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經名句>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4篇)

詩經名句 閱讀(3.18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兩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4篇)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瞭解作品所運用的反覆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覆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爲《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爲儒家經典,才定名爲《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爲“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爲“六義”。《詩經》由於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學習《關雎》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

2、學生看註釋,藉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首章從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採荇起興,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遊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

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4、主題歸納: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僞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三、學習《蒹葭》

1、老師範讀,學生跟讀,然後自讀。

2、學生看註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⑴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後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⑵虛實相間,富於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爲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悽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⑶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複“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爲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並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悽迷的興味。

⑷《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爲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淒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於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⑸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

⑹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

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如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

四、小結

五、佈置作業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2

課題:《詩經》兩首

學習目標:

1、積累《詩經》的有關知識及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把握詩的節奏與語感;

3、採用比較閱讀鑑賞的方式,對兩首詩進行解讀。

4、正確的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重難點:

1、掌握《詩經》中的賦筆興的藝術手法;

2、運用比較朗讀的方式,對文本進行賞析;

3、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節奏美。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我國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在這裏有數不盡的文人墨客,讀不完的詩詞曲賦。今天,我們將在璀璨如星的詩的長河中,擷去一顆最遙遠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詩經》,來一同欣賞她那雍榮典雅、古老質樸的獨特魅力。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的重要影響力,下面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所掌握的有關《詩經》方面的知識。

2、知識歸納與拓展

⑴、學生自主歸納有關知識

⑵、教師明確、總結。(多媒體顯示)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導入語:好詩如美酒,似香茶,在於品!品詩在於讀,在於聽!下面請同學們採用自己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誦這兩首詩。

3、誦讀《詩經》兩首,初步認知文本。(多媒體顯示詩的內容)

⑴、學生自由閱讀詩歌,瞭解詩的內容。

⑵、老師範讀,指導學生把握詩的節奏與語調的舒緩。

⑶、問題導讀:請說一說編者把這兩首詩設計在一篇課文中的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師明確:主題內容相同,藝術手法相似。

(多媒體顯示)

相同點:

①、主題內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愛情的詩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達愛慕之情,但結果不盡如人意的內容。

②、詩的結構形式相似——都是採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

③、藝術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詩經六義”中比興手法。

⑷、齊讀文章,欣賞詩的意境美。

4、再讀詩歌,整體感受文本

⑴、聽讀詩歌,談一談,兩首詩給我們帶來的那些畫面?

(多媒體顯示)

<<關雎>>:(畫面)相遇→→相思→→相悅

<<蒹葭>>:(場景)蒹葭叢中覓伊人

⑵、齊讀詩歌,再度走進文本

請同學們結合文中的具體詩句,來講解畫面。

(多媒體顯示)

求 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關雎>>:君子→→→淑女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從

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蒹葭>>: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上面我們大家一直在尋找兩首詩的共同點,我想由於我們的個性差別,同學們對這兩首詩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傾向,下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一首,仔細的朗誦一下,並談一談你喜愛它的理由。

5、個性閱讀,研知文本

⑴、學生合作討論,課堂交流。(老師給予一定引導和評價)

⑵、老師明確、總結。

(多媒體顯示)

<<關雎>>重在敘事,故事線索明確;畫面形象可見內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場景朦朧,情感韻味更加濃郁,較爲典型的重章疊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與音樂美。

在藝術手法方面,<<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爲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營構出一個韻味十足的藝術世界。

通過了本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真正瞭解到《詩經》所含有的獨特的魅力,那優美的意境,讓我們流連忘返,那真摯的情感,更讓我們神往不已。是呀,我們生長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愛的陽光之下,讓我們怎能不爲之高聲讚歎呢!

