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唐詩三百首>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

唐詩三百首 閱讀(1.67W)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 小編根據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有關《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的內容,具體內容: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

詩詞作者

蘇軾(北宋)

原文

其一

覆塊青青麥未蘇,江南雲葉暗隨車。臨皋煙景世間無。

雨腳半收檐斷線,雪牀初下瓦跳珠,歸時冰顆亂粘須。

其二

醉夢昏昏曉未蘇,門前轣轆使君車。扶頭一盞怎生無。

廢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凍真珠。清香細細嚼梅須。

其三

雪裏餐氈例姓蘇,使君載酒爲回車。天寒酒色轉頭無。

薦士已曾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醉中還許攬桓須。

其四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溼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鬚。

其五

萬頃風潮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脣得酒爛櫻珠。樽前訶手鑷霜須。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詞作品,元豐四年(1081)冬天作於黃州。第一首寫由雨轉雪時臨皋亭煙雨空濛、田野裏麥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寫醉夢醒來時所見的車轆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須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漢代蘇武齧雪餐氈、東晉謝安爲桓伊“攬須”等典故,寫自己與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激之情;第四首描寫晨起銀裝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貧苦的狀態;第五首寫瑞雪兆豐年的願景,抒發了願天下百姓食無憂的美好願望。聯章五首爲一個整體,寫景如畫,抒情動人。

翻譯:

其一

覆蓋着的田畦小麥還沒有返青。像雲一樣的枯葉悄悄地在車輪下飄着。臨皋亭雲煙繚繞景色奇麗世間少有。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斷絕了,剛剛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動。回到房屋裏的時候鬍鬚都結成冰了。

其二

清早醉夢昏沉之中還未甦醒,聽到門前轣轆的車馬之聲傳來,原來是徐守攜酒造訪。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讓我與友人共赴醉鄉呢?荒廢的苗圃裏種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樹木葉子青蔥,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瑩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嚐到細細的清香。

其三

身居異地,艱難困苦,雪裏餐氈的按道理都是姓蘇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駕車載滿美酒前來照顧我,大寒天裏臉上的醉容轉頭之間消散了。酒宴上還聽說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薦,如此恩德我無以爲報,可惜生活困頓,我作爲主人卻沒有佳餚來招待摯友,在沉醉之中面帶愧容。

其四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裏雨雪交加,昔日大江裏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瀰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飢餓的肚子裏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溼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裏捻着鬍鬚吟詠詩句?

其五

我記不得姑蘇萬項風潮侵襲田野。只記雪睛江上明亮麥豐收滿千車。但我心願是人飽我的愁自然也無。舞女甩着綠袖子隨風繞着柳絮飛,歌女塗抹絳脣喝酒紅得似爛櫻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鬍須。

賞析:

這組詞的小序簡明交代了創作緣由,但詞中的人物、故事、創作的狀態想象可見,宛在目前。

第一首寫出門迎徐守所見情景,描繪由雨轉雪之時臨皋亭煙雨空濛,田野裏麥苗青青的景象。上片由遠及近地寫黃州田園風光,三句連綴成一幅絢麗的圖景,暗示了蘇軾超然物外的審美情趣。先敘述田園景色,反映了蘇軾關心農業的思想。再描繪黃州農家冬閒的淡然風光,反映了蘇軾娛樂自然的心境。“暗隨車”點出太守來訪。然後描寫議論結合,特寫“臨皋煙景”、冬雲密佈而後發出賞心的讚歎。“世間無”,突出了黃州景色的奇麗。下片以特寫手法,描繪了雨後微雪的風景。過片先特寫雨景變化;緊接着特寫雪景變化,逼真傳神,字字珠璣。雖然點化運用了杜甫的“雨腳如麻未斷絕”詩句,但未露痕跡。末句將雨雪人性化,轉涉自己,頗富情趣。一個“亂”字,蘇軾與徐君猷的詼諧之情躍然紙上,反映了蘇軾將自然美與人性美高度融會的寫作技巧。

第二首寫與徐守暢飲,描述酣醉入夢醒來時所見的車轆印痕而思昨夜二人用翠蔬、梅須下酒的情形。上片寫客人來訪,表達一醉方休的願望;下片寫準備菜餚,表現一飲千鐘的興致。“廢圃寒蔬”是自謙所備寒儉,“小槽春酒”寫來客所攜酒之珍貴。末句轉寫飲酒賞梅,似用特寫鏡頭使全篇定格,頗有餘味不盡之感。

