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故事>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

勵志故事 閱讀(3.05W)

每一個關於名人成長勵志的故事都是很適合同學們找來看看的,那麼名人成長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成功不會因你有缺陷而遠離你

他小時候很自卑。別的男孩在外面瘋玩時,他則一個人躲在家裏。在上世紀60年代末,女人們還時興打毛衣做女紅。無聊時,他就跟着母親打毛線、做衣服,做出來的活兒,竟然比母親做的還好。

高中畢業時,他報考了一所工藝美術學院,他創作的美術作品得到考官一致好評,卻沒有通過面試。

那年他才18歲,曾兩次自殺,均被家人發現搶救了過來。見母親哭得萬分悲痛,他猛然醒來,怎麼捨得讓母親如此絕望呢?

痛後是新生,上不了大學,那就自學吧。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無數個日日夜夜,多少載寒來暑往,除了自學,還是自學,他竟然能在繪畫、雕刻、泥人、工藝品製作等方面無師自通。他的作品開始受到外界的關注,多次在國內外評比中獲獎。他成了不少廠商的設計總監,爲他們設計的傢俱、珠寶和工藝品等,獨具匠心。20xx年年初,47歲的他還成了福州一所工藝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定期給那些學工藝美術的大學生們上實踐課。

20xx年底,他所在的縣城舉辦了一個蝴蝶標本展覽。看着那些姿態各異的蝴蝶,他突然有了用紅紙剪蝴蝶的念頭。把自己關在屋裏,手指被剪破了無數次,慢慢地,他的剪紙手藝逐漸提高,竟然能在1分鐘內剪出30只形態各異的蝴蝶。

最初,他剪了兩千多隻沒有雷同的蝴蝶,被中央電視臺報道後,有人打電話來將他譏諷了一頓:“兩千只有什麼了不起的,厲害的話,你剪1萬隻出來給我看看。”

他不服氣。憑什麼我就不能剪出萬隻蝴蝶?一個大膽的構想誕生——剪萬隻蝴蝶,首尾相連地粘貼在一幅長卷上。這注定是個漫長而艱辛的創作歷程。他在記憶中搜尋創作靈感,上網或到書店尋找樣本,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北京、上海、廣州、天津、蘭州……都留下了他臨摹蝴蝶的身影。有了蝴蝶樣本,剪刀紅紙一陣翻飛,一隻只活靈活現的蝴蝶就神奇般誕生了。

整整5年,他每天忙到凌晨三四點,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有時累得連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爲了這個宏大的創作計劃,他花光了積蓄,腰背落下毛病,消瘦了10公斤。

20xx年10月,這幅“鉅製”橫空出世,1萬多隻蝴蝶粘貼在一卷長106米、寬0。73米的圖畫紙上。當上海吉尼斯總部評審專家看到作品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怎麼才能精確地算出蝴蝶的數量呢?如果直接清點,估計幾位專家會數暈過去。還是他想出了辦法,讓大家在每隻蝴蝶上放一粒黃豆,待所有蝴蝶上都放了黃豆後,再把黃豆集中起來。數黃豆就容易多了。

1粒、2粒、3粒……11999粒、120xx粒!120xx隻手工剪紙蝴蝶,“世界之最”誕生了!

20xx年6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給他頒發“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確認他的剪紙作品《萬蝶圖》爲“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蝴蝶剪紙作品”。他被譽爲“蝴蝶王”。那位曾經罵過他的人,打來電話道歉,佩服他的勇氣與藝術精神。

20xx年年初,他得知上海世博會將設立一個“生命陽光館”,正在徵集一些個人藝術作品,他坐不住了,覺得自己應該有作品參展。他選定仍爲剪紙蝴蝶。

世博會也是藝術盛會。要入選世博,就不能僅僅如《萬蝶圖》那樣以數量取勝,更要以藝術取勝。因場地所限,他選擇只剪99只,但蝶形要比《萬蝶圖》大而豐富。

這注定又是一個艱辛的創作過程。

一次,他見街上一漂亮女孩的裙襬圖案可以做蝴蝶樣本,便癡癡地跟着女孩,盯着她的裙子看。女孩以爲他耍流氓遂報警。他被帶到派出所,經過一番解釋才消除了誤會。3個月後,承載着他世博夢想的剪紙作品問世,取名爲《蝴蝶夢》。5月,《蝴蝶夢》被世博會組委會列爲“生命陽光館”展品。

