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説課稿>

關於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精選13篇)

説課稿 閲讀(2.32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精選13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標》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國小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人文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任務的規定,概括地説就是一句話: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説教材:

《誰該得第一》這篇課文是北京版課改實驗教材國小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中的略讀課文。本單元要是學生懂得孝敬父母,關愛別人,自覺遵守法規。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閲讀能力。同時指導學生識字寫字,培養識字能力,進行朗讀訓練及綜合實踐活動。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精讀課文中提到的指導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建議同樣適用於略讀課文。

三、説學情:

經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大多數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和朗讀能力;能夠邊讀邊思考,針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聯繫上下文、生活實際和看註釋、查字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瞭解課文內容,結合有關內容進行大膽的想象;能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語言的優美和生動,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懂的關心他人。

四、説教學目標:

1、認讀4個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在評畫討論的過程中,感受畫中的豐富想像力,體會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受到關愛別人、關心環境的美好心靈感染。

4、參與繪畫比賽,在説“畫”中,練習想像,滲透人文關懷。

説教學重點:

在朗讀、評畫中感受畫中的豐富想像力,體會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受到關愛別人、關心環境的美好心靈感染。

説教學難點:

想象畫的內容,感受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對“參賽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

五、説教學過程:

1、針對課題提問題,導入本課。

2、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掃清學習障礙。

3、運用多種形式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根據自學提示邊讀邊畫批,小組、班內交流理解課文內容,讀中感受畫中的豐富想像力,體會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受到關愛別人、關心環境的美好心靈薰陶。

4、演一演説一説,加強語言積累滲透人文關懷。

帶學生進入角色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情感上受到更深的觸動、感受畫中的豐富想像力。參與繪畫比賽,在説“畫”中積累和運用語言,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滲透人文關懷。

六、説特色:

1、培養學生審題、質疑的能力。學生從質疑題目入手,針對文中不理解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之後根據學習提示邊讀邊思考,分層逐個地解決問題。

2、重視朗讀默讀,注重語感和想象力的培養。本節課採取了多種形式讀課文,真正做到了讀中感知課文內容;讀中感悟畫中的豐富想像力;讀中培養語感,讀出學生的關愛之情老師的高興心情;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受體會孩子們的善良、正直,受到關愛別人、關心環境的美好心靈薰陶。

3、利用填空、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形式加強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本課抓住課文中句式讓學生説一説,帶學生進入角色演一演,這樣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滲透人文關懷,為寫話打下了基礎。

總之,本設計緊緊圍繞課標,以讀貫穿全文,做到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並將自學能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 第 17課《太陽》。

一、 説教材

《太陽》是一篇説明文,全文分為兩大部分,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説明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與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學習説明文的閲讀方法,提高閲讀能力,二是更多地瞭解太陽的特點,培養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太陽的特點及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2、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並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建立學習自信 。

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難點是怎樣運用舉例和數字來説明太陽的特點的。

二、 説教法

這是一篇説明文,它不是藉助藝術形象傳授知識的,而是用準確、通俗的語言來説明事物和傳授知識的。所以我是側重以下幾方面教的:

1、 抓住説明文的構段特點進行教學。教師精講第一段,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注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自學相似段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展開教學,品悟理解內容。

3、 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説明文同記敍文相比,語言比較枯燥,形象性不強。 我藉助課件,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接受知識,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

三、 説學法

這篇課文沒有過多的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句子,大多數學生都能讀懂,因此我設計讓學生這樣去學習:

1、 學生讀文後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

2、 加強朗讀,在閲讀中理解課文是怎樣講述太陽的特點和我們的關係的。學生抓住每個自然段的重點詞句 , 體會説明事物怎樣運用列數字、做比較、打比方、比喻等多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給人的感覺是準確、簡煉、明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3、 教師指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使學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説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激發興趣

我國教育家程頤提出:"教育未見其趣,必不樂學。"這就是説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其智力潛能,並使之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因此,我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神話故事導入新課:

1、同學們,有這麼一個傳説,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地面寸草不生,人們熱得受不了,就找一個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個,只留下一個,地面上才不那麼熱了,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實,這只是古代勞動人民想象出來的一個有關太陽的神話。然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奧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7課,去探索太陽的奧祕。

2、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認讀字詞

1、首先,我給學生提出讀書要求: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講了太陽的哪些特點?本課課文思路清晰,這樣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2、學生自由讀書後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字詞教學仍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因此,我利用課件出示本課生詞,學生自己讀,指名讀,老師相機指正多角度評價鼓勵學生, 最後齊讀,加深記憶。

3、指名學生交流課文講了太陽的哪幾個特點。教師相機板書:遠大 熱

(三)再讀課文,加深感悟

瞭解太陽的特點是本文的重點,我採用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請學生默讀有關段落,體會一下文章是通過哪些詞句寫出太陽的遠、大、熱的呢?並畫出有關詞句,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四)集體交流深入品讀

引導學習太陽的“遠”: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樣寫太陽離我們很遠這一特點的?

指一名學生讀。

課件出示課文內容“其實,…………箭哪能射得到呢?”

