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戰鬥故事

歷史故事 閱讀(6.53K)

歷史故事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取材於真實發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節的連貫曲折,語言的生動形象,爲我們還原出真實的歷史情景,下面這些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幾篇戰鬥故事。

戰鬥故事

戰鬥故事1:漠北之戰

西漢王朝爲了推進我國北方地區的統一,徹底消滅匈奴貴族奴隸主政權,在經過了近兩年的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積累財富、秣馬厲兵的認真準備之後,決心向匈奴單于本部和東北部左、右賢王的勢力發動進攻。

元朔六年(前120xx年)漠南會戰後,匈奴伊稚斜單于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企圖“誘罷漢兵,繳極而取之”。不料漢武帝卻轉攻河西,使匈奴的誘兵之計落空。惱羞成怒的伊稚斜單于,於元狩三年(前120xx年)春發數萬騎兵,分別從右北平、定襄兩郡入犯,殺略千餘人,企圖藉以激怒漢武帝,誘使漢軍北進,在漠北予以殲滅。

鑑於匈奴單于本部及左賢王部仍具相當實力並嚴重威脅漢朝北部邊疆安全的現實,考慮到漢軍經過以往多次實戰的鍛鍊,已經積累了使用大規模的騎兵集團遠途奔襲的作戰經驗,漢武帝決意乘河西新勝之帆,加強北線進攻。元狩四年(前120xx年),他下沼實行幣制改革,又令“初算緡錢”,實行鹽鐵專賣,以籌集戰爭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財力。同時,與諸將商議對匈奴的作戰方針。

他認爲:“趙信爲單于畫計,常以爲漢兵不能度幕(漠)輕留,今大發卒,其勢必得所欲。”決計利用趙信的錯誤判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從而確定了一個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作戰方針。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隨軍戰馬14萬匹,步兵及轉運夫10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統帥,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發,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並組織“私負從馬復四萬萬步兵”,運送物資。

單于聞訊,轉移輜重,部署精兵於大漠北緣,迎擊漢軍。

漢武帝原擬以霍去病部由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北進,聞單于東去,乃改令其出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命衛青部出定襄。

衛青率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等出塞後,得知單于並未東去,遂自領精兵疾進,令李廣、趙食其從東路迂迴策應。衛青行千餘里,穿過大漠,與早已佈陣的單于本部接戰,衛青先以武剛車(兵車)環繞爲營,穩住陣腳,隨即遣5000騎出戰。

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面,衛青乘勢指揮騎兵從兩翼包圍單于。單于見漢朝軍隊很多,兵強馬壯,自料難以取勝,率精騎數百,突圍向西北逃走,匈奴軍潰散。衛青急派輕騎追擊,自率主力跟進。直至顏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南面的一支)趙信城,殲敵一萬九千人,燒其積粟還師。李廣、趙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與衛青會師漠北。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後,同右北平郡(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會師,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驅使所俘獲的匈奴人爲前鋒爲漢兵開路,跨過大漠,過河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

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遠征,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後一共斬獲胡虜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懸孤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

此戰之後,左賢王損失很大,同時失去了對烏桓的控制,漢朝得以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爲漢偵察匈奴動靜。可見,漢破匈奴左賢王地之前,經常侵擾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等地的是以左賢王爲首的匈奴人。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漠北之戰,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以騎兵實施突擊,步兵擔任保障,分路進擊,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餘匹。匈奴左右兩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

伊稚斜單于因與兵衆失散十餘日,以致於被誤認爲戰死沙場,右谷蠡王自立爲單于,十幾天後伊稚斜單于復出,右谷蠡王乃去號,匈奴王廷的混亂與狼狽狀態由此可見其嚴重。

由於大批有生力量被殲、大批物資喪失,匈奴單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如果說漠南之戰後匈奴單于移王廷於漠北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戰略轉移的話,那麼,漠北之戰後的“幕南無王廷”則標誌着匈奴勢力大範圍的退縮。