20xx年6月28日,在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裏,一幅長18米的長卷徐徐展開,99只蝴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美妙絕倫,展翅欲飛,它們沒有兩隻是一樣的。

記者前來採訪他,但問了幾遍,他都沒有反應,而是微笑地看着記者。工作人員忙告訴記者:“他是位失聰的殘疾人,如果沒有佩戴助聽器並大聲和他說話,他是聽不到的。”

原來,在他8歲那年,生了一場病,致使雙耳失聰。母親鼓勵他,讓他憑藉那些熟悉的聲音還在記憶中沒有消失時,堅持與人說話,他才因此沒有喪失說話的能力。

他就是作品兩次問鼎吉尼斯世界之最,家住福建沙縣的民間藝術家周建波。

周建波說:“殘疾人走的路很艱辛。但是,如果你真的付出了,成功不會因你有缺陷而遠離你。”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莫里斯·桑達克

莫里斯·桑達克是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插畫家,曾5度獲得凱迪克獎和安徒生插畫大獎,代表作有《野獸家園》《廚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等。桑達克以其非凡的藝術成就,對現代兒童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爲“童畫界的畢加索”“圖畫書創始以來最偉大的創作者”。他的作品以奇特的幻想表現孩子內心的創傷體驗,並讓孩子通過幻想中的歷險,運用自己的力量實現心靈的成長。

他的靈魂裏住着一個驚惶的孩童

1920xx年,莫里斯·桑達克出生於紐約的一個波蘭移民家庭。孩提時代的他體弱多病,只能整天待在屋子裏。他的世界只有從窗口望出去的一小塊天空,但他的想象力卻在禁閉的環境中蓬勃地生長起來。整個童年時代,桑達克最要好的朋友就是迪斯尼卡通影片裏的米老鼠。

對於死亡,桑達克一直有一種尖銳的敏感。在他4歲那年,著名飛行員林白之子被綁架一案鬧得沸沸揚揚,這個事件不僅是桑達克童年時代最嚴重的創傷體驗,也對他一生的創作與生活產生了極爲重要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的父親是飛躍大西洋的國家英雄,母親是一位作家,家中有德國牧羊犬守護,這個孩子居然還被人綁架和殺害,那麼,作爲普通人家的孩子還有什麼指望?當那個孩子的屍體最終被發現時,桑達克說:“我覺得自己內心深處某種很重要的東西也跟着一起死了。”

所以,一種不可名狀的無助感籠罩着他的整個童年,並蔓延到他的一生之中。

桑達克的靈魂裏始終有一個表面安靜而內心驚惶的孩童,不知道如何在現實世界紮根成長。就像桑達克絕大部分的繪本故事一樣,當主人公回到現實中的時候,大都獲得了某種程度的平靜與和解。按照心理學的解釋,這是孩子通過想象,將創傷性的經驗轉化成生存和成長的正面能量。童年的回憶讓年幼的桑達克感到無比困惑,但桑達克後來讓這些困惑都化作了創作的養分,成就了永恆的篇章,滋養了許許多多孩子的心靈。

《野獸家園》,一個前所未見的奇幻畫面

真正讓桑達克一舉成名的,還是他自寫自畫的《野獸家園》。《野獸家園》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奇幻故事,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它回想起自己童年曾有過的點點滴滴……這樣一個不受年齡限制的故事,爲讀者提供了一個機會,帶大家一起進入了一個叫馬克思的小男孩在“野獸家園”所經歷的勇敢的冒險之旅——裏面充滿了探索、挑戰和純粹的原始快樂,這樣一個特殊的地帶,可以激發我們所有人最原始的想象力。

