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語錄>情感語錄>

《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經典語錄

情感語錄 閱讀(1.38W)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經典語錄

父親二十歲從軍, 四十歲退伍,但在我感覺中他一直是個軍人。生在那時代,他先是身不由己地成爲軍人;戰爭歲月中的經歷,又使他成爲一輩子的軍人,即使在退伍之後。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父親對奶奶極孝順。據父親說,在武昌,他家裏是富商地主,所以奶奶留在大陸會被清算鬥爭,但來臺灣後,對於一直有傭人伺候的奶奶來說,也是苦。所以父親盡力奉養奶奶,不讓她受苦、生氣。在我記憶中,父親只打過我一次,爲的是我不聽奶奶的話,還對她生氣跺腳。在奶奶過世許多年後,母親纔對我們說,奶奶來臺灣時帶了些金條及火狐襖之類的貴重物品,後來都瞞着父親賣了補貼家用。那時,的確,一個軍人的薪水不足以養生送死。我國小一年級時,奶奶過世。父親只有從軍中退伍,拿着退伍金辦奶奶的喪事。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來到臺灣後,父親便一直住在高雄縣鳳山鎮黃埔軍校旁的黃埔新村。這也是我出生,以及二十歲之前成長於斯的地方。是的,我的幼年與青少年生命與“黃埔”無法分割—翻牆進入黃埔軍校偷芒果與衛兵捉迷藏,觀看軍校學生在黃埔大道上踢正步對他們扮鬼臉,甚至青少年時眷村朋友們共組的幫派也叫“黃埔”。據父親說,剛到臺灣時,一切都明白了:許多很親近的朋友、同僚、長官,原來都是共產黨潛伏在各部隊裏的人。難怪後期與“共軍”作戰時,“共軍”經常比“國軍”先知道“國軍”部隊調度。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楊伯伯說,他認得父親,“你爸爸在四平,守車站到郵局,那一仗打得漂亮!”但說到下山養老,他堅決不肯。他說,他不想再吃反動派與蔣一口飯!這也是我在眷村中常聽說的:某某賣燒餅的、打煤球的,過去事實上是“國軍”將領,就爲了恨丟掉大陸,從此不肯向反動派、蔣低頭討飯吃,寧可過着清苦自食的日子。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我這時已在歷史系讀了些中國近現代史,對遠征軍及仁安羌戰役十分感興趣。而這位楊伯伯,正是歷史的見證,“哭是歷史”的絕佳採訪對象。然而讓我感到失望的是,這場偉大的戰爭,在他說來竟是如此的稀鬆平常。他說,盟軍要提供他們最好的武器,但他們只要迫擊炮。他說,孫將軍的部隊將迫擊炮使用得出神入化。他們便是如此,將炮彈吊射入日軍躲藏的戰壕中,讓敵人沒地方躲。聽着聽着,我不再是歷史系的學生,又變成了當年眷村裏聽遠征軍故事的小孩。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孫立人將軍,對從小生長在黃埔新村的我來說,這名字是多麼的熟悉、親切,但又似乎是許多不幸的根源。特別是,我家隔壁第二家住的便是孫菊人老師。孫老師是孫立人的妹妹,夫妻倆從不與鄰人交往,甚至很少出門,據說是怕被跟蹤調查。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後來父親爲了養家,曾在高雄港當碼頭工人,又在左營的海軍廢彈處理場工作,但都做不久便辭職。這些都是十分辛苦且危險的工作,但他做不下去的理由仍是:他一直認爲自己是個出身黃埔軍校的軍官,他無法忍受別人對他的呵斥。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我母親與母系親友們,幾乎都是臺灣的閩南人,他們是我生命、身體的另一半。這便是我,在眷村中有時被喊“雜種”,在臺灣閩南人眼中又是“ 外省人”。小時候,每當父母在激烈爭吵時,我都會憎恨他們的婚姻,以及我自己。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我研究所畢業後,臺灣進入一段所謂的“後殖民時期”。“二戰”前在臺灣的日本人被歌頌爲建設臺灣的先鋒,臺灣民主法治的根源;相反,由大陸來臺的老兵們,或被認爲是屠殺臺灣人民的劊子手,或被罵爲吃臺灣米卻心向大陸的叛徒。即使在學術界,“轉型正義”也被喊得震天價響,其意是臺灣要轉型進步,就必須追究蔣及其追隨者的責任,要他們爲“正義”付出代價。這是另一場戰爭,所幸父親已脫離了這人間戰場。

——王明珂《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