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閱讀(2.68W)

成語故事是我國悠久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把學歷史和學成語故事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培養自學能力等,具有一舉幾得的效益,下面這些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幾篇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1: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爲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着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着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着野獸來吃人啊!

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着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爲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3: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樑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