2、師強調:對,這幾句話向我們介紹了太陽離我們很遠,讓我們都來讀一讀,看看哪些詞句突出了太陽離我們遠。

學生自由讀後指名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能感受到太陽離我們很遠,這裏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陶行知説:"創造力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並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峯。

(1)學生談到數字,教師相機總結: 大家看,文章列舉了幾個具體的數字就把太陽離我們很遠這一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再鼓勵學生談對步行和坐飛機兩個例子的體會。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子和列數字等説明方法説明太陽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這樣引導學生接觸説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閲讀説明文 ,突破難點。

(2)學生談完後教師小結:對,這麼遠,箭哪能射得到呢? 相機出示課件。提問:這句話什麼意思?追問:為什麼用反問句呢?(反問句更能突出太陽離我們遠。)

3、指導朗讀

自由讀,指名讀。教師及時的點評,或者學生之間的互評,都是以鼓勵、欣賞為主,主要是激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增強自信,體驗成功 ,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4、教師小結學習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抓重點詞句體會朗讀的`方法,學習了太陽的遠,下面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自學太陽的“大”和“熱”。

(二)學生自學太陽的“大”和“熱”。 這一環節,我意在指導學生怎樣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 。給學生自主的權利,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困生進行學習,以防他們無所適從。逐步培養學困生的能力 。

2、集體交流。

先請一個同學來讀讀描寫太陽大的段落。(課件出示,指名學生讀)

3、讓學生談體會,學生談到“130萬個地球”和“一個太陽”時,師相機提問:這樣比較有什麼好處?

眾所周之,合理的語言文字練習設計和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是相統一的,我在學生理解課文中有機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比較的過程中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按照先展示讀然後談體會再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學習太陽的熱。

5、教師小結過渡到課文的第二大部分太陽和人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第一點 教材地位及作用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學期第5單元學會讀書5中的第3篇課文。它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餘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遊江的實見實感出發,着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第二點 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後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註釋後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後,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後,做口語複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説學情

我任教的對象是鄉鎮中學的學生,學生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於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學生語文素養參差不齊。

三、説教法

本文教學我採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複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説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才能有所創新。對字詞的疏通,採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四、説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五、説教學過程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為主。第二課時以討論理解,拓展訓練為主。教學過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導入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第二步: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主要掌握: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這是讀順、讀懂、讀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驟,尤其是我們鄉鎮中學的大多數學生。

第三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課文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奏鮮明,速度稍緩。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

B、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師生合作探究。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花鐘》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説明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通過觀察來發現身邊事物的特點。這篇文章的條理非常清楚,作者先講觀察後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並形象列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説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開花時間與温度、濕度、光照有關,與昆蟲的活動時間有關;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我在對文章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之後,決定在第一課時教學課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並且在教材的處理上打破傳統的按自然段的先後順序教學,將第三自然段提到最前面來上。從末尾出發,讓學生先了解什麼是花鐘,然後瞭解植物學家是如何利用各種花開花時間的不同來製作花鐘的,過渡到第一自然段。希望這樣的教學能夠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時讓教學過程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在教學的處理上,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個步驟:

一、課前談話。

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課件出示了牽牛花、荷花、萬壽菊、蒲公英、茉莉花、鈴蘭花等圖片,讓學生賞花、品花。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讓學生感受到花的美之外,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説話,談談你為什麼發出一聲聲的讚歎聲,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些花嗎?面對用上比喻句的學生,我都給予了特別的表揚,這一步的工作,我上希望能為下面的學習和寫話打下一定的基礎,做好鋪墊。

二、字詞的教學。

三年級的學生,字詞的教學我都以自學為主。在課件中我有意將花名打在一起,讓學生有一個熟悉花名的過程。在檢查完學習字詞的效果之後,我立即讓學生完成作業本的第一大題。當場點名校對,目的是提高了課堂的利用率,同時也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瞭解了學生的掌握情況,做到當場學,當堂鞏固。效果也很不錯。

三、課文內容的教學。

(一)第三自然段的處理:

第三自然段主要向我們介紹的是什麼是“花鐘”。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花鐘的句子。然後讀一讀,瞭解這段的大意。並且我通過漏讀“陸續、大致”這二個詞語,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二個詞語在文章中的作用。從中瞭解到作者用詞的嚴謹,同時也在無形中感受到了説明文的一大特點。在抓住這二點之後,我沒有把太多的時間花在這一段的學習中,而是轉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

(二)第一自然段的處理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落,要求背誦。其中羅列了九種不同時間開放的花朵。而且每一種花作者都是用一句話寫過,沒過明顯的詳略安排,只是在其中運用了擬人、比喻和利用優美的詞句等方式來描寫花開的樣子。所以在教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採用逐一講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很快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教學也顯得機械化。所以我想借用學生對不同花的喜好不同這一特點來教學。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喜歡哪種花,我們就一同學習哪種花。我想這樣的教學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不會落入呆板的模式中。所以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説説為什麼喜歡,並在交流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做做動作,想想花兒在説些什麼?學生相對比較喜歡這種學習方式,發言也比較踴躍。

四、賞寫法。

1、對花開的不同描述方式。課文第一段描寫了九種花開了,但因為他採用了比喻、擬人、好詞佳句等不同方式去描寫,所以讓人讀起來覺得特別美,而且沒有重複、單調的感覺,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把書本上的句子與( )花開了,這種表達方式去比較。感受其中的不同。許多學生都體會到了( )花開了這種表達太過於單調,用學生的話説:“讀起來沒有味道,而書本上的寫法就讓人覺得很生動,就像親眼看到了這些花一樣。”這樣的體會讓學生懂得了,對同一種事物的描寫,我們如果能用上不同的方式,那麼給人的感覺也會不同。而且這一步深入的`體會,在後面的小練筆中有所體現。

2、對時間的描述特點。本段文字都在每一種花開的句子中加入了時間,有的放在句首,有的放在句中,而且有些時間是的是整點,而有些時間的後面加入了“左右”一詞。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時間的這二個特點,我特地將每一種花單獨列為一行,讓學生去觀察。學生不僅説到了這二個特點,還有自己的感受,他們覺得課文這樣寫,會讓人讀起來覺得參差有序,不會太過於呆板。但是在時間的整點和大約時間點的表現上,我也進行了指導。文中的整點其實也是一個大概的時間,讓學生有個正確的認識。