第三首寫自己與太守徐君猷的交情及對徐守推薦自己的感激之情作者因遭讒貶黃州,作爲知州的徐君猷對他倍加關心,至爲友善,親自上疏相薦,此次又於大雪中過訪,令作者十分感動。詞作通過漢代蘇武齧雪餐氈、“鷙鳥累百,不如一鶚”、東晉謝安爲桓伊“攬須”三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感動和真誠的謝忱。典故的使用符合雙方的身份和處境,而且頗富幽默感和詼諧感,沖淡了話題本來的沉重和嚴肅。

第四首寫晨起銀裝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並用米珠薪桂寫自己生活貧苦的狀態。上片以大筆勾勒氣象寬闊之景,下片借典故抒發苦中作樂之慨,尤其是末句說獨自吟詩,言外無紅粉相伴,遊戲謔浪,體現作者善自排遣、不憂不懼的心性氣質,十分迷人。

第五首寫翌日酒醒所見所感,由瑞雪聯想豐年,以至眼前幻化出麥千車的景象,由己及人抒發了願天下百姓食無憂的美好願望。上片寫酒醉之後依稀聽見風聲大作,甦醒後卻未把蘇州爲風災蕩盡的田產記掛心上,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銀裝世界。作者從雪兆豐年的聯想中,想象到麥千車的豐收景象,而爲人民能夠飽食感到慶幸。下片倒敘,轉憶前一天徐君猷過訪見訪,席間對酌的情形。翠袖絳脣的明媚與訶手鑷霜的龍鍾形成對比,上下片間訶手鑷霜的龍鍾與“但令人飽我愁無”的寬廣胸懷形成對比。這首詞抒發了關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現了內心深處的憂慮。從藝術感受來看,上闋比較顯露,下闋更爲深婉,而上闋的情思抒發,似乎在爲下闋的無聲形象作提示。這樣,上下兩闋的重點,就自然地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應,互爲表裏。

聯章五首爲一個整體,寫景如畫,抒情動人,將景色美與人性美熔鑄一體,極具感染力。作者自己的形象鮮明,尤其是“但令人飽我愁無”的偉大愛民情懷讓人動容。語言通俗、口語化,令人感到親切、諧趣。

蘇軾用《浣溪沙》詞牌填詞共有四十六首,主要涉及懷舊、宴遊、贈友、詠物、農村等內容,描寫的題材範圍廣泛。在所有這些詞作中,又以吟詠農村題材的聯章組詞最爲著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分別在徐州、黃州兩地創作的兩組聯章詞《浣溪沙五首》。這兩組詞,基本屬於“農村”題材,有具體的經歷與事件作基礎,有強烈的現實感和生活氣息,在題材和風格上都當時詞體創作傳統的一種突破。而對比徐、黃兩地的各五首詞作,雖然它們有着相同的題材,但在創作背景、情感、思想、風格及聯章整體所展示的格調等方面則迥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州聯章的核心主旨是“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與民同樂,黃州聯章的核心主旨是“但令人飽我愁無”的憂民疾苦,二者比較起來,後者所達到的情感與思想的高度更是前者所無法比擬的。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2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浣溪沙

宋代:張炎

半面妝凝鏡裏春。同心帶舞掌中身。因沾弱水褪精神。

冷豔喜尋梅共笑,枯香羞與佩同紉。湘皋猶有未歸人。

南歌子

宋代:程垓

荷蓋傾新綠,榴巾蹙舊紅。水亭煙榭晚涼中。又是一鉤新月、靜方櫳。

絲藕清如雪,櫥紗薄似空。好維今夜與誰同。喚取玉人來共、一簾風。

隔浦蓮

宋代:楊無咎

牆頭低蔭翠幄。格磔鳴烏鵲。好夢驚回處,餘酲推枕猶覺。新晴人意樂。雲容薄。麗日明池閣。捲簾D440。

披衣散策,閒庭吟繞紅藥。殘英幾許,尚可一供春酌。天氣今宵怕又惡。憑託。東風且慢吹落。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3

【詩詞原文】

浣溪紗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

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詩詞大意】

譯文一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

譯文二

山下蘭芽短浸溪,(山下的蘭草已長得與溪水相連)鬆間沙路淨無泥,(松林間的小路乾乾淨淨的,沒有稀泥)瀟瀟暮雨子規啼。(天快黑了,細雨中傳來了子規的啼叫聲)

誰道人生無再少?(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門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將白髮唱黃雞。(何必自傷白髮,感慨“黃雞催曉”)

