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元朝

歷史故事 閱讀(1.94W)

關於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元朝故事有哪些呢?歷史作爲一門古老的學科,在現代歷史教學中,需要年輕的教學方式,而一直作爲傳授歷史知識的重要載體之一的歷史故事,在歷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便承擔着傳播年輕教學方式的使命。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元朝,希望能夠幫到你!

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元朝

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元朝篇一:元睿宗拖雷死亡之謎

元睿宗拖雷(1193年—1232年),成吉思汗正妻孛兒臺之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生元憲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1231年11月,蒙古軍假道南宋境,沿漢水而下,1232年初與金軍在均州(今河南禹縣)遭遇,三峯山役畢,拖雷與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窩闊臺軍會合。同年北返,死於途中,年四十一歲。

拖雷在成吉思汗及窩闊臺時期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當時人認爲“拖雷之功,著在社稷”。但這樣一位戰功卓著,在蒙古汗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41歲時突然“英年早逝”,其死因究竟何在呢?《元史·睿宗傳》記載說:1332年“五月,太宗不豫。六月,疾甚。拖雷禱於天地,請以身代之,又取巫覡祓除滌疾之水飲焉。居數日,太宗疾愈,拖雷從之北還,至阿剌合的思之地,遇疾而薨,壽四十有(一)”。《元史·太宗紀》記載:“九月,拖雷薨。”它說明拖雷之死距離他飲“聖水”的時間相隔已經3個月,導致拖雷死亡的“疾病”是否與那杯“聖水”有關,也不得而知。《史集》的記載與《元史》大同小異,只是比《元史》詳細得多,並比較清楚地說明了拖雷之死與那杯“洗病的水”有直接關係,因爲正是在拖雷喝了那杯水才“過了幾天,他就得病去世了”。而當拖雷的遺孀多次講到拖雷是“爲了合罕而去世”時,並沒有遭到任何人反駁,包括窩闊臺大汗也感到欠了拖雷夫婦的情。從《蒙古祕史》第272節記載來看,讓拖雷喝下“詛咒的水”是巫師們有意安排的,又是窩闊臺大汗直接批准的,在這種情況下拖雷不得不喝;而喝過這杯“詛咒的水”後只過了片刻,拖雷便去世了,說明這杯“詛咒的水”是一碗置人於死地的毒水。

但以上論述仍然屬於推論,拖雷的死因究竟何在呢?國內外史學界有幾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說拖雷忠君愛兄,是真心實意地代兄領罪而亡,在《元史》、《史集》和《蒙古祕史》的作者眼裏,拖雷生前死後都是一個值得效法的英雄,並沒有對其死因提出疑問。

另一說法認爲,窩闊臺和拖雷都是愚昧的,他們實際上是被那幾個薩滿巫師愚弄和陷害了,那杯治療疾病的巫水正是一杯毒酒,但當時窩闊臺、拖雷都被矇在鼓裏。

第三種說法是窩闊臺是知情者和主使者,他“害怕拖雷的威望和勢力繼續增高,構成對自己的威脅而設此騙局將拖雷害死”。

總之,史料中記載了元睿宗拖雷死亡有多種因素,究竟哪種說法合乎情理、實際,還有待考究。

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元朝篇二:地震幫成吉思汗滅了西夏

公元1038年至1220xx年間,在中國的西北部,有一個與宋、遼(金)三足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封建王朝,史稱“西夏”,都城爲興慶府(今爲寧夏銀川市),其統治範圍大致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裏,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西夏王朝存在了189年,共有十主,即:元昊、諒祚、秉常、乾順、仁孝、純、安全、遵頊、德旺和末主,期間經歷了重武尚勇、安民求和、崇文虔佛、國道中落、族滅國亡的曲折過程,最終滅亡於成吉思汗之手。鮮爲人知的是,地震幫了成吉思汗的忙,使西夏很悲催。

13世紀初,蒙古部乞顏酋長鐵木真(也就是後來的成吉思汗),以傑出的軍事才能,擊敗了西起阿爾泰山東至興安嶺,南起陰山北麓,北至貝加爾湖的漠北草原各遊牧部落,於1220xx年創建了蒙古汗國,結束了漠北數百年的分裂歷史。