莫里斯·桑達克:愛,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出類拔萃

穿上了華麗的狼的裝束,馬克思很快就成爲“野獸家園”的國王,因爲他證明了自己比那些居住在這裏的巨大的生物更加兇猛、狂野。然而對於馬克思來說,成爲主宰者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爲這裏有太多的野獸,它們長着巨大而鋒利的牙齒,很可能會把他吃掉。而且統治一個國家也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隨着他漸漸地意識到“野獸家園”裏的臣民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和他自己產生的親密聯繫,他開始明白,原來他曾經迫切想要爭取的一切,並非全都是最好的選擇。

《野獸家園》最觸動人心的地方,就是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直接深入到孩子們獨有的真實情感當中,而且以一種不帶任何迎合或煽動的語氣,嚴肅地對待這一切……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總是不斷地被灌輸各種各樣的知識,很多時候都是被動去接受的,所以,當發現這樣一個能夠真正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故事時,他們就會產生感同身受的感慨和體會。因此,《野獸家園》不僅受到了孩子們的追捧,而且得到了成人的肯定,因爲馬克思內心所有的狂野的情感,我們都曾有過。

以極簡主義的形式,完美地表達出每一種情感

桑達克對簡約風格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他小時候收到過姐姐送的一份禮物——一本裝幀精美的馬克·吐溫的小說《王子與乞丐》,桑達克覺得這本《王子與乞丐》有着高貴優雅的氣味,他愛上了它,很想直接咬咬它,嚐嚐它的味道。後來當他的《野獸家園》流行於世後,很多孩子寫信給他,他給其中一個孩子的回信是他親手畫的野獸圖,孩子的母親回信告訴他,小朋友實在太喜歡這個野獸了,以至於他把畫給吃了。這個故事讓桑達克很開心,將其視爲對自己的作品至高的讚美。

曾經有記者問桑達克:“你這麼有才華,畫兒童繪本不覺得屈才嗎?”

對於這個問題,桑達克沒有直接應答,而是引用了他所鍾愛的一位女歌唱家克麗斯塔·路德維希的回答。有人也問過她同樣的問題:“你爲什麼總是唱舒伯特的作品?他的音樂簡單得像維也納的華爾茲。”女歌唱家笑道:“舒伯特的音樂如此宏大、如此精巧,舒伯特只是挑選了一種看似卑微、安靜的形式,這樣他就能爬進那個形式裏面,爆炸開來,以極簡主義的形式,完美地表達出每一種情感。”桑達克也是如此,他在機緣巧合中挑選了一種最簡單平凡的形式,但以此完美地表達了自己。

有人用“崇高”來形容桑達克的作品所引發的審美體驗。18~19世紀,無數思想家和詩人曾經也探索過這個概念——一種因爲過於宏大或複雜,以至於人類意識難以完全把握與理解的情感狀態或者想法。簡單地講,就是當人遭遇到某種未知時的恐懼、痛苦以及狂喜的混合情感。從某種角度來說,童年不就是一段漫長的、與未知相遇的史詩嗎?

桑達克在去世前的最後一次訪談中說:“儘管世界充滿苦難,但生命非常美好,而我已經準備好迎接死亡。我所愛的人雖然已經死去,但我覺得自己更愛他們了。”很難揣測他是否完全安頓好了內心的恐懼與憂傷,唯一能肯定的事實是,他從來沒有喪失愛的能力。愛,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出類拔萃。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不要問怎麼做,要問爲什麼做

作者:扎克伯格

今天我想討論改變世界的話題。很多人會問我是怎麼創立企業的,或是怎麼解決問題的。但是,今天我想要討論一個不一樣的問題。不是“怎麼去創立”,而是“爲什麼創立”,這是使命的本質。

今天我想說3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於“相信你的使命”。

20xx年,我之所以創立Facebook,是因爲我覺得能在網上和人連接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那時候,互聯網上有很多網站,你可以找到差不多所有的東西,如新聞、音樂、書、電影、商品……可是沒有哪種服務能幫我們找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人。