6、情感的拓展與滲透

⑴、請同學們運用已學過的詩歌或相關的歌曲,來讚美我們所擁有的親情、友情,乃至我們以後所憧憬的愛情。

⑵、將學生分爲三組:一組談友情,一組:談親情,一組談愛情,分組交流與合作,歸納出相應的詩詞與歌曲,在課堂上進行全班交流。(老師給予合適的評價)

7、小結

一首首詩詞,陶冶了我們的情操;一曲曲樂章,昇華了我們的靈魂。是呀!詩讓我們博學多才,詩讓我們瀟灑多情,最後,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吟誦<<關雎>>和<<蒹葭>,再次領悟一下“思無邪”的藝術魅力。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賦、比、興的手法。

2、想象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在加工,培養一定的能力。

3、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對祖國文學的感情。

【重點】

想象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在加工,培養一定的能力。

【難點】

瞭解賦、比、興的手法。

【新課】

一、導入

從唐詩宋詞在我國源遠流長的.輝煌地位說起,導入對古體詩、近體詩及詞的介紹,介入教學。

二、整體把握

1、關雎:

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着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着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採荇菜,她左右採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爲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採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他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詩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寫景,後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懣了晶瑩潔白霜花。“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悽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着河的對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衝破天塹,追求伊人。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三、問題研究

1、《關雎》與《蒹葭》的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提示:要從藝術表達着眼,卻又不能不兼顧內容,因爲手法的運用本就是表情達意的;其次,要抓住“興”這一表達手法展開比較,對《詩經》中詩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視這一點。

甲生:從表現手法上來看:《關雎》一詩着重在“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條線索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

乙生: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

丙生:從藝術手法上看,《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全,用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課堂練習】

背誦這兩首詩,並寫一段賞析文字。

【總結】

1、《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詩。全詩通過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地追求的描繪,特別是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的直言表白,表現了古代青年對美滿婚姻的美好期望。

2、《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全詩以蒹葭起興,以白露爲襯,通過“伊人”生活環境的描繪,抒發了對意中人的傾慕、追求及悵惘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表白愛情願望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強烈心願:君子好逑反覆詠歎

關雎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輾轉反側美好願望

幻想願望實現相會情形:琴瑟友之

結婚場面:鐘鼓樂之

懷念:蒹葭蒼蒼

伊人在水一方

重章疊句

蒹葭相思:蒹葭萋萋

伊人在水中坻

反覆詠歎

幻覺: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追求愛情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關雎》和《蒹葭》選自《詩經》。

《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蒹葭》寫一位戀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蒼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復,神魂顛倒,心焦地尋求他思念的戀人。

兩首同爲愛情詩,都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樸、真摯、健康的。採用了重章覆疊句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文字雖然簡單,但給予人們的症狀感卻豐富,豐富到“我們只覺得讀了百遍還不厭”(《中國詩史》)。

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瞭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採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鑑賞和文化積澱上都有所收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爲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爲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爲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衆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爲《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裏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筆(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範讀,爲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 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長和短水邊荇萊,

採荇人左採右採。

水荇萊長短不齊, 好姑娘苗苗條條,

採荇菜左右東西。 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裏。 水荇萊長長短短,

採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 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爲它是愛情詩,那麼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鑑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爲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夥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嚮往着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爲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願: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採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

板書: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爲它作爲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啓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複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於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衆人和,直到唱痛快爲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於記憶。當然也就最樂於爲人們所採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爲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爲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爲它是“興”,因爲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爲是“比”,因爲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爲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着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爲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佈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註釋,串解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全詩,整體感知;美讀全詩,重在鑑賞;比讀全詩,問題探究;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後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多媒體顯示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有未讀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爲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濛,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着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悽迷之景,惆帳之情。

4.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投影顯示:

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躋 坻 浚

選兩個同學注音。

明確: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多媒體顯示: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變成霜。 越走越高道兒難。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兒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逆着直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一片蘆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陽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蘆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兒不曾幹。 曲曲彎彎道兒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灘。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三、美讀全詩,重在鑑賞

1.教師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學生暢所欲言。

生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生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悽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爲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生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

教師總結: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爲極富張力,意蘊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明確: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具體賞析詩歌的美。

教師把全班分爲六個組,每兩組負擔一個方面的鑑賞任務。圍繞“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個組爲主。另一個組補充、評價。

成果展示:

1.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餘音繞樑。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2.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爲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緻烘托出來。

3.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採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瀆。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四、比讀全詩,問題探究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手法相同嗎?

明確:《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五、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淨。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嫋嫋娜娜、款款盈盈遊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迴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淨淨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六、佈置作業

1.《蒹葭》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蒐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

2.背誦這兩首詩,併爲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設計

蒹葭

白露

伊人

蒼蒼

萋萋

采采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