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爲人處世>

校園創業應該怎麼創才成功

爲人處世 閱讀(5.71K)

就讀於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張建貴,專業是工商管理,他從當初缺乏經驗、缺乏人脈、缺乏資本的“小白”,到現今擁有水吧、快餐食品店和培訓學校多項經營、年收入300萬元的“校園達人”,經媒體報道後,張建貴在重慶各大高校人氣飆升。“校園創業達人”、“勵志哥”……各種頭銜紛至沓來。

校園創業應該怎麼創才成功

今年和前幾年一樣,同樣被貼上了“史上最難就業年”的標籤,以至於說到就業總讓畢業生感嘆“人艱不拆”。然而,像張建貴這樣不願去擠就業獨木橋的學生,成爲衆多學子豔羨的對象。

校園創業應該怎麼創才成功?作爲親歷者,12月18日,張建貴向記者親述他的創業經歷和故事,記者總結了最核心的七條幹貨:苦難的“釘子思維”、遍處覓食的嗅覺、時刻爲自己創造逆境、“義務獵頭”拉來的朋友圈、囊中僅有68元錢仍在堅持、名人傳記是最好的老師、校園颳起的“募捐風暴”,現分享之,請諸位自行思考。

乾貨一:苦難中的“釘子思維”

作爲一位來自貴州遵義“犄角旮旯”的張建貴,父母長期以農爲生,他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從小過慣了窮日子,吃過不少苦。

國小時,每天他要跟二哥往返6個小時,走上好幾十裏的山路去上學。因家裏窮,屢次因交不起學費,被趕出教室,甚至家裏有時連飯都吃不上,揭不開鍋。

沒雨傘的孩子只能奔跑,小時的困難日子讓他煉就了一種獨特的“釘子思維”的賺錢之道。“在合法的前提下,我就如同一根釘子,哪裏有能賺錢的空,就往哪裏鑽。”張建貴告訴記者,他比同齡人更渴望賺錢,更渴望成功。

五年級時,小建貴開始和同學批發冰棍、雪糕等冷飲到他們的小鎮上賣。“每一根冰棍進價一毛錢,賣三毛錢,每根雪糕進價三毛錢,賣五毛錢。”他回憶那段經歷說,從家到鎮上每天往返要走4小時的山路,但意識到“自己能賺錢了”很開心,“小孩子的快樂總是那麼簡單”。

他從國小就開始近視,上課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一直想買一副眼鏡,但因爲家庭拮据,父母答應他“說好了的眼鏡”一直懸而未決。終於等到八年級的時候,張建貴答應替舅舅帶一個星期的表妹。結束時,舅舅給了他300元錢。錢一到手,他就徑直走向眼鏡店,爲自己添置了一副眼鏡,以至於好幾天都處於“自嗨”狀態。

20xx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西南大學。入校前的暑假,張建貴在老家遵義培訓學校做兼職賺了4000元。8月,他帶着這筆4000元的學費孑然一身來到學校。

以上故事像很多的傳奇人物傳記一樣,是以困難的童年作爲開頭。這一切皆在昭示,張建貴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山裏孩子。

商界點評: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着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不是每一個人的成功都要靠苦難來激進,可張建貴在苦難中磨鍊出的“釘子思維”告訴我們:對於一個不滿足現狀、敢於拼搏,想要成功的人來說,苦難絕對是一筆用之不竭的財富。

乾貨二:遍處覓食的嗅覺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一個“農民之子“,來到陌生的重慶,高高矗立的大樓、絢麗的霓虹燈讓張建貴有點目眩,有點好奇。他暗自給自己鼓氣——活出一個人樣來。

進入大學不久,他就開始“覓商機”。他發現,大學生普遍的宅寢現象:打遊戲,看電影,看書,除了上課和一日三餐,幾乎都不願出去。意識到這點,他的第一份兼職應運而生,就是晚上在宿舍樓賣包子。“從校園小吃街批發包子,運到寢室賣,一晚上就賣一兩個小時,平均每天能賺五六十元錢。”他說。

第一份兼職因爲宿管的介入而終止。他開始尋覓其他商機。賣棉絮、賣電話卡、帶旅遊團、成立廣告工作室、開培訓班、開水吧、開快餐店……他總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商機,發現賺錢的項目。大學四年,他嘗試了多種兼職,多種創業,也體驗了“百味人生”。

大二新生入學之際,張建貴開始謀劃成立一個“重慶一日遊”的小團隊,目標市場就盯着新來的家長和學生。他和他的小夥伴硬是拉到50名家長和學生參加了重慶一日遊的旅遊團。他身兼領隊、導遊,帶團去逛了一趟解放碑、朝天門等地。

大二上學期,張建貴萌生了開實體店的想法。他和同學鄒陽商議,在學校南區美食城開了一家名叫“創意廣告“的工作室,各出一半資金。當時,他找同學東拼西湊借來6000元,租房子、購買機器,三天“創藝廣告”就正式開業。本項目沒賺到什麼錢,但卻讓他汲取到很多經驗。

大二下期,張建貴找到同學李明慧,共同在重慶墊江創辦了培訓學校,並組建了80餘人的師資團隊,最多的時候在重慶各區縣成立了十二個分校,培訓學校讓張建貴累計賺到7萬元。

大三,他利用之前開培訓學校賺到的7萬元,再加上之前的一些積存,和同學雷根共同投資30萬在西南大學南區美食城開了一家名叫“水滴石”的水吧,每月的營業收入達到10萬元。

今年年初,張建貴又和兩個同學投資了35萬,在杏園美食街開了一個快餐超市,月營業收入達到15萬。現今,他又在四川資陽投資了一個培訓學校,累計投入40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