人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請大家看這個房間,你們看到了什麼?不是這張桌子,那把椅子,而是這裏的人。這就是人的特點。

每個人都想跟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聯繫。當我們可以分享和聯繫時,生活會變得更好。當我們分享和聯繫時,我們可以和家人、朋友有更好的關係。我們的企業會變得更強大,是因爲可以和客戶有更好的溝通。社會會變得更強大,是因爲我們知道得更多了。

當我創立Facebook的時候,我不是要創立一個公司,而是想要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想把人們連接在一起。

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注。

第二個故事關於“用心”。

如果你有了使命,你不需要有完整的計劃,往前走吧!你只需要更加用心。

我在哈佛大學的時候,和朋友每天晚上吃比薩,討論未來。當我們推出了Facebook第一版的時候,我記得我們非常高興,因爲我們的產品連接了學生們。當時,我們想,總有一天有人會創造連接世界的產品。

有趣的是,我沒想到我會創造這個連接世界的產品。我只是一個大學生。我覺得一個大公司,像微軟公司或谷歌公司會開發這個產品,他們有好幾千的工程師和上億的用戶,他們應該開發國際社交網絡。

但是,他們爲什麼沒做?

我常常想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大學生,我們沒有計劃,也沒有資源。我們是怎麼創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有15億人以上的互聯網社區的?

我覺得我們只是更加用心去做。

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會有人說新的想法不會成功。

我們遇到過好多問題,需要改變好多次。我們開始只是一個小產品,爲美國的學生們服務。

開始的時候,有人說:“Facebook只是給學生們用的,所以它永遠不重要。”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做,把Facebook開放給所有的人用。

後來,又有人說:“好,現在別人也用Facebook了,但是他們很快就不會再用它了。”

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做。

人們一直在用,因爲人跟人的連接是很重要的。

然後有人說:“可能它在美國有用,但它不會在其他國家有用。”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做,並且延伸到了世界其他國家。

又有人說:“社交媒體永遠不會賺錢。”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做,建立了強大的業務體系。

然後又有人說:“人們不會在手機上使用Facebook。”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做,現在我們成立了以移動業務爲中心的公司。

當時,我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人知道。

我們堅持繼續做是因爲我們用心。

很多公司在創造社交媒體,但是他們害怕這些問題。

我們相信,社交媒體和連接世界是重要的。我們相信,雖然我們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但我們還可以繼續幫助人們,連接人們。

我們只是更用心了一點。我們一直在努力,現在有15億人在用Facebook。

不要因爲要改變就放棄。我覺得中國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直努力,你就會改變世界。

第三個故事關於“向前看”。

我很喜歡馬雲說過的一句話:“和20xx年前比,我們很大;但和20xx年後比,我們還是個嬰兒。”

爲了重要的使命,你瞭解得越多,你就會覺得要做的事情越多。

20xx年前,我們的目標是連接10億人。因爲以前沒有互聯網企業做過,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目標。

當我們達到了這個目標,我們開始意識到10億隻是一個數字,我們真正的目標是連接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這就難多了。

世界上差不多有2/3的人沒有使用互聯網。我們如果要把他們連接起來,就必須擴大整個互聯網的覆蓋範圍。

要做到這個,我們要解決很多的問題。超過10億人不住在網絡附近,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技術,像衛星和飛機,把他們連接起來;超過10億人沒有錢使用互聯網,所以我們需要讓互聯網更便宜;大約20億人沒有用過電腦或互聯網,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方案,幫助他們連接起來。

3年前,我們成立(主要使命是爲沒有聯網的人們提供互聯網服務——編者注),去擴大互聯網。我跟我們的董事會說:“我覺得我們要花10億多美元。”他們問我:“這個東西怎麼賺錢?”我告訴他們:“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連接人是我們的使命,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向前看,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整個計劃,但是如果我們幫助人們,未來我們也會受益。”

