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春秋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閱讀(2.05W)

歷史就是過去出現過、發生過的人和事,具有時間久遠、不可重現的特點。故事是歷史傳承的主要途徑,故事取材於歷史,而將歷史故事運用於中學教學中又具有其獨特的真實性、趣味性、針對性和教育性特點。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秋歷史故事,希望能夠幫到你!

春秋歷史故事

春秋歷史故事篇一:三家分晉的故事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裏。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後來他們採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爲地主階級。有的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一向稱爲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那個時候,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爲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智伯瑤,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

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衆,就帶着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着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築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裏去了。

春秋歷史故事篇二:越王劍

春秋時期,吳國先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負辱在吳,臥薪嚐膽,終於取得了吳王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勾踐牢記教訓,一面繼續討好吳王,貢奉古木修築姑蘇臺,選送絕代佳人西施給吳王,巧施美人計;一方面富國強兵,暗自鑄造精良兵器。勾踐爲使自己有一把蓋世無雙的寶劍,特意挑選了當時最好的工匠鄭勤來爲他鑄造。鄭勤和他的兒子鄭剛凝聚平生心血,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時間,終於鍛鑄出一對雌雄劍。那天深夜,鄭勤按照越王的吩咐,刻好“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後,便對他兒子說:“我明日早朝,將雌劍獻給越王,此去必然凶多吉少,性命難保,或許連你也要受到株連,你趕快帶着這把雄劍,連夜投奔楚國去吧。”說完父子倆抱頭痛哭,灑淚而別。

翌日早期,越王勾踐傳鄭勤獻劍。鄭勤遞上劍,越王將劍拔出劍鞘,只見光芒四射,耀眼奪目,越王頓時喜形於色,衆大臣也讚不絕口。勾踐爲了炫耀一番,手執寶劍,對着十八般兵器,初試鋒芒,果然削鐵如泥,鋒利無比,越王得意之餘,心想:鄭勤若再造出如此好劍,我勾踐豈能稱雄於世?想到此,他陡然聲色俱厲,命武士將鄭勤推出午門斬了,並通緝全國捉拿鄭剛。鄭剛聽說父親被越王殺害,悲痛欲絕,又見到處有通緝自己的告示,感到身佩寶劍易於暴露,只好將寶劍埋藏在雁蕩山中,並喬裝打扮成一漁女,日夜兼程逃出越國,隻身投奔楚國去了。

鄭剛來到楚國後,把從小隨父親學到的冶煉手藝,精心傳授給楚人。很快使楚國的冶煉業得到發展和提高,與越齊名不相上下。鄭剛從而爲楚王所賞識,被封爲冶煉吏。這時,楚國進一步廣徵役卒,大造精良兵器,一時國威大振。之後,楚王親率數十萬大軍去討伐越國。楚軍英勇善戰,只殺得越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很快就攻破越都,直逼王宮。越王見大勢已去,只好用那把雌劍自刎而死。恰巧楚王一步走來,連忙從地上揀起了越王劍。楚王久聞此劍蓋世無雙,真是夢寐以求,本想留作自用,但又覺得它已不是吉利之物,便靈機一動,把它賞給了一位立了戰功的武官。後來,這位武官病亡,越王劍就成了他的殉葬品。再說鄭剛定居楚國後,雖然被楚王封爲冶煉吏,但他怕再引起殺身之禍,一直到死,都沒敢透露自己的身世,更閉口不談鑄造雌雄劍之事。所以,那柄被埋藏在雁蕩山中的雄劍,一直下落不明。現在,那把刻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雌劍,終被人們從江陵的一座楚墓中發掘出來,成爲舉世聞名的珍貴文物。

春秋歷史故事篇三:藺相如澠池挫秦

秦國沒有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一直懷恨在心。不久,秦國去侵略趙國,奪走了石城。第二年,又去打趙國,殺死了兩萬人。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到西河之南的澠池會盟。趙王不敢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都認爲,如果不去,只會顯得趙國勢弱,國君膽怯,反倒讓秦國看不起。趙王只好硬着頭皮,叫藺相如陪他前往。

廉頗帶着大隊兵馬送趙王來到國境線上。拜別時,廉頗對趙王說:“國君,這回您上秦國去,來回路程加上會期,至多不會超過30天。如果過了30天,您還不回來,請答應把太子立爲國王,好讓秦國死了心,不能要挾大王。”

趙王點頭說:“好,太子和國事就託付給大將軍了。”

到了約會的那天,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見。在宴會上,秦王喝了幾杯酒後,乘着酒興說:“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用瑟彈一曲吧。”

趙王不敢推辭,紅着臉彈了一曲。秦王斜着眼睛對旁邊的史官微微一點頭,史官會意,就上前把這事記了下來,還唸了一遍:“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會盟,趙王爲秦王彈瑟。”

藺相如知道這是秦王有意侮辱趙王,把他當做臣下看待,還要把這種恥辱記在史冊上,讓趙國丟盡了臉。他想了想,拿了一個瓦盆,上前跪在秦王跟前,說:“趙王也聽說秦王挺能演奏貴國的音樂,現在我爲大王捧上一隻瓦盆,請大王演奏一段吧。”

秦王一聽,可生氣啦!高昂着頭,理也不理藺相如。藺相如站起來,厲聲說:“秦國雖然強大,但是,在這不到五步的地方,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的身上去!”

秦王見藺相如高舉着瓦盆,如果真的砸下來,自己的腦袋可能不會完整了。

兩邊的侍衛這時一個個嚇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秦王不想吃眼前虧,只好用筷子輕輕地敲了一下瓦盆。藺相如這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事記下來:“某年某月,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盟,秦王爲趙王敲瓦盆。”

秦國的羣臣挺不服氣,叫道:“請趙國用十五座城,作爲對秦王的獻禮!”

藺相如毫不示弱,也叫道:“請秦國割讓都城咸陽,表示對趙王的敬意!”

這時,秦王得到密報,說趙國的大軍駐紮在臨近的地方,於是不敢輕舉妄動,就喝住手下,又請藺相如坐下。氣氛緩和下來後,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