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經典散文>

關於端午節的散文

經典散文 閱讀(1.05W)

放一把湘風楚韻,和幾縷夏日熱情,青枝綠葉包裹,楚辭漢歌煲蒸,艾葉雄黃調配。好了,糉子熟了,再搭一份千年濃濃祝福。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關於端午節的散文

關於端午節的散文

關於端午節的散文:端午節習俗

今天又至一年裏的一個值得全國人民信仰的日子,端午節!

顯然家家戶戶都不清閒着,而我又要當個落單者了,不能回家和媽媽一起過這樣具有意義性的日子啦!唯有在漂泊吧。在我暫住的這個城市的今天,走出去都能看到人家家門口的糉子香,那香氣撲鼻而來,我心裏一直着咽口水呢;那糉子真是一個說法:五花八門。連成一串串,有三角的,有圓的,有長的。裏面包的東西也各有所異;有肉,香菇,蜜棗,黑棗,花生,葡萄乾,紅豆。。。還有些人家都在忙着煮蛋蛋,因爲我們這邊有個風俗,就是端午節時要用18味的草來煮蛋,至於哪18味草,我就不表明瞭,因爲有很多我認得卻不知道名稱的噢;其意味着吃了端午節的蛋,一年裏都健健康康的。可惜我今年又沒有機會吃上一口那含有淡淡草香的蛋了!

而煮熟蛋後的那草水就要用來洗澡嘍,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每每到這個日子,就算學校沒放假,大家都會抽出時間回家洗個那樣的澡,洗完後全身都是一股清香草味道,據說這樣洗澡對皮膚特別有益處,具有美白功效呢;呵呵,不曉得是不是真的?不過自從出來打工後,我就再也沒有用那種水洗過澡了,悲催呀。。。。

今天的小孩子也不亦樂乎哦,個個催着大人幫他們結個蛋袋,是用紅、黃、綠、白、藍這5色線噢。也算獨特吧,結出來後把蛋,桃子裝進去很好看的啦,小孩子都會提在手上,幾個圍在一起相互比較跟炫耀,說自己的比誰來得好看;一眼望去真能構成一副天真無邪的童畫!

還有端午節的午飯家家戶戶都是以煮麪條爲主食,其餘的看個人愛好,就今天我好想吃家裏的滷麪條呢;

早上媽媽打電話問我:今天有沒有特別照顧自己一下下呢?我說:沒有,就按平時那樣過嘞。

媽媽說:好歹吃好一點吧,畢竟今天的日子挺大的!

“嗯,會的啦,您就甭擔心我了,晚上我好好犒勞自己,去吃頓好的!”我說道。

媽媽就問:那晚上打算去吃什麼好吃的呢?

“嗯哼,保密哦!”我撒嬌了一下下,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吃啥。

就這樣娘倆通了好一會兒的電話,在掛斷之前媽媽還特囑咐我要好好照顧自己;這就是所謂的父母,每每一到節日,他們真怕自己的兒女在外吃不飽,穿不暖的,總要打個電話問個平安,關心一下才放心;所以父母是最偉大滴,而我們當兒女的也要在適當時,多打電話回家問候哦,畢竟他們也需要人關心和牽掛。

這就是我們這邊過端午節的細節,聽說每個村的過法都不一樣,不曉得友友們,你們的端午節跟我所講訴是否一致呢!

關於端午節的散文:端午雜思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憶。

大概是四歲時吧,那時候家鄉的河還能划船的。當我遠遠地聽見鑼鼓震天、呼喊撼地時,好奇的我便硬是拉着家裏的婆婆出門看熱鬧去。作爲保姆的婆婆總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親人,她便拖着我的小手,顫顫巍巍地往長堤那邊走去。剛好,河上五彩繽紛的龍舟正威嚴地列成一排,氣勢洶洶地準備捕捉那一聲令下。

發令槍響後,箭在弦上的龍舟真如一條條迅猛如雷的水龍,在水上飛竄。而船上的那些“馭龍者”更是精神抖擻、鬥志昂揚,特別是船兩頭正奮力擊鼓的鼓手,劃舟人的鬥志似乎隨着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聲而不斷激漲。

這一幕真讓少見世俗的我看得如癡如醉,家鄉竟有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緊緊地攥着我的手,和藹地笑着。繼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頭籌的選手們。每條船上的人都溼了,而在我這稚嫩的眼中,冠軍不過是更加溼透了的人們。

興高采烈的我又挽着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飯時間到了,婆婆端出兩隻冒着熱氣的翠綠的三角體,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葉子。婆婆微笑着說,這些用荷葉包着香米的三角體就叫糉子,我還驚喜地發現米飯裏面還有內涵豐富的肉餡。它們都是婆婆從鄉下帶來的,大家都會在划龍舟時吃糉子。我似懂非懂地捧着這噴着荷香的飯糰,用力地咬下了一塊。望着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無比的親切與溫馨。

婆婆在我上國小以後便回鄉下頤養天年了,但我們家還是經常在端午節去探望她時帶回幾隻糉子,來重溫舊日的快樂與節日的喜悅。只是這幾年來給我帶來的是遺憾,端午節被韓國人註冊了,家鄉的的河髒得不能再划龍舟了,婆婆壽終正寢了。然而,端午節被外國人註冊了,我們還能吃糉子;這條髒河總有變清的那一天,我們還能在水上划龍舟;但最讓我傷感的是,我永遠不能再牽着婆婆的手在長堤看比賽了。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但我更懷念的是那永遠不再回來的童年和婆婆。端午雜思,思憶至此,足矣。

關於端午節的散文:端午節的習俗

歷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