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中國明朝的歷史

歷史故事 閱讀(1.43W)

關於中國明朝的歷史有哪些呢?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經驗與教訓,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歷史,因此,學習歷史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明朝的歷史,希望能夠幫到你!

中國明朝的歷史

中國明朝的歷史篇一:明朝海選皇后不爲人知的內幕

在大明王朝,誰想貴爲皇后,就得像今天好多電視臺舉辦的選秀一樣,層層篩選,一路PK,要順利經過八個關口,纔有資格母儀天下。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汲取歷朝後宮亂政的教訓,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爲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爲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爲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當然,這不過是一個良好的願望罷了。但明代選後妃的制度卻是十分規範,其過程大致分爲“八級”,逐級加以篩選淘汰。

第一級是“海選”。在皇帝屆大婚年齡時,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十三至十六歲之間的良家美少女,從中海選出五千名。這五千人相當於拿到了一張選美“准考證”。皇家則支付若干銀幣作爲聘金與路費,令被選少女父母按規定時限送女兒京城應選。

第二級叫初選。這初選得選擇一個大場子,由太監們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後,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這初選便會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級叫複選。一般於初選的第二天,這些初選過關的少女繼續列隊,太監們用十分挑剔的標準,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髮、皮膚,當然也包括“三圍”,只要有一項不合規定,即令“靠邊站”。然後就是讓大家自報門第、姓名、年齡等,以考察音色、儀態,淘汰掉嗓音粗濁、口齒不清、儀態欠雅者。如此又篩掉二千人。

第四級是精選。太監們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再讓她們走上幾十步“臺步”,看看步姿與風韻。於是,那些腳稍大的,手腕稍粗的,舉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終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考級”。而太監們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號。

第五級是留宮。分頭安排宮中的老宮娥,將美女們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其體檢的嚴格程度不亞於選“航天員”。通過體檢,確定其中的三百人成爲入選留宮的宮女。

第六級是晉嬪。這三百名留宮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專員詳細觀察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是否性格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據此,再篩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動晉級爲嬪妃。

第七級是“選三”。所謂“選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從五十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這倒有點類似科舉廷試後張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選後爲例,當年由太妃劉氏親召五十人,“與之款語,試以書算詩畫諸藝”後選定三人,即皇后張嫣,貴妃王氏、段氏。

第八級是欽定。劉太妃先把張嫣等三人的美態轉告皇帝,熹宗再親自召見三人,直接進行面試。熹宗見着三個姝豔絕倫的美人,真有些左右爲難,舉棋不定,便讓趙選侍決斷。趙建議定張嫣,於是欽定張嫣爲中宮皇后,王氏封爲良妃,段氏封爲純妃。是年,張嫣年方十五。

一般“選三”後陪選的兩名美女,都會被封爲貴妃,但也有被賜予金銀幣退回家的。如明光宗當太子時選太子妃,劉大姑與郭氏姐妹進入最後一輪角逐,郭氏老大被選爲太子妃,其妹與劉大姑落選,賜給金幣後返回家中。據載,這位劉大姑自感身價百倍,回故里後不願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輩子老處女。

令人不無遺憾的是,明朝如此苛刻的選後制度,選出來的后妃終未能輔佐朱元璋的子孫們,保住那大明的一片江山。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中國明朝的歷史篇二:明朝朝堂鬥毆血案

“土木堡之變”,是改寫明朝歷史的莫大國恥。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舉入寇,明朝大太監王振“挾帝親征”,明英宗朱祁鎮親率數十萬大軍迎敵,結果遭遇慘敗。八月壬戌(十二日),瓦剌兵追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混亂中明英宗被抓了俘虜,王振被亂軍殺死,明軍幾乎全軍覆沒。隨後,瓦剌軍進逼明都北京。

噩訊傳來,京師震驚,百官慟哭。國不可無主,皇太后孫氏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並立明英宗長子朱見深爲皇太子。八月癸酉(二十三日),朱祁鈺“攝朝午門”,設立臨時朝堂,準備商議如何擊退瓦剌軍。羣臣認爲攘外必先安內,“土木堡之變”導致皇帝被俘、明軍潰敗的罪魁禍首是王振,如今擅權亂政的王振已死,但其親信黨羽還在,應該徹底清算,當務之急是剷除朝中的奸惡勢力。

