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實用工具>蒙學>

《三字經》讀後感5篇

蒙學 閱讀(1.5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字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先看電視文化普及講座,再讀其整理文本,這倒是一種新的閱讀體驗,應該會有新的體會。(20xx.10.29 晚8∶25)

錢文忠教授的《今天,我們爲什麼還要讀<三字經>》的代序及《致謝》邏輯嚴密,思辨性極強,對《三字經》這一童蒙讀物的歷史延革及現實處境分析透徹,鞭辟入裏。其中,不乏考據的史實和個人精闢觀點,包含的信息量很大。這篇代序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隨筆甚或關於《三字經》考據論文的摘要。如果說作爲論文,可榷<三字經>歷史延革及現實處境考》之名。當然,這只是班門弄斧。嚴肅的講,這與錢教授普及傳統文化的初衷並不相符。言歸正傳,《致謝》中表達情感真摯,措辭謙遜,顯飽學之士風範,令人欽佩。閱讀正文,相信更加精彩,受益更多。(20xx.10.29晚9∶35)

性善論、性惡論爭論至今,因爲各種事例相互矛盾,所以錢教授認爲“人性的問題很複雜”,並舉例來說明。有一個收益,知道了“才高八斗”的成語來自於東晉謝靈運對曹植的稱讚。談到位東晉,有個問題始終不得解,就是自漢至宋的歷史模糊不清。爲此,讀了些參考讀物,漢後三國,所謂魏、蜀、吳,吳即我們現在的居住地。三國後是魏晉南北朝,南北朝是後世史學家的劃分,當時並不以爲然。所謂南北朝分南朝、北朝,南朝是魏、晉、宋、齊、樑、陳。齊樑故里在我們常州孟河,昭明太子對我們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我們作爲常州人的驕傲。齊、樑國都在毗鄰我們的南京,六朝古都,此其謂也。再說北朝,是五胡十六國,其淵源沒有作過研究,“五胡亂華”,不知是否指這一時期,這要請教歷史老師了。其中,魏晉,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魏晉風度及藥及酒及其它》中有論述,看過後,覺得那是亂世,奢靡之風盛行。着寬衣,服藥石,因藥石毒致體熱而着寬衣,不是好的時代。想遠了,再回過來,隋就不說了,漢至宋還有個後唐,就是那個擅詩文的後主李煜,對詩詞的感覺確實太好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來被北宋給滅了。宋後來衰落,南渡到南京,在我們南京稱王。南京作家葉兆言最近對此有論述。南宋小朝庭偏安臨安,就是現在浙江的一個縣級市,後來也垮了。至於宋,有好有壞,宋朝初年文化繁榮,經濟發達,但後來軍事力量薄弱,以經濟換和平,終至於敗落。在網絡上,網民認爲宋初年是中國最好的時代。我以爲這是當代人們迴避現實的想法,不足齲宋後來給元滅了,後面的歷史,大家都是很清楚的。至此,這段歷史有點明白了,這是這階段讀《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的收益,不可謂不豐。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知者也”。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來理解中國文化傳統,應該是比較恰當的。學習是應該講究方法-論的。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中庸之道,對性善論、性惡論的看法,錢教授的理解確實“是比較穩妥的”。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是最反對走極端的,性善論、性惡論,也許是中國古代樸素哲學對人性的各自定義,在中國古代文化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趨於融合。但近代以來的文化斷層讓極端主義擡頭,其結果已被近現代歷史所證實。“春秋爭弒不顧骨肉”,也許與樸素哲學的極端性有關,好在“孰如季子始終讓國”,這也是我們常州人的驕傲。中國傳統文化的自淨功能和包容性很強,所以延繼至今,這是很好的一個方面,也是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所在。據我所知,伊斯蘭文化具有一定的極端性,但也延繼至今,其原因需要研究。簡單想來,也許伊斯蘭文化同樣具有包容性,只是在現代,其極端性被誇大了,現代伊斯蘭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處境可以看出這一點。這是題外話,我國現在在發展文化軟實力,需要避免這一點,要增強包容性,才能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不至於被國際社會誤解或曲解。倡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教育的進步,但同時要借鑑歐美西方文化。比如孔孟時代的西方哲人的觀點,可以作些比較。如希臘的、羅馬的等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有歷史的、全面的、國際的眼光。

所謂“專”,還有層意思,就是“學會撿起”。學習中往往不能做到連續學習,那就“學會撿起”。也就是學習停止、鬆懈以後,再把學習續上,或者叫“繼續學習”。學會“繼續學習”,就能做到終身學習和持之以恆,這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方法,應該是很有效也是很實用的。

唐伯虎學畫的故事很有意思,沈周的教育方法也頗有傳奇色彩,對於悟性很高的唐伯虎來說,很快就能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現實生活中,“頓悟”的孩子極少,也就是立即“開竅”,都是漸進式的,“開竅”有機緣巧合。當然,是在教育累積和自我學習積累的基礎上。

《三字經》讀後感2

《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到自豪,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了《三字經》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爲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爲坦白就猶如是誠實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要有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

所以, 我覺得 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生活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對於一個集體或是一個團隊,更能夠體現出它的實力.

