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是誰_老驥伏櫪的典故故事是什麼

成語故事 閱讀(3.18W)

在教學上成語故事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紮實掌握歷史知識,下面這些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關於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是誰和相關資料。

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是誰_老驥伏櫪的典故故事是什麼

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是誰

曹操(155年-220xx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2]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爲魏王,去世後諡號爲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

老驥伏櫪的典故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後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

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

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後,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進攻平州,那麼他們肯定會合夥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於是不顧衆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

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

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裏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返回軍營之後,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劉表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

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滕蛇乘霧,終爲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

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曹操主要成就

政治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着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爲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爲曹所敗。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爲治”,並非無據。而且曹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曹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總的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在選拔人才方面: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爲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爲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纔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20xx年到220xx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軍事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爲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爲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爲傑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公問對》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爲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爲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爲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爲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經濟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爲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羣逆,克定天下”。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爲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通過以上二項措施,曹操統治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復。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一大成功。

屯田制的實行,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當然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這個政策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爲一大創舉並不過分。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鑑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爲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爲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這些政策之厲害,可以從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來:第一,曹操在漢中打過兩仗,先戰勝張魯後敗於劉備,但由於北方的元氣恢復他前後順利地從漢中武都等地遷出了十三四萬戶人口。以一戶人家四口人計算,這就是五十多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呂蒙提醒孫權,曹操在皖城(即廬江)一帶屯田,如果坐等他們收穫,無異於如虎添翼。因此東吳趁雨季來臨水軍來去自如之機,孫權大動干戈親征皖城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呂蒙、甘寧全上陣後俘獲太守朱光,遷數萬百姓回吳。有統計稱,孫策、孫權兄弟曾先後四次打到周瑜的故鄉淮南舒城一帶,但毫無例外的是劫掠而還。

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簡單地說,衣服沒有花裏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牀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爲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相比之下,劉備、孫權的晚年則是昏聵糊塗。《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典略》記載:“劉備稱漢中王,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他的這些所作所爲,後來成了陳羣勸諫曹叡棄奢華罷宮室的反面教材:“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孫權在太子廢立上的胡來更是把羣臣弄得四分五裂無所適從,已經成了笑柄了。

文化

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建安五年(220xx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採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祕書省。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曹操歷史評價

史書評價

陳壽《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歷代評價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爲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孫權:“其惟殺伐小爲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爲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陸機:“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佇重淵以育鱗,撫慶雲而遐飛。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摧羣雄而電擊,舉勍敵其如遺。指八極以遠略,必翦焉而後綏。釐三才之缺典,啓天地之禁闈。舉修網之絕紀,紐大音之解徽。掃雲物以貞觀,要萬途而來歸。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輝。濟元功於九有,固舉世之所推。”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衆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

劉淵:“大丈夫當爲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裴松之:“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王勃:“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

魏元忠:“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朱敬則:“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 “昔魏太祖兵鋒無敵,神機獨行,大戰五十六,九州靜七八,百姓與能,天下慕德,猶且翼戴弱主,尊獎漢室。”

趙蕤:“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北破袁紹,南虜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志績未究,中世而殞。”

張說:“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羣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爲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貴臣,娥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

張鼎:“君不見漢家失統三靈變,魏武爭雄六龍戰。蕩海吞江制中國,迴天運鬥應南面。隱隱都城紫陌開,迢迢分野黃星見。流年不駐漳河水,明月俄終鄴國宴。文章猶入管絃新,帷座空銷狐兔塵。可惜望陵歌舞處,松風四面暮愁人。”

穆修:“惟帝之雄,使天濟其勇尚延數年之位,豈強吳、庸蜀之不平!”

司馬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僞。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羣雄,幾平海內。”

何去非:“曹公逡巡獨以其智起而應之,奮盈萬之旅,北摧袁紹而定燕、冀;合三縣之衆,東擒呂布而收濟袞;蹙袁術於淮左,彷徨無歸,遂以奔死。而曹公智畫之出,常若有餘,而不少困。彼之所謂勢與勇者,一旦潰敗,皆不勝支。然後天下始服曹公之爲無敵,而以袁、呂爲不足恃也。至於彼之任勢與力,及夫各挾智勇之不全者,亦皆知曹公之獨以智強而未易敵也,故常內憚而共蹙之。” “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

王安石:“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騏驎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迴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洪皓:“長笑袁本初,妄意清君側。垂頭返官渡,奇禍憐幕客。曹公走熙尚,氣欲陵韓白。欺取計已成,軍容漫輝赫。跨漳築大城,勞民屈羣策,北雖破烏丸,南亦困赤壁。八荒思併吞,二國盡勍敵。四陵寄遺恨,講武存陳跡。雉堞逐塵飛,濁流深莫測。回首銅雀臺,鼓吹喧黽蟈。”

鍾惺:“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爲羣?橫流築臺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爲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鉅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張溥:“孟德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兼草書亞崔張,音樂比桓蔡,圍棋埒王郭,復好養性,解方藥,周公所謂多材多藝,孟德誠有之。”“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

《三國志通俗演義》:”雄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動靜皆存智,高低善用賢。長驅百萬衆,親注《十三篇》。豪傑同時起,誰人敢贈鞭?“

陳祚明:“孟德天分甚高,因緣所至,成此功業。”

黃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創英雄中,亦當占上座;雖好用權謀,然從古英雄,豈有全不用權謀而成事者?”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毛澤東:“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後又在詞作《浪淘沙·北戴河》稱及曹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范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劍橋中國秦漢史》:“給予漢王朝的致命一擊卻留給了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賤,是大詩人、大戰略家,也是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對儒家的禮儀和道德束縛。”

在教學上成語故事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紮實掌握歷史知識,下面這些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關於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是誰和相關資料。

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是誰

曹操(155年-220xx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2]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爲魏王,去世後諡號爲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

老驥伏櫪的典故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後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

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

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後,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進攻平州,那麼他們肯定會合夥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於是不顧衆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

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

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裏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返回軍營之後,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劉表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

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滕蛇乘霧,終爲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

老驥伏櫪的主人公曹操主要成就

政治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着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爲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爲曹所敗。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爲治”,並非無據。而且曹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曹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總的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在選拔人才方面: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爲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爲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纔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20xx年到220xx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軍事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爲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爲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爲傑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公問對》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爲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爲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爲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爲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