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哲理散文>

理論散文三篇

哲理散文 閱讀(1.88W)

散文理論是我近期看了覺得非常快樂、眼花繚亂的一本。前半部寫於青年時期,後半部分完成於老年。對照中所能感受到的除了理論,還有時代與人生;下面是有理論散文,歡迎參閱。

理論散文三篇

理論散文:滴水之恩,以何報?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就是說在你困難時幫助過你的,你就需要在別人危難時報答他。

滴水之恩,何以報?春天陽光普照大地時,用溫度回報了小河,讓小河的冰層消逝,使它能夠歡快地流淌。

滴水之恩,何以報?夏天烈日炎炎,甘露用淚水回報了大地,讓花朵開放得更加鮮豔,讓荷花在澆水之後開放得灼灼其華,沁人心脾。

滴水之恩,何以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經歷了春風夏日,落花用身軀回報了養着自己的大地媽媽。

滴水之恩,何以報?冬天寒風凜例,雪花飄落,萬物皆“冬眠”,只有梅花孤霜傲雪,用梅花的香氣來回報給人們……

大白然皆如此,何若人也?

當你窮困潦倒時,他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當你失意時,他爲你開啓了導航燈,指引着你;當你失敗時,他爲你鋪墊了一塊塊基石,讓你走向成功的階梯;當你惆悵時,他爲你帶來了開心果;當你不幸時,他爲你送來了幸福的青鳥;當你……然而,當他累倒下,生病躺下時,你,你又爲他送去了什麼,帶去了什麼?是冷漠,還是倍致的關懷?

滴水之恩,你以何報?

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來回報了當初劉備的三顧茅廬的賞識;李密用忠心回報了君王的栽培與信任,用孝心回報了母親的養育之恩;貝多芬用音樂的成就回報了父親的鼓勵與支持;當代歌手用聲音和美妙的音樂回報了熱愛和喜歡他的歌迷……他們都在回報。

“感恩的心, 感謝命運……”一首詩道出了我們應當如何來回報,“滴水之恩”,是懷着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曾經幫助過我們的每一個人。

希望國小的女孩懷着一顆感恩的心,記住了那旬真、善、美的話語一一“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

叢飛節衣縮食,資助了178名貧困學生,而當他病倒時,卻無一人去看望他,這些受助者沒有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沒有記住古人的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叢飛的事蹟得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肯定與讚許。他的付出我們來報。試問那些受助者,你們以何報曾經幫助過你們的人,是冷漠嗎?

滴水之恩,以何報?用一顆真誠的、感恩的心來報;用你的關懷來報;淚水帶來的失望,微笑送來的是關懷。因此用你一個甜甜的微笑來報。

你一句關懷的話語,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個關懷的擁抱,一個感恩的眼神……都是滴水之恩, 也都是涌泉之報。

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啊!只要人人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將知道滴水之恩,以何報?

——“滴水之恩,以何報?”

——“滴水之恩,以心報?”

理論散文:生如夏花絢爛

往事如煙如歌,時光匆匆而過。牙牙學語的孩提時代猶在昨天,轉眼間,花季的青春又要同我們揮手說再見。時間太過匆匆,歲月的洪流捲走了青春,捲走了年華,只留下一臉驚愕的我們。

細算來,人生能有多長呢?不過是幾十個春秋更迭過後,便迴歸塵土,消失在這片天宇之中。就像潑出去的水,永遠無法再收回來。韶逝,年華難再。在時間面前,我們總是渺小的,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卻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我們無法乞求時光女神的垂憐,但我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生命之花盡情綻放。

不要再抱怨時光匆匆了,我的朋友。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時間了。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個小時,短暫而又公平無比。勤勞的人總是能夠找出時間的。魯迅先生曾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去擠,總會有的。”那些成功的人,只是將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罷了。

人的一生,不該靠華麗的出場揚名,不該靠飄渺的謝幕獻聲,而要靠不斷的搏擊和奮鬥來贏得掌聲。時光的車輪一路碾壓而來,轟轟烈烈。不去搏擊,不去奮鬥,我們都將成爲歷史中一粒默默無聞的塵埃。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奮鬥,一路奔跑,一路拼搏,讓生命在奮鬥的汗水中愈顯充實。

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再不奮鬥我們都老了,時間經不起我們毫無止境的折騰。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哪一個成功的人生是單靠等待所能收穫的?也沒有哪一朵生命之花的盡情綻放少得了奮鬥的汗水去滋潤。奮鬥,那是成功者固有的姿態,人的生命。因奮鬥而顯其本質,擺脫平庸,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讓生命如同夏花般絢爛綻放吧。文王之於《周易》,仲尼之於《春秋》,屈原之於《離騷》,古之大賢者都綻放出屬於他們的生命之花。不管外界的環境如何艱苦,他們依舊埋首奮鬥,終於取得如夏花般絢爛的人生。人的奮鬥不知其可也,奮鬥讓我們的生命更加永恆。

人生短短几十個春秋,猶如一個快速旋轉的年輪,飛快駛向前方。時間是短暫的,但只要能努力奮鬥,生命定會如夏花般絢爛。

理論散文:最遙遠的距離

什麼是最遙遠的距離?航海者說:“最遙遠的距離是在海洋裏看不見海岸,找不到歸途的方向。”攀登者說:“最遙遠的距離是山頂到山腳的距離,因爲這一路的攀登是艱辛困苦的。”,面對親人的別離,有人會說:“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生與死的永別。”但是,我認爲,最遙遠的距離是心靈間的距離,是人心隔着一堵厚厚的牆。

古今往來,有多少像這樣的例子。你看,着名作家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一個活生生的科舉制度下的知識分子,就是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下,像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也不免成爲窮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圍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視他人,不同情可憐之人。當孔乙己偷盜別人財物而被追打時,周圍羣衆只是冷冷地站着笑,不時又指手畫腳地對孔乙己冷嘲熱諷。這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入木三分的人際形態便劃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想,如果當時的人能多一點同情心,多一點憐憫之心,多幾句關懷安慰的言語去關心孔乙己,那麼,也不至於他後來無故的離開人世。孔乙己和周圍羣衆的距離便是最遙遠的距離,是一道劃開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助的距離。

20xx年的那場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中,便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患難見真情,當巨大的石塊壓在受難者的身上,我們國人的心如刀絞,解放軍展示也義不容辭的站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上,幫助無數受難羣衆脫離苦海。此刻,人們血溶於水,用團結友愛的力量鑄就鋼鐵般的長城,距離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語不再是障礙,只因你我心連心。

說到這裏,我便想高聲的讚揚那駐紮在災情第一線的解放軍和志願者,是他們挽救了一條條可愛的生命,是他們衆志成城的勇氣緩解了災情。然而,該批評的是那羣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人們,是他們腐朽的心靈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孔乙己和他周圍的人們。最親近的距離,莫過於災難下人們團結一心的精神。

最遙遠的距離,是一條劃不開的隔膜,是一道隱形的線條,是一根連接愛心、同情心和友愛之心的繩索。讓我們打破這遙遠的距離,用雙手送給他人溫暖,用行動去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和諧友善的情感!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