當天,在一片哭聲中,“羣臣劾王振誤國罪”。都御史陳鎰代表羣臣上奏,歷數王振犯下的滔天罪行,請求朱祁鈺誅殺王振全族,並稱“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羣臣死不敢退”。陳鎰的奏言,說出了羣臣的心聲,衆人紛紛響應。朱祁鈺不知所措,下令擇時改議,羣臣則不依不饒。沒辦法,朱祁鈺只得派錦衣衛指揮馬順前往,負責籍沒王振全家,並要求羣臣退下。

馬順是王振的黨羽成員,之前幫王振迫害過不少大臣。羣臣認爲,派馬順去執行任務,顯然不妥,要求派陳鎰去。朱祁鈺不聽,一味地要求羣臣退下,馬順也趁機厲色呵叱羣臣,一下子激起了羣憤。給事中王竑雖然是文臣,卻也是個“豪邁負氣節,正色敢言”的血性漢子,本來就對馬順不滿,如今見他狐假虎威訓斥羣臣,更加憤怒,於是小宇宙爆發,“奮臂起,捽順發……且罵且齧其面,衆共擊之,立斃”。

未經許可,當着監國朱祁鈺的面,羣臣將馬順毆打致死,這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曆史中是最爲嚴重的一次惡性朝堂鬥毆。馬順之死,“朝班大亂”,朱祁鈺嚇得急忙起身躲避,羣臣則緊跟其後,緊追不捨。朱祁鈺內心恐慌,忙派人問羣臣,你們還有什麼要說的嗎?羣臣異口同聲,“內官毛貴、王長隨亦振黨,請置諸法”,要求法辦王振的其他餘黨毛貴、王長等人。朱祁鈺下令讓毛、王二人出來受審,二人剛一露面,就遭到羣毆,“衆又捶殺之,血漬廷陛”。

該血案因發生於午門,故稱“午門血案”。隨後,馬、毛、王三具屍體被掛到東安門上,官吏軍民爭相擊打不止。羣臣在朝堂之上毆打擊殺奸惡官員,雖然是大快人心的正義之舉,但畢竟不合規矩,踐踏禮儀,違背律法,無視監國朱祁鈺的存在。爲防止朱祁鈺日後算賬,兵部侍郎于謙力勸朱祁鈺說:“馬順等人罪當死,不殺不足以泄衆人憤怒。況且羣臣心爲社稷,沒有其他想法,請不要追罪於各位大臣”。朱祁鈺明確表明不再追論後,羣臣才放心離開。

在“午門血案”中,朱祁鈺扮演了一個膽小怯懦的角色。不過,羣臣的忠心,于謙的力勸,最終打動了朱祁鈺。隨即,朱祁鈺又“命臠王山(王振侄子,錦衣衛指揮)於市,並振黨誅之,振族無少長皆斬”。剷除王振餘黨後,孫太后任命于謙爲兵部尚書,全力以赴籌備抵禦瓦剌軍。由於瓦剌軍攻勢兇猛,京師大亂,爲了應急,爲了大局,羣臣聯合奏請孫太后立朱祁鈺爲皇帝。九月癸未(六日),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明英宗爲太上皇帝。此後,朱祁鈺、于謙帶領軍民奮戰,最終獲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從而挽救了大明朝。

中國明朝的歷史篇三:嘉慶年間白蓮教突襲皇宮事件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正在外地進行視察的嘉慶皇帝,突然得到了一個令他驚訝不已的消息——皇宮竟然遭到了白蓮教徒的襲擊,而且還差點兒攻進了後宮。

自古以來,皇宮大內都是皇家禁地,其防衛級別之高,也是其它地方所不能夠比擬的。如果沒有相關的腰牌、文牒等證件,任何人都是進不去的。甚至於,老百姓在皇宮門口看一眼都是犯忌諱的。

