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大學聯考勵志>

2022語文大學聯考勵志作文素材

大學聯考勵志 閱讀(4.89K)

任何的不幸都會過去的,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心存樂觀,預見到前面的光明前途。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帶來的20xx語文大學聯考勵志作文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語文大學聯考勵志作文素材

20xx語文大學聯考勵志作文素材(一)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在絕望中仍能追尋希望之花的人是多麼令人敬佩和振奮!”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德國的土地上到處是一片廢墟。美國社會學家波普諾帶着幾名隨從人員到實地察看。他們看了許多戶住在地下室的德國居民。爾後,波普諾就向隨從人員問了一個問題:“你們看,像這樣的民族還能夠振興起來嗎?”“難說,”隨從人員隨口答道。

“他們肯定能!”波普堅定地給予糾正。“爲什麼?”隨從人員不解地問。波普看了看他們,又問:“你們在到了每一戶人家的時候,看到了他們的桌上都放了什麼?”隨從人員異口同聲地說:“一瓶鮮花!”

“那就對了,任何一個民族,處在這樣困苦的境地還沒有忘記愛美,那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20xx語文大學聯考勵志作文素材(二)

成功學常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就會成功”。可是爲什麼堅持以及怎麼堅持,成功學卻沒有說。

很多名人勵志故事,無數次在點撥這個話題,怎樣數十年如一日,怎樣堅持。古有“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今有“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很多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勾踐在臥薪嚐膽,等待三千越甲吞吳;林肯在幾十年競選,終於當上總統。所有成功的故事都在講述着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堅持不懈,必能成功。

這個道理都知道,但卻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途中很多人放棄了。放棄的人並不是不想堅持,而是實在沒有辦法再堅持,過程太痛苦,不然有誰不願意成功呢?

有記者曾經採訪一老人,你爲什麼長壽。老人答說因爲他每天早上堅持跑步5公里。記者問,同樣有一個人跟你一樣每天早上跑步,爲什麼他只活了45歲呢?老人說:“因爲他堅持的不夠久。”

從堅持的角度講,老人是對的,因爲他不夠堅持,所以他不成功。那他是故意不堅持的嗎?

當然不是。於是我們就來談談成功和堅持之間的關係。

“堅持是一種結果,但不是原因。”

如果一個人在爲某件事堅持着,那麼他一定從這件事情中找到極大的快樂和快感。愛迪生失敗無數次而發明燈泡的故事曾經勵志過一代又一代人,但是他的成功不是來自於他那麼多次失敗依然堅持,而是他從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了很多快樂,他沒有覺得他在堅持,他只是想去探索而已。如果一件事可以給予你正向的刺激,那麼你就願意持續的做這件事,顯示的結果就是堅持。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幾年後發表了博士論文《其實成功沒有那麼難》,揭開了堅持與成功的祕密。在採訪這些成功的人士時,都普遍表示自己沒有想過要堅持,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的時候,自己也都覺得害怕,不知不覺居然做了這麼多,倘若再來一次,很多人也會被這些巨大的任務嚇倒而難以再堅持。在外人看來,他們是因爲堅持而成功了。可是他們自己知道,他們是喜歡做一件事,並且做的時候感覺很快樂很刺激而一直做,於是成爲了堅持,於是成功。

“那種快樂的刺激感覺叫做高峯體驗”

現代心理學認爲,人的需求可以分爲有四個層次:“生理需求,情緒需求,理性需求和超越需求”。對應着四種動力:“本能的動力,情感的動力,心智的動力和心靈的動力”。本能、情感這兩者是人人都表現很強烈的動力,無需多言。理性需求就是當你絞盡腦汁想出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得到極大的快感。超越需求則就是馬斯洛在晚年所補充的需要層次理論:“超越自我的需要”。

“人不僅渴望自我實現,更渴望超越自我。”如果你設定一個目標,你達到了,並展現了你的價值,那麼你的價值就得到了實現。這時候你還想更上一層,超越自我。

成功人士都喜歡爬山,他們會給自己設定一個適度的目標,他們達到了,然後很快樂,價值得到了體現。可是他們並不會就此停下,他們會再挑戰一下,繼續往前走。這時候另外一種感覺就出現了,登山成爲了一件有趣、無限豐富且充滿可能性的事情,在這過程裏他們不斷自我肯定、自我認可、肯定自我價值,這是一種純粹的滿足感,一種純粹的興高采烈或歡悅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自信、安詳和愉悅的心理狀態。

