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河流的民間傳說

傳說 閱讀(1.14W)

中國有很多大江大河,所以衍生了河流的民間傳說,以下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河流的民間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河流的民間傳說

河流的民間傳說篇一

阜平縣南部的胭脂河,是這個縣城境內的第二條大河,這條河爲什麼叫胭脂河呢?老早以前,這條河叫清水河。河的兩岸綠樹成蔭,花草茂密,是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後來被廢的太子看準了這塊風水寶地,就用錢買通當地的官員,霸爲己有。他在清水河邊建起一座大莊園,起名旭陽府。這個太子叫武好色,經常帶着家丁到民間搶掠美女。許多年輕女子爲了逃避災難,只好躲進深山老林。  在離旭陽府百十里的深山裏,有一對老夫妻,膝下只有一女,名教胭脂。俗話說,高山出俊鳥。胭脂年方一十八歲長得十分漂亮。武好色讓家丁把胭脂的爹孃捆綁起來扔進波浪滾滾的清水河。  胭脂被搶入旭陽府後,因思念爹孃不吃不喝,很快就病了。武好色爲了攏絡胭脂的心就欺騙說:“等你病號後就送你回家”。同時,讓丫環每天替胭脂塗脂抹粉,梳妝打扮,讓胭脂吃山珍海味,穿美麗的衣裳。但胭脂誓死不從,每當丫環給她梳妝打扮後,她就去清水河邊將臉上的脂粉洗掉。天長日久,清涼透明的清水河,變成了玫瑰色。  等胭脂病好後,武好色準備了一條船,假裝送胭脂回家。這時,有個好心的丫環悄悄地把胭脂爹孃被害的事告訴了胭脂,叫她不要相信武好色的甜言蜜語。胭脂強忍着悲痛隨武好色上了船。船到了河心,武好色笑嘻嘻地湊到胭脂跟前,說:“你這麼美麗的佳人,住在我府上,享受榮華富貴比什麼不好,爲什麼非要回窮山溝去受罪呢?”說着伸手把胭脂往懷裏抱。胭脂早有準備,他趁武好色不防。猛地一口把武好色的耳朵咬了下來。武好色疼的捂着耳朵喊叫道:“快,快!把這個小給我殺了!”還沒等家丁們動手,胭脂就縱身跳進波濤洶涌的清水河。  爲了紀念被逼死的胭脂姑娘,這裏的鄉親們就把清水河改名爲胭脂河了。

河流的民間傳說篇二

文廣通是辰溪縣滕村人。這個縣歸屬辰州。從辰州乘船逆流而上約一百里處,在河的北岸有個叫滕村的地方,廣通家就住在那兒。辰溪縣在漢朝時叫辰陵縣。

《武陵記》中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24-454年),文廣通看見有野豬吃他家地裏的莊稼,就舉箭射野豬。野豬中箭後,流血而逃。文廣通循着血跡追了十幾裏地,進到一個洞中,在洞中行走了三百多步,豁然開朗,眼前忽然出現了幾百家房舍,卻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地方,再看看他射中的豬,已經跑進村裏人的豬圈中去了。過了一會,有個老翁從屋裏出來,問他:“是不是你用箭射了我的豬?”文廣通答道:“我並不是有意射它,是它吃我的莊稼,我才射它的。”老翁說:“牽着牛踩了人家田裏的莊稼是不對,可因爲這樣就得把人家的牛搶走,就更不對了。”文廣通忙走向老翁叩頭賠禮道歉。老翁說:“知錯就改,就沒有過錯了。因這豬命前世的罪過,今世該得這樣的報應,你也就不必謝罪了。”

老翁請文廣通到廳裏坐,只見屋裏有十幾個書生,都戴着章甫冠,穿着寬袖單衣,有位博士獨自坐在一個臥榻上,面朝南談論着《老子》。又見西屋有十幾個人相對而坐,彈着琴,音律優美動聽。這時有位童子上來斟酒,招呼着廣通飲酒。文廣通喝得半醉半醒,身體十分舒坦,就辭謝不再喝了。他走出屋子,仔細觀察路上的行人和物事,其與外界並無兩樣,但是覺得這裏遠離塵世,清靜虛空,是個難得的勝地,不願離去。 可老翁不肯收留廣通,就遣派了一個小孩爲他領路,送他出去,並囑咐小孩關緊大門以防外人再進來。在回去的路上,文廣通問那孩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那小孩說:“屋裏的那些人都是聖賢,他們當年爲躲避夏朝的國君桀的暴虐無道來到這裏,因學道而得道成了神仙。那位獨坐臥榻談《老子》的博士,就是河上公。我是漢朝時山陽人王輔嗣,到這裏來向河上公請教《老子》中的一些疑義。我在他門下當了十紀(十二年爲一紀)的掃地僕人,才作上這守門人,至今我還沒有領會道經的要訣,只能在此守門。”說話間,他們已走到來時的洞口,二人依依不捨地告別,皆知從今以後後會無期。

