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詞集>

古詩詞鑑賞【三篇】

詩詞集 閱讀(6.68K)

己亥雜詩·其五

古詩詞鑑賞【三篇】

朝代:清朝

作者:龔自珍

原文: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其五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着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註釋

選自《龔自珍全集》

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爲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爲落紅。

花:比喻國家。即:到。

賞析

作者:陳柳燕

落花雖然死了,但他落到泥土裏仍然可以變做肥料,來滋潤花朵。作者以花自喻,說明自己雖然處境困難,但精忠報國之心始終不變,自信高尚的心更能感召年輕一代。

靈隱寺月夜

朝代:清朝

作者:厲鶚

原文:

夜寒香界白,澗曲寺門通。

月在衆峯頂,泉流亂葉中。

一燈羣動息,孤磬四天空。

歸路畏逢虎,況聞巖下風。

靈隱寺月夜註釋

靈隱寺月夜註釋

作者:佚名

靈隱寺,在杭州靈隱山東南麓,寺前有飛來峯,寺中有冷泉亭諸名勝,環境清幽。詩寫靈隱寺月夜景象、感覺,意境清冷。

香界:指佛寺。明楊慎《丹鉛總錄·瑣語》:“佛寺曰香界。”白:謂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靈隱寺周有北高峯、南高峯、飛來峯,故云。

一燈:指佛殿中長明燈。羣動息:語本陶淵明《飲酒》詩:“日入羣動息。”謂萬物俱息。

“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聲,反襯萬籟俱寂之幽靜。四天,四方天空。沈佺期《從幸香山寺應制》:“嶺上樓臺千地起,城中鐘鼓四天聞。”空,空寂。

賞析

《靈隱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體詩。靈隱寺,在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山麓,附近有飛來峯、冷泉亭諸名勝,是西湖的遊覽勝地。“月夜”標題,可見這首詩描寫的是靈隱寺的月夜景色。從詩中“夜寒”、“落葉”看,時間當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點時間,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個“白”字,未見其月,已見月光的皎潔。接着寫透過寺門,可見曲折的山澗與寺門相連,一個清涼幽靜的境地呈現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啓下,擡頭望“月在衆峯頂”,可見月升中天,羣峯相托;低頭看“泉流亂葉中”,可見秋葉紛飛,泉水流淌。由靜景而寫到動態,以動襯靜,更覺佛寺秋夜的靜謐。四句讀來,佛寺月夜,盡收眼底,俯仰之間,所見所感,妙趣橫生。

五、六句先寫進入佛寺。“一燈”指寺裏的長明燈。“羣動息”,語出陶淵明《飲酒》“日入羣動息”,指一切都歸於沉寂。“孤磬”指僧人夜裏誦佛經的擊磬聲。“四天”指四禪天,佛教所謂色界諸天,即整個天空。兩句意爲,進入佛寺,所見一燈孤明,猶感四面靜寂,只聽到僧人夜裏誦經的擊磬聲,悠然響在寂靜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啓下,後寫由於太冷清,太空寂,難免使人生出孤獨惆悵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離歸。山林多虎,使人生畏,“況聞巖下風”。俗謂“雲從龍,風從虎”。聞風如見虎,使人更驚恐不安,欲離歸而又難以迴歸。

全詩寫靈隱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從而抒發了詩人孤獨惆悵、處境難耐的心境。寫法上,以景託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難分。

塞上曲送元美

朝代:明朝

作者:李攀龍

原文: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看。

塞上曲送元美譯文

作者:佚名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軍事文書,冒着霜凍的寒氣出行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時,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後,一場惡戰又會在前線爆發。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人未卸衣,馬未卸鞍,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着京城的決策到來。

賞析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貞(字元美)赴邊塞之作。詩韻鏗鏘,氣勢雄強,頗得唐人邊塞詩之遺響。詩中雖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體任務,但透過詩句傳達的氣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負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