五、指導背誦。

第一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段落。所以我在初學、精讀、賞析之後安排了師生合作背誦的環節。我將書本上出現的花製作成一個花鐘。讓學生與我合作完成花鐘的介紹,我説前半句,學生接後半句。在課堂中完成了大部分學生的記憶和背誦工作。以此來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六、小練筆的運用。

在課堂的末尾,我安排了小練筆。我給學生提供了“蒲公英,在早上六點左右開花。茉莉花,它在傍晚五點左右開花。荷花,它在上午八點左右開花。”這三種花的不同開花時間,讓學生仿寫,學生在經過對文章寫法的賞析後,在自己的寫作中也運用上了一些比喻、擬人和優美詞句的描寫,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在有關時間的表達中,也有個別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句子,將時間詞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整個課堂在這一環節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上,學生表現的亮點有很多。但我覺得自己在課堂調控這一方面掌控得還不夠好。特別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的九種花時,讀的還不夠多,形式也不夠多樣。對一些重點詞的理解,如“欣然怒放”,如果能夠讓學生能夠動作來表現理解可能效果會更加好。但我想:課堂總是會帶給我們一些遺憾,重要的是從遺憾之中收穫更多,思考更多。以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和獲取更高的課堂效果。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教材簡析

這個故事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人物有兩個: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着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於找到了駱駝。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敍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楚。在敍述中巧設懸念,引人人勝。文章開頭並不急於講明老人是根據什麼知道駱駝特點的,而是講老人十分詳盡地描述駱駝的特徵,激起讀者往下讀的慾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是瞭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發現這些特點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老人為什麼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樣發現這些特點的。

重點難點

弄清老人為什麼能幫助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揭題

(一)猜謎語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動物和大家一起學習,你們猜猜它的名字。(出示謎面)同學們都很聰明。

二、談話揭題,整體感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找駱駝》。這是一則讀後會讓人變得更聰明的故事。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故事的主要內容?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前面作了提示,指名學生朗讀

4、學習提示讓我們思考什麼問題?

5、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研究課文。

三、根據學習提示,自學課文

1、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老人和商人談駱駝特點的對話勾畫出來,邊讀邊想: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請標上記號。

(生自讀並標註)

2、全班交流:老人説出了走失駱駝的幾個特點?

分角色讀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

3、細讀老人的話。

4、聽了老人的話,商人忿忿地説:“別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駱駝藏起來的。”這裏的“忿忿地”是什麼意思?老人怎麼回答的?從“不緊不慢”種體會到了什麼?(很冷靜,胸有成竹)

5、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再讀課文

老人看見了什麼?用“———”畫出來,老人看見了這些現象,他又知道了什麼?用“~~~~~”畫出來。

師:我想要知道你們畫得對不對,該怎麼辦?請兩人分讀“看見”的內容,“知道”的內容。

(男生、女生分別讀課文)

6、句式訓練

1、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是因為()。

2、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是因為()。

3、老人説駱駝缺了一顆牙齒,是因為()。

根據老人這一串的推測,最後總結出:應該順着()去找,才能找到駱駝,後來,商人果然()

四、説話

假如你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找駱駝這一幕,你想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説什麼?

五、總結

遇到問題,不能光着急;要冷靜,要動腦筋思考

板書

課後小結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翠鳥》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對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作了非常細緻的觀察,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翠鳥羽毛豔麗的外形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在老漁翁的啟發下,我體會到喜愛翠鳥應該把它當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鳥飼養的念頭。

抓住事物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漂亮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

根據大綱要求,三年級階段着重進行段的訓練,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使學生從課文中學習作者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按一定順序寫具體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的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學習作者抓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體會用詞的貼切、生動,養成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

2、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其中課文寫翠鳥外形特點和捉魚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翠鳥的捉魚本領之間的關係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和動態的東西所吸引,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教學時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器官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提高教學效益。

三、説教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學習目的和學生實際,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教法:

1、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寓教於樂,學生樂學樂用。

2、朗讀體會法:教學時根據本課的特點,指導學生在默讀中學會思考,在朗讀中想象、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3、對比理解重點詞語:教學時通過讀句子,分析兩個對比句的異同,並説説哪個用得好,好在哪裏,加深對重點詞語的理解,突破難點。

四、説學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美麗的小鳥,像孔雀、畫眉、黃鶯下面請大家看看這是什麼鳥?(出示翠鳥圖片),對了這是翠鳥。翠鳥又叫叼魚郎,它生活在靠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巖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魚本領。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是介紹翠鳥的。

2、出示課題(齊讀)

3、上一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了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寫出了翠鳥的特點,誰能告訴老師,是哪三個方面呢?

(指名回答,師板書:外形活動住處)

4、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段有關翠鳥的錄像,看看翠鳥的外形和活動有什麼特點?

5、小結: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出示圖片,看圖説説翠鳥的外形特點。

2、(課文是怎樣描寫的?)默讀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關的詞語找出來。

3、指名説説你找到的詞語,再齊讀。

4、作者是按什麼樣的順序描寫翠鳥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書:爪子(紅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靈活)嘴(尖、長)

6、重點理解描翠鳥羽毛的三個比喻句。

7、用喜歡、讚美的語氣,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三)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鳥的動作怎樣?

2)、課文第二自然段寫翠鳥的什麼動作?

3)、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翠鳥的什麼動作?

2、分析課文第二自然段:

1)、翠鳥的叫聲有什麼特點?它喜歡怎樣的活動?

