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晉朝歷史名人範例

歷史故事 閱讀(2.42W)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學習歷史能夠讓人瞭解世界的發展變化,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國中階段的學習尤爲重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晉朝歷史名人,希望能夠幫到你!

晉朝歷史名人範例

晉朝歷史名人篇一:山水詩鼻祖謝靈運

古代詩歌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既有邊塞詩、田園詩,也有懷古詩、山水詩等,這些詩篇各有各的美,接下來我們就來品品山水詩的美。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雖然詩中不一定純寫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輔助內容,但是呈現耳目所及的山水狀貌聲色之美,則必須爲詩人創作的主要目的。由謝靈運開創,脫胎於玄言詩。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詩成爲獨立的審美對象。他的創作,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爲獨立的審美對象,爲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啓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誌着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誌着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東晉出現大量的山水詩,主要是紛亂的國情使然。東遷的文士幾乎都有“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慨嘆,加上受政治暴力和軍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來愈沉重。從清麗無比的江南山水風物中尋求撫慰和解脫,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於是流連山水,寫作山水詩便相因成習,以致蔚然成風。另外,在新的哲學思潮如玄學的衝擊下,漢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趨軟弱鬆弛,於是出現“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爲化”(阮籍)之類的主張。“自然”指宇宙自然規律,巋然不動的山和變動不居的水,則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規律,也就成了師法的對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範水而已。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再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有啓迪智慧、拓展襟懷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還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是執簡馭繁、化難爲易的範例。遠水不可視之以目,卻能表達得如此氣勢壯闊。爲雨幕所籠罩的山色朦朦朧朧,無法分辨,詩人用“有無中”三字予以示現,精當無比,顯示出非凡的觀察、體驗和表達的功力。”

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徵。所謂“詩中有畫”,就是用畫筆把山水風物中精深微妙的蘊涵點染出來,使讀者獲得直接的審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把登高的“怡悅”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其中有詩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隱者張五的怡悅之情,還有闊遠的視野以及閃爍於其間的種種景物。它的突出特點就是表現在一個“遠”字上,用遠景烘托遠意。“遠意”沒有明說,只是影影綽綽地表“心隨雁飛滅”的描摹上。勾畫遠景的筆墨也不多,卻很有層次,顯示出和諧的韻律與虛靜闊遠的美,像“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清新淡遠,與隱者(包括詩人自身)恬淡高遠的情趣相表裏,幾乎達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晉朝歷史名人篇二:賈后亂政

晉書》雲“妒忌多權詐”“妃性酷虐,嘗手殺數人”究竟是誰被稱“酷虐”呢?此人便是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晉朝歷史上著名的賈后亂政便是出自她之手。

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外戚楊駿託孤輔政,出汝南王鎮守許昌。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乾政。當時楊駿執政,與賈后對立,楊駿爲了鞏固自身勢力,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使宗室諸王與某些大臣不滿。291年賈后藉由楚王司馬瑋除去楊駿及其勢力,任命汝南王亮與衛瓘掌政。不久賈后利用楚王瑋與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衛瓘,再以僞詔殺楚王瑋,任命張華、裴頠及賈模等人掌政。

至此賈后奪權成功。所幸張華等人同心協力,盡忠職守,政局得以穩固。此時關中羌氐叛,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郝度元以齊萬年爲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叛變。299年齊萬年之亂平定。江統和郭欽都曾建議將胡族強制遷離,他所著《徙戎論》提出更完整的主張,晉室施行了優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代替過去的強制遷徙,但是沒有對有野心的分裂貴族採取遷徙和防範措施。

由於太子司馬遹非賈后親生,賈后意圖廢除。320xx年太子被賈后污篾謀反,被廢。趙王司馬倫採孫秀計,挑撥賈后殺掉太子。而後趙王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爲由發兵去除賈后及其黨羽,趙王司馬倫在誅殺賈后黨羽和張華等人後自領相國位,獨攬大權,不久即以金屑酒毒殺賈南風,賈南風死時只有四十五歲。

晉朝歷史名人篇三:晉惠帝司馬衷

晉惠帝是歷史上有名的“傻子皇帝”。他的智力本來就有缺陷,卻做了皇帝。即位之後,他便淪爲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操持國政的工具。“八王之亂”爆發之後,他更是成爲諸王搶奪的傀儡,備受欺凌。他的一生無疑是悲劇性的,也將西晉歷史帶入了悲劇性的一章。