【詩詞賞析】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作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這時作者謫居黃州已經二年,得臂疾,往蘄水(今湖北浠水縣)請龐安常醫治。疾愈後與龐同遊清泉寺,那裏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洌,下至蘭溪,水作西流,蘇軾感而填寫此詞。

作者這時已是48歲的人了,舊時已是接近所謂“知天命”之年,而且又聞“蕭蕭暮雨子規啼”,羈旅之情,應當是沉鬱的,但清明的山水給了他一個好感覺。臂疾已愈,龐安常又是個奇人,善醫而聾,雖聾而穎悟過人,以指畫字,不盡數字,輒了人深意(見《東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還是不差的,在這種情況下,忽見泉水西流,就激發起作者的不悲白髮、雖失意而仍想幹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來。於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妙句就這樣誕生了。

黃雞催曉、白髮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詩用淺俗的語言,但“淺淺語亦覺不凡”,充分體現了作者善於駕馭語意,並使其蘊含韻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積極和高亢的情調,千百年來更是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着。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爲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着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爲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爲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爲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

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爲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爲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4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採桑子

宋代:晏幾道

春風不負年年信,長趁花期。小錦堂西。紅杏初開第一枝。

碧簫度曲留人醉,昨夜歸遲。短恨憑誰。鶯語殷勤月落時。

水調歌頭(管待李參政壁勸酒)

宋代:魏了翁

落日下平楚,秋色到方塘。人間袢暑難耐,獨有此清涼。龍捲八荒霖雨,鶴十州風露,回薄水雲鄉。欲識千里潤,記取玉流芳。石蘭衣,江蘺佩,芰荷裳。箇中自有服媚,何必錦名堂。吸取玻璃清漲,喚起逍遙舊夢,人物儼相望。矯首望歸路,三十六虛皇。

江城子(重陽)

宋代:李處全

一番風雨一番涼。炯秋光。又重陽。瀟灑東籬,渾學漢宮妝。今日且須開口笑,花露,鬢雲香。

潑醅新取淡鵝黃。趁幽芳。趣飛觴。落帽當時,□發少年狂。萬事破除惟有此,塵外客,醉中鄉。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浣溪沙·詠橘

[宋代]蘇軾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一夜霜凍過後,菊花凋殘,荷葉枯萎,經霜變黃的橘子和綠葉相映襯,光亮照眼,竹籬茅舍掩映在青黃相間的橘林之間。

破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吳地女子的手剝橘後三日還有香味。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分平仄兩體,雙調,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一夜霜:橘經霜之後,顏色開始變黃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

青黃:指橘子,橘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

噀(xùn):噴。半破:指剛剛剝開橘皮。清泉:喻橘汁。

吳姬:吳地美女。

賞析:

詠物詩詞,義兼比興,講求氣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評。蘇軾是詠物能手,他的詩詞中既有託諷深遠的名篇,也有刻畫精工的妙制,像這首詠橘詞,可謂“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巧言切狀,體物細微,雖無深刻的思想內容,卻飽有餘味。

作者借詠橘之題材以抒發自己清新高潔之性情。上片借寫菊與荷經受不住寒霜的摧殘,寫出橘樹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葉生長的繁盛景況。下片寫出品嚐新橘的情狀和橘果的清香,一個‘“驚”字,一個“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當,頗能傳出品嚐者的神態,結句更以“三日手猶香”來誇張、突出橘果之香。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佈置環境。詠物詞,特別是詠小物的詞,往往由於題材狹窄,難以展開,低手爲之,易成枯窘。東坡才大,先在題前落筆,下文便有餘地抒發。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蟬噪秋枝槐葉黃”,同此手段。“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經霜之葉,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

“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橘有皮包裹,故稱新苞。又因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沈約《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描寫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得橘之神了。“竹籬茅舍出青黃”,好在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上片三句,純是賦體,不雜一點抒情成分,然詞人對橘的喜愛之情自見於字裏行間。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香霧”、“清泉”之喻,大概是東坡頗爲得意的,他的《食柑》詩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之句,葉來南宋詩人曾幾更把它壓縮爲“流泉噴霧真宜酒”(《曾宏甫分餉洞庭柑》)一語了。此詞中“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驚,是驚於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於橘汁的涼冷和酸味。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爲最着,洞庭橘在唐宋時爲貢物。詞中謂“三日手猶香”,着意誇張。以此作結,餘音不絕,亦自有“三日繞樑”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