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中華民間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

傳說 閱讀(1.27W)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本站小編就和大家講述一下。

中華民間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春節

春節,又稱農曆新年、大年,俗稱過年,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過年的習俗,起源是一隻叫“年”的怪獸。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爲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

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後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元宵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過了好久纔想出個法子,決定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清明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關於清明節,有這樣一個傳說:

當年晉國公子重耳遭陷害四處流亡,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行大臣曾經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給他吃挽救了他的生命。後來公子重耳回國當上了晉國國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晉文公,封賞了所有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卻惟獨忘了自己的恩人介子推,等他想起來,介子推已經帶着母親躲進樹林裏,誰請都不出來,於是晉文公就將樹林點燃,想將他逼出來。可是樹林都燒光了也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派人四處搜查發現介子推抱着一棵柳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十分後悔。以後每一年的那一天,晉文公都將柳條發給大臣們,以懷念介子推,並規定在這一天禁止生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禁止生火的習俗已經沒有了,而插柳,掃墓以懷念故人的習慣一直保留着。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端午節

吃糉子賽龍舟,可謂是端午節獨具一格的風格。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辦賽龍舟,除此之外,在那天,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直到大雨過後拋進水中,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有傳說,端午節的由來是紀念愛國詩屈原有關。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七夕節

現代,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爲“愛情節”。

相傳很久以前,天上的諸仙女一起下凡,老實小夥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過着男耕女織的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雙牛皮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天河便出現了,將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指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相傳,目蓮歷經千辛萬苦纔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羣餓鬼折磨,目蓮用鉢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從此七月十五這一日便演變成了祭祀已故親人的中元節。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中秋節

中秋節,象徵着闔家團圓。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飯賞月,是中秋節紮根在中國人心底最重要的意義。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中秋”,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相傳之前天上同時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個太陽,才使得民間天下太平。後來,后羿從王母娘娘那裏得來了可以成仙得道的靈藥,便把它交於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誰料此事卻被壞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獵,只留嫦娥一人在家。壞人趁機逼迫嫦娥交出不老靈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壞人的對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靈藥,從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廣寒宮內。

后羿回到家後悲痛欲絕,但卻無能爲力。後來,爲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圓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擺設香案,遙祭在月宮中的妻子。後來,人們聽聞嫦娥成仙了,也紛紛在月圓之日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從此,中秋節拜月便成了一種習俗。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重陽節

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這一日,又稱爲“重九”。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才被立爲老人節。

關於重陽節,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

很久以前,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很傷心,所以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爲民除掉瘟魔。

恆景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打聽到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長老爲師學習仙法。學滿回家時恰好是九月初九。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憑藉着高超的技能,恆景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中華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

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着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發展

節氣爲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爲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對歷史人物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爲娛樂禮儀型,成爲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爲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爲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爲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中華傳統節日的相關詩詞

元會詩(魏)曹植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

乃爲嘉會,宴此高堂。

尊卑列敘,典而有章。

衣裳鮮潔,黼黻玄黃。

清酤盈爵,中坐騰光。

珍膳雜遝,充溢圓方。

笙磐既設,箏瑟俱張。

悲歌厲響,咀嚼清商。

俯視文軒,仰瞻華樑。

願保茲善,千載爲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皇家榮貴,壽考無疆。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除夜(唐)來鵠

事關休慼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鬆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閒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譁,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爲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元宵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七夕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本站小編就和大家講述一下。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春節

春節,又稱農曆新年、大年,俗稱過年,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過年的習俗,起源是一隻叫“年”的怪獸。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爲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

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後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元宵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過了好久纔想出個法子,決定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清明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關於清明節,有這樣一個傳說:

當年晉國公子重耳遭陷害四處流亡,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行大臣曾經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給他吃挽救了他的生命。後來公子重耳回國當上了晉國國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晉文公,封賞了所有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卻惟獨忘了自己的恩人介子推,等他想起來,介子推已經帶着母親躲進樹林裏,誰請都不出來,於是晉文公就將樹林點燃,想將他逼出來。可是樹林都燒光了也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派人四處搜查發現介子推抱着一棵柳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十分後悔。以後每一年的那一天,晉文公都將柳條發給大臣們,以懷念介子推,並規定在這一天禁止生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禁止生火的習俗已經沒有了,而插柳,掃墓以懷念故人的習慣一直保留着。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端午節

吃糉子賽龍舟,可謂是端午節獨具一格的風格。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辦賽龍舟,除此之外,在那天,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直到大雨過後拋進水中,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有傳說,端午節的由來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七夕節

現代,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爲“愛情節”。

相傳很久以前,天上的諸仙女一起下凡,老實小夥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過着男耕女織的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雙牛皮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天河便出現了,將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指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相傳,目蓮歷經千辛萬苦纔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羣餓鬼折磨,目蓮用鉢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從此七月十五這一日便演變成了祭祀已故親人的中元節。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中秋節

中秋節,象徵着闔家團圓。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飯賞月,是中秋節紮根在中國人心底最重要的意義。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中秋”,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相傳之前天上同時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個太陽,才使得民間天下太平。後來,后羿從王母娘娘那裏得來了可以成仙得道的靈藥,便把它交於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誰料此事卻被壞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獵,只留嫦娥一人在家。壞人趁機逼迫嫦娥交出不老靈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壞人的對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靈藥,從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廣寒宮內。

后羿回到家後悲痛欲絕,但卻無能爲力。後來,爲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圓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擺設香案,遙祭在月宮中的妻子。後來,人們聽聞嫦娥成仙了,也紛紛在月圓之日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從此,中秋節拜月便成了一種習俗。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重陽節

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這一日,又稱爲“重九”。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才被立爲老人節。

關於重陽節,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

很久以前,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很傷心,所以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爲民除掉瘟魔。

恆景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打聽到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長老爲師學習仙法。學滿回家時恰好是九月初九。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憑藉着高超的技能,恆景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