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兒童故事>

歷史典故:朱熹理學

兒童故事 閱讀(1.14W)

公元1162年五月,沒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趙瑋爲太子,並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佈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趙瑋即位,這就是宋孝宗。

歷史典故:朱熹理學

宋孝宗即位後,也想整頓朝綱,抗擊金兵,收復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現了較好的局面。他即位後不久就下詔書,要大臣們對朝廷政治提意見。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廈門東北)主簿的朱熹立即寫了奏章。在奏章中他指出,與金人“不作戰不能復仇,不守住國土不能確保勝利”;甚至提出,和議有百害而無一利。他還勸孝宗要“正心誠意”,多學知識,管好國家。

朱熹是南宋時的哲學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公元1148年(宋高宗紹興十八年)的進士。朱熹從小就很聰明,有悟性。在他剛學說話的年齡,有一天,他父親朱鬆手指着天空教他說:“天。”朱熹仰頭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問他父親道:“天的上面是什麼東西呀?”朱鬆又驚又喜,於是便教他讀書。朱熹學習很努力,熟讀經史,受到老師的讚賞,稱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學博士一職,兩年後到臨安上任。但那時宋軍在符離(今江蘇宿州東北)大敗,宋金簽訂了“隆興和議”;而宋孝宗依仗爲抗金“長城”的大臣張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又佔了上風。主張抗金的朱熹受不了這樣的環境,不多久便辭職回家。十多年後,他已經四十九歲時,才又到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星子)主持政務。

任職期間,朱熹修復了廬山五老峯下的白鹿洞書院,並親自爲學生講課。那時,他的學說正是發展成熟時期,影響很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讀書人,他們紛紛來到白鹿洞書院求學。白鹿洞書院一時間也聲名遠揚,成了和石鼓、應天、嶽麓齊名的宋代“四大書院”。

朱熹在學術上的成就,是發展了北宋哲學家程顥(hào)、程頤兄弟關於“理氣”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

自從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學說便成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爲了適應各個不同時期封建統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學說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儒學着重闡釋天道義理,所以叫理學,也稱道學。它是新儒學,是儒學發展的學派和思想體系。

理學的先驅是北宋早期的哲學家周敦頤,奠基者是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周敦頤的學生,世稱二程。他們長期在原籍洛陽講學,建立了以“天理”爲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他們以“理”爲範疇,主張“天下只有一個理”,認爲“天理”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產生萬物,主宰萬物,“順之者昌,逆之則難”;他們還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這一的理學原則。當時曾有人問:如果寡婦家庭貧窮,能不能改嫁?他們回答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朱熹是二程的四傳弟子,他繼承併發揚了二程的學說,他們的學說被世人稱爲“程朱理學”。朱熹繼承並發展了二程的“理”、“氣”學說,主張理、氣相依而不能相離,“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是生物的根本,氣是生物的形態。但“理在先,氣在後”,“理生氣”,“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這就是朱熹理學的哲學本體論。

朱熹的理學也具有辯證法思想,他提出“凡事無不相反以相成”,天下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都有相對應或對立的一面。這些對應、對立的方面是相互轉化、相互聯繫的。朱熹還繼承了二程的主張,堅持“天理”和“人慾”的對立,提倡“存天理,滅人慾”,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公元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被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職。三年後,他又調到潭州(今湖南長沙)當知府。在潭州,他又重建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引來衆多的學子前來求學。公元1195年,宋寧宗即位,朱熹被宰相趙汝愚推薦爲煥章閣侍講。但趙汝愚是太宗趙匡義的後代,寧宗是太祖的後人,因此他不久就引起了寧宗的猜忌,被貶爲福州知府。朱熹等人也受到株連,他不僅被罷官,連他的理學也被定爲是“僞學”,他的學生被稱爲“僞黨”。這就是歷的“慶元黨禁”。

公元1200年,七十一歲的朱熹因病去世。他去世後,黨禁漸漸放鬆,他的學說也漸漸受到重視。到元代時,科舉考試要採用他的《四書集註》;而明清兩代則把他的學說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成爲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思想。日本在江戶時代,也流行他的“朱子學”,可見,他的學說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朱熹的重要著作有《四書集註》、《詩集傳》、《楚辭集註》、《易本義》、《通鑑綱目》等,後人偏有《朱子語類》和《朱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