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經名句>

詩經全文註釋

詩經名句 閱讀(9.78K)

詩經全文註釋1

[先秦]詩經

詩經全文註釋

弁彼鸒斯,歸飛提提。民莫不穀,我獨於罹。

何辜於天?我罪伊何?心之憂矣,雲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爲茂草。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假寐永嘆,維憂用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屬於毛?不罹於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有漼者淵,萑葦淠淠。

譬彼舟流,不知所屆,心之憂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維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譬彼壞木,疾用無枝。心之憂矣,寧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君子秉心,維其忍之。心之憂矣,涕既隕之。

君子信讒,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

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

無逝我樑,無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註釋:

【1】弁(pán):通“般”、通“昪”,快樂。

【2】鸒(yù):鳥名,形似烏鴉,小如鴿,腹下白,喜羣飛,鳴聲“呀呀”,又名雅烏。

【3】斯:語氣詞,猶“啊”、“呀”。

【4】提(shí)提:羣鳥安閒翻飛的樣子。

【5】榖(gǔ):美好。

【6】罹(lí):憂愁。

【7】辜:罪過。

【8】伊:是。

【9】雲:句首語氣詞。

【10】踧(dí)踧:平坦的狀態。

【11】周道:大道、大路。

【12】鞫(jū):阻塞、充塞。

【13】惄(nì):憂傷。

【14】假寐:不脫衣帽而臥。

【15】永嘆:長嘆。

【16】用:猶“而”。

【17】疢(chèn):病,指內心憂痛煩熱。

【18】疾首:頭疼。

【19】如:猶“而”。

【20】桑梓:古代桑、梓多植於住宅附近,後代遂爲故鄉的代稱,見之自然思鄉懷親。

【21】止:語氣詞。

【22】靡(mǐ):不。

【23】匪:不是。“靡……匪……”句,用兩個否定副詞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

【24】瞻:尊敬、敬仰。

【25】依:依戀。

【26】屬:連屬。

【27】毛:猶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兩句毛、裏,以裘爲喻,指裘衣的裏表。

【28】罹(lì):一作“離”,通“麗”,附着。

【29】裏:指衣服之裏子。

【30】辰:時運。

【31】菀(wǎn):茂密的樣子。

【32】蜩(tiáo):蟬。嚖嚖:蟬鳴的聲音。

【33】漼(cuǐ):水深的樣子。

【34】淵:深水潭。

【35】萑(huán)葦:蘆葦。

【36】淠(pèi)淠:茂盛的樣子。

【37】屆:到、止。

【38】不遑(huáng):無暇,顧不得。

【39】維:猶“其”。

【40】伎(qí)伎:鹿急跑的樣子。

【41】雉(zhì):野雞。

【42】雊(gòu):雉鳴。

【43】壞木:有病的樹。

【44】疾:病。

【45】用:猶“而”。

【46】寧:猶“乃”、猶“豈”,竟然、難道。

【47】相:看。

【48】投兔:入網的兔子。

【49】先:開、放。

【50】行(háng):路。

【51】墐(jìn):掩埋。

【52】秉心:猶言居心、用心。

【53】維:猶“何”。

【54】忍:殘忍。

【55】隕:落。

【56】酬:勸酒。

【57】舒:緩慢。

【58】究:追究、考察。

【59】掎(jǐ):牽引。此句說,伐木要用繩子牽引着,把它慢慢放倒。

【60】析薪:劈柴。

【61】扡(chǐ):順着紋理劈開。

【62】佗(tuó):加。

【63】浚(jùn):深。

【64】由:於。

【65】屬:連接。

【66】垣:牆。

【67】逝:借爲“折”,拆毀。

【68】樑:攔水捕魚的堤壩,亦稱魚梁。

【69】發:打開。

【70】笱(gǒu):捕魚用的竹籠。

【71】躬:自身。

【72】閱:被收容。

【73】遑:閒暇。

【74】恤:憂慮。

作品賞析:

全詩八章,每章八句。首章以呼天自訴總起,先言“我獨於罹”的憂傷和悲痛。作者以“弁彼鸒斯,歸飛提提”的景象爲反襯,以“民莫不穀,我獨於罹”爲對比,以“心之憂矣,雲如之何”爲感嘆,充分揭示他內心沉重的`憂怨之情。他無罪被逐,只有對天呼喊:“何辜於天?我罪伊何?”第二章就他放逐在外的所見景象,抒發自己內心的傷感。平坦大道上生滿了雜亂的茂草,象徵他平靜的生活突然產生了禍端。他憤懟悲傷,“惄焉如搗”,臥不能寐,“疢如疾首”,並容顏早衰,詩句形象地展示出他憂怨交織的心情。第三章敘述他孝敬父母而反被父母放逐的悲哀。他雖然面對父母所栽的桑梓“必恭敬止”,對父母懷有恭敬孝順之心,但和父母的關係是“不屬於毛,不罹於裏”,所以只有無奈地歸咎於上天:“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語言極其沉痛。第四、五兩章又以在外所見,敘述自己苦無歸依、心灰意懶的痛苦心情。“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有漼者淵,萑葦淠淠”,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自己卻“譬彼舟流,不知所屆”;“鹿斯之奔,維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多麼歡暢而富有生機,而自己卻“譬彼壞木,疾用無枝”。他孤苦一身,漂盪無依,其內心的痛苦憂傷,別人是無法理解的,更見逐子失親的悲痛。第六章埋怨父親殘忍,不念親子之情。他說,野兔投網還有人放走它,人死於道路還有人埋葬他,而父親忍心放逐自己,只有使自己“涕既隕之”了。第七章指責父親,揭示出了被逐的原因。他指出,“君子信讒”,不僅“不舒究之”,反而“如或酬之”,結果顛倒了是非、曲直,“舍彼有罪,予之佗矣”。於是,詩人的內心也由“憂”進而“怨”了起來。最後一章,進一步敘述自己被逐後的謹慎、小心而警戒的心情。他感到他的災禍背景就像山泉那樣高深難測,因而警惕自己“無易由言”。因爲“耳屬於垣”,會隨時讓壞人抓住把柄、進讒陷害。但這四句,又有些痛定思痛的意味,既求告人們不要再去觸犯他,又心灰意懶地感到後事難卜、前途渺茫。這四句亦見於《邶風·穀風》,可能是當時習用之辭,是自己特殊境遇中複雜心情的比擬說法。由此可見,這首詩以“憂怨”爲基調,對自己被逐後的悲痛心情,反覆傾吐,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表述和揭示,感情沉重,言詞懇切,致使憂怨哀傷之情充滿紙上,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在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時,採取了多樣的藝術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襯托,或即眼前之景以興內心之情,或以客觀事物的狀態以比喻自己的處境。賦、比、興交互使用,泣訴、憂思結合,內容豐富,感情深厚,給人以具體、形象的感受。

