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故事>

中外勵志名人故事精選

勵志故事 閱讀(2.61W)

在我們有所空閒的時候,不妨找一些中外勵志名人故事來看看,那麼中外勵志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中外勵志名人故事精選

中外勵志名人故事精選:“九球天后”的真誠

“九球天后”潘曉婷應邀來到湖南衛視,參加《天天向上》的錄製。節目現場,觀衆和主持人都想親眼見識一下潘曉婷精湛的球技。盛情難卻,潘曉婷擺好架勢,開始施展自己的絕活。“鯉魚躍龍門”“四季發財”“招財進寶”等技巧都表演得非常完美,贏得了現場觀衆的熱烈掌聲。然而,在進行最後一項技巧表演時,前面9個球都非常漂亮地打進了,唯獨第10個球在球洞邊停住了,沒有打進。一位主持人好心解圍,用手將球輕輕推進球洞。見此情景,主持人汪涵也巧妙地爲潘曉婷打圓場:“我們現場的光線不夠好,而且跳球的難度比較大,需要精準地調整好角度,很難的。”

然而,潘曉婷卻表情淡定地說:“沒有,不是你們說的那樣。其實,原因只有一個,我最近很少練習這個技巧。如果平時練習得多了,就不會出現今天這種狀況。”潘曉婷的真誠和坦率,讓大家敬佩不已。主持人汪涵感慨地說道:“頂尖級的運動員,他們往往都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

正如學者周國平所說:“天賦、才能、眼光、魄力,這一切都還不是偉大,必須加上真實,才能成其偉大。真實源自對人性的真切瞭解,並由此產生一種勇於面對自己、面對他人的誠實和坦然。”

中外勵志名人故事精選:李連杰“虛心求教”

20xx年4月22日,有網友質疑李連杰的壹基金在雅安地震中所獲的3億多捐款去向不明,對此,壹基金祕書長楊鵬解釋說:“災後重建中佔用資金最大的五所學校重建項目,爲保障高質量示範作用,壹家人與設計師在設計方案上反覆修改,按計劃要到20xx年7月底學校才能動工。在設計方案、招標投標完成前,不會撥付出學校建設資金。”待記者就此事求證李連杰時,他含笑迴應說:“我真的很想貪污深圳壹基金的善款3個億,問題是,我既沒有財務章,又沒有簽字權,錢在國家的銀行裏面,怎麼辦能轉到我的銀行賬戶裏呢?而且轉出後不被媒體發現,銀行也不知道,也沒人追我,又不會被抓到監獄裏,怎麼做呢?誰能教教我嗎?”

引發一片笑聲後,他又補充道,“如果不是我一個人貪污的,那就是深圳壹基金貪污的了!要是深圳壹基金貪污的,那就是壹基金的理事會成員們——馬化騰、馬雲、王石、馮侖、柳傳志、牛根生、馬蔚華等十幾個哥們一起貪污了這3個億;他們的公司少說也是幾十上百億,多的都上千億了。貪污這3億,哥幾個會不會分贓不均?媒體朋友,廣大網友,請你們幫着想想辦法,哥幾個怎麼分這點錢呢?怎麼分啊?”這番話更是惹得人們大笑不已。

武藝超羣的李連杰,也堪稱說話高手。面對質疑,他以退爲進,將自己和理事會成員不能、不必貪污善款之理,巧妙地融於向記者、網友的“虛心求教”之中,既謙恭有禮,又風趣幽默,確實令人口服心服。

中外勵志名人故事精選:科比成功的祕訣

科比是NBA著名的籃球明星,他曾經四次率領洛杉磯湖人隊登上NBA年度總冠軍的寶座。有一次,一位記者在採訪中曾經這樣問科比:“你爲什麼如此成功呢?”

對於記者的提問,科比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記者道:“你知道洛杉磯凌晨四點的樣子嗎?”

這個問題搞得記者一頭霧水,他疑惑地搖了搖頭。

科比見狀言道:“我知道每天凌晨四點洛杉磯的樣子。”

記者聽完,不由得對科比格外尊崇。

一個人的成功絕非偶然,它是有多種因素構成的,但有一個條件是必須的,那就是勤奮努力,任何一個沒有付出的人,斷然是不會成功的。就像科比,每天不到凌晨四點就起牀訓練,灑下了那麼多的汗水,才造就出了一位籃球天才。

中外勵志名人故事精選:一張照片成就的人生

23歲那年,他進入新聞行業。由於對畫面和拍攝有着獨特的理解和悟性,他的作品總是別具一格。26歲這一年,他已經在新聞業嶄露頭角。甚至有人說,他可能會成爲歷史上最年輕的普利策新聞獎的獲得者。

爲了衝擊這個新聞工作者最大的榮譽,他一直在尋找着機會,拍攝一張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不久,他終於遇到了這樣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那天,他接到採訪任務,一個經常酗酒的中年人正在毆打他八十歲的母親。他的母親不堪忍受,撥通了媒體的電話……接到任務的那一刻,直覺告訴他,他的機會來了。他迅速背起相機,奔赴事發現場。

他到時,各個媒介的記者幾乎都到齊了。那個喝醉了的、以毆打母親爲樂的中年人,