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詞集>

杜甫的思鄉詩詞《秋興八首》(其一)

詩詞集 閱讀(2.75W)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的思鄉詩詞《秋興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賞析】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起筆開門見山,敘寫景物的同時點明地點時間。“凋傷”、“蕭森”二詞,使意境籠罩着敗落的景象,定下全詩感情基調。“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二句是對上句“氣蕭森”的展開描寫。巫峽的波浪滔天,烏雲密佈,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似的,天地一片陰沉。一俯一仰之間,就把巫峽的陰晦蕭森之狀展現得淋漓盡致。“江間波浪兼天涌”描寫的是眼前實景,“塞上風雲接地陰”既是眼前景物,也是當時政治形勢的反映。當時土蕃入侵,邊關吃緊,處處是陰暗的戰雲。

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寄寓了詩人對動盪不安時局的擔憂,表達了詩人胸中翻騰起伏的憂思與鬱勃不平之氣。

擴展閱讀:詩歌成就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爲18卷,題爲《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爲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爲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爲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擴展閱讀:杜甫的文學特點

語言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爲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關係。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意象

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雲、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衆的讚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爲妙”。

格律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