詩經全文註釋2

[先秦]詩經

俟我於著乎而。

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於庭乎而。

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於堂乎而。

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註釋:

【1】著(zhù):通“寧(zhù)”。古代富貴人家正門內有屏風,正門與屏風之間叫著。古代婚娶在此處親迎。

【2】俟(sì):等待,迎候。

【3】乎而:齊方言。作語尾助詞。

【4】充耳:又叫“塞耳”,飾物,懸在冠之兩側。《毛傳》:“充耳謂之瑱(tiàn)。”古代男子冠帽兩側各系一條絲帶,在耳邊打個圓結,圓結中穿上一塊玉飾,絲帶稱紞(dǎn),飾玉稱瑱,因紞上圓結與瑱正好塞着兩耳,故稱“充耳”。

【5】素:白色,這裏指懸充耳的絲色。

【6】尚:加上。

【7】瓊: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華”與下文的“瑩”“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協韻而換字。

【8】庭:中庭。在大門之內,寢門之外。

【9】青:與上文的“素”、下文的“黃”指各色絲線,代指紞。

【10】堂:庭堂。

作品賞析:

此詩寫男女結婚儀式,寫新婦到男方家看到丈夫形象的情景。全詩寫的只是一個小剪影,但有步驟,有層次,有色彩,有新婦微妙的心理狀態,把華夏古老的結婚儀式寫得饒有情趣,

全詩三章九句,皆從新娘眼中所見來寫,新進門的妻子在憧憬與期待中慌亂而羞澀地擡起美麗的雙眸,卻只看見丈夫的一個背影,他在迎接她,引導着她一步步走近他們的洞房。吳闓生《詩義會通》引舊評稱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於九句詩中全不用主語,而且突如其來。這一獨特的句法,恰切而傳神地表現了新娘此時的心理活動。當她緊隨着迎親車輛踏進婆家大門的`那一刻,其熱鬧的場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場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誰不想一睹新娘的風采,然而新娘對着這稠密涌動的人叢,似乎漠不關心,視而不見,映進她眼簾的唯有恭候在屏風前的夫婿——“俟我於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於說出“他”字,但從“俟我”二字卻能品味出她對他的綿綿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兩句更妙在見物不見人。從新娘的心理揣測,她的注意力本來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詳一番,然而在這衆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擡頭仔細瞧。實際上,她只是低頭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沒看清他的臉龐,所見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發光的玉瑱。這兩句極普通的敘述語,放在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這特殊的時刻和環境中,便覺得妙趣橫生、餘味無窮了,給人以豐富聯想和審美的愉悅。“乎而”二字甚妙,就好像後世民歌中“呼而嗨呦”類的襯詞。

這首詩風格與《齊風·還》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賦體,句句用韻,六言、七言交錯,但每句用“乎而”雙語氣詞收句,又與《還》每句用常見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詩音節輕緩,讀來有餘音嫋嫋的感覺。在章法上它與《詩經》中的典型篇章是那麼不一樣,而又別具韻味。全詩每章只在三處換了三個字,就表現出新娘出嫁的喜悅和對新郎的滿意與讚許。

詩經全文註釋3

[先秦]詩經

子之還兮,遭我乎峱[1]之間兮。

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並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

並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註釋:

【1】還(xuán):輕捷貌。

【2】峱(náo):齊國山名,在今山東淄博東。

【3】從:逐。

【4】肩:借爲“豜(jiān)”,大獸。《毛傳》:“獸三歲爲肩,四歲爲特。”

【5】揖:作揖,古禮節。

【6】儇(xuān):輕快便捷。

【7】茂:美,指善獵。

【8】牡:公獸。

【9】昌:指強有力。

【10】臧(zāng):善,好。

作品賞析:

此詩不用比興,三章詩全用“賦”,以獵人自敘的口吻,真切地抒發了他獵後暗自得意的情懷。三章疊唱,意思並列,每章只換四個字,但卻很重要,起到了文義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稱譽敏捷,次章互相頌揚善獵,末章互相誇讚健壯。首句開口便讚譽,起得突兀,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與獵人偶然碰面,眼見對方逐獵是那樣敏捷、嫺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脫口而出“子之還(茂、昌)兮”,這是發自心底的讚歎,“子”是對那位同行的敬稱。次句點明他們相遇的地點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們並非事先約定,只是邂逅相遇罷了。正因爲如此,詩人才會那樣驚喜不已,十分激動。第三句說他們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奮力追殺兩隻大公狼。這裏詩人雖然沒有告訴讀者逐獵的結果如何,但是從他那異常興奮的敘述中,可以猜想到那兩隻公狼已成爲他們的捕獲物,讀者從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詩人的喜悅。最後一句是獵後合作者對詩人的.稱譽:“揖我謂我儇(好、臧)兮”,這裏詩人特點明“揖我”這一示敬的動作,聯繫首句,因爲詩人對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爲自己能得到對方的讚譽而引以自豪。吳闓生稱此爲“渲染法”(《詩義會通》)。

全詩句句用韻,每章一韻,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還、間、肩、儇爲韻;次章茂、道、牡、好爲韻;末章昌、陽、狼、臧爲韻,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組成“富韻”,加上四、六、七言並用的參差句法,造成了舒緩的音節,讀起來有一唱三嘆的韻味。這種一唱三嘆、反覆詠唱的手法,對強化主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詩經全文註釋4

[先秦]詩經

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宜爾家室,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註釋:

【1】棠棣:亦作常棣、唐棣,即郁李,薔薇科落葉灌木,花粉紅色或白色,果實比李小,可食。

【2】鄂不:花萼和花托。鄂,通“萼”。不,同“柎”。

【3】韡(wěi)韡:光明美麗的樣子。

【4】威:通“畏”。

【5】孔懷:最爲思念、關懷。孔,很,最。

【6】原隰:原野。

【7】裒:聚。

【8】脊令:通作“鶺鴒”,一種水鳥。

【9】每:雖。

【10】永:長。

【11】鬩:爭吵。

【12】御:抵抗。

【13】務:通“侮”。

【14】烝:終久。

【15】戎:幫助。

【16】友生:友人。

【17】儐:陳列。籩、

【18】豆:祭祀或燕享時用來盛食物的器具。籩用竹製,豆用木製。

【19】之:猶是。

【20】飫:滿足。

【21】具:同“俱”,聚集。

【22】孺:相親。

【23】好合:相親相愛。

【24】翕:聚合。

【25】湛:深厚。

【26】宜:和順。

【27】帑:通“孥”,兒女。

【28】究:深思。

【29】圖:考慮。

【30】亶:信、確實。

【31】然:如此。

作品賞析:

全詩八章,可分五層。首章爲第一層,先興比,後議論,開門見山,倡明主題。“棠棣之華,鄂不韡韡”,興中有比;而詩人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棠棣花開每兩三朵彼此相依而生髮聯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這寓議論於抒情的點題之筆,既是詩人對兄弟親情的頌讚,也表現了華夏先民傳統的人倫觀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緣關係爲基礎。在他們看來,“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顏氏家訓·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們更重兄弟親情。錢鍾書論及《棠棣》時也指出:“蓋初民重‘血族’之遺意也。就血胤論之,兄弟天倫也,夫婦則人倫耳;是以友于骨肉之親當過於刑于室家之好。……觀《小雅·棠棣》,‘兄弟’之先於‘妻子’,較然可識”(《管錐編》)。這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棠棣》主題的歷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爲第二層。詩人通過三個典型情境,對“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體深入的申發,即:遭死喪則兄弟相收;遇急難則兄弟相救;御外侮則兄弟相助。這可能是歷史傳說的詩意概括,也可能是現實見聞的藝術集中。這三章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點。毛先舒說:“《棠棣》,俗筆必先從和樂敘至急難,便乏味”(《詩辯坻》)。此篇則與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喪”、“急難”到“外御”,從而由急而緩、由重而輕、由內而外,構成一個頗有層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審美效果。其次,採用對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現加以對照,更見出兄弟之情的誠篤深厚。“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又更深一層:即使兄弟牆內口角,遇到外侮,也會不假思索一致對外。“鬩於牆”與“外御其務”,兩句之間沒有過渡,情緒和行爲的轉變即在傾刻,有力表現出手足之情出於天然、發自深衷。由轉折手法構成的這一典型情境,因表現了最無私的兄弟之情,成爲流傳至今的典故成語。

第五章自成一層。如果說,前面是詩人正面讚頌理想的兄弟之情,這一層則由正面理想返觀當時的現實狀況;即由讚歎“喪亂”時的“莫如兄弟”,轉而嘆惜“安寧”時的“不如友生”。“雖有兄弟,不如友生”,這嘆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實根據的。西周初年,出現過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亂。據此,《詩序》似認此詩爲成王時周公所作,曰:“《棠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棠棣》”;西周末年,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更頻頻發生。據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認爲此詩爲厲王時召穆公所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棠棣之華……’云云。”《棠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難定論;但有一點可肯定,詩人的嘆惜是有感而發的,且有警世規勸之意。不過,這是在宴飲的歡樂氣氛中所唱之詩,因此,在短暫的低沉後,音調又轉爲歡快熱烈。

六、七章爲第四層,直接描寫了舉家宴飲時兄弟齊集,妻子好合,親情和睦,琴瑟和諧的歡樂場面。第七章“妻子”與“兄弟”的對照,包含了詩意的遞進:“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則“和樂且湛”。詩人似明確表示,兄弟之情勝過夫婦之情;兄弟和,則室家安,兄弟和,則妻帑樂。末章承上而來,卒章顯志。詩人直接告誡人們,要深思熟慮,牢記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礎。明理規勸之意,更爲明顯。

《棠棣》是《詩經》中的名篇傑作,它不僅是中國詩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愛的詩作,也是情理相融富於理趣的明理典範。陸時雍《詩鏡總論》曰:“敘事議論,絕非詩家所需,以敘事則傷體,議論則費詞也。然總貴不煩而至,如《棠棣》不廢議論,《公劉》不無敘事。”《棠棣》的“不廢議論,不煩而至”,似可析而爲二。一是真摯委曲,感人之至。開篇形象比興,富於理趣;隨之圍繞“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喪亂”與“安寧”、“良朋”與“妻子”,及歷史與現實、正面與反面,寓理於事,多層次地唱嘆闡論,既感人亦服人。全詩筆意曲折,音調也抑揚頓挫,前五章繁弦促節,多慷慨激昂之音,後三章輕攏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誠。二是主題恆久,深邃之至。兄弟友愛,手足親情,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學的永恆主題。《棠棣》對這一主題作了詩意開拓,因而千古傳唱,歷久彌新。同時,“棠棣之華”、“莫如兄弟”、“兄弟鬩牆,外御其務”,作爲具有原型意義的意象、母題和典故,對後世“兄弟詩文”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論》,在新的背境下對《棠棣》詩旨作了創造性的伸發,可以互參。

詩經全文註釋5

這首詩是從水、陸、空三個角度來描繪賓客們初飲、宴中、酣飲時的形態。起初是營造氣氛,隨着酒筵的漸進,酒興漸濃,賓客也漸趨熱情奔放,人們的視線也隨之漸高。在寫作手法上,詩人運用了興中有比,賦比結合的手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

翩翩者鵻,烝然來思。君子有酒,嘉賓式燕又思。

註釋

⑴烝(zhēng):衆多。罩罩:義同掉掉,游魚搖尾貌。

⑵式:語助詞。燕:同宴。

⑶汕汕:《說文解字》:魚游水貌。

⑷衎(kàn):快樂。

⑸樛(jīu):樹木向下彎曲。

⑹瓠(hù):葫蘆。纍:纏繞。

⑺綏:安。

⑻鵻(zhuī):鳥名,即鵓鳩,也叫鵓鴣,天將雨或初晴時常在樹上咕咕地叫。

⑼思:句尾助詞,下同。

⑽又:通侑,勸酒。

譯文

南國魚兒美,羣遊把尾搖。君子有好酒,宴飲佳賓樂陶陶。

南國魚兒美,羣遊隨水流。君子有好酒,宴飲佳賓樂悠悠。

南國樹彎彎,葫蘆藤蔓緊相纏。君子有好酒,宴飲嘉賓樂平安。

鵓鳩飛翩翩,羣飛來這邊。君子有好酒,宴飲嘉賓頻相勸。

鑑賞

此詩的主旨,毛詩、齊詩都認爲是宴飲詩兼有求賢之意,《毛詩序》雲:《南有嘉魚》,樂與賢也,大平之君子至誠,樂與賢者共之也。也有人覺得還含有諷諫之意。這是一首專敘賓主淳樸真摯之情的宴飲詩。詩意與《魚麗》略同,正如方玉潤《詩經原始》雲:彼專言餚酒之美,此兼敘綢繆之意。