這就是向前看的意思。每走一步,你就可以做新的東西。以前你覺得不可能,現在就有可能。當你面對非常大的挑戰時,如果你努力,也許就會戰勝這些挑戰。一直向前看。

歷史上,中國人一直在堅持創新。中國給了世界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

學習對於創新來說最重要。幾年前,我的妻子在北京的一家醫院學習。她選擇北京,因爲她想向中國最好的老師學習。

我的中文很糟糕,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學習中文。

如果你多學習,會在生活裏創新,也會在企業裏創新,你就什麼都可以做。

在你開始做之前,不要只問自己你怎麼做,要問自己爲什麼做。

你應該相信你的使命,解決重要的問題。非常用心,不要放棄,一直向前看。

你們可以成爲全球領導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可以用互聯網影響全世界。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連接世界。

每一個關於名人成長勵志的故事都是很適合同學們找來看看的,那麼名人成長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成功不會因你有缺陷而遠離你

他小時候很自卑。別的男孩在外面瘋玩時,他則一個人躲在家裏。在上世紀60年代末,女人們還時興打毛衣做女紅。無聊時,他就跟着母親打毛線、做衣服,做出來的活兒,竟然比母親做的還好。

高中畢業時,他報考了一所工藝美術學院,他創作的美術作品得到考官一致好評,卻沒有通過面試。

那年他才18歲,曾兩次自殺,均被家人發現搶救了過來。見母親哭得萬分悲痛,他猛然醒來,怎麼捨得讓母親如此絕望呢?

痛後是新生,上不了大學,那就自學吧。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無數個日日夜夜,多少載寒來暑往,除了自學,還是自學,他竟然能在繪畫、雕刻、泥人、工藝品製作等方面無師自通。他的作品開始受到外界的關注,多次在國內外評比中獲獎。他成了不少廠商的設計總監,爲他們設計的傢俱、珠寶和工藝品等,獨具匠心。20xx年年初,47歲的他還成了福州一所工藝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定期給那些學工藝美術的大學生們上實踐課。

20xx年底,他所在的縣城舉辦了一個蝴蝶標本展覽。看着那些姿態各異的蝴蝶,他突然有了用紅紙剪蝴蝶的念頭。把自己關在屋裏,手指被剪破了無數次,慢慢地,他的剪紙手藝逐漸提高,竟然能在1分鐘內剪出30只形態各異的蝴蝶。

最初,他剪了兩千多隻沒有雷同的蝴蝶,被中央電視臺報道後,有人打電話來將他譏諷了一頓:“兩千只有什麼了不起的,厲害的話,你剪1萬隻出來給我看看。”

他不服氣。憑什麼我就不能剪出萬隻蝴蝶?一個大膽的構想誕生——剪萬隻蝴蝶,首尾相連地粘貼在一幅長卷上。這注定是個漫長而艱辛的創作歷程。他在記憶中搜尋創作靈感,上網或到書店尋找樣本,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北京、上海、廣州、天津、蘭州……都留下了他臨摹蝴蝶的身影。有了蝴蝶樣本,剪刀紅紙一陣翻飛,一隻只活靈活現的蝴蝶就神奇般誕生了。

整整5年,他每天忙到凌晨三四點,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有時累得連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爲了這個宏大的創作計劃,他花光了積蓄,腰背落下毛病,消瘦了10公斤。

20xx年10月,這幅“鉅製”橫空出世,1萬多隻蝴蝶粘貼在一卷長106米、寬0。73米的圖畫紙上。當上海吉尼斯總部評審專家看到作品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怎麼才能精確地算出蝴蝶的數量呢?如果直接清點,估計幾位專家會數暈過去。還是他想出了辦法,讓大家在每隻蝴蝶上放一粒黃豆,待所有蝴蝶上都放了黃豆後,再把黃豆集中起來。數黃豆就容易多了。

1粒、2粒、3粒……11999粒、120xx粒!120xx隻手工剪紙蝴蝶,“世界之最”誕生了!