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蒙古漠北地區無法獲得生活亟需的農產品及其他更多的物資,爲了滿足經濟上的需要,代表草原遊牧貴族利益的成吉思汗,向四鄰地區發動了一系列掠奪戰爭。最初,成吉思汗的主要目標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目的是反抗、擺脫金國的統治。但是,作爲戰略家的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未敢輕動”,審時度勢,沒有首先把矛頭指向當時尚能擊敗南宋的金國,而是選擇了在遼、北宋及金、南宋兩大勢力鬥爭夾縫中求生存的西夏爲突破口。

成吉思汗曾6次攻打西夏,從第一次進攻西夏的1220xx年算起,到1220xx年蒙古軍第六次出征徹底征服了西夏,前後經歷20xx年,時間延續如此之久,並非蒙古軍無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間,他征服和統一了境外諸部落,無暇顧及西夏之事,更無全力進攻西夏的可能。另一方面,西夏始終不甘心臣服於蒙古汗國,每當蒙古軍出兵攻打時,在力不能支的情況下,則無奈求和歸降,一旦勢力有所恢復,形勢對自己有利和有機可乘時,就“禮意漸疏,消極納貢”,“陰結外援,蓄異圖”。在20xx年的戰爭中,西夏毀約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於西夏的僞降,使情況更加複雜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軍遠征歐、亞的廣大地區,無法儘早地解決西夏問題,這就是成吉思汗徵滅西夏的戰爭爲何用時較長的根本原因。

1220xx年,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第一次向夏國發動進攻。這年三月,鐵木真藉口西夏收納了蒙古逃人亦刺哈桑昆,率兵攻入河西,破西夏力吉里寨。並縱兵至瓜、沙諸州進行擄掠。四月,蒙古軍在退兵時經過落思城,又大掠人口、牲畜而去。昏庸的夏桓宗純佑對蒙古軍的突然進攻束手無策,只得任其蹂躪。待蒙古大軍撤退後,純佑慶幸危機已過,於是下令大赦。修復經過戰爭被毀壞的城堡,改都城興慶府爲中興府,表示夏國經過大難之後,必將中興。同年十一月,純佑聽到蒙古軍進攻金國,與金將河東監軍完顏天驥相持不下,即領兵也進入金境,行數日一無所獲,後得報金兵被蒙古軍擊敗,遂遣兵救援,知力不勝撤兵而還。

天慶十三年(1220xx年)正月二十日,長久以來圖謀篡位的鎮夷郡王安全與純佑的生母羅太后合謀,發動宮廷政變,廢黜了純佑,安全自立爲帝,改元應天元年。三月,純佑暴卒於宮中,死因不明,終年30 歲。

爲掃除征討西夏障礙,使西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進攻西夏之前,成吉思汗已將西夏鄰邦盟友——乃蠻部、蔑乞兒部、烏梁海部各個擊破。同時在此次征討西夏時成吉思汗還特別注重研究攻城中的心理戰法。在萬事俱備、志在必得的情況下,1220xx年8月,成吉思汗再次進兵西夏,攻克兀剌海城,兀剌海城就是今天的烏拉特中旗新忽熱古城,這是成吉思汗從漠北南下、6次征伐西夏時第一個攻克的城池。新忽熱古城北依陰山、南控河套平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更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次征討,蒙古兵在西夏境內擄掠數月,最後因作戰線過長導致糧草不濟而退兵。

1220xx年3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再攻西夏。在賀蘭山中段的克夷門遭到西夏軍重創,蒙古軍傷亡慘重。相持兩個月以後,蒙古大軍還是包圍了中興府。西夏國主親自上城督戰,守城將士拼死防禦。兩個月後,蒙軍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漲之機,引水淹城。中興府被圍困達一月之久,城中居民淹死者無數。後來,城牆坍塌,決堤的河水四溢,蒙古軍隊也受到洪水的淹溺,在萬般無奈之時,借夏主納女求和之機,順水推舟,同意退兵議和。

