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人物>

奮鬥從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勵志人物 閱讀(2.24W)

爲夢想而奮鬥的人最漂亮,他們的堅定和勇敢讓他們散發出非常引人注目的光芒,給人一種正能量,似乎看着他們自己也能擁有追求夢想的力量。只有奮鬥,才能讓你取得成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大家蒐集整理的奮鬥從而成功的名人事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奮鬥從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奮鬥從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1

比爾·拉福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企業家。

比爾從商的志向來自於父親,他的父親在商界摸爬滾打多年,卻始終沒有取得什麼驕人的成績。受父親影響,比爾從小就立志要做一位成功的商人,更何況他的父親也認爲機敏果斷、敢於創新的他,非常具有從商天賦,所以一直鼓勵他去讀經濟或商貿類的大學。

讓父親沒想到的是,比爾高中畢業後,卻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工科中最基礎最普通的機械製造專業。比爾的父親生氣地指責他:“你一定是忘記了自己的理想!要知道,你並不想做一名出色的工人,而是要做一位成功的商人,你爲什麼不讀商業貿易反而要來學習機械製造呢?你這不是向理想努力,分明是把理想推得更遠了!”

比爾不贊同父親的觀點,他覺得適當把理想推遠一點是正確的。因爲工業商品在商貿中佔了絕大多數,如果不具備工科知識,就不能準確把握產品的性能、生產製造等各方面的情況,將來很難保證能在經商中佔到優勢,更何況學習工科不僅能增強工業技能,還能幫助一個人建立嚴謹求實的思維能力,培養一種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這些素質都是經商所不能缺少的。

聽了比爾的解釋,父親明白了他的想法,比爾也得以留在麻省理工學院繼續讀書。在4年的大學時間裏,比爾沒有拘泥於本專業,他同時還涉獵了化工、建築、電子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畢業後,立志從商的比爾並沒有立刻帶着這些知識投身商海,而是考入了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學的碩士學位。這期間,比爾掌握了大量的經濟學知識,明白了決定商業活動正確性的衆多因素。

取得學位後,按理說比爾應該可以向理想進發了,可是他不僅沒有立刻下海經商,反而把理想推得更遠了。他又花了3年的時間進入私人學校學習法律知識,之後又進入了一所法學院旁聽法律課程,同時他還學習了一些關於微觀經濟活動的專業經濟學以及企業管理知識。完成這一切後,比爾考進了政府部門。這時,他的父親終於忍不住了,指責比爾已經徹底忘記了自己理想,並提醒他應該努力讓自己爲一名成功的商人,而不是去從事政治。

比爾有自己的想法,因爲經商必須要具備很強的交往能力,要想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必須深諳處世規則,善於人際交往。這種能力是在任何學校都學不到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磨鍊出來,而磨鍊這種能力的最佳去處就是政府部門。比爾在政府部門一干就是5年,他在工作中培養出了深思穩重、沉着冷靜的個性。

5年的政府工作結束後,比爾開始慢慢向商業靠近,他應聘到一家公司開始熟悉商情與商務技巧。因爲表現突出,兩年後,公司打算出高薪讓他擔任副總經理,但比爾卻辭職了。他意識到是時候正式向自己的理想邁進了,隨後,他開辦了自己的拉福商貿公司,這時,比爾已經是35歲的中年人了。

因爲比爾的準備工作實在太充分了,在接下來的商務交際中,他幾乎能考慮到每個細節,能應對一個合格的商人應該能應對的一切,並且能夠嗅到各種商機,避免各種法律糾紛。他之前所學的每一種知識和所做的每一步準備,都在他之後的商業活動中發揮出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讓他的生意進展得異常順利。

也正因此,在此後20xx年時間裏,比爾的公司從最初20萬美元的資產發展成了現在的200億美元,他也成了美國商業圈的一個神話人物。

對於比爾的成功,20xx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就曾在一本書中這樣評論:“急於求成在很多時候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而適當推遠理想反而是一種備戰人生的最佳方式,比爾所擁有和依賴的,就是這種獨特的智慧!”

