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哲理詩>

古代哲理詩

哲理詩 閱讀(5.93K)

一般世人推崇唐詩,貶低宋詩,倒是詩論界的共識最爲評價公道:唐宋詩在總體上的差別——在情理各有側重上,唐重情,宋重理,神韻追求上,唐豪邁端莊,宋奇峭流暢;表現技巧上,唐尚虛,空靈渾成,宋尚實,工巧細密;措辭用語上,唐重聲律之美,多練虛字,宋重口語化,兼練虛字。而宋人的哲理詩較之唐詩則有高明之處:着重捕捉心與物相遇時剎那間的感受,並立即昇華爲一種哲理思考。

古代哲理詩

一提到宋代的哲理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蘇軾的《題西林壁》和朱熹的《觀書有感》。

《題西林壁》是理趣詩的著名範例,而唐詩中少有這種詩。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種詩,既是說理,又很有詩味,它以理語入詩,即用詩來說理,在描寫景物中說明一個道理。這就是理趣詩。《題西林壁》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哲理,逸趣橫生,精警簡括。前兩句從廬山移步換形,寫出廬山變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奪,種種姿態,不可辨認。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在觀望中受到啓發,巧妙地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成爲啓迪後人的哲理名句。

同屬理趣詩一類的還有王安石的《登飛來峯》: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朱熹的《觀書有感》亦是理趣詩,以理語成詩,卻又別開生面:

半畝萬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此詩的突出特點是: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裏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爲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雲影"這些爲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生活。

盧梅坡,只知爲宋人,其他不詳,可見其知名度不大,可他的哲理詩《雪梅》,卻被詩論界譽爲宋人哲理詩的壓卷之作: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幾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盧梅坡還有一首同題《雪梅》詩,也是出類拔萃的詠梅之作: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託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另有宋人哲理詩壓卷之作美譽的是楊萬里的《過鬆塬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

此詩也是巧借景與事託寓哲思。詩人借翻山越嶺的實際描寫,道出一則深刻的哲理。一二兩句,平白如話,先點題意:"下嶺"有難,切莫"錯喜歡"。三四兩句,集中作答:"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困難是一個接着一個,正如進入叢山峻嶺,翻過一座山,還有一座山在那裏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千萬不可鬆懈。此詩理趣與詩味交融,深啓心智。

總之,宋人的哲理詩以哲思的景物化爲特點,內蘊極爲深刻,在詩史上成熟而獨特,能獨樹一幟。而唐人的所謂哲理詩,帶有初創性,只可說具有哲理性。哲思渾然於景事之中而成至理,纔是哲理詩的絕妙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