(指名回答)

2)、比較句子

3)、課文第二自然段還寫了翠鳥的`什麼動作?(等魚)

4)、板書:等魚:一動不動注視(靜)

5)指導朗讀

3、分析課文第三自然段:

1)、欣賞翠鳥捕魚的錄像。

2)、課文是怎樣描寫的?

3)、自由讀翠鳥捕魚的句子,用△△劃出有關詞語。

4)、板書:捕魚:蹬飛叼飛(動)

5)、分小組討論: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的外形有什麼關係?

6)彙報討論情況。

7)、比較句子

8)指導朗讀

4、小結:

翠鳥不但外形美麗,而且是捕魚高手,作者用詞準確、生動、具體地把翠鳥捕魚經過表達了出來。

(四)學習第四、五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

2、談理解,你讀懂了什麼?

3、板書:峭壁上

4、師歸納:

老漁翁告訴我們翠鳥的家在小溪盡頭的峭壁上,翠鳥來這裏是和我們做朋友的,我們打消了捉它的念頭,只是希望翠鳥在茂稈上多停留一會兒。5、

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翠鳥怎樣的情感?(板書:喜愛)

(五)總結全文

1、作者寫了翠鳥美麗的外形,並寫出了它在捕魚過程中動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點,分別從靜到動兩方面表現出來,使人們不禁對翠鳥產生喜愛之情。

2、説話練習:

請你學學作者,用最美麗的語言贊贊你所喜歡的動物。

(六)課外延伸

1、欣賞鳥類的圖片

2、課外延伸

讀一讀描寫翠鳥羽毛顏色、外形、捉魚動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歡的詞句抄下來。

自選課文中的一部分內容,如,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用彩色筆畫一幅畫。

請你以我喜愛的鳥為題,仿照《翠鳥》抓住事物特點來寫介紹自己所瞭解的鳥。

六、説板書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既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作,又以形式美吸引學生,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審美情趣。

附板書設計: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 説教材

《雪兒》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我”為受傷的雪兒療傷並且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飛上藍天的事情,表現了我對鳥類的愛護,也流露了我對自由生活的渴望與嚮往。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腿跌傷在家,嚮往到外面去活動。第二,三自然段寫我照料受傷的小白鴿並且希望它快點好起來。第四,五自然段寫白鴿展開雙翅飛上藍天,我的心情十分快慰。

本文以我與白鴿的相伴到別離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爸爸撿回一隻受傷的小白鴿,它的身子很髒,眼睛裏充滿了悲傷。小白鴿的狼狽與哀傷讓我一下子產生了憐憫之情。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期盼,使得我似乎理解雪兒的心思,天天和它看藍天白雲,盼望雪兒早日康復,早日重返藍天。爸爸的介紹讓我懂得雪兒是藍天信使,我讓雪兒重返藍天的願望更迫切了。終於,雪兒展翅飛上了藍天。啊。我為雪兒歡呼!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儘管多日相處結下深厚的友誼,我對雪兒有很多眷戀與不捨,但看到雪兒終於返回藍天,我十分快慰。在我的眼裏,雪兒翱翔於藍天的樣子是那麼美麗。我的感情隨着故事的發展而發展而變化,純真的感情,善良的心靈真摯動人。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我擬定一下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2 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認識不寫。

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 感悟我對雪兒的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和可愛形象。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關鍵詞句的品味,朗讀等品味我和雪兒之前的深情,發揮想象,想象我和雪兒之間在分別時的話,體會我們的深情。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把課文讀熟,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讓學生對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出感情。

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文章的思路,脈絡要清楚。

然後帶領學生學習生字詞語。完成描紅習字測,描紅練習。

第二課時:

1.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三組詞語,這三組詞語之間都有規律,指名學生起來讀詞語,從內容上熟悉,從內容上導入跟課文內容相關的東西,讓學生在總體上有個印象。

2.出示關於雪兒的照片,讓學生在圖片層次瞭解雪兒,引入雪兒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藍天信使,然後通過抓住重點詞語,“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能夠飛越千山萬水,藍天信使”體會雪兒的品格,並且這裏發揮想象,雪兒會遇到哪些困難,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水平。接着讓學生 試着用“我是一隻信鴿,我.......我......”這樣的句式來説話。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讓學生從圖片和文字內容層面瞭解了雪兒,感知這一形象。

3.通過對雪兒來我家之前和來我家之後對比,凸顯我和這隻信鴿的相似之處,讓學生體會我對它的憐憫同情之情。然後讓學生試着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我和爸爸是怎麼對待雪兒的,通過抓住敷了藥,取名,洗澡等體會我和爸爸對它的愛心關心,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體會感悟這種感情。接着向學生提問,第二自然段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我和爸爸對雪兒關心,愛心。師生交流總結為兩點:

1、我對雪兒説把自己的家當成是它的家。

2、 我天天和雪兒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從這裏兩處體會我和爸爸對雪兒的關心愛心,這裏還可以啟發學生我和雪兒在看藍天時分別會想寫什麼?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然後通過指導朗讀來感悟我對雪兒的關心和愛心,和雪兒之間的深情。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説教材]

《石榴》是蘇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課本第五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棗莊石榴園的石榴成熟的過程,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深深的喜愛。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的家鄉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第二自然段寫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的景象,重點寫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態;第三自然段寫在秋天石榴成熟的過程,重點寫了石榴熟透後的形態;第四自然段寫石榴子兒的形狀與味道,表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文筆優美,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和習作的範例。

[説教學目標]

1.能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石榴深深的喜愛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讀描寫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擬人化的寫法。

4 感知課文內容,瞭解石榴生長過程

[説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及特點。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難點。另外,學以致用,在讀懂本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運用本文的寫法,寫一種水果,也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