在這個過程裏不會有恐懼,因爲他們不必擔心失敗,無論在哪停止自己都是已經達到目標了,相反他們多嘗試一次,就有新一次的快感,他們享受這種快感。

看很多吉尼斯紀錄的打破者也都是如此,他們達到了記錄後,並不會停下,相反能實現更大一個突破,因爲每多一層的突破,他們就收穫一種異常的快感。

這種快感就是超越需求。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很多人在吸毒等癮症時所獲得的快感與這種超越的快感生理喚起和心理表現是一樣的!因爲癮症也是一種強烈滿足感的刺激,和自我突破一樣。不同的是,癮症對身體是傷害的,具有負向的價值意義,而成功者的自我突破確是創造價值,產生正向意義。這也就很容易理解,爲什麼成功者喜歡體驗那種超越的快感,那和癮症一樣刺激。

所有天才都是瘋子,也是這麼來的吧。天才都有癮症,對他所癡迷的事業上癮。

馬斯洛稱這種感受爲“高峯體驗”。人們在超越自我的時候能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這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興奮與歡愉的感覺,那種感覺猶如站在高山之顛,那種愉悅雖然短暫,但卻可能尤其深刻,那種感覺是語言無法表達的。

“刻意堅持的人並不能成功。”

“堅持是因爲體驗到‘高峯體驗’,不自覺的堅持了,而不是想要堅持而刻意堅持。相反,刻意堅持的人卻很難取得成功。”

1986年,黃光裕在北京開起第一家叫做“國美”的家電門面的時候,只是想讓家電賣的方便些,他從未想過要把國美做的多大。如果有人跟黃光裕說,你要用20xx年的時間,把國美做成中國大陸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身揣4000元的農民之子黃光裕該做何感想,他又有沒有膽量敢堅持下來。那時候黃光裕想的很簡單,只是想辦法把電器賣出去,讓人知道國美,這就很好了。當他的創意不斷被驗證成功,他從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於是又開始新的創意,不知不覺20xx年過去了,國美成功了。成功學家就開始總結:“國美的成功,因爲黃光裕的堅持”。

可是他從來沒有刻意堅持過。

沃爾瑪的成功,只是想讓人們買東西方便一些,沃爾瑪成立之初,如果有人跟老闆沃爾頓說,你的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將沃爾瑪做成全球最大的連鎖超市,登上《財富》排行榜之首,不知道沃爾頓有沒有勇氣堅持。

刻意的堅持來自於你的毅力,可是毅力是不存在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毅力這個東西,就像武俠中的內力一樣,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的。當你在一件事情上持續使用毅力以後,在下一件事情上接着用就可能會有些捉襟見肘,能量不足了。你沒辦法一直用,那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

所以用毅力強迫堅持幾乎是註定不能長久的。人生來就喜歡享受舒適,逃避痛苦,惰性是人的天性,沒人可以克服。

刻意的堅持是無效的,但我們可以去找堅持的動力。

我們設定一個目標叫做成功,和我們設定一個目標叫做堅持是等同的。因爲只要我們完成了堅持這個目標,我們基本上就成功了。用毅力來堅持是無效的,不是要我們放棄堅持,而是要我們去找到可以替代毅力去堅持的方法。此路不通,就換條路。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鐘放在兩隻舊鐘當中。兩隻舊鐘“嘀噠”、“嘀噠”,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隻舊鐘對新組裝好的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不過我有點擔心,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後,恐怕就會吃不消。”這是毅力。

“天吶!三萬二百萬次!”新組裝好的小鐘很吃驚。“讓我做這麼多的事情?辦不到,辦不到!”這是天生的恐懼。

另一隻舊鬧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需要每秒鐘滴答一次,擺一下就行了。”

“天底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新組裝好的小鐘將信將疑,“如果是這樣,那我就試試把。”這就是取代毅力的方法。

新組裝好的小鐘每秒滴答一下、擺一下,它感覺很輕鬆。不知不覺的,一年過去了,它沒有吃不消,依舊滴答滴答地走着。小鐘成功了。

很小的一個故事,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去窺探小鐘成功的祕籍,那就是專注力。

“專注是堅持的源動力”