全詩四章,章四句。前兩章均以游魚起興,用魚、水象徵賓主之間融洽的關係,宛轉地表達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詩處於和睦、歡愉的氣氛中。兩章的開首兩句用重章疊唱反覆詠歎,加強這一氛圍的形成。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南有嘉魚,烝然汕汕,魚兒輕輕擺動鰭尾,往來翕忽,怡然自得。讀者彷彿看見四面八方的賓客們聚集在廳堂,大排筵宴,席間觥籌交錯,笑語盈盈。魚樂,人亦樂,二者交相感應,一虛一實,宴飲時的歡樂場面與主賓綢繆之情頓現。短短數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無窮。

若僅用一種事物來形容賓主無間的感情,讀起來不免單調,也不厚重。故詩人在濃濃的酒香中,筆鋒一揚,將讀者的視線從水中引向陸地,爲讀者描繪了另一場景:枝葉扶疏的樹木上纏繞着青青的葫蘆藤,藤上綴滿了大大小小的'葫蘆,風過處,宛如無數只鈴鐸在顫動。這裏的樹木象徵着主人高貴的地位,端莊的氣度;藤蔓緊緊纏繞着高大的樹木,頗似親朋摯友久別重逢後親密無間、難捨難分的情態。對此良辰美景,又有瓊漿佳餚,不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鏡頭的手法,緩緩地將一羣翩飛的鵓鳩送入讀者的眼簾,也把讀者從神遊的境界拉回酒席。佳賓在祥和歡樂的氣氛中酒興愈濃,情致愈高,你斟我飲言笑晏晏。望着那羣鵓鳩,聽着咕咕的鳴叫聲,也許有的客人已開始商量打獵的事情了。這就隱含着宴飲後的射禮。用筆曲折,別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賓主之間和樂美好的感情。

在章法、句式上,不僅採用重章疊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詩最末一句添了兩個虛詞,延長了詩句,便於歌者深情緩唱、抒發感情,同時也使詩看起來不呆板,顯得餘味不絕。

此外,讀者在欣賞這首詩時,應與《魚麗》、《南山有臺》二詩結合起來。這三首詩是同一組宴飲詩;先歌《魚麗》,贊佳餚之豐盛;次歌《南有嘉魚》,敘賓主綢繆之情;最後歌《南山有臺》,極盡祝頌之能事,敬祝賓客萬壽無疆,子孫福澤延綿。

詩經全文註釋6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 註釋翻譯及全文賞析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 註釋翻譯及全文賞析

第三節 鴻雁之什

本節包括 鴻雁、庭燎、沔水、鶴鳴、祈父、白駒、黃鳥、我行其野、斯干、無羊 共 10 篇作品。

第一篇 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第二篇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君子至止,鸞聲噦噦。

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紜

第三篇 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於海。彼飛隼,載飛載止。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彼飛隼,載飛載揚。念彼不,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彼飛隼,率彼中陵。民之訛言,寧莫之懲。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第四篇 鶴鳴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它山之石,可以爲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五篇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於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轉予於恤?靡所}止。

祈父,不聰。胡轉予於恤?有母之尸饔!

詩經全文註釋7

[先秦]詩經

駟驖[1]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於狩。

奉時辰牡,辰牡孔碩。公曰左之,舍拔則獲。

遊於北園,四馬既閒。輶[2]車鸞鑣,載獫歇驕。

註釋:

【1】駟:四馬。

【2】驖(tiě):毛色似鐵的好馬。

【3】阜:肥碩。

【4】轡:馬繮。四馬應有八條繮繩,由於中間兩匹馬的內側兩條轡繩系在御者前面的車槓上,所以只有六轡在手。

【5】媚子:親信、寵愛的人。

【6】狩:冬獵。古代帝王打獵,四季各有專稱。《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7】奉:獵人驅趕野獸以供射獵。

【8】時:“是”的假借,這個。

【9】辰:母鹿。

【10】牡:公獸,古代祭祀皆用公獸。

【11】碩:肥大。

【12】左之:從左面射它。

【13】舍:放、發。

【14】拔:箭的尾部。放開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彈出。

【15】北園:秦君狩獵憩息的園囿。

【16】閒:通嫺,熟練。

【17】輶(yóu):用於驅趕堵截野獸的輕便車。

【18】鸞:通“鑾”,鈴。

【19】鑣(biāo):馬銜鐵。

【20】獫(xiǎn):長嘴的獵狗。

【21】歇驕:短嘴的獵狗。

作品賞析:

古代帝王狩獵場面極其宏偉,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都極盡鋪敘描摹之能事,對此作了生動反映。從揚雄《長楊賦》中“今年獵長楊,……羅千乘於林莽,列萬騎于山嵎”也可窺見其規模之一斑。而《秦風·駟驖》之妙卻全在以簡馭繁,以少勝多,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寫盡狩獵全過程,卻同樣使人覺得威武雄壯,韻味無窮。

首章寫將獵。取景從四匹高頭大馬切入,嚴整肅穆,蓄勢待發,充滿凝重的力度感。四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聲令下,便拔蹄飛馳。鏡頭接着由馬轉移至控制着六根馬繮繩的人。“六轡在手”,顯得那樣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充滿自信。這是趕車人,也即下句所謂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寵臣。他還不是主角,只是“從公於狩”的一個陪襯。真正發號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帶領一大批“媚子”,大規模出獵。此章雖只擷取一輛狩獵車的情景,而聲勢浩大又紀律嚴明的場面已可聯想得之。馭馬與馭天下,其理一貫,如後世白居易《授韋貫之工部尚書制》所云:“善御者,齊六轡;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過層層反襯,暗寫秦襄公治軍治國有方。