[説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夯實基礎。

1、課前板書課題:石榴

2、瞭解學生生字詞掌握的情況。按一定的順序出示本課的詞語和短語,要求學生認讀。

二 説教法、學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不同要求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

三、 分段教學,逐步感悟。

(一)學習第二小節。

1、出示課件,要求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引出石榴的葉子。(嫩綠、鬱鬱葱葱)

2、要求學生説説在這樣的葉子中又看到了什麼?引出石榴的花。(火紅、多、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指導朗讀。

(二)學習第三小節。

1、隨着季節的變化,教師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關注石榴成熟過程中顏色的變化。主要是掌握幾個關聯詞的運用:先……逐漸……最後……。這裏教師要加強用詞的指導和朗讀的指導。

2、引導學生説説成熟了的石榴是什麼樣子,讓他們試着用關聯詞“有的……有的……”練習説話。突出描寫的方法是擬人的修辭手法。

(三)學習第四小節。

1、通過聽讀想象,讓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讀讀書中是如何寫的?瑪瑙、紅白相間、晶瑩透亮都是對石榴子兒的描寫。

2、讓學生説説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並加強朗讀的指導。

四、 總結全文,延伸教學。

五 佈置作業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1、説教材:

《飯錢》是上海市二期課改國小語文新教材第一學期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是一則民間故事,寫聰明的阿凡提幫助窮人智鬥巴依,用錢袋裏的聲音抵償飯菜的香味,結清了帳。文章內容有趣,語言淺顯,幽默。從結構上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第1至第4節,寫一個窮人請阿凡提幫忙;其餘為第二部分,寫阿凡提幫窮人“算”清了帳。

2、説學情:

學生進入三年級的學習已經過半,學習生字的能力在不斷地完善,對於語言淺顯的文章能一讀就懂。在閲讀上所面臨的困難是如何理解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也就是方法不夠多樣,往往會脱離實際的語言環境,為解釋而解釋。良好、嚴謹的閲讀習慣的培養,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顯得意義尤為重要,是學生閲讀方法更加完善的關鍵期。

3、説教學目標:

由於本文語言淺顯,我在設計這篇文章的目標時,從小處着手,以品詞為抓手,以讀句為訓練落實點展開閲讀教學。做到詞不離文,文不離句。當詞句爛熟於心時,文章的道自然而現。所以我設計瞭如下三條目標:

認識本課6個生字“懇、榮、判、陪、迫、帳”。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迫不及待、大搖大擺、懇求”。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嘗試讀出人物的語氣。瞭解阿凡提幫助窮人戰勝巴依的故事。

體會阿凡提熱心助人、聰慧過人的特點。

4、説教學設計:

《飯錢》是一則民間故事,文章內容有趣,語言淺顯,幽默。它是第六單元的打頭篇,結合第六單元的一個重要的訓練目標:總結學過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在閲讀時遇到不理解的詞語,直到選擇合適的辦法去解決。我認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1)能在語言環境中,用合適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在讀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讀出人物的語氣。

我設計瞭如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阿凡提是家喻户曉的聰明人,出示阿凡提騎着毛驢的經典形象結合老師的講解,學生不費吹灰之力便能猜到。出示阿凡提的名言,學生通過對句子的朗讀,體會到阿凡提的善,結合學生已知的阿凡提的智,出示課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探課文,瞭解人物特點。

在初讀課文時,給予學生明確的要求

(1)讀準生字的讀音,能準確朗讀課文。

(2)讀了課文後,説説你對這三個人物的印象。在處理生字教學時,有別於低年級,做到有側重,重點比較“陪”和“倍”以及多音字“卡”。

(3)、出示了一個填空題來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細品文本,體會人物性格。

細品文本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遵循以讀為本的原則。以課文中的關鍵語句為抓手,進行變序教學。以關鍵語句中關鍵詞語的理解為基礎,指導學生讀出人物説話時的語氣。文本看似碎成支離破碎的句子,實則不離整體,只有學生有了對文本整體的把握,才能找到具體句子來體會人物性格。確定了重點才能突出重點,才能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在得出了三個人物的印象後,在初讀時重點抓窮人的“弱”,找到有關句子後,在抓住關鍵詞語“懇求”體會到窮人的“弱”,進而體會當時窮人走投無路的處境,從而在朗讀中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同時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懇求”。然後換詞讀句子,加深對“懇求”的理解。

阿凡提的“善”和“智”主要體現在這幾句句子:

“幫助人是光榮的事情,也是快樂的事情,你説吧。”阿凡提爽快地答應了。

“行,行!”阿凡提一口答應下來,就陪着窮人去見卡子。

(這兩句都是阿凡提“善”的表現)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阿凡提的善良。

阿凡提從褲腰上取下一個小錢袋,舉到巴依耳朵旁邊搖了幾下,問巴依:“你聽見錢袋裏響亮的聲音嗎?

在學生圈出動詞後,讓學生上台演一演,形象地展現了阿凡提付飯錢的過程,促使孩子們熟讀課文,品味、積累、運用課文中的語言,用心體會人物特點。

“好,他吃了你飯菜的香味,我付給你錢的聲音,咱們的帳算清了。”阿凡提説完,拉着窮人的手大搖大擺地走了。(用作動作來理解“大搖大擺”,並且説説為什麼會大搖大擺?體會懲治惡人後的開心的心情。

第二課時內容:

卡子的“惡”和巴依的“貪”主要集中在:

卡子一看見窮人就迫不及待地叫起來:“你吃了巴依飯菜的香味,怎麼敢不付錢?快把錢付給巴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迫不及待”,指導讀出人物的語氣。)

“什麼?啊,聽到了,聽到了!”巴依説。(思考:巴依為何如此得意呢?)