約瑟夫。基爾施納在舉世聞名的著作《聰明人的聖經》裏講述了聰明人聰明的做法就是專注,他說:“如果你醒着,你就當清醒;如果你睡着,你就當酣睡。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就不應該再考慮其他事。如果你的手在這裏,你的思想也應該同時在這裏。如果開始行動,就不要遲疑。”

專注的結果,他也告訴了我們:“當你在生命中生活,在死亡中死去,與你自身以及整個宇宙和諧一致的時候,就再沒有任何使你恐懼的東西了。”

這就是專注。專注是一種完全在當下的狀態,完全與你的事情融爲一體的狀態,在做事的時候做事,不想別的。不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感到自責和後悔,不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感到焦慮和恐懼。當你在做事情的時候,你只擁有事情。莊子曾展示了這樣一種狀態:“萬物與物同生,天地與我合一”,這就是專注的最高境界。畫家畢加索在專注的時候,幾個月沒脫過鞋子,結果爛在了腳上,這就是和事情在一起。我們從小就學習的《全神貫注》裏,羅丹在修改女神雕像的時候,居然全然忘記了友人。

當你專注於當下,專注於事情本身的時候,你會發現時間會停滯,不知不覺過了很久,這時候才發現你堅持了很久。專注就是忘記堅持。

專注的時候,內心也會非常的平靜,你忘記了要去堅持,就不必分配精力給“堅持”,不斷拿出精力來告訴自己要堅持。你忘記了目標,不需要拿出精力來提醒自己“我還有目標”。專注就像激光一樣,全世界,只有這一個。

於是哲人說:“專注才能從容。”當你專注的時候,你就可以從容的做事情。顯示的結果就是堅持。

專注還是在定完計劃後放下你的目標。在面對巨大的任務和目標,人往往無從下手,也容易產生退縮和恐懼,感覺自己難以企及。首先,由於計劃過於宏偉、龐大,你覺得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做了充分的準備後才能開始執行,結果你一直在等待這樣一個合適的時機,而計劃也在等待中不了了之。其次,當執行中產生變化的時候,你也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當變化不利於大目標的時候,你更容易產生焦慮。

“你的起心動念很重要”

你爲什麼而做,這很重要。如果你是爲堅持而實現目標而做,你必然是痛苦的,因爲你與事情產生了脫離,你喜歡的是目標而不是事情。你喜歡的是做事的附加價值而不是事情本身。我很難想象如果你不喜歡一件事卻還能把它做好是怎樣一種情況,即使做好,也會累到你下次不想再做。因爲當你不喜歡的時候,你不僅要拿出精力來做事,更要拿出精力來阻抗你的不喜歡,你僅有的精力被分配到四處都是。所以,你要有多大能量才能做好呢?

所以你可以試着去喜歡你做的事情,這樣你才能完成專注。

判斷的標準就是你覺得這件事值不值得做。不值得定律說,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爲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半冷半熱、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就算成功了,往往成就感也不大,更談不上超越的體驗。

只有你覺得值得做的事你纔會喜歡上它。

當你不再排斥你做的事情的時候,你就可以專注於你做的事情了。當你專注的時候,你就可以體驗到自己所達到的高峯體驗了。當你有這種體驗的時候,你就覺得堅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信念。然後你就成功了。

“成功,其實就這麼簡單。”

20xx語文大學聯考勵志作文素材(三)

社會上,有些生活艱難的人,他們成天被抱怨、痛恨、敵視等不良念頭佔據着。他們認爲這個社會對自己不公平,或者是所在公司老闆對自己不器重,或者是自己的父母無權又無勢,但是卻沒有想過主觀上的原因。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原因,只是,人們總是難以意識到這一點。人們沒有也不願意去仔細想想自己生活得這樣糟糕,和自己主觀上有什麼關係,也不去想想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

我曾經碰到過這樣一位“不幸者”。人到五十,妻子就和他離婚了,工作也丟了。剛找了一份送奶的活,幹了一個月不到就被炒了。他酒後的哀嘆也常常能博得不少陌生人的同情。

但是,其實他以前也是人們眼中的幸運兒,工作在大公司,妻子談不上國色天香,也算小家碧玉,知書達理。在別人的心目中都覺得他的日子過得很滋潤,羨煞旁人。

爲什麼現在變成這樣了呢?原來,大約三年前,他迷上了喝酒、賭博。公司規定9點上班,他卻很少在11點之前到;別人睡覺,他卻在外面玩到天亮;兒子的作業他從沒看過一眼,妻子生病在牀他在酒館狂聊;工作上常常丟三落四,領導的一句批評,往往招來他的十句頂撞……每每看到他,相熟的人總是搖搖頭,一聲嘆息。