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戰鬥故事2:漢平東越之戰

漢平東越之戰是公元前120xx年(漢元鼎六年)秋至前120xx年(元封元年)冬,西漢與南越、閩越的戰爭中,漢軍擊滅東越的一次進攻戰。

公元前120xx年(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呂嘉謀叛,武帝遣大軍進擊。東越王餘善上書,請求率軍8000,隨樓船將軍楊僕征討呂嘉。餘善率部進抵揭陽(今廣東揭陽西北)後,陰持兩端,藉口海上風狂浪大,停止前進,暗中卻派人與南越聯絡。直至漢軍攻克番禺(南越國都,今廣州市),東越軍仍未到達。楊僕上書,奏請乘勝征討東越。漢武帝以士卒勞累,未準,令各路將領屯兵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市)、梅嶺(即大庾嶺,五嶺之一,位於今江西大餘、廣東南雄交界處)一線待命。餘善聞楊僕奏請征討東越,又見漢軍屯兵邊境,遂自立爲東越武帝,派兵據守通漢要道,並賜將軍騶力爲“吞漢將軍”,命其率軍攻入白沙(今江西鄱陽湖西南)、武林(今江西餘干北)、梅嶺地區,殺漢三校尉。此時,漢使者農司張成、原山州侯劉齒雖正奉命屯駐當地,但未敢出擊,率部退往安全地帶,被武帝以畏敵罪處死。

元鼎六年秋,武帝遣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今浙江餘姚東南),渡海從東面進擊;樓船將軍楊僕、中尉王溫舒、原南越降將戈船將軍嚴、下瀨將軍甲分別從武林、梅嶺、若邪(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白沙等漢與東越的通道出發,進攻東越。元封元年冬,楊僕軍擊殺鎮守武林的東越守將徇北將軍,其它各路亦進抵東越國境。是時,東越軍紛紛倒戈,原越衍侯吳陽,策動其邑700人進攻漢陽(今福建浦城北)東越軍。原越建成侯敖與繇王居股合謀,殺餘善降漢。漢武帝鑑於閩越地勢險惡,其人又反覆無常,詔命軍吏將當地民衆遷至今長江、淮河一帶,東越遂亡。

戰鬥故事3:河西之戰

河西之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進軍河西(今河西走廊),打擊匈奴的作戰。

河西地區係指今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爲河西,又因其爲夾在祁連山(亦稱南山)與合黎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亦稱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地區原來是大月氏部族的領地,後冒頓單于打敗大月氏,迫其西徙,這裏爲匈奴佔有。匈奴單于命渾邪王統治酒泉及周圍地區,休屠王統治武威及周圍地區,控制西域各國,並南與羌人聯合,從西面威脅西漢王朝。西漢王朝深爲憂慮。早在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爲了消滅匈奴在這裏的勢力,斬斷其右臂,打通西域,漢武帝派張騫(?~公元前120xx年)出使西域,欲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

張騫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獲,他保留漢節,居匈奴十年左右,終於率衆逃脫。歷盡千辛萬苦,張騫終於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以新居之處肥饒安全,又與西漢距離遙遠,不肯東返打擊匈奴,使漢武帝的希望落空。

經河南、漠南幾次戰役後,匈奴右賢王與單于本部都遭到了沉重打擊。單于主力遠徙漠北後,在大漠以南的廣大地區僅剩匈奴左賢王及河西渾邪王、休屠王的軍隊,其中以左賢王部最爲強大,但對西漢王朝威脅最大的則是河西匈奴軍。於是漢武帝將下一個打擊目標指向了河西走廊地區。

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命霍去病爲驃騎將軍,率萬餘騎兵出擊河西匈奴軍。漢軍從隴西出塞,6天之內,過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越烏鞘嶺,穿過匈奴5個部落王國,沿途消滅抵抗者,安撫降服者

。然後繼續西進,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亦稱燕支山)1000餘里,與河西匈奴軍主力接戰,殺其折蘭王、盧胡王(一作盧侯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官,殲滅匈奴軍8900多人,並且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渾邪王、休屠王戰敗逃走。這一仗,漢軍深入匈奴境內20xx餘里,幾乎貫穿整個河西走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給河西匈奴軍以沉重的打擊,但由於採取正面平推式進攻,未能聚殲其主力,且使其易有所準備,漢軍雖取勝,自己也損失了7000餘人。霍去病班師後,漢武帝下詔,益封二千戶給霍去病,以表彰他首次獨立出征建立的功勳。