文廣通到了洞的入口處,發現射野豬的弓箭都已腐朽斷裂。他在洞中只呆了那麼一會,世上已過了十二年。文廣通家中以爲他早已逝去,已爲他辦過喪事,如今見他又回來了,全村上下大吃一驚,深感疑惑。第二天他和村裏人找到那個洞口,只見一巨石已將洞口堵住,怎麼燒鑿也鑿不開那洞口了,巨石與山已融爲一體。

河流的民間傳說篇三

婁城縣是著名的江南水鄉,河流衆多,當地金雞河和漢浦塘之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流,名爲太平河,河兩岸的村子取名爲平莊村。關於這條太平河,其中還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

古時,這裏並沒有河流,現今太平河的地方上,只有很小很小的一條溝渠。這一年,北方發生了甚爲嚴重的蝗災,蝗蟲如狂風掠境般蠶食農作物,當地人無法生存,紛紛南下逃荒。其中有幾個逃荒人就落腳在這條溝渠邊已經荒廢敗落的小村上,他們開墾荒地,修建房屋,漸漸地,越來越多的逃難人在這裏停留。

在這羣人當中,一個叫花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都在爲生存不停地奔忙,他倒好,穿着一身破爛,什麼活也不幹,偶爾還見他在路邊一個人喝酒,對人也愛理不理的,大夥都搖頭嘆息:這哪是過日子的人喲。

由於人口越聚越多,開墾的荒地也由近而遠慢慢開始向南拓展。這天,這些逃難的人正向那條溝渠邊上墾荒時,卻遭到了溝渠北岸當地農民的阻攔。

爲首的一個叫丁阿大的人說:“你們這些外來人得寸進尺,休想打這邊土地的主意,否則我們就把你們趕走!”逃荒人當中有人不服氣,大聲說:“這些都是無主的荒地,憑什麼你們開得,我們開不得?”雙方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後來逐漸變成了打鬥,逃荒的人一窩蜂地擁上去,當地農民也不甘示弱,丁阿大叫來村裏的年輕後生,隨即就是一場亂鬥,場面混亂之極。

正當兩撥人打得難解難分之時,忽然聽見有人大喊一聲:“都給我住手!”雙方一聽,果真停止了打鬥,紛紛側頭看去,原來是那個叫花子。叫花子顯然剛剛喝過酒,只見他晃晃悠悠分開人羣來到中間,大着舌頭說道:“你們都停下手,有話好好說,千萬不要爭鬥啊!”

雙方已經打得眼睛都紅了,又豈會聽一個喝得爛醉的乞丐的話?爲了墾荒的事,雙方都咬緊牙關不肯相讓一絲一毫。況且在打鬥中,雙方都有人被打傷,因此打鬥時又爭執着要對方賠償治傷。叫花子眼見勸解不成,就出了一個主意說:“既然雙方各自都有理,何不告至縣衙,讓縣官來審判此案呢?”

這個意見馬上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於是派人到新陽縣衙告狀。新陽縣縣令叫胡文奎,他聽了兩方人員的訴說,又查看了各自的傷勢,大手一揮,說道:“雙方都有人員受傷,傷勢各有輕重,就各自醫治吧。你們就不要再打鬥了,至於爲了開墾荒地的事,這還不好辦,只要劃清界限不就完了!”

原來這是個用金錢買來的糊塗官,胸無點墨,草包一個。大家一聽,雖覺得這實在太過草率,大堂之上卻也不敢妄加議論。逃荒人想在此安居樂業,能多開幾畝薄地纔是至關重要,當地農民又仗着本地人的身份,寸土必爭。這界限到底該如何劃分呢?這可難壞了這位知縣大人。胡文奎一時有點束手無策,便下令退堂,擇日再審。

胡縣令爲劃清界限的事情想破了腦袋,卻一點主意都沒有。這時,縣令的師爺求見縣令,他在胡文奎的耳邊嘀咕了些什麼,只見胡文奎以手撫須,不斷微笑點頭,最後大腿一拍,說道:“妙哉!”