1220xx年12月與1220xx年9月,成吉思汗又分別兩次調集兵力征伐西夏,西夏兩位圜主遵頊、德旺雖調兵遣將拼死抵抗,皆因軍事實力過於懸殊而屢戰屢敗,以請降遣人質作爲條件,換取蒙古軍退兵。此間,西夏軍隊廣大將士誓死保衛自己的疆土,打過不少勝仗,給蒙軍以沉重打擊,一度極大地鼓舞了西夏軍民的鬥志。但是,就蒙夏之間整個戰局而言,還是以西夏王國盡失西域的河、瓜、甘、肅、涼諸州而告終。

公元1220xx年2月,成吉思汗又藉口西夏遲遲不納人質,以65歲高齡統兵十萬第六次攻打西夏。雖然西夏的各處守將忠心竭力,守城禦敵,但最終抵擋不住蒙佔鐵騎,被—一攻破。同年11月,成吉思汗大軍直撲中興府的北方重鎮靈州城。守城的將領是西夏名將嵬名令公,他在靈州城西黃河沿岸層層設防。然而天助成吉思汗,幹裏黃河,朔風成冰,蒙古鐵騎衝過黃河殺將前來。嵬名令公率軍迎戰,西夏將士倒下一批,又衝上一批,以死相拼。終於阻住了蒙古軍如潮的攻勢,蒙古軍開始撥馬往回逃了。成吉思汗見了逃兵,不禁大怒,揮刀砍死幾個逃兵,重整旗鼓,再次猛攻,這才殲滅了西夏守軍。這場戰爭非常慘烈,是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所遇到的最頑強的抵抗。因而激怒了成吉思汗,他發誓要蕩平西夏,於是就揮師包圍了中興府,同時派軍隊把外地的西夏守軍各個擊破。並於12月命令蒙古軍隊攻克鹽州(西魏置,治所於五原,即今陝西定邊,後入西夏,蒙古廢之),派兵四處燒殺搶掠,西夏民衆“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

1220xx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力繼續圍攻中興府,自己帶領大部分軍隊渡黃河進攻積石州,以徹底卡斷夏軍後路。夏軍日夜在都城堅守、抵抗。多次打退蒙軍的進攻。5月,成吉思汗回師隆德,因天氣炎熱,在六盤山避暑休整,派人前往中興府諭降。

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元朝篇三:明太祖十五個不徵之國

“不徵之國”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貢體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對明代外交定下基調:一要奉行和睦,二則厲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華夏天朝傳統的“懷柔遠人”之道的延續,也是對蒙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對外擴張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佈將朝鮮、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爲“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這15個“不徵之國”的宣佈,標誌着明朝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也象徵明朝政府承認了上述國家的主權獨立。在此後給各國的詔諭中,明朝也一再表明“共享太平之福”的立場。

附:

這十五個不徵之國裏,日本排在第二位。據說是看見元蒙兩次遠征日本而遭遇頑強抵抗,最後反致失敗,太祖感其剛烈於是定其爲不徵之國。

但是,因爲日本涉嫌捲入胡惟庸謀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並且在《祖訓》中指出日本“雖朝實詐”,但他卻依然沒有討伐日本的意思,只是“決意絕之”。朱元璋的這種處理方式固然有受到忽必烈兩次征討日本均告慘敗的教訓影響,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於洪武四年頒佈的詔書中說的極其詳盡明白。該詔書稱:

“海外蠻夷之國,有爲患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爲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爲後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爲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爲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不徵”其實是受保守的思想所局狹的,日本的狡猾也躍然紙上。

又:據說地球上有三個國度的人最勤勞,分別是:德國、日本及中國。

日本出過豐臣秀吉,也出過足利義滿;有東條英機,也有大平正芳。

極善與極惡並存,這個中國曾經不屑一顧的蕞而小國,中國人嘴裏的倭寇、倭奴,欺負起主人來卻最爲兇狠。

如今,有日本在臥榻之側,就是睡覺,我們也睜着一隻眼睛。與日本爲鄰,究竟是幸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