20xx年6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給他頒發“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確認他的剪紙作品《萬蝶圖》爲“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蝴蝶剪紙作品”。他被譽爲“蝴蝶王”。那位曾經罵過他的人,打來電話道歉,佩服他的勇氣與藝術精神。

20xx年年初,他得知上海世博會將設立一個“生命陽光館”,正在徵集一些個人藝術作品,他坐不住了,覺得自己應該有作品參展。他選定仍爲剪紙蝴蝶。

世博會也是藝術盛會。要入選世博,就不能僅僅如《萬蝶圖》那樣以數量取勝,更要以藝術取勝。因場地所限,他選擇只剪99只,但蝶形要比《萬蝶圖》大而豐富。

這注定又是一個艱辛的創作過程。

一次,他見街上一漂亮女孩的裙襬圖案可以做蝴蝶樣本,便癡癡地跟着女孩,盯着她的裙子看。女孩以爲他耍流氓遂報警。他被帶到派出所,經過一番解釋才消除了誤會。3個月後,承載着他世博夢想的剪紙作品問世,取名爲《蝴蝶夢》。5月,《蝴蝶夢》被世博會組委會列爲“生命陽光館”展品。

20xx年6月28日,在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裏,一幅長18米的長卷徐徐展開,99只蝴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美妙絕倫,展翅欲飛,它們沒有兩隻是一樣的。

記者前來採訪他,但問了幾遍,他都沒有反應,而是微笑地看着記者。工作人員忙告訴記者:“他是位失聰的殘疾人,如果沒有佩戴助聽器並大聲和他說話,他是聽不到的。”

原來,在他8歲那年,生了一場病,致使雙耳失聰。母親鼓勵他,讓他憑藉那些熟悉的聲音還在記憶中沒有消失時,堅持與人說話,他才因此沒有喪失說話的能力。

他就是作品兩次問鼎吉尼斯世界之最,家住福建沙縣的民間藝術家周建波。

周建波說:“殘疾人走的路很艱辛。但是,如果你真的付出了,成功不會因你有缺陷而遠離你。”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莫里斯·桑達克

莫里斯·桑達克是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插畫家,曾5度獲得凱迪克獎和安徒生插畫大獎,代表作有《野獸家園》《廚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等。桑達克以其非凡的藝術成就,對現代兒童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爲“童畫界的畢加索”“圖畫書創始以來最偉大的創作者”。他的作品以奇特的幻想表現孩子內心的創傷體驗,並讓孩子通過幻想中的歷險,運用自己的力量實現心靈的成長。

他的靈魂裏住着一個驚惶的孩童

1920xx年,莫里斯·桑達克出生於紐約的一個波蘭移民家庭。孩提時代的他體弱多病,只能整天待在屋子裏。他的世界只有從窗口望出去的一小塊天空,但他的想象力卻在禁閉的環境中蓬勃地生長起來。整個童年時代,桑達克最要好的朋友就是迪斯尼卡通影片裏的米老鼠。

對於死亡,桑達克一直有一種尖銳的敏感。在他4歲那年,著名飛行員林白之子被綁架一案鬧得沸沸揚揚,這個事件不僅是桑達克童年時代最嚴重的創傷體驗,也對他一生的創作與生活產生了極爲重要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的父親是飛躍大西洋的國家英雄,母親是一位作家,家中有德國牧羊犬守護,這個孩子居然還被人綁架和殺害,那麼,作爲普通人家的孩子還有什麼指望?當那個孩子的屍體最終被發現時,桑達克說:“我覺得自己內心深處某種很重要的東西也跟着一起死了。”

所以,一種不可名狀的無助感籠罩着他的整個童年,並蔓延到他的一生之中。

桑達克的靈魂裏始終有一個表面安靜而內心驚惶的孩童,不知道如何在現實世界紮根成長。就像桑達克絕大部分的繪本故事一樣,當主人公回到現實中的時候,大都獲得了某種程度的平靜與和解。按照心理學的解釋,這是孩子通過想象,將創傷性的經驗轉化成生存和成長的正面能量。童年的回憶讓年幼的桑達克感到無比困惑,但桑達克後來讓這些困惑都化作了創作的養分,成就了永恆的篇章,滋養了許許多多孩子的心靈。