次章寫正獵。管山林苑囿的狩獵官,接到開獵的命令後,急忙打開牢圈樊籠,將一羣羣養得肥肥的專供王家狩獵作靶子用的時令獸驅出,於是乎轟轟烈烈的圍獵場面就自然映現在讀者腦海。這雖然只是個鋪墊,但角度很巧妙,令人從被獵對象想像狩獵盛況,避實就虛,別具一格。至於爲什麼單單驅出“牡”獸,那是因爲當時祭祀用的犧牲以牡爲貴,不用牝獸。在紛紜的圍場中,詩作的鏡頭緊緊跟隨着秦襄公,只見他吆喝一聲:“射左邊的那一隻!”果然那肥獸應弦而倒。這足見秦襄公武藝不俗。當然,他狩獵的對象只是馴養的野獸,這與《鄭風·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點虛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讓他真正到深山老林與虎豹猛獸直接較量,那是不現實的。因此,此詩的描寫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詩只舉秦襄公一隅,可謂抓住了牛鼻子,其餘留下一片空白,讓讀者去自行想像補充。對於秦襄公,也只是攝取了一個剎那間的特寫鏡頭,而略去其他枝節,敘事中有描寫,筆法老練簡潔。

末章寫獵後。獵後情景可寫的很多,如獵物的豐盛,獵者的欣悅等,但都未免落入尋常窠臼。此詩的獵後視角獨特,大有王者風範。詩寫獵後即遊於“北園”,按常理推測那北園與獵場應該是相通連同在一區的,並非要繞道另去一處遊息。故首句既是場景的轉換,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廣大,也是氛圍的轉折,由張而弛。一個“遊”字意脈直貫篇末。前“狩”後“遊”,互爲補充,整個過程相當完整。次句又着眼於“駟驖”,與首章相呼應,而神態則迥異,此處的駟驖不再是筋脈怒張,高度緊張,而是馬蹄得得,輕鬆悠閒。一個“閒”字語意雙關,馬是如此,人也如此。後兩句又對“閒”字着意渲染。輶車是一種輕便車。《周禮·校人》:“田獵則帥驅逆之車。”驅逆之車即是輶車,其作用在於圍驅獵物,供獵者縮小包圍。獵後的輶車已不用急駛飛趕,因而馬嚼上鈴兒叮噹,聲韻悠揚,從聽覺上給人悠閒愉悅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寫,那些獵時奮勇追捕獵物的各種獵狗都乘在輶車上休其足力。這一寵物受寵的鏡頭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尋繹,將先前的緊張與現時的休閒形成鮮明對照,使末章的“閒”趣表現得淋漓盡致。

全詩敘事取景高度濃縮,突出典型場景和人物,抓住富於表現力的瞬間和細節,因而雖只窺豹一斑,卻能使人想見全豹,其藝術概括力很值得借鑑。《詩經》中寫狩獵的名篇有二,即《鄭風·大叔于田》與此篇,前者反覆鋪張,以繁見長,後者精要簡約,以簡著稱,而這恰恰代表了中國文學的兩大傳統手法。

詩經全文註釋8

[先秦]詩經

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營營青蠅,止於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

營營青蠅,止於榛,讒人罔極,構我二人。

註釋:

【1】青蠅:蒼蠅,比喻讒人。

【2】營營:象聲詞,擬蒼蠅飛舞聲。

【3】止:停下。

【4】樊:籬笆。

【5】豈弟:同“愷悌”,平和有禮,平易近人。

【6】讒言:挑撥離間的壞話。

【7】棘:酸棗樹。

【8】罔極:指行爲不軌,沒有標準。

【9】交:都。

【10】亂:攪亂、破壞。

【11】榛:榛樹,一種灌木,果實名榛子,可食。

【12】構:播弄、陷害,指離間。

作品賞析:

這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譴責詩,諷刺統治者聽信讒言,斥責讒人害人禍國。它的鮮明特色是借物取喻形象生動,勸說斥責感情痛切。

首先,把專進讒言的人比作蒼蠅,這是十分貼切的。蒼蠅作爲一種令人厭惡的昆蟲,具有追臭逐腐、散播病菌、嗡嗡亂叫等習性,而這些習性與人間專找縫隙進讒言害人者如出一轍。因此用蒼蠅來喻指進讒者,這本身已是一個極大的成功;更遑論此詩三章均以“營營青蠅”取喻起興,把它四處飛舞、不停播亂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這三章前兩句僅以更換末一字的形式重複出現,似拙實巧,令人不由對蒼蠅產生一種揮之不去的厭惡感。“樊”“棘”“榛”三字一義,其實都指籬笆而言,但每一次變化,又不僅僅是單純的同義反覆,而是隱含了對蒼蠅見縫就叮、不棄不捨的深刻揭露。

其次,這三章詩的後兩句也逐章遞進,層層見意。第一章是規勸正人君子不要去聽信讒言,語言直白如話,是全詩的.作旨。第二章列出讒言的第一個危害,那就是攪亂四鄰各國間的關係,即所謂禍國殃民。第三章指出讒言的第二個危害,那就是挑撥人際關係,使朋友知己互生嫌隙,反目成仇。而這兩種禍害,全在於“讒人罔極”,即進讒者爲人處世沒有一定的準則,陽奉陰違有之,出爾反爾有之,翻雲覆雨、顛倒黑白亦有之。

所以從全詩來看,它的特點既包括取喻確切傳神,同時也包括對讒言的危害和根源的深刻揭示。而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使“無信讒言”的規勸和警示顯得充分有力,從而大大增強了詩的諷刺、譴責的力度。

詩經全文註釋9

[先秦]詩經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鬆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

似續妣祖,築室百堵。

西南其戶,爰居爰處,爰笑爰語。

約之閣閣,椓之蠹蠹。

風雨攸除,鳥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

君子攸躋。

殖殖其庭,有覺其楹。

噲噲其正,噦噦其冥,君子攸寧。

下莞上簟,乃安斯寢。

乃寢乃興,乃佔我夢。

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

大人佔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維虺維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載寢之牀,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註釋:

【1】秩秩:澗水清清流淌的樣子。

【2】斯:語助詞,猶“之”。

【3】幹:通“澗”。山間流水。

【4】幽幽:深遠的樣子。

【5】南山:指西周鎬京南邊的終南山。

【6】如:倒舉之詞,猶言“有××,有××”。

【7】苞:竹木稠密叢生的樣子。

【8】式:語助詞,無實義。

【9】好:友好和睦。

【10】猶:欺詐。

【11】似:同“嗣”。嗣續,猶言“繼承”。

【12】妣(bǐ)祖:先妣、先祖,統指祖先。

【13】堵:一面牆爲一堵,一堵面積方丈。

【14】戶:門。

【15】爰(yuán):於是。

【16】約:用繩索捆紮。

【17】閣閣:捆紮築板的聲音;一說將築板捆紮牢固的樣子。

【18】椓(zhuó):用杵搗土,猶今之打夯。橐(tuó)橐:搗土的聲音。古代築牆爲板築法,按照土牆長度和寬度的要求,先在土牆兩側及兩端設立木板,並用繩索捆紮牢固。然後再往木板空槽中填土,並用木夯夯實夯牢。築好一層,木板如法上移,再築第二層、第三層,至今西北農村仍在沿用。所用之土,必須是溼潤而具粘性的土質。

【19】攸:乃。

【20】芋:魯詩作“宇”,居住。

【21】跂(qǐ):踮起腳跟站立。

【22】翼:端莊肅敬的樣子。

【23】棘:借作“翮(hé)”,此指箭羽翎。

【24】革:翅膀。

【25】翬(huī):野雞。

【26】躋(jī):登。

【27】殖殖:平正的樣子。

【28】庭:庭院。

【29】有:語助詞,無實義。

【30】覺:高大而直立的樣子。

【31】楹:殿堂前大廈下的柱子。

【32】噲(kuài)噲:同“快快”。寬敞明亮的樣子。

【33】正:向陽的正廳。

【34】噦(huì)噦:同“煟(wèi)煟”,光明的樣子。

【35】冥:指廳後幽深的地方。

【36】寧:安。指安居。

【37】莞(guān):蒲草,可用來編席,此指蒲席。

【38】簟(diàn):竹蓆。

【39】寢:睡覺。

【40】興:起牀。

【41】我:指殿寢的主人,此爲詩人代主人的自稱。

【42】維何:是什麼。維:是。

【43】羆(pí):一種野獸,似熊而大。

【44】虺(huǐ):一種毒蛇,頸細頭大,身有花紋。

【45】大人:即太卜,周代掌占卜的官員。

【46】祥:吉祥的徵兆。古人認爲熊羆是陽物,故爲生男之兆;虺蛇爲陰物,故爲生女之兆。

【47】乃:如果。

【48】載:則、就。

【49】衣:穿衣。

【50】裳:下裙,此指衣服。

【51】璋:玉器。

【52】喤(huáng)喤:哭聲宏亮的樣子。

【53】朱芾(fú):用熟治的獸皮所做的紅色蔽膝,爲諸侯、天子所服。

【54】室家:指周室,周家、周王朝。

【55】君王:指諸侯、天子。

【56】載寢之地:男寢於牀,女寢於地,有陽上陰下之義。

【57】裼(tì):嬰兒用的褓衣。

【58】瓦:陶製的紡線錘。

【59】無非無儀:指女人不要議論家中的是非,說長道短。非:錯誤。儀:通“議”。

【60】議:謀慮、操持。古人認爲女人主內,只負責辦理酒食之事,即所謂“主中饋”。

【61】詒(yí):同“貽”,給與。

【62】罹(lí):憂愁。

作品賞析:

全詩九章,一、六、八、九四章七句,二、三、四、五、七五章五句,句式參差錯落,自然活脫,使人沒有板滯、臃腫之感,在雅頌篇章中是頗具特色的。

就詩的內容來看,全詩可分兩大部分。一至五章,主要就宮室本身加以描繪和讚美;六至九章,則主要是對宮室主人的祝願和歌頌。

第一章先寫宮室之形勝和主人兄弟之間的和睦友愛。它面山臨水,松竹環抱,形勢幽雅,位置優越,再加兄弟們和睦友愛,更是好上加好了。其中,“如竹苞矣,如鬆茂矣”二句,既讚美了環境的優美,又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潔,語意雙關,內涵深厚,可見作者的藝術用心。接着第二章說明,主人建築宮室,是由於“似續妣祖”,亦即繼承祖先的功業,因而家人居住此處,就會更加快樂無間。言下之意,他們的創舉,也會造福於子孫後代。這是理解此詩旨意的關鍵和綱領,此後各章的詩意,也是基於這種思想意識而生髮出來的。以下三章,皆就建築宮室一事本身描述,或遠寫,或近寫,皆極狀宮室之壯美。三章“約之閣閣,椓之橐橐”,既寫建築宮室時艱苦而熱鬧的勞動場面,又寫宮室建築得是那麼堅固、嚴密。捆紮築板時,繩索“閣閣”發響;夯實房基時,木杵“橐橐”作聲,可謂繪形繪聲,生動形象。正因爲宮室建築得堅固而緊密,所以“風雨攸除,鳥鼠攸去”,主人“居、處”自然也就安樂了。四章連用四比喻,極寫宮室氣勢的宏大和形勢的壯美,可說是博喻賦形,對宮室外形進行了精雕細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的豐富想像力。如果說,四章僅寫宮室外形,那麼第五章就具體描繪宮室本身的情狀了。“殖殖其庭”,室前的庭院那麼平整;“有覺其楹”,前廈下的楹柱又那麼聳直;“噲噲其正”,正廳是寬敞明亮的;“噦噦其冥”,後室也是光明的。這樣的宮室,主人居住其中自然十分舒適安寧。

由此可見,作者在描繪宮室本身時,是由大略至具體、由遠視到近觀、由室外到室內,一層深似一層、逐步推進展現的.。它先寫環境.再寫建築因由,再寫建築情景,再寫宮室外形,再寫宮室本身,猶如攝影機一樣,隨着觀察點和鏡頭焦距的推移,而把客觀景象有層次、有重點地攝入,使讀者對這座宮室有了一個完整而具體的認識。更突出的是,每章都是由物到人,更顯示出它人物互映的藝術表現力。

此詩後四章是對宮室主人的讚美和祝願。六章先說主人入居此室之後將會寢安夢美。所夢“維熊維羆,維虺維蛇”,既爲此章祝禱的中心辭語,又爲以下四章鋪墊、張本。七章先總寫“大人”所佔美夢的吉兆,即預示將有貴男賢女降生。八章專說喜得貴男,九章專說幸有賢女,層次井然有序。當然,這些祝辭未免有些阿諛、有些俗氣,但對宮室主人說些恭維的吉利話,也是情理中事。