奮鬥從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2:李嘉誠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爲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爲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爲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國小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爲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着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爲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終於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爲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爲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爲業務關係,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着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爲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啓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爲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爲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爲“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奮鬥從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3:一塊麪包的精神

1820xx年,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出生在英國樸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他的父親是一個嗜酒好賭的傢伙,經常把能跳會唱的查爾斯帶到酒館裏表演節目,以獲得幾個賞錢,這讓查爾斯從小就領略到了領賞時那種沒有尊嚴的感覺。他非常討厭這種感覺。

8歲的時候,查爾斯上學了,可是纔讀到三年級,父親就因爲債務問題而鋃鐺入獄,查爾斯無奈淪爲了一家鞋油作坊的學徒。他每天工作10個小時,把手腳練得異常嫺熟,老闆就讓他坐在門口表演以招攬生意,查爾斯在沮喪之餘,想的最多的並不是逃回家,而是一定要努力學習知識,否則自己的命運可能就會這樣一直延續下去。

查爾斯想辦法交了很多同齡朋友,並向他們討要一些用過的舊書,有語文,有數學,也有科學,查爾斯每天都如飢似渴地自學着,沒有人教他生字,他就向別人請教,沒人給他佈置作業,他就自己給自己設置練習題、作文題……時間一天天過去,查爾斯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寫作文,還養成了每天寫一篇小短文的習慣。

好運似乎也願意偶爾眷顧一下肯努力的人!幾年後,查爾斯的父親出獄了,還從一個遠房的親戚那裏繼承到了一筆比較可觀的遺產,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父親似乎也願意改過自新,把查爾斯送回了學校。老師給他做了測試,發現13歲的查爾斯居然已經達到直接進威靈頓學院讀書的水平了!

進入威靈頓學院後,只用了兩年時間,查爾斯就以優異的成績從威靈頓學院畢業,而這時候,他的父親卻因爲投資做生意虧光了家產,才15歲的查爾斯只能外出工作,進入報館成了一名最年幼的記者。當時的英國正值社會轉型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大批小資產者淪爲貧困者,可報社的老闆卻讓查爾斯每天都對資本主義歌功頌德,查爾斯非常同情那些忍凍捱餓的勞動人民,他經常利用工作之便去採訪和探望他們,還爲他們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散文

20xx年後,25歲的查爾斯把這些散文集中在一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博茲札記》。同年,他還出版了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用精彩的文筆對法官、律師、法庭、議會等上流階層作了深刻而無情的嘲諷。這兩本書大受歡迎,查爾斯一下子成爲了讓上流社會聞之色變的現實主義大作家!報社老闆非常生氣,告訴他說如果肯用自己的文筆多歌頌資本主義,就給他很好的薪酬,否則就解僱他,查爾斯一聽這話,索性辭職過起了自由創作的生活。

此後,查爾斯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只有在不得已的時候纔會寫一點舞臺劇賣給劇院,大多數時候,他都把精力用在爲窮苦百姓說話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上,並先後完成了《霧都孤兒》、《尼古拉斯·尼克貝》、《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等數十部經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在嘲諷上流社會的同時,號召窮苦百姓奮起反抗,而且筆墨簡練完美,對人生哲理和社會現象富有創造性的探索。

1870年,58歲的查爾斯因爲患病而在自己簡陋住所裏離開人世,直到死前的最後一刻,他的手裏依舊握着鋼筆,桌子上是他那尚未完成的諷刺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查爾斯的人生境遇是悽苦的,他的精神卻是飽滿和無悔的,正如他的遺世名言所說:“一片用奮鬥換來的麪包,比一桌別人打賞給你的酒席要好吃得多。”

沒錯,這是一片面包的精神,更是查爾斯這個偉大作家的脊樑。也正因此,查爾斯的作品在此後數百年裏都在全球被奉爲經典,他本人甚至被後人們稱爲“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明燈”,就連馬克思也敬稱他爲“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