《三字經》中有很多學習的典故,生動深刻,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奮發努力,最終取得成就。俗話說人一輩子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不僅是我們生存、工作的必需手段,也是我們實現自我和自身價值的提高.學纔能有所用,這是一個人價值觀的一個體現。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給我的啓示是比較深的,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好的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孟母確實是個英明偉大的母親,早在幾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遠。有如此孟母,纔會有如此有名的孟子。現在有很多當父母的雙雙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甚至有些放在親戚家裏,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也不好,就談不上要好好學習了.然而作爲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那麼在這方面,孟母真可謂是典範,值得所有人效仿。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百善孝爲先”可見“孝”爲一切之根本。感恩,首先要感恩於給予你生命的父母,因爲有了生命纔會有一切。古有二十四孝,感人至深,傳頌至今。無論你活在多麼優越的條件中,或是你身處多麼惡劣的環境下,都應該盡心盡力的讓你的父母過得舒適一些,舒心一些。這是爲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說,你孝順你的父母,那就是給你的子女做出榜樣,那麼當你變老的那時候,你也會得到良好的照顧,這就是爲什麼孝道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依然不變的因果。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真實發生着的故事,一些特殊人羣,他們和正常人有着不一樣的地方,應該說他們做任何事都比正常人要艱難得多。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精神,一種不屈的精神,他們甚至在處於這樣的條件下,不抱怨任何人和事,他們總是帶着感恩的心去對待生活給予的一切,因爲他們覺得他們雖然有別於其他人,但是卻因此得到了更多珍貴的東西,所以他們帶着這種感恩去努力,去奮鬥,

最終取得成功,在我們看來也許並沒有什麼的一些小事,他們卻很感謝,而且因爲有這種感恩的心態,他們不會去抱怨什麼,所以他們也是快樂的。這是一種境界。更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一種精神

二十四、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夏傳子 家天下。這些人都是因爲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纔去爲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爲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祕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鬥的結合,那麼我們都會和平相處。

《三字經》學習最後一課講的是禮儀,人與人初識,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們隨時都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着裝整齊儀態端莊,語言大方得體,能做到這一點,相信在外謀事也會事半功倍的。當然光是這些還遠遠不夠,一個人還應該有良好的修養,這就需要有豐厚的知識內涵作後盾,大氣的處世作風,凡事點到爲止、拿捏得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有德有才,有益於整個社,意義深遠!

通過這次學習,的確是讓我獲益頗多,不僅僅是對《三字經》本身的認識,也加深了我對教育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對我國的歷史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對處世爲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念。

20xx年9月10日

《三字經》讀後感3

在我的腦海中,《三字經》就是一本兒童讀物,就是幼兒園的老師爲了讓孩子們認字用的教材,居然有人還對這樣的書進行解讀,真有點不可思議。抱着這樣的心態我翻開了《三字經》,讀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無知與臆斷,才知道《三字經》不僅僅是小孩子們的識字課本。這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一千零七十四個字),但它字字珠璣,句句經典,而且朗朗上口;它不但包含天文地理知識,而且還包括春種秋收、夏長冬藏;它不但把歷史用簡潔的三字的形式串起來,而且還包含育人的哲理。現在我感覺應把《三字經》作爲學生的'啓迪教材和初高中生的德育教材,應該成爲我國教育下一代的必修教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下層知識分子智慧的結晶。許多大學畢業生,甚至博士畢業生尚不能說出中國的歷史簡史,而《三字經》能用簡潔的文字敘述地一目瞭然,所以說把《三字經》作爲國人的必修教材一點也不爲過。讓我們看一看《三字經》的經典之處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開篇就明確地指出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巨大影響,也說明了“行爲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指出孩子們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多麼的重要。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十二個字談了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真諦。教育包括教與學,而不管是教還是學,最重要的是專心、專業,持之以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這一部分給我們列舉出古人教子的成功案例,以及教育學雙方的責任與作用。由此我也想到了現行的教育觀點及方法,總強調要發展學生個性,出了問題不管是誰的責任,輿論是一邊倒,都是教育者的責任,而不問責社會的責任,制度的責任;有時候又特別強調教育的萬能性,“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是這種教育萬能論的典型論調。那照這種邏輯推理,我們的下一代統統地被老師教化好了,我們的法律、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監獄還有什麼設置的必要嗎?我看這是典型的唯心論,持這種論調的人也應該多讀讀《三字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該部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尤其強調爲人處世的基本的禮義廉恥,要懂規矩,知禮儀,孝敬父母,尊重長輩。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這一部分包含了簡單天文地理知識,一年四季,六穀六畜,七情六慾,三綱五常等。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名句讀爲學者必有初國小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這部分內容主要指出孩童教育就讀書而言所應當讀的書目、不同書目讀書的方法,包括了對這些書目內容及人物的簡單介紹,內容非常的豐富。概述了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著述及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作品及作者。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墮逞干戈尚遊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爲東漢四百年終於獻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樑陳承爲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樑滅之國乃改樑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清世祖應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被《三字經》敘述的一清二楚,我建議學文科的學生應該把這一段背下來,好好理解一下。