從第八、九章所述來看,作者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很嚴重的。生男,“載寢之牀,載衣之裳,載弄之璋”,而且預祝他將來爲“室家君王”;生女,“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而且只祝願她將來“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男尊女卑,對待方式不同,對他們的期望也不一樣。這應該是時代風尚和時代意識的反映,對後人也有認識價值。

總觀全詩,以描述宮室建築爲中心,把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都能做到具體生動,層次分明,雖然其思想價值不大,但在雅頌諸篇中,它還是比較優秀的作品。

詩經全文註釋10

[先秦]詩經

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

要之襋[1]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闢,佩其象揥[2]。

維是褊心,是以爲刺。

註釋:

【1】葛屨(jù):指夏天所穿葛繩編制的鞋。

【2】糾糾:繚繚,纏繞,糾結交錯。

【3】可以:即“何以”,怎麼能。可,通“何”。

【4】履:踐踏。

【5】摻(shān)摻:同“纖纖”,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纖細。

【6】要(yāo):衣的腰身,作動詞,縫好腰身。一說鈕襻。

【7】襋(jí):衣領,作動詞,縫好衣領。

【8】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

【9】提(shí)提:同“媞媞”,安舒貌。

【10】宛然:迴轉貌。

【11】闢(bì):同“避”。左闢即左避。

【12】揥(tì):古首飾,可以搔頭。類似發篦。

【13】維:因。

【14】褊(biǎn)心:心地狹窄。

【15】是以:以是,因此。

【16】刺:諷刺。

作品賞析:

全詩共兩章,前章先着力描寫縫衣女之窮困:天氣已轉寒冷,但她腳上仍然穿着夏天的涼鞋;因平時女主人對她的虐待和吝嗇,故她不僅受凍,而且捱餓,雙手纖細,瘦弱無力。儘管如此,她還是必須爲女主人縫製新衣。自己受凍,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還要服侍他人試穿,這非常悽慘。

因前章末尾有“好人服之”句,已引出“好人”,故後章作者筆鋒一轉,着力描寫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縫衣女辛苦製成的'新衣,連看都不看她一眼,還故作姿態地拿起簪子自顧梳妝打扮起來。這種舉動自然是令縫衣女更爲憤慨和難以容忍的。

至此可見,此詩實際上用了一個很簡單而又常見的手法,即對比。作者有意識地將縫衣女與女主人對照起來描寫,兩人的距離立刻拉開,一窮一富,一奴一主,馬上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留下了十分強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對比,此詩在藝術上另一個重要的特徵,便是細節的描寫。細節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說中常有,詩歌中並不常用。由於此詩有兩個女性人物在內,所以作者也進行了細節描寫,如寫縫衣女只寫她的腳和手,腳穿涼鞋,極表其受凍之狀;手兒瘦弱,極表其捱餓之狀。這兩個細節一經描摹,一個飢寒交迫的縫衣女形象便躍然紙上。再如寫女主人,作者並沒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寫了她試穿新衣時的傲慢神態和扭身動作,以及自顧佩簪梳妝的動態,便刻畫出了一個自私吝嗇、無情無義的女貴人形象。

最後要說的是此詩的點題作用。坦率地說,如果沒有末尾“維是褊心,是以爲刺”兩句,僅以前面的描寫和對比論,很難說出它有多少諷刺意義;只有至末二句,方顯示這詩具有諷刺意味,是一首諷刺詩。這便是點題的妙用。有此兩句,全詩的題意便立刻加深;無此二句,全詩便顯得平淡。當然,諷刺詩在末尾才進行點題,跌出真意,這是常有的,但這實際上也已成了此詩在藝術表現上的第三個重要特徵。

詩經全文註釋11

[先秦]詩經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

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

縶之維之,以永今夕。

所謂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

爾公爾侯,逸豫無期。

慎爾優遊,勉爾遁思。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註釋:

1、皎皎:潔白,光明。這裏指馬皮毛髮光。

2、縶(音執):絆。

3、維:拴。

4、焉:此,在這兒。

5、賁(音閉):飾也。一說光采之貌。

6、逸豫:安樂。

7、勉:抑止之詞。

8、遁:隱去。一說走。

9、空谷:穹谷;深谷。

10、音:信。

11、遐:遠。

詩經全文註釋12

[先秦]詩經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1],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註釋:

【1】幹旄(máo):以犛牛尾飾旗杆,樹於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旄,同“犛”,犛牛尾。

【2】孑(jié)孑:旗幟高舉的樣子。

【3】浚(xùn):衛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縣。

【4】素絲:白絲,一說束帛。

【5】紕(pí):連綴,束絲之法。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6】良馬四之:這裏指四匹馬爲聘禮。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7】彼:那。

【8】姝(shū):美好。一說順從貌。

【9】子:賢者。

【10】畀(bì):給,予。

【11】旟(yú):畫有鷹鵰紋飾的旗幟。

【12】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毛傳》:“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13】組:編織,束絲之法。

【14】予:給予。

【15】旌(jīng):旗的一種。掛犛牛尾於竿頭,下有五彩鳥羽。

【16】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

【17】告(gǔ):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同“予”。

作品賞析:

此詩寫一位尊貴的男子駕車驅馳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車馬隆隆,旗幟飄揚。接下來是對旗幟和車馬的特寫:旄是“素絲紕之”,用素絲織的流蘇鑲在旗幟的邊上,可見其色彩鮮明及飄揚姿態;馬是“良馬四之”,四匹高頭大馬駕車而行,十分氣派,意氣風發。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幟越來越漂亮,距離浚邑越來越近,車馬排場越來越盛。而離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詩全用賦體,採用重章疊句的結構,但完全重複的句子僅“彼姝者子”一句,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詩中的重要性。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爲:“‘西方美人’,亦稱聖王,則稱賢以姝,亦無所疑。”持“美好善說”的毛詩說以爲“姝者”是衛國好美善的大夫,持“訪賢說”的朱熹則以爲“姝者”是衛國的賢人,但他們都認爲“之”指代的是衛大夫。毛詩說以“之”爲“賢者樂告以善道”(《毛詩序》)的對象,朱熹以“之”爲“答其禮意之勤”(《詩集傳》)的對象。“之”指代的應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訪賢說”,那“之”必然是指被訪的賢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訪賢大夫心中所想的問題:將贈送他們什麼東西以示禮敬?將告訴他們哪些事需要請教?

