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道德經讀後感

道家老子 閲讀(1.19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1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説“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説人們相互之間各幹各的事彼此之間並無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慾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着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慾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説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討厭的地方但是更接近於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於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於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説,幫助他人保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句話是説把自己當做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己的生命來愛惜,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於發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利益不懈奮鬥,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它通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該保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於一個從面對面交際向全面數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裏做人處事的道理並且沿襲發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使之始終保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道德經讀後感2

《道德經》的大名自是從小就如雷貫耳,但真的把書買來看,還是在看了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之後,在仙劍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俠每施一個法術就念道一句道德經,就覺得好帥好好玩,後來在書店看到就買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這本書,其實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這本道家第一寶典這麼着也應該是一本厚好幾寸,重十來斤的大部頭。拿到手才發現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來一萬字都不到,翻開來看,雖然有譯文,卻還是像天書一般,晦澀難懂。不過雖然一開始不能看懂什麼,讀起來卻有一股抑揚頓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如“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就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總覺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氣。就覺得好像讀完一句就能放出一個法術似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並不多,道德經給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佔有什麼,才能隨時拿起什麼。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於它畫出了什麼,而在於它沒畫出什麼,在於它隱含了什麼,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於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於,再於那存在於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通過自己不斷奮鬥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於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道德經讀後感3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瞭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着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説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鬆、盲目、自願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説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説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迴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説“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説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讀後感4

今天終於達到誦讀道德經100遍,總算擺脱了被債主催債的感覺,一鼓作氣來寫個博吧。

但初讀昭昭,多讀昏昏;讀經日益,感悟日損。被顧老師逼着寫博,倒讓我回憶起讀研時候的趣事。

那時,我們戲劇專業總共3個導師,各帶1~2個研究生,總共也就4人。所以,上課都是直接到老師家上的,有時上課是討論名家名劇的文本,有時候老師放碟片。看碟片當然是很開心的,不料看到興起處,老師遙控器一拿,“咔”就暫停了,“這一段咱們來分析一下!”頓時就懵了。畢竟看碟片的時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戲,需要的是共鳴效果;忽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剖析,轉為邏輯思維,大腦處於空白狀態,不得不快速搜尋大腦每個角落回憶可用的情節並找到可用的理論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點抖抖索索的感覺,不時用眼角餘光看看老師是不是要拿遙控器,也試圖調動一些腦細胞在看劇同時做些分析,但後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暫停的時候,我們4人總是處於茫然狀態,而且看得很不盡興。

讀道德經寫博的難也在此,讀經時,隨着遍數增長,愈發如小和尚唸經般有口無心,按照顧老師的理論是無需用腦,但總結出東西寫博卻少不得要用腦,兩者切換,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強擠一點“牙膏”: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生活狀態是“日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會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東西中,比如“為學”,比如追名逐利。那個階段,我們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事在人為,相信“我能”。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損”的時候,大家又會不約而同地轉向內在,即“求道”。雖然具體的道各式各樣,也許是儒,也許是道,也許是佛,也許是基督,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瑜伽,也許是別的什麼心靈雞湯,也許就是什麼大法。因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是“道”的開始。

道德經讀後感5

在這微信、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會出現網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個性簽名寫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這樣的盛況足以説明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大。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安民方針,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仍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核心點是利終生、福萬民而又淡名利、輕權勢。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違反規律,就是“無為”。老子還説:“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説“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應當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還強調,把握了規律則可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僅停留於空談。

對於企業來説,產品質量是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舉例來説,馬鋼通過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車板個性化需求多、汽車板更新週期短、汽車板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的流水線自動化,對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作為國內主流汽車板供應商,已逐步打開市場,擁有更多的用户羣,贏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產線、冷軋產品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較為完備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為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強化專業培訓,實現設備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轉化,確保設備穩定運行、精益運行,為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質量穩定提供堅強保證。

晝無為、寢難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是空虛而痛苦的。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攻堅克難、創新創效。有職就有責,有責就要擔當。“無為”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法,“無不為”是鞭策我們努力實現目標。

道德經讀後感6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迴盪在校園裏。自從學校開展“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裏每天都飄蕩着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着《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於是每天清晨,伴着鳥兒的歌聲,迎着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台上,一邊享受着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7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藴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説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為而治。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説: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説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説“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説: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絃,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讀後感8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慾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温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慾,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係。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鬥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淨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温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衞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着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着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着墳墓。

道德經讀後感9

上學期,我們接觸到了國學這一門課程。每個年級的國學課本不同,我們五年級,學的是老子的《道德經》。

一開始,我一點兒也不理解,老子講的道家學。老子説,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卻是推動世間萬物進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説,那這個道就是無形的嘍,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無形的,它哪來那麼大的能量去推動萬物進化、變化?我認為,世間萬物的變化,是自然形成的,怎麼倒成了這個無影無形的道所致?老子還説,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帶着道,可我做事情時怎麼看都只看到周圍的灰塵,哪裏有道,道在哪裏?我十分迷惑。不過我的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講的話,我們怎麼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時,連那些專門研究國學的老師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藴含的道理。我想:雖然,老子説的大概念、大設想、大道我們不能很快明白,但他從“大道”裏説出來的生活小道理卻能讓我們豁然開朗,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説:“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句就讓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稱讚老子觀察身邊細小事物的能力。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之所以能給人帶來方便,其實是無形的空虛之處發揮了作用。沒錯,你看:一個杯子,水倒進去是杯子裏的空虛之處容納了它,而不是實的那一部分容納它。同樣的道理,一個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間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現在,我們想象,空虛之中含了道,那麼,是不是就是道在無形之中幫助了我們?哈!對,就是這樣,這樣一來,老子的話是説得過去的。