而語言實踐:從卡子那裏出來後,窮人__________地對阿凡提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是幫助解決阿凡提是怎樣把帳結清的這個關鍵問題。

四、總結全文,拓展提高。

在課文最後再次出現阿凡提的名言,既做到了首尾呼應,又能很好地總結全文。讓學生續編故事,提高學習積極性,做到學以致用。

在課文最後再次出現阿凡提的名言,既做到了首尾呼應,又能很好地總結全文。讓學生續編故事,提高學習積極性,做到學以致用。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荷花》一課,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六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並展開想象,讚美了荷花的美麗。再現瞭如詩如畫的大自然美景。課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變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悦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這篇課文的教學,根據三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較發達的特點,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進行美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三年級階段着重進行段的訓練以及第二單元的閲讀訓練重點。圍繞教材和單元的特點,《荷花》第一教時可設定如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目標:

1、欣賞、體會荷花的美麗,體會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重點:學習荷花的形態美,感受荷花的形態美,從中讀出對荷花的讚美之情。

難點:從形態美中,感悟到荷花的內在美感以及對荷花的喜愛之情。

三、教程設計及指導思想

(一)激趣導入

一堂新授課,導語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也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樑。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話所説的“良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荷花》一課的導入,我用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詩,並用幻燈片出示荷花圖片,讓學生的聽覺、思維、想象,“多頻道”運作,在學生中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前奏。

(二)初讀課文,理情思路

初讀課文,除了掃清文字障礙,還要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從全局出發瞭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1.自讀課文,讀準字印,讀通句子。

2.通過對最後一自然段的初步理解,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初步感受荷花的美。

(三)深讀悟情,在讀中感悟荷花的美

1.第二段課文。

a.過渡:作者是怎樣直接具體寫荷花的美的呢,。

b.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寫得美的句子。

c.通過找出美的句子來學習寫荷花的美,然後逐個分析美在哪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荷花的靜態美。“閲讀是一種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推斷能力與他原來的知識起關鍵性作用。”這是認知心理學家雷斯尼克對閲讀所下的精闢定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根據自己的個性理解,建構不同的言語圖式,我在設計教學“冒”字時,讓學生去換詞,填詞(即怎麼樣冒出來)以及想象(冒出來想幹什麼),在這些過程中滲透學生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體會到這個“冒”字所賦予白荷花的生命力。同時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火花,攻克了難點。個性化的言語也在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d、在句子分析中結合語言説話、朗讀訓練等。

(四)第三段課文。

a.過渡:由荷花的形態美而導入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b、以對大自然的敬佩語氣感情朗讀這一段。

(五)第四段課文

過渡:由重新回到最後自然段來引導學生學習第四自然段

學生體會荷花在風來時翩翩起舞的動態美。

讓學生體會風過時,荷花的美內在美感。

由小動物的加入而展開聯想練習。

重新迴歸到荷花的靜態美,讓學生品讀。

(六)總結課文,課外練筆。

1、讓學生説一説對荷花的讚美,讓學生的感情得到昇華和發泄。

2、佈置相關的課外小練筆。

教學設計從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抓住作者寫荷花荷葉的精妙之筆,咬字嚼句,反覆品味,不僅讓學生欣賞作者遣詞造句落筆的生動準確,而且通過遷移學習,訓練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多法品讀,內化語言。對於文質兼美的文章,抓好讀的訓練是最好的教學手段。因為文章的“美”是學生通過多種讀法品味出來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裏一個個句式,一種種規範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1

一、説教材:

《檢閲》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報告了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到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校閲閲兵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校閲閲兵步隊得到了各人的同等喝采。

二、説教學目的:

基於對課本的明白,將本課教學目的定為: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準確讀寫“校閲閲兵、俱樂部、挑選”等詞語。

(2)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3)明白課文內容,感覺兒童隊員對殘疾人博萊克的恭敬和敬服,以及博萊克自負自強的本性品格,領會隊員們優美的心靈。

3、教學重難點:

重點:資助學生明白課文內容,在閲讀中領會人物生理的變革,並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難點:體會關鍵句“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的深層含義。

三、説教學方法:

(1)、情景導入法、引導法、探究法。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

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朗讀體會法。簡化閲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體會隊員們美好的心靈。

(3)角色轉換法。讓學生把自己當做文中人物:博萊克或那些兒童隊員們,體驗人物的心情,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4)讀寫結合法。在閲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強化表達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我將分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將着重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情境回顧,導入質疑

1、播放兒童隊員參加檢閲時的情景的課件,教師配合進行敍説:七月,波蘭首都華沙舉行了隆重的國慶檢閲,在參加檢閲的所有隊伍中,有一羣兒童隊員得到了觀眾的一致稱讚。觀眾是怎樣稱讚的?

2、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課文的兩個關鍵句: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接着讓學生結合自身經驗用誇讚的語氣讀讀這兩句話。

3、學生讀後,教師緊接着提出疑問和讀書要求:這個小夥子是誰?觀眾為什麼會稱讚博萊克很棒呢?請同學們趕快讀課文,找出能表現博萊克很棒的段落。

(二)走進故事,研讀“這個小夥子真棒!”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描寫博萊克參加檢閲時表現的段落,教師出示該段落和相關的圖片,問:這段話中的他是指誰?看看圖,再讀這段話,你們從哪兒看出博萊克很棒?

