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抱朴子內篇>

《抱朴子》讀後感

道家抱朴子內篇 閱讀(4.29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抱朴子》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抱朴子》讀後感

明代學者朱務本評價說,《抱朴子》“內精玄學,外諳時政,漢以來無與倫比也”,我覺得這是對《抱朴子》非常公正恰當的評價了。這套書籍總結了戰國至東晉之前的神仙家的理論,同時也集結了魏晉時期的煉丹術內容。它不僅是葛洪個人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道教的集大成者之作,對於後世道教的發展及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抱朴子》分爲《內篇》和《外篇》兩部分。《內篇》論述了神仙、煉丹等內容,《外篇》主要講的是時事政治。

葛洪在《內篇》中指出,每一個人都應該注重修煉。這種修煉不能光靠方術的修習來實現,還需要依靠個人的功德來實現。所謂功德,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要行善積德。這就強調了各人修身的重要性,人只有將自身的品質提高到一定的層面才能自發地行善。從大的方面來講

治國、平天下”是最大的功德。所以葛洪主張建立功業,濟世救民,認爲隱居山林絕對不是修煉的最佳方式。他在書中指出:“上士得道於三軍,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葛洪認爲,修煉的最終目的是爲了獲得精神的解脫和肉體上的飛昇。人們只要潛心修煉,就能從苦難中獲得解脫,還能獲得長生。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身體不傷,也是最大的孝道。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相對於人們對《內篇》的極度認可,《外篇》卻頗受“冷落”。《外篇》的內容諸如人間得失、世事臧否、政治方針、君主德行等,主要體現着明顯的儒家思想特徵,而且早於《內篇》問世,體現了作者葛洪先儒後道的思想。然而歷代的不少大儒卻不承認其爲儒家,這主要還是受《內篇》論及神仙、修煉等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沒有將內、外區分開來。此外,《外篇》的形式體裁、語言方式和邏輯特點都與傳統的儒家有着較大的區別,以傳統的儒家立場來看待,就不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葛洪在《外篇》中闡述的一些文學觀,在現在看來還是比較進步的。他指出,文章要有自身的德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要有社會意義,而立言的目的在於幫助教化。他認爲文學應該是不斷髮展的,既要尊古,也要反對唯古是尊。所以他也提倡在文學創作上要深人入探索、全面廣博,對淺嘗輒止或偏嗜、詭辯一類的創作提出批判。

葛洪的這部《抱朴子》思想豐富,他將神仙學、玄學、方術、煉丹術、儒學與道學融爲一體,從而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論體系。儘管長期以來,人們厚《內篇》而薄《外篇》,但從思想內容上來看,兩者同樣重要。我認爲只有拋開學術上的偏見,纔是研習此書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