幾天後,縣令帶着三班衙役來到溝渠現場,把兩邊的人召集到一起。大家不知縣令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不解地看着他。只見一個衙役手裏拿着一雙鐵鑄的鞋子,交給縣令。衆人愈加迷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個不停。

這時,師爺命令兩個衙役當場支起爐竈,將鐵鞋投入竈膛燒紅,然後用一種惡毒的眼光一一掃過衆人說道:“你們不是想多爭些地嗎?那就穿上這雙燒紅的鐵鞋,走到哪裏地界就定在哪裏!”

人們先是面面相覷,接着就炸開了鍋,“這鞋燒得通紅,可怎麼穿呀!”“穿上這雙鞋,還有命啊?”大家都沒想到這個師爺居然想出這麼一個殘忍的方式來劃定界限,一時間誰也不敢上前,個個搖頭嘆息。

在場的人你看着我,我望着他,對着爐內那雙燒得通紅的鐵鞋,個個心驚膽戰,誰也沒有膽量去冒這個險。場面僵持了許久,忽然間聽到一聲高喊:“這鞋,我來穿!”

聽見喊聲,衆人皆驚。大家側頭看去,原來是那個之前勸解過大家的叫花子。只見他走到人羣中央,雙手抱拳向四方作了一揖,然後朗聲說道:“我是一個漂泊過路的叫花子,巧遇你們雙方鬥毆,也曾好言相勸,但沒能勸醒諸位。想我的妻兒,曾爲這人間的打鬥而冤死黃泉,我也成了個愧對妻兒、苟且偷生的孤獨的人,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今天,就讓我用這慘烈的方式去追隨我的妻兒亡魂吧!但願以我的舉動換來人間多一分真情,少一分惡鬥,我就是死,也心甘了!”

胡縣令問道:“你是什麼地方的人,爲什麼要穿這鞋?你不怕死嗎?”

那叫花子忽然落下淚來,哽咽着說他原本也有一個幸福的家,妻子賢惠,兒子聰穎。可就在去年,一場變故改變了這一切,他的一位親戚因相信風水先生的話,與鄰居發生了爭鬥。爲了爭一口氣,那位親戚就邀上一夥人去壯勢,叫花子也是其中一員。沒想到的是,這個鄰居心腸十分歹毒,仗着自己有個做官的親戚,對前來幫助助勢的人實施了殘忍的報復,花子家也不例外。

一天深夜,十幾個人圍住了花子家,他們砸牆斷柱,房屋頃刻坍塌,可憐花子的妻兒被活活壓死在裏面。叫花子因當天有事外出未回才倖免於難,家破人亡的叫花子悲憤欲絕,從此離開傷心地四處乞討流浪,每當想起往事便痛苦不堪,常常借酒消愁。

最後,花子淚水漣漣,痛心地說:“這人啊,絕不能生間隙,更不能因此而動武打鬥。我呀,是深受其害啊!”

說畢,他雙膝跪地,向着北方連磕了三個響頭,然後大步走到爐子旁邊,讓人鉗出鐵鞋放在地上,只見他脫去自己的布鞋,快速穿進鐵鞋。頓時,一陣劇烈的皮肉烤焦的焦臭氣味在空氣中瀰漫開來,花子臉上露出了十分痛苦的神情,額頭上更是汗如雨下,終究只邁出了二小步,就跌倒在這條溝渠邊上,但他還是使盡全身的力氣在地上往前爬到溝底,然後頭一歪,氣絕身亡。

花子的行動,直驚得大家瞠目結舌,胡縣令和師爺更是張大了嘴說不出話來,他們原本是打算弄出這雙燒紅的鐵鞋讓大家知難而退的,然後趁機宣佈荒地歸縣衙所有,開墾的人員必須上交田稅,好從中榨取大家的血汗。沒想到這個窮困潦倒的叫花子竟然捨身保一方平安,這實在是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

就在叫花子倒下的那一刻,人們都被震懾住了,齊刷刷地跪在地上,叩拜不已。大家都流出了同情和哀傷的淚水。

胡縣令也不禁動容,隨即判令,把花子倒下的溝渠挖成河流,以河爲界,兩岸的人員不得再滋生是非。從此,逃荒人和當地人隔河而居,太太平平,再無械鬥之事發生。

到了清朝,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的時期,一個“長毛”掉隊途經此地。連日的飢餓和落單讓他心煩意亂。正好看到河邊有個百姓,他不分青紅皁白拿起刺刀就衝過來,那百姓以爲自己死定了,這時,就聽對岸有人大聲叫道:“快游過來!”他立刻跳進河裏,奮力游到對岸。

