡者成後時之夫,登門者有迎吠之客。繆戾之氣,堙鬱和平,而望陰陽順時,疵癘不作;朝廷清肅,班列和安,自古及今,未嘗有也。今既再申朝典,一變澆風,掃清朋比之徒,匡飭貞廉之俗。凡百卿士,惟新令猷。如聞周行之中,尚蓄疑懼,或有妄相指目,令不自安,今斯曠然,明喻朕意。應與宗閔、德裕或親或故及門生舊吏等,除今日已前黜遠之外,一切不問。各安職業,勿復爲嫌。

  文宗以二李朋黨,繩之不能去,嘗謂侍臣曰:"去河北賊非難,去此朋黨實難。"宗閔雖驟放黜,竟免李訓之禍。

  開成元年,量移衢州司馬。三年,楊嗣復輔政,與宗閔厚善,欲拔用之,而畏鄭覃沮議,乃託中人密諷於上。上以嗣復故,因紫宸對,謂宰相曰:"宗閔在外四五年,宜別授一官。"鄭覃曰:"陛下憐其地遠,宜移近內地三五百里,不可再用奸邪。陛下若欲用宗閔,臣請先退。"陳夷行曰:"比者,宗閔得罪,以朋黨之故,恕死爲幸。寶曆初,李續之、張又新、蘇景胤等,朋比奸險,幾傾朝廷,時號'八關十六子'。"李珏曰:"主此事者,罪在逢吉。李續之居喪服闋,不可不與一官,臣恐中外衣冠,交興議論,非爲續之輩也。"夷行曰:"昔舜逐四凶天下治。朝廷求理,何惜此十數纖人?"嗣復曰:"事貴得中,不可但徇憎愛。"上曰:"與一郡可也。"鄭覃曰:"與郡太優,止可洪州司馬耳。"夷行曰:"宗閔養成鄭注之惡,幾覆邦家,國之巨蠹也。"嗣復曰:"比者,陛下欲加鄭注官,宗閔不肯,陛下亦當記憶。"覃曰:"嗣復黨庇宗閔。臣觀宗閔之惡,甚於李林甫。"嗣復曰:"覃語大過。昔玄宗季年,委用林甫,妒賢害能,破人家族。宗閔在位,固無此事。況太和末,宗閔、德裕同時得罪。二年之間,德裕再領重鎮,而宗閔未離貶所。陛下懲惡勸善,進退之理宜均,非臣獨敢黨庇。昨殷侑與韓益奏官及章服,臣以益前年犯贓,未可其奏;鄭覃託臣雲'幸且勿論。'孰爲黨庇?"翌日,以宗閔爲杭州刺史。四年冬,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時鄭覃、陳夷行罷相,嗣複方再拔用宗閔知政事,俄而文宗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