《野獸家園》,一個前所未見的奇幻畫面

真正讓桑達克一舉成名的,還是他自寫自畫的《野獸家園》。《野獸家園》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奇幻故事,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它回想起自己童年曾有過的點點滴滴……這樣一個不受年齡限制的故事,爲讀者提供了一個機會,帶大家一起進入了一個叫馬克思的小男孩在“野獸家園”所經歷的勇敢的冒險之旅——裏面充滿了探索、挑戰和純粹的原始快樂,這樣一個特殊的地帶,可以激發我們所有人最原始的想象力。

莫里斯·桑達克:愛,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出類拔萃

穿上了華麗的狼的裝束,馬克思很快就成爲“野獸家園”的國王,因爲他證明了自己比那些居住在這裏的巨大的生物更加兇猛、狂野。然而對於馬克思來說,成爲主宰者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爲這裏有太多的野獸,它們長着巨大而鋒利的牙齒,很可能會把他吃掉。而且統治一個國家也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隨着他漸漸地意識到“野獸家園”裏的臣民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和他自己產生的親密聯繫,他開始明白,原來他曾經迫切想要爭取的一切,並非全都是最好的選擇。

《野獸家園》最觸動人心的地方,就是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直接深入到孩子們獨有的真實情感當中,而且以一種不帶任何迎合或煽動的語氣,嚴肅地對待這一切……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總是不斷地被灌輸各種各樣的知識,很多時候都是被動去接受的,所以,當發現這樣一個能夠真正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故事時,他們就會產生感同身受的感慨和體會。因此,《野獸家園》不僅受到了孩子們的追捧,而且得到了成人的肯定,因爲馬克思內心所有的狂野的情感,我們都曾有過。

以極簡主義的形式,完美地表達出每一種情感

桑達克對簡約風格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他小時候收到過姐姐送的一份禮物——一本裝幀精美的馬克·吐溫的小說《王子與乞丐》,桑達克覺得這本《王子與乞丐》有着高貴優雅的氣味,他愛上了它,很想直接咬咬它,嚐嚐它的味道。後來當他的《野獸家園》流行於世後,很多孩子寫信給他,他給其中一個孩子的回信是他親手畫的野獸圖,孩子的母親回信告訴他,小朋友實在太喜歡這個野獸了,以至於他把畫給吃了。這個故事讓桑達克很開心,將其視爲對自己的作品至高的讚美。

曾經有記者問桑達克:“你這麼有才華,畫兒童繪本不覺得屈才嗎?”

對於這個問題,桑達克沒有直接應答,而是引用了他所鍾愛的一位女歌唱家克麗斯塔·路德維希的回答。有人也問過她同樣的問題:“你爲什麼總是唱舒伯特的作品?他的音樂簡單得像維也納的華爾茲。”女歌唱家笑道:“舒伯特的音樂如此宏大、如此精巧,舒伯特只是挑選了一種看似卑微、安靜的形式,這樣他就能爬進那個形式裏面,爆炸開來,以極簡主義的形式,完美地表達出每一種情感。”桑達克也是如此,他在機緣巧合中挑選了一種最簡單平凡的形式,但以此完美地表達了自己。

有人用“崇高”來形容桑達克的作品所引發的審美體驗。18~19世紀,無數思想家和詩人曾經也探索過這個概念——一種因爲過於宏大或複雜,以至於人類意識難以完全把握與理解的情感狀態或者想法。簡單地講,就是當人遭遇到某種未知時的恐懼、痛苦以及狂喜的混合情感。從某種角度來說,童年不就是一段漫長的、與未知相遇的史詩嗎?

桑達克在去世前的最後一次訪談中說:“儘管世界充滿苦難,但生命非常美好,而我已經準備好迎接死亡。我所愛的人雖然已經死去,但我覺得自己更愛他們了。”很難揣測他是否完全安頓好了內心的恐懼與憂傷,唯一能肯定的事實是,他從來沒有喪失愛的能力。愛,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