2、引導學生聯合博萊克自身身材特點逐句逐條理的讀悟,起首接納腳色比擬法:將博萊克與正常兒童比擬,與本身以往到場校閲閲兵的履歷比擬,再開導想象:想象他在平常是怎樣降服困難,對峙訓練步調的。接着舉行腳色轉換:將本身看成博萊克本人,擔當老師訪問校閲閲兵時的心情想法,從中感覺博萊克確實了不得,感覺他的自負自強、大膽自大的本性品格,以次來促進明白“這個小夥子真棒!”這句話。在領會的基礎上,接納了師生互助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的朗讀,朗讀時,老師舉行或肯定或點撥、或鼓勵或提示的評價,以評促讀,讀中感悟。

(三)深入文本,感悟“這些小夥子真棒!”

1、教師小結過渡:博萊克以他的自信自強、勇敢堅強贏得了觀眾們的稱讚,其他的兒童隊員們為什麼得到了觀眾們的稱讚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的2至9自然段,看看兒童隊員們在一起幹什麼。

2、體會隊員討論時為難的心情。

重點抓住第六段,採取角色轉換法,讓學生來充當文中的主人公,老師把檢閲要不要博萊克參加,把他放在哪個位置這個棘手的問題叫給學生們處理。老師做如下引導,來讓學生親身感受矛盾心理:隊員們想到的三個辦法,你願意跟博萊克説哪個?學生如答:都不願意,就追問為什麼都不願意説?如果學生願意説其中某種辦法,就追問他準備怎麼跟他説?在問博萊克:你聽到隊員們這樣説,你心情怎樣?你想了什麼?以次激起矛盾心理,並同時感受孩子們善良心靈,他們關心愛護殘疾人的品質。

3、學習兒童隊長堅定的決定,指導朗讀他的話,體會他的善良與公平對待每個人的品質。

4、指導朗讀隊員們贊同隊長決定的話,感受隊員們心情的變化,體會他們同樣的善良。

5、小結:這次國慶檢閲,不僅檢閲了孩子們整齊的`隊伍,更檢閲了他們美好的心靈。

(朗讀是語文課的靈魂,沒有朗讀的語文課一定不是一堂好課。通過不斷反覆朗讀“這個小夥子真棒!”和“這些小夥子真棒!”這兩句話,並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的基礎上引導朗讀。同時結合其它句子的朗讀,有默讀,指名讀、齊讀等形式多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走出文本,昇華認識。

1、讀完課文,老師這樣延伸:實在,生存中有很多像博萊克這樣的殘疾人,也有很多像這些兒童隊員一樣的人們,接着出示種種殘疾人自強不斷的照片,對學生舉行意志品格的教誨:身殘志不殘,萬事都不難,有一個康健的身材,更要有一顆善良優美的心靈。

2、任選一個內容,寫寫你想説的話。

(1)看着步隊中的博萊克和隊員們,我想對他們説:“……”

(2)波蘭華沙電視台的記者採訪博萊克,面臨鏡頭,他這樣説:“……”

(3)博萊克回抵家裏,他衝動的心情無法清靜下來。他在日誌中這樣寫道:“……“(請替他把日誌寫下來。)

3、交換小練筆,評價修改。

(發掘課文的空缺點,在同等對話的基礎上變更學生的情緒體驗,讓他們去想象思索,從而得到情緒的共鳴。建立情境,讓學生在的真情實感在筆尖流淌,讀寫聯合,在寫中積澱語言,在寫中昇華情緒。)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2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

《恐龍》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

這是一篇知識性漫筆,先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存習性,點明白它的生存年月及其祕密滅盡,表達了作者對恐龍的喜好和對大自然生態的關懷之情。

這篇課文是闡明文,闡明文是闡明事物的文章,其重要的表達方法便是闡明。本文運用多種闡明方法,不但條分縷析地先容了恐龍的相干知識,並且形象生動,光顯可感。因此,教學本篇課文,我會細緻文體特點,引導學生通過比力感知課文闡明事物的方法,造就學生閲讀闡明文的本領。

2、教學目標、重點及難點

本篇課文教3課時,第一課時瞭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及第一自然。第二課時學習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三課時學習第五、六自然段及複述課文。因為我教學的是第二課時,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後練習題,我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2)瞭解恐龍的類型及外形特點。

(3)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等説明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閲讀説明文的能力。

機械的説明事物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運用多種説明方法來説明事物,更讓人覺得描寫生動,形象可感,增強了説明文的藝術感染力,要讓學生體會運用説明方法的好處,並爭取掌握這些方法。因此,我把第三個教學目標定為難點。重點是第二個教學目標。

二、説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採用“教——扶——放”的方法進行教學。

第一步“教”:課文是怎樣形象地寫出恐龍的外形特點的?教學時,我先出示描寫雷龍的一組句子,通過比較,讓學生在讀、説、寫的活動中去充分感悟詞語運用的準確、生動,並體會打比方、作比較的作用。

第二步“扶”:接着我出示描寫樑龍的一個句子。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己體會運用説明方法的作用。

第三步“放”:最後,我讓學生分小組自學描寫其它恐龍及其親戚的句子,讓學生深入體會運用説明方法的作用。

《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我的教法正是體現出了這一理念。

三、説學法指導

三年級學生極少閲讀説明文,對於説明事物的方法不甚瞭解,但他們對恐龍有着極大的興趣,這對學習本文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教師引導好,學生就會很快地感知説明文的表達方法,瞭解恐龍的種類及外形特點。

學生在學習課文中,先通過比較教師出示的描寫雷龍的句子,在學習活動中感悟詞語運用的準確、生動,並體會打比方、作比較等説明方法的作用,瞭解雷龍的外形特點,然後舉一反三,運用瞭解雷龍的學習方法分小組探究其他恐龍及其親戚的外形特點,這就體現出了《課標》的基本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前提測評