《三字經》讀後感4

今年身份發生了一點轉變,一隻小狗寶寶即將來到我的身邊。爲了迎接他的到來,姥姥翻箱倒櫃地從書櫃裏找出了一本書頁泛黃的《蒙學四篇》讓我閱讀。說來慚愧,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國學知識知之甚少,就連傳統蒙學《三字經》我好像都是第一次這麼認真的閱讀,從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也忍不住感嘆老祖宗們的智慧真是璀璨令人折服。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曾被譽爲“千古一奇書”,它流傳時間最長、範圍最廣、影響也最大,相傳是宋朝大儒王應麟編纂了此書,又經後人多次增改,甚至包含了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內容。《三字經》激勵人好學向上,惜時努力,自強不息,它給予初學者豐富的歷史、地理、社會、人文等方面的基本常識,且深入淺出,易懂易記。它雖然重在傳道,但是並非枯燥說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樑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給讀者的閱讀增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更爲直觀地理解爲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雖是蒙學教材,作爲成年人的我也在閱讀的過程中覺得受益匪淺。下面把我一些膚淺的體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父母、老師

父母孩子啓蒙的第一任老師,在童年所養成許多習慣都與父母的平日裏的習慣息息相關。父母良好的生活習慣,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方說喜歡閱讀的父母,被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喜歡讀書。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孩子,好的影響將讓你走上正道,壞的影響將讓你走上邪門歪道。所以,每個希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首先應該仔細反思一下平日裏自己是怎麼做的。

繼父母之後,老師是我們人生中又一重要人物,他們教我們讀書,教我們算術,教我們孝敬父母,教我們誠信明理。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時無刻地鞭策我們,督促我們,讓我們擁有一顆明智的心靈和一個聰慧的大腦,更重要的是,他們塑造我們純潔、高尚的靈魂。

孝親、敬長

對於賦予我們生命,塑造我們靈魂的父母和老師,我們理應孝敬恭順。孝敬父母,就不能總讓父母操心、生氣,要學會聆聽父母的話,尤其是到我們這樣的年紀,每天忙於事業的奔忙,忙於自己小家庭的經營,經常會忽略自己父母的感受,忘記對父母的關懷,要知道,盡孝需乘早,讀後感。莫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們就應該積極努力、不遺餘力的去做,因爲父母不僅賦予了我們生命,還對我們有恩惠,這樣的恩惠不應該忘記,而應刻骨銘心,牢記一生!古有黃香爲父溫席、扇涼,而現在的我們又能爲自己的父母做些什麼呢?

尊敬師長也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老師賦予我們許多,我們應好好尊敬他們。這裏的師長不僅僅只是學校裏的老師,也包括我們工作中的領導和前輩,別看他們可能平時對我們很嚴厲,但要明白嚴也是愛,嬌慣反而是害,所以面對領導的高標準嚴要求,我們應該轉變心態,從中去體會上級前輩對我們成長的關懷,積極努力學習,力求在工作上更上一個臺階。

學習、刻苦

少不學,老何爲?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很多已經把學習閱讀的習慣遺失了,我們以工作忙,生活累來給自己的懶惰做藉口,安於現狀,耽於享樂,不再爲未來人生的進步而刻苦學習,面對比我們刻苦的人,總是習慣性地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看了《三字經》,我突然回想起兒時常說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不應該忘記,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積累起來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們纔會攀上成功的高峯,而“向上”的原動力正是刻苦。不刻苦學習,敷衍了事,又怎麼會成功呢?

道德、修養

何爲道德?何爲修養?我的理解是,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忽略一些身邊的小事,我們有時隨便往地上扔了一點垃圾,心想,沒事,世界那麼大,我這一小點紙屑影響不了什麼,但我們忽略瞭如果大家都是這麼想,那我們的環境衛生誰來維持?有些人總自私地以爲自己一點小小的“惡行”影響不了自己,至於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根本就不在他們關心的範圍內。事實是事物總是普遍聯繫的,我們的“惡行”總歸會報應的自己身上的,我們不尊重社會,社會也不會尊重我們,不要總抱着僥倖心理,在“外”的惡不會影響到在“家”的我們,你們家狗狗在門口的便便讓鄰居們感到不適的同時,更有可能會被你外出歸來的家人踩進家中!

《三字經》雖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世代影響着我們,它堅持正面教育,以鼓勵爲主,用榜樣故事,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反覆誦讀,深入學習。

《三字經》讀後感5

《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經典讀後感一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爲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三字經》經典讀後感二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爲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上挑了一期《三字經》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爲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

《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用“經”這就體現了三字經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爲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裏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歷過勤苦纔會有快樂,纔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