關於詩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傳》解爲“御四馬也”“驂馬五轡”“四馬六轡”,認爲“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是說大夫駕車建旌旄而行。對此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服馬四轡皆在手,兩驂馬內轡納於觖,故四馬皆言六轡,經未有言五轡者。”又引孔廣森語曰:“四之、五之、六之,不當以轡爲解,乃謂聘賢者用馬爲禮。三章轉益,見其多庶。《覲禮》曰:‘匹馬卓上,九馬隨之。’《春秋左傳》曰:‘王賜虢公、晉侯馬三匹。’‘楚公子棄疾見鄭子皮以馬六匹。’是以馬者不必成雙,故或五或六矣。”

從詩藝上說,“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遠而近,“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嚴謹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問句代陳述句,搖曳生姿。如果按“訪賢說”,那麼此詩反映訪賢大夫求賢若渴的心理可謂妙筆生花。

詩經全文註釋13

沔彼流水,朝宗於海。

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

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鴥彼飛隼,載飛載揚。

念彼不跡,載起載行。

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註釋:

【1】沔(miǎn):流水滿溢貌。

【2】朝宗:歸往。本意是指諸侯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後來借指百川歸海。

【3】鴥(yù):鳥疾飛貌。

【4】隼(sǔn):一類猛禽,中國常見的有遊隼等。

【5】載:句首語助詞。

【6】嗟:嗟嘆。“嗟”字貫下兩句,意即嗟嘆我的兄弟即國人、諸友。

【7】邦人:國人。

【8】念:“尼”之假借,止。

【9】湯(shāng)湯:義同“蕩蕩”,水大流急貌。

【10】不跡:不循法度。

【11】弭(mǐ):止,消除。

【12】率:沿。

【13】中陵:陵中。陵,丘陵。

【14】訛(é)言:謠言。

【15】懲:止。

【16】敬:同“警”,警戒。

【17】讒言其興:讒言如此興盛。其:如此。

作品賞析:

全詩共分三章,第一章寫詩人對當權者不制止禍亂深爲嘆息,指出禍亂髮生,有父母的人會更加憂傷。第二章寫詩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爲非作歹,便坐立不安,憂傷不止。第三章寫無人止讒息亂,詩人心中憤慨不平,勸告友人應自警自持,防止爲讒言所傷。一方面由於環境險惡,另一方面這是一首情詩,所以詩中對禍亂沒有加以具體敘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種不安和憂慮的心情。忽而寫喪亂不止憂及父母,忽而寫憂喪畏讒,忽而勸朋友警戒。透過詩句使讀者看到了詩人的.形象。他生當亂世,卻不隨波逐流,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關心國事,對喪亂憂心忡忡。動盪的社會讓他不得安寧,與“不肯念亂”的當權者形成強烈的對比。他愛憎分明,既擔心喪亂殃及父母,也擔心兄弟朋友遭讒受害,對作亂之徒充滿了憎恨。

另外,比興的表現手法在這首詩中也用得很有特點。每章開頭四句(末章似脫兩句)連用兩組比興句,這在《詩經》中很少見。首章以流水朝宗於海,飛鳥有所止息暗喻詩人的處境不如水和鳥。次章以流水浩蕩、鳥飛不止寫詩人憂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飛鳥沿丘陵高下飛翔寫詩人不如飛鳥自由。詩中比興的運用雖然大同小異,但決非簡單的重複,而是各自有所側重。不僅暗示了詩人所要表達的內容,有較明確的引發思路的作用,而且讓人感到新鮮貼切,增加了詩的藝術表現力。

從這首詩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憂亂畏讒的感嘆和沉痛的呼喊,而這正是對“分明亂世多讒,賢臣遭禍景象”(方玉潤《詩經原始》)的高度藝術概括。

詩經全文註釋14

[先秦]詩經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1],不能蓺[2]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於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註釋】:

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

鴇:音保,鳥名,似雁

苞栩:叢密的柞樹

[1]:音古,閒暇

[2]:音易,種植

①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鴇(音保):鳥名,似雁而大,羣居水草地區,性不善棲木。

②苞栩:叢密的柞樹。苞,草木叢生;栩,柞樹。

③靡:無,沒有。盬(音古):休止。

④藝:種植。稷:高粱。黍:黍子,黃米。

⑤怙(音戶):依靠,憑恃。

⑥曷:何。所:住所。

⑦棘(音及):酸棗樹,落葉灌木。

⑧極:終了,盡頭。

⑨行:行列。一說鴇腿;一說翅。

⑩常:正常。

題解:徭役繁重,勞動人民不能耕種以養父母的`控訴。

譯文: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羣落在柞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子和高粱。

靠誰養活我爹孃?高高在上的老天爺,何時才能回家鄉?

大雁簌簌展翅飛,成羣落在棗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子和高粱。

贍養父母哪有糧?高高在上的老天爺,做到何時才收場?

大雁簌簌飛成行,成羣落在桑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稻子和高粱。

用啥去給父母嘗?高高在上的老天爺,生活何時能正常?

詩經全文註釋15

浚哲維商,長髮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

受小球大球,爲下國綴旒,何天之休。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受小共大共,爲下國駿厖,何天之龍。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百祿是總。

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櫱,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葉,有震且業。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註釋:

殷高宗時祭天。一說敘述殷商的起源。

濬(音俊)哲:明哲。外大國是疆:以外國爲中國之境。幅隕:幅員。廣均。有娀:國名。一說契母。將:大。長大。

玄王:契。桓:大。撥:治。履:禮。遂:遍。視:巡視。發:行。相土:商王契孫。烈烈:威武貌。截;整齊。

躋(音積):升。祗(音其):敬。九圍:九州。

球:俅,法也。綴旒:表率。休:美譽。絿(音求):急。一說指鬆緩。優優:平和貌。遒:聚。

共:拱,法也。駿厖:庇護。一說良馬。戁(音難,三聲):恐懼。竦(音聳):恐懼。

武王:商湯。虔:牢固。曷:遏的假借。苞:本指夏桀。三櫱:指韋、顧及昆吾。

有震且業:有威且大。一說指發生動亂真是危急。阿衡:伊尹的`官名。指伊尹。左右: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