他現在的情況在別人眼裏確實是不幸的,但這能怪誰呢?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之人必有過人之處,可憐之人必然有他本身的問題。”一家公司的老闆很喜歡這句話,經常說給職員們聽。當時,公司的一位年輕職員聽了心中頗不以爲然,甚至還有些反感,心想:你有錢,你家庭美滿,事業有成,你幸福,可也並沒有看出你有哪些過人之處呀?我們這些打工仔是不如你,可我們身上有什麼問題呢?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這位職員從事過廣告、編輯等多項工作,接觸了大量的人,用句老話來講,可謂閱人多矣。這些人用一個最世俗的標準來劃分的話,就是兩大類:成功者與失敗者。當然成功者不一定是腰纏萬貫,也許是事業上有所成就,家庭生活和諧美滿,自得其樂者;失敗者也不全是窮人,只是他們的自我感覺無一例外的是:我爲什麼不如人?我的運氣差還是能力差?看着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位職員常常想起那位老闆說的那句話,突然覺得這句話簡直就是一個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有人曾問我:“爲什麼在承受這麼多不幸時還能如此快樂?”我告訴他:“不幸終究會過去,沒有任何地方說過不幸會一直停留而不離去。”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在的人們,都有許多歷經磨難而終成正果的例子,從某種程度上說,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磨難,儘管沒有誰願意經歷磨難,但最終幾乎人人都因此而變得堅強

因此,當你處理日常事務時,應當認識到每件事都不容易,如弗雷德?艾倫所言:“世界就像磨刀石,而生活便是那待磨的刀具。”喜劇演員路易?安德森也曾說過:“那些貪圖安逸的人所說的話,沒有什麼是值得一聽的。”

出生於美國的普拉格曼連高中都沒有讀完,卻成爲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說家。在他的長篇小說授獎典禮上,有位記者問道:“你事業成功最關鍵的轉折點是什麼?”大家估計,他可能回答是童年時母親的教育,或者少年時某個老師特別的栽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普拉格曼卻回答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海軍服役的那段生活。他這樣介紹道:

“1944年8月一天午夜,我受了傷。艦長下令由一位海軍下士駕一艘小船趁着夜色送身負重傷的我上岸治療。很不幸,小船在那不勒斯海迷失了方向。那位掌舵的下士驚慌失措,想拔槍自殺。我勸告他說:‘你別開槍,雖然我們在危機四伏的黑暗中飄蕩了四個多小時,孤立無援,而且我還在淌血……不過,我們還是要有耐心……’說實在的,儘管我在不停地勸告着那位下士,可連我自己都沒有一點信心。但還沒等我把話說完,突然前方岸上射向敵機的高射炮的爆炸火光閃亮了起來,這時我們才發現,小船離碼頭不到三海里。”

普拉格曼說:“那夜的經歷一直留在我的心中,這個戲劇性的事件使我認識到,生活中有許多事被認爲是不可更改、不可逆轉、不可實現的,其實大多數時候,這只是我們的錯覺,正是這些‘不可能’才把我們的生命‘圍’住了。一個人應該永遠對生活抱有信心,永不失望。即使在最黑暗最危險的時候,也要相信光明就在前頭。”

二戰後,普拉格曼立志成爲一名作家。開始的時候,他接到過無數次的退稿,熟悉他的人也都說他沒有這方面的天分。但每當普拉格曼想要放棄的時候,他就想起那戲劇性的一晚,於是他鼓起勇氣,一次次突破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圍”,終於,他擁有了現在炫目的燦爛和輝煌。

不管什麼人,用什麼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結論總是相同:那些經歷過磨難的人,比那些沉溺於安逸的人更易於成功;那些遭遇過艱難困苦的人。比那些生活在安樂窩裏的人更有能力克服困難。

任何的不幸都會過去的,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心存樂觀,預見到前面的光明前途,千萬不可輕易灰心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