我設計了兩道題,第1題是認讀生字詞,第2題是讓學生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設計這兩道題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認讀詞語反饋對上節課知識的掌握信息。二是檢查學生對全篇課文是否有了整體把握,同時為學習本課時的內容做好鋪墊。

(二)學習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讓學生按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①課文一共講了幾種恐龍及其親戚?請用橫線畫出它們的名稱。

②想想這些恐龍及其親戚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取這樣的名。

停止讀後檢查讀書情況,我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恐龍的名稱。

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恐龍的.種類。

2、突出雷龍,啟發探究

①指名朗讀描寫雷龍的句子。

②雷龍的形態特點是什麼?請在句子中找一個詞來回答,並在下面畫波浪線。

③説説對“龐然大物”的理解。

④出示一組句子,讓學生比較。

雷龍是個龐然大物

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

a、讓學生比較讀,説説從哪些地方能看出雷龍是個龐然大物。(根據回答板書)

b、讓學生想象雷龍走動時發出的聲響,具體感受雷龍是龐然大物。

c、反覆朗讀,説説作者用了什麼説明方法,(板書)運用這些説明方法有什麼好處。

3、出示描寫樑龍的句子,進一步引導探究

①説説樑龍的外形特點。

②説説作者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學生回答後,指名上黑板板書。

由於三年級學生理解、歸納能力還不是很強,一下子讓他們把恐龍的外形特點及説明方法寫出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以師生共學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恐龍的外形特點及感知説明方法。

4、用表格導讀其他內容

①把已有的板書畫成表格

②學生分小組探究,完成已發下的表格。

學生填完表格後,指名上黑板填。

(三)指導看圖,鞏固學習所得。

1、揭示話題

插圖上畫了幾隻恐龍?你認識幾種恐龍?怎樣識別它們?

2、學生自己觀察圖畫,對照課文,給圖中的恐龍寫上名稱。

3、指名上黑板給掛圖中的恐龍貼上名稱,並先容其特點。

這個關鍵的計劃意在深化明白,牢固學習所得。同時,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器重課文插圖,並養成細緻視察課文插圖的好風俗,可以大概促使學生掌握圖文聯合學習的要領。

(四)指名朗讀第二至四自然段。

五、説板書計劃

好的板書計劃,能資助學生質疑解難,活潑頭腦,加深對課文的瞭解和明白。我接納錶款式的板書,讓學生對恐龍及其親戚的種類、形狀特點和闡明要領一目明瞭。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3

一、説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國小語文人教版教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1994年,在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為了救自己的兒子,而堅持不懈地挖掘了38個多小時後,成功救出14個小孩的故事。讚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二、説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讀寫、理解新詞。積累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的語句。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3、從課文中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説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2、從課文中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説教法和學法:

實踐自主互動平等對話的生命課堂課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一羣羣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易於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適於學生獨立閲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為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

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應遵循閲讀課文特點,努力創設一種和文本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平等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溢着濃濃的父愛之情,也許,我們並不怎麼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這種平凡、樸實、無私的父愛在我們的生命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你能想象到它會爆發出何等驚人的力量?創造出怎樣的奇蹟嗎?

【設計理念:國小生認知興趣和求知慾望較為強烈,這樣設計抓住了學習興趣點,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次默讀課文,説一説這是一對什麼樣的父與子?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父親可親可敬,兒子可愛的形象。接着,緊緊扣住中心問題:"為什麼説這對父子了不起?"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為父子之情而震撼。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根據《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結合第三學段"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訓練要求設計的。】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用人格砥礪人格的語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温暖、純淨的底色。

(三)品讀精華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學生自由朗讀,在讀中感悟"父親的了不起"首先,學生彙報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接着,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透過人物描寫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讓學生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在詞句品讀中感悟到:父親有着驚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

【設計理念:"讀懂"既包括讀懂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讀懂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瞭解課文的語言特色。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薰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2、創設情境,從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使學生深刻地感悟父親因為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着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3、對比閲讀,比較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為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閲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説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造了偉大的奇蹟!這偉大的愛可歌可泣!

【設計理念: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4、品讀精華感悟"兒子的了不起"

當我們還在感動於父愛的偉大時,課文中,一個七歲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達,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又一次強烈的震憾!這個在地震後的黑暗廢墟下,呆了三十八個小時,卻能保持鎮定的孩子,這個在獲救時,首先想到別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處境下,想了什麼?做了什麼?説了什麼呢?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通過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在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時,運用同樣的方法,採用小組內讀一讀,議一議,寫一寫的方式學習。先聯繫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並茂地讀出來。通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 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四)讀中融情,感悟父子愛的力量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創造性地閲讀,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當學生沉浸在父親不同尋常的愛裏,不禁要問:他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裏?這個教學難點,我想通過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主要設計這樣幾個導語:

1. 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着肉體的傷痛,右間扛着精神的壓力,是什麼力量支持他這樣做。

2. 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倒塌了,悲痛欲絕地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3. 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4. 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依舊是這句話。

5. 這句話讓父親成為一座大山,這句話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句話。

【設計理念:"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閲讀教學的立身之本。"以情帶讀"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體驗、想象、靈性的情,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賞讀"旨在引領學生回讀原文,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學生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地讀課文,帶着自己的情感去體驗作品,與書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親與兒子的"了不起"將通過有"情"朗讀在學生的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課題,昇華情感

這一環節,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讓他們為課文換個題目並説明原因,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中情感的感悟。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説出正確的理由,教師都給與肯定,這一訓練昇華了情感,突破了難點。

【設計理念:讓學生深入閲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説理能力。】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既簡明扼要,又凝聚着強烈的感情,滲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學生的情感,讓整堂課真正成為和諧互動、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