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宋端宗趙昰的故事

歷史故事 閱讀(7.48K)

宋端宗趙昰[shì](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2年,得年9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爲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宋端宗趙昰的故事

個人簡介

趙昰[shì](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宋端宗,也稱宋帝昰,是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共在位2年,卒年9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爲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宋恭帝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相繼被俘。趙昰在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國舅楊亮節、謝太皇太后的侄兒(宋理宗的駙馬都尉,應該是趙昰的姑丈)楊鎮、趙氏皇族人員秀王趙與檡等的陪同下,由謝道清祕密派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並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父子帶自募之義軍和殿前禁軍護衛,出逃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婺州得陸秀夫帶一部分大臣和朝庭機構來投,但立足不穩,又由江萬載父子及江氏“三古”家族帶兵保護出逃到溫州,由陸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得陳宜中,匯合帶兵到此的張世傑等,一起保護趙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達福州,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爲平山閣(當時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佔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爲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江萬載、文天祥、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當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迴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泰山宮現存完好)。

趙昰登基前被封爲“天下兵馬都元帥”。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雖然朝臣江萬載、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只能由大將江萬載、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存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爲紀念宋端宗而建。在保護趙氏皇族和南宋小朝庭的過程中,以江萬載爲首江氏“三古”家族子孫前赴後繼,對趙氏皇族及南宋小朝庭始中不離不棄,令楊太后母子非常感動。楊太后體恤江氏“三古”家族的女眷和未成年子孫都隨江萬載胞兄江萬里投止水池殉國的苦況,爲保忠良不絕,挑選大臣之女和賢淑宮女配嫁給江氏“三古”家族的子孫,並將自己的女兒、趙昰之姊趙氏公主配嫁給江萬載的侄孫江日新(江萬里幼子江鏜之子,江日新的名字據說也是爲紀念宋末三帝趙顯、趙昰、趙昺在後來才改成帶日字的)。江日新在崖山之戰後攜趙氏公主並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廣東四會,相依爲命,在當地留下很多傳說。四會縣城附近之山因葬趙氏公主而改名鳳崗,崗上公主墳和駙馬墳遺蹟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存,後毀於建廠和修路。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爲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江萬載父子帶兵奮力擊退劉深,扶趙昰上船避入廣州灣對開海面,不幸又突然遇上臺風,將年幼體弱的宋端宗捲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萬載撲入狂風巨浪中奮力將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萬載自己卻不幸被海浪捲走沒了蹤跡;眼看三年來一直貼身保護自己的最親近大臣被海浪吞沒,宋端宗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不到一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據宋王臺公園《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記載,昰、昺二帝南逃期間,“有金夫人墓,相傳爲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後來在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1],“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軼事

端宗即位時,年僅8歲,朝臣江萬載、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他只得由大將江萬載、張世傑護衛着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左丞相陳宜中對大局絕望,遠走占城(今越南境內)。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3月,端宗爲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灣,一天夜間,不幸遇上臺風將端宗吹入海中,後被江萬載救起,已經喝了一肚子的水,而且就此起病,嚇得好幾天都講不出話來。因元軍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岡州(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經此顛簸,又驚病交加,於4月病死。

端宗死後,朝臣江萬載、陸秀夫等人擁趙昺爲衛王。趙昺公元1272年出生,公元1278年登基,公元1279年去位。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衛王趙昺時年8歲。在位1年,是爲宋朝最後一位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