那長毛不會游泳,只能在對岸吱哇亂叫,那人終於得救,人們爲了紀念此事,和當年叫花子捨身保人間太平,遂把這條河取名爲太平河。

河流的民間傳說篇五

相傳很久以前,在西南最高的山頂住着一戶人家,只有婆媳二人,生活還好,就是吃水十分困難,要到十餘里的山窪中挑水,羊腸小路,崎嶇難行。挑回水需用大半天。而這家婆婆生性高傲自私,對兒媳小娥十分刻薄,要求兒媳天天給他挑新水吃。小娥相貌不揚,心地善良。無論春夏秋東,嚴寒酷暑或風霜雪雨天氣,他必須下山擔水,累的腰痠腿疼。婆婆還故意刁難她,每次擔回來的水只流前面的一桶,把後面的一桶潑掉,水缸必須天天滿着。活兒這麼累還不給他吃飽飯。一天,烈日炎炎,小娥挑着一擔水爬上山崖,大汗溼透了衣裳,她放下擔子正擦汗,一個白鬍子老頭騎着一匹馬突然出現在她的面前,老頭和藹地說:“這位大姐能捨給我一桶水嗎?我的馬數日未喝上水了。”小娥打量了一下老頭,慷慨的說:“給您一桶。”白馬將一桶水喝完,忽然連人帶馬都不見了。

河流的民間傳說篇六

自桂林至陽朔之間,83公里長的灕江,酷似一條青羅帶,蜿蜒於萬點奇峯之間,沿江風光旖旎,碧水縈迴,奇峯倒影,飛瀑參差,構成一副絢麗多彩的畫卷,人稱“百里畫廊”,但灕江不僅是風景美,故事更美,江邊不定哪座山峯,背後就有韻味悠長的傳說,而灕江這些傳說中最爲人知曉的,應該還是劉三姐的故事。

相傳唐代,在羅城與宜山交界和的天洞之濱,有一位叫劉三姐的壯族姑娘,她自幼交母雙亡,靠兄長撫養,三姐生得秀美絕倫,容貌宛如出水芙蓉一般,而且爲人勤勞聰明,紡紗織布是一把好手,還有一手衆人誇讚的製作桂林米粉的好手藝,經她製作的米粉不僅潔白如玉,潤滑如絲,而且極富韌性、口感奇好。

但劉三姐最擅長的還是唱山歌,她的山歌聞名遐爾,故遠近歌手經常聚集其村,爭相與她對歌、學歌。美味的米粉加之三姐甜美的歌聲,吸引了方圓幾十裏的人們,她常用山歌唱出窮人的心聲和不平,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和尊敬,但卻也觸犯了土豪劣紳的利益,引來了賊人的窺探。

當地財主莫懷仁早就貪圖三姐的聰慧與美貌,欲佔爲妾,遭到三姐果斷拒絕和奚落,於是懷恨在心,後來莫懷仁企圖禁歌,又被劉三姐用山歌駁得理屈詞窮,請來三個秀才與劉三姐對歌,又被劉三姐等弄得醜態百出,大敗而歸。

莫懷仁惱羞成怒,咬牙切齒,欲把劉三姐置於死地而後快。他勾結官府,羅列罪名,一把火燒了三姐家的米粉店,這激起了當地民衆的極大義憤。爲了搭救劉三姐,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聞訊拿起鋤頭木棒蜂擁而至,眼見一場流血衝突不可避免,三姐心急如焚,不忍心讓鄉親們流血受牽連,爲了避免鄉親們受害,三姐仰天長嘯一聲,毅然縱身跳入了灕江之中。

就在劉三姐縱身一躍的瞬間,四周竟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隨着一道紅光,從江中一下竄出了兩條金色的大鯉魚,其中一條馱着三姐飛昇上雲霄,在空中留戀地盤旋了幾圈後朝天宮飛去;而另一條鯉魚,則衝着莫懷仁和官兵直撲而去,將他們重重地壓在水中,由於尾巴高高的露在水面,變成了迄今仍屹立在灕江邊的魚尾峯,而三姐則從此得道成仙,成了天宮中專司美食與歌唱的仙女,劉三姐的故事就這樣隨着當地婉轉悠揚的山歌聲流傳了下來。

結束語:千百年來,灕江始終不停地流淌着,沿江兩岸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得到完美結合,一路好風景,多少美傳說,就在這條江上舒展開來,處處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個個故事都引人入勝,令人難以忘懷。

河流的民間傳說篇七

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爲網以漁”,養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背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揹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莊鄉境內),遊弋於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爲龍馬。這就是後人常說的“龍馬負圖”。伏羲氏見後,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了圖樣。接着,又有神龜負書從洛水出現。伏羲氏得到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遂據以畫成了八卦。這就是《易*繫辭上篇》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後人在伏羲氏龍馬負圖處修建了負圖寺。以紀念伏羲氏開拓文明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