漢軍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戰勝利後,爲保證作戰突然性,稍事休整,於同年夏,漢武帝命令霍去病第二次率軍出擊河西地區,並派合騎侯公孫敖隨同出征,發起第二次河西之戰。

爲了保證河西戰役的勝利,牽制匈奴左賢王的兵力,避免其向河西方向增援,漢武帝還派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率萬餘騎兵出右北平,進擊左賢王部,策應霍去病軍。霍去病與公孫敖分領數萬騎兵分別由北地、隴西出塞,向西進擊。原計劃兩軍在塞外合軍後一同西進,但公孫敖部途中迷失了方向,未能與霍去病軍會合。

霍去病沒有等到公孫敖軍,便獨自率領所部精銳騎兵繼續依原定作戰計劃,急速前進。霍去病吸取了第一次出擊河西的教訓,採取迂迴包抄式進攻,先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涉過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xx餘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起猛攻。

匈奴軍倉促應戰。經過激烈的戰鬥,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敵3萬餘人,迫降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俘虜5王及5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漢軍僅傷亡3千餘人。渾邪王、休屠王率殘軍逃走。

漢武帝對霍去病大加讚賞,益封其食邑五千戶,其手下部將也多因功封侯。但是,西漢進攻匈奴左賢王部的軍隊卻出師不利。該路軍以李廣爲先鋒,李廣率4千餘騎先頭部隊先行出發,張騫所率主力卻未按照預定時間出擊,致使李廣軍北進數百里後,被左賢王軍4萬騎團團圍住。面對優勢敵兵,李廣沉着應戰,先令其子李敢率數十騎貫穿敵陣,以示匈奴軍易破,穩定住軍心,然後將4千騎布成圓陣,外向應戰,用弓矢與匈奴軍對射。激戰2日,漢軍死傷過半,匈奴死傷與漢軍相當。最後張騫終於率主力趕到,匈奴軍見不能取勝,遂解圍北去。

漢軍回師後,張騫、公孫敖均以不能按期會合,叛處死罪,後以財物贖免,貶爲庶人。李廣則功過相當,未得封賞。匈奴伊稚斜單于得知渾邪王、休屠王兩戰兩敗,喪失河西絕大部分地區,十分惱怒,要對他們嚴加懲處。2王懼怕,無路可投,便於當年秋派使者赴漢乞降。此時2王手中仍有4萬餘部衆,號稱10萬。漢武帝恐其中有詐,令霍去病率1萬騎兵前去受降。果然,漢軍未到河西,休屠王突然變卦,拒絕降漢。

渾邪王攻殺休屠王,收編其部衆,但人心極不穩定。漢軍渡過黃河後,排列成威嚴的隊形前進。渾邪王列陣迎候,其部下一些裨王見漢軍陣容嚴整,心存疑懼,企圖逃走,匈奴陣中騷動起來,局勢眼看將不可控。霍去病遠遠望見,當機立斷,急率小部精騎馳入匈奴陣中,與渾邪王相見,將欲逃跑者8千餘人盡行斬首,迫使匈奴軍穩定下來,爾後先遣使送渾邪王赴長安見漢武帝,自引匈奴餘衆向西漢邊境緩行。

漢武帝封渾邪王爲漯陽侯,將其部衆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5郡之邊。爲了切斷匈奴與羌人的聯繫,西漢政府在河西地區先後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從內地遷移大量人口到這裏戍邊、生產。

爲了表彰霍去病在這次受降中的功績,漢武帝再次下令益封1700戶給霍去病。兩次出擊河西及接受渾邪王投降的過程中,霍去病充分顯示了其勇武、機智、果斷的軍事指揮才能,其聲望、地位日增,與大將軍衛青已不相上下。

河西之戰是漢武帝繼河南、漠南作戰勝利後對匈奴所採取的又一次重大戰略行動,也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最重大的3次戰役之一。這次戰役的勝利,使西漢王朝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地區,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繫,爲日後向漠北的匈奴單于主力發動進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