然而,清朝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作爲皇家重地的紫禁城,竟然遭到了一夥白蓮教徒的武裝襲擊,而且如入無人之境。

原來,當天上午,幾十名白蓮教徒武裝分子,在頭領陳爽的帶領下,從紫禁城的內右門突然衝了進去,而且一直衝到了紫禁城的核心地帶——養心殿。

要知道,養心殿那可是皇帝平日裏生活、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因爲自從雍正黃帝開始,養心殿就是皇帝的寢宮,之後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居住在此。

紫禁城上千名皇家侍衛和御林軍,竟然讓幾十名“恐怖分子”衝擊到了皇帝的寢宮。不要說在外人看來,就連嘉慶皇帝自己都覺得極爲荒唐,簡直就是打了自己一個大嘴巴子,而且是很響的那種。

然而,這幫白蓮教徒們衝擊到養心殿後,卻並沒有停止住自己的腳步,而且繼續往裏衝。

再往裏,可就是皇帝的後宮了。如果真的讓他們衝進去的話,估計嘉慶皇帝這個皇帝也別幹了,乾脆辭職的了——堂堂大清國的皇帝,如果保護不了自己的女人,還不如死了算了。

還好,就在這緊要關頭,嘉慶皇帝的皇次子旻寧(即後來的道光皇帝)發現了這一突發狀況。然而,此時他的身邊並沒有侍衛在身,僅僅有一位同樣爲皇室成員的綿志。

非常幸運的是,此時他們兩人好像是剛剛練習完獵槍回來,手中都拿着一把獵槍。危急時刻,他們也顧不得去喊人,旻寧舉槍就打,當場就打死了一個白蓮教徒。

然而,馬上他就有發現了一個不好的情況——只見有三個白蓮教徒已經爬上了宮內月華門的城牆,正在牆上用旗幟進行指揮。他再次舉槍把其擊斃(槍法確實不錯,看來平日裏多學一門技術是沒有壞處的)。

聽到槍聲後,宮中侍衛的侍衛們急忙趕到,一陣刀砍、槍擊之後,白蓮教徒們全部被誅殺。

通過此次事件,皇次子旻寧在嘉慶皇帝心中的分量猛然提升了很多(“大內平定,實皇次子之力也”——嘉慶皇帝罪己詔),很快就被封爲智親王(不僅有勇,而且有謀,臨危不亂)。而且,這也是他後來被封爲皇太子、並能夠登上皇位的重要政治資本。

在處理掉一批守衛不當的宮中將領後,嘉慶皇帝於數日後,向天下頒佈了自己的道歉信——罪己詔。

罪己詔中,嘉慶皇帝稱此次事件是“漢唐宋明之所未有”的恥辱事件。而且,他也承認此事件事出有因,是老百姓對國家積怨過深的原因。

但他同時也表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的封疆大吏們玩忽職守的結果。對於事關民生的大問題,自己已經反覆向他們強調過,相關事宜說的口乾舌燥、筆都寫禿了。然而,他們卻並不買自己的賬,左耳進,右耳出(雖經再三誥誡,舌敝筆禿,終不足以動諸臣之聽)。

那麼,對於官員們玩忽職守的情況,嘉慶皇帝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朕惟返躬修省耳”。意思是說:我只有自己好好去反省。

清仁宗嘉慶皇帝果然是個仁慈的老實人,面對官員們的失職,他不僅沒有處理他們,反而消極對待,把最後的責任都攬到了自己的身上。

嘉慶皇帝的此舉,也造成了很多官員今後面對自己的失職和瀆職,有了一種有恃無恐的態度。

當然,內外責任都找到了,自己也道歉了,該剿滅的亂黨還是要剿滅的。畢竟祖宗的江山如果要是毀在了自己的手中,自己是沒法去地下見老祖宗的。

於是,嘉慶皇帝當即就命欽差大臣那彥成痛併到河南去剿滅白蓮教的老巢。

幾日後,白蓮教的首領林青被生擒。幾日後,連同當初於白蓮教通風報信的太監劉進享等人一同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