千古着名“傻”皇帝

中國古代帝王中稱得上“開明聖君”的屈指可數,大部分君王平庸無爲,此外還有殘暴的、懦弱的、貪圖美色的、癡迷煉丹的、工於詩詞書畫的、善做木匠手工的……在這些帝王中,有一位天生智商低下的“傻皇帝”,他就是西晉的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衷,字正度,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個兒子,在位十七年。司馬衷天生智力低下,根本無法勝任一國之君的位置。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剛剛建立的國家迅速衰落,賈后干政,朝政混亂,各諸侯王並起爭權,爆發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不堪國事的晉惠帝在動亂中被當做傀儡一般反覆挾持利用,甚至還一度被廢。最終,他在“八王之亂”平定之年突然死亡(一說是被毒殺),結束了荒唐難堪的一生。

十年之後,西晉就被趁亂而來的匈奴人攻滅。從此,中國北方進入了長達三百年的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代。

對於司馬衷這個名字,人們可能不是很熟悉,但他的兩個着名笑話卻是家喻戶曉。一次惠帝在華林園遊玩,聽到園中池塘內蛙聲響成一片,他湊上前去,傻兮兮地向身旁的隨從們問道:“這些呱呱亂叫的東西,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還有一次,時值天下大亂,百姓鬧饑荒,餓殍遍地,朝中大臣向晉惠帝奏報此事,誰知晉惠帝竟問道:“他們沒有飯吃,爲什麼不吃肉粥呢?”滿朝文武聽後錯愕無言。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又哪裏來的肉粥呢?晉惠帝愚笨的程度由此便可想而知了。

傳位“傻太子”之謎

一位智力如此低下的人,怎麼能讓他去做皇帝呢?這就要從司馬衷的父親——晉朝開國之君晉武帝司馬炎說起了。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兒子,經過了爺爺和父親兩代人的積澱和準備,司馬炎終於在公元265年逼曹魏皇帝退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晉朝建立後,於公元280年滅了東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又一次統一了中國。社會初定之後,司馬炎開始怠於理政,沉溺於女色之中。據記載,司馬炎的後宮有萬人的規模,而他的兒子就有二十六位之多。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軌早夭,次子司馬衷是楊皇后的兒子,當時楊皇后又正得寵信,所以司馬衷被立爲太子可謂名正言順。

司馬炎不是不知道太子在智商方面的缺陷,他也曾多次表達過對太子繼位的憂慮,甚至產生過另立太子的想法。然而由於皇后的阻撓和佞臣的諂媚,司馬炎一直猶豫不決。一次,他決定考一考這位愚笨的太子,就找來一些國家公文,送到東宮讓太子決斷。以太子的智商,當然是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的。這時,精明的太子妃賈南風靈機一動,想出讓別人代太子作答的主意,並讓代筆的人多引經據典,以顯得太子有學識。一旁的給事官張泓連忙勸阻道:“太子沒有學識,這是陛下早就知道的(你引經據典反倒會露餡兒),如今應當就事論事作答,不可引書。”賈南風一聽有理,就讓張泓寫了一份粗淺的答案,讓太子謄抄一遍,交給了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看後非常高興,對朝臣們說:“誰說太子愚鈍,你們看,他平時不怎麼唸書,處理政事不是一樣四平八穩?”司馬炎也從此安下心來。

其實,武帝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承認太子愚鈍,是因爲他不想把皇位拱手讓給自己的弟弟司馬攸。

司馬攸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親弟弟,爲人溫和公允,禮賢下士,深受父親司馬昭的寵愛,幾次想立他爲太子。但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影響深遠,有所謂“立長不立賢”的說法,司馬攸不是長子,名分上說不過去,因此司馬昭最後還是立司馬炎爲太子,就是後來的晉武帝。到了武帝晚年,朝廷內外都想讓武帝將皇位傳給弟弟司馬攸。

當年爲了與弟弟爭奪皇位,武帝承受了無盡的憂惶和驚嚇,現在當然不肯將帝位白白送給這個平生潛在的最大對手,寧願將江山託付給自己有些癡呆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