經過註釋的指點,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領悟了這麼一點點,但這卻讓我很有成就感。想到這《道德經》裏還有多少的祕密等着我去發現,不禁讓我悠然神往。我想我愛上了《道德經》,愛上了國學,愛上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經讀後感10

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誌,關於道德問題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道德問題的一點感悟。

道德與本性

關於道德與本性,先秦時代就有三種不同的論斷: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惡論。探究這三種觀點的不同主要是在於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三種觀點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以為論本性無分善惡,同情、憐憫、嫉妒、殘暴等等都包含於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導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卻很難。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個導向善的助力,這個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與教育

原始氏族社會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識?這個問題是複雜的,氏族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而原始社會是以羣居為生存形態。氏族社會的首領是德律的一種權威,原始人無鑑別的能力,有一種羣體從眾的心理,這正是道德的一種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的接受會使人在道德權威的陰影下形成一種固守舊俗的狀態。

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對道德的重視程度越高,對道德的認識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會越多,從而產生與時俱進的新道德。

道德的內在精神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對於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風俗、習慣或是外在因素作為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不確切的。雖然道德的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道德內在的原理與精神是確定的,即道德要適應時代環境,道德要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利。

情緒是推動個人道德發展的動力。孔子曾説過:“克己復禮”,克己實則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節制,但這種節制並不等於完全的壓抑與消滅情緒,而是要把壞情緒轉化為好的情緒。

情緒也分為個人情緒與社會情緒,在羣體壓力下個人情緒可能會受到社會情緒的影響,如果完全放棄個人情緒而遵從社會情緒,那麼社會就不會發展。正如杜威説的:“文明進化的歷史是特立獨行之英雄的歷史。”

過度的私心和慾望是道德發展的阻力。

每個人都有私心和慾望,過度的自私和欲求會破壞道德的發展,但適當的私心與慾望是道德發展的動力。比如你現在幫助一個人,表面上是出於你對她的同情,其實潛意識裏你是有私心的,如果當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希望受自己幫助的人也會給予同樣幫助,這是一種互助的私心。

道德經讀後感11

看到新華網發的這尊老子金像,我激動萬分!因為我從三歲起就背誦《老子道德經》了。如今我對這本書還是情有獨鍾、愛不釋手。

我一個小小的女孩兒,為什麼喜歡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呢?因為背經誦典,就可以“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還因為“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峯”。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兩千五百年前,他寫下了道德經。這本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無論是什麼人,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受益。連魯迅和愛因斯坦都喜歡道德經呢!這本書裏有許多經典名句,經常縈繞在我的耳邊,激勵我不斷前進。

記得我剛上國小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我一看卷子,高興得幾乎跳起來!哈哈!太簡單了,我準能得一百分!於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檢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還暗暗地嘲笑同學像蝸牛一樣慢。第二天老師説:“大家考得很好,劉愷溪100分……”我伸着長長的脖子,瞪着圓溜溜的大眼睛,着急地盼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兒,嚇得目瞪口呆!我蒙了!這時,我感到老子爺爺貼着我的耳朵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頓時明白了:要從頭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

從那以後,我刻苦地學好每一門功課,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來,我取得了累累碩果:我年年都被評為校、區三好學生,在學校、區、市和全國共得了四十多個獎項和證書,其中有作文全國一等和二等獎,英語青島市金獎,DV市一等獎,鋼琴市銀獎並考出了八級……我打心眼兒裏感謝老子爺爺!感謝《老子道德經》!是他老人家領着我,是道德經撫育着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變得知書達理,心胸開闊,聰慧堅強!

我多麼想天天拉着老子爺爺的手,騎着青牛,背誦着他的經典著作,和億萬個“國學熱”們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輝的頂點……

道德經讀後感12

道德經並非是一部講為人處世等禮節之書,而是哲學角度的人生教誨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孝等方面行為準則可以説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有益處的對人的一種規範,理應是在現實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對往昔以追憶,可以説是有前車之鑑,是對西周時期的統治思想的一種發展,一種延續。反觀老子,其主要是從大千世界中去尋找、去體會,進而來對人生進行一些教誨。相對於儒家來説是把自然之利與世間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來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觀點沉重而肅穆,莊嚴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當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觀點析之,縱使自覺客觀亦不能處當事人之境會之,今之窠臼仍將作用之。道,似一種規律,然亦非也。以心靈會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萬般規則,我們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產生的“有”,是一種載體,或亦即是規律,(規律非道),天、地、人皆歸其道,匯入總道,“四域”是道的載體,人亦是各道載體的產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辯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為合於道?拙見見之曰“旁觀,反見之”。道德一經,以道開始,有無相交,陰陽相合,盈虛之理,謂之辯證。以旁觀者的心態來看自己行為之結果,先覺之!以水類比,即可見準繩。“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是自省,即是辯證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書內容之先後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經;一曰:德道經。德乃道之中樞,是得“道”之徵兆。故可產生兩種疑問:是否德先盈而後得道?亦或是先體道而後知德?盲目尋求道,則會時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會陷入不同偽道。,此乎難!個人有個道,孰樂恭他而棄己?何為正道,亦會紛爭不斷?此又違背“絕聖棄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處也。

然,不論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鑑之處,恐日後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道德經讀後感13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瞭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認為“無為”包含着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説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鬆、盲目、自願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説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説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迴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説“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説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讀後感14

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藴藏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

道德經的薰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後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裏素讀打卡羣裏,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週三的家長志願者統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為”,我覺得無為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麼用在我們為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為”不是讓我們什麼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為的,“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説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才能有所收穫,如果像蜻蜓點水,這裏一下,那裏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穫!就像現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着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説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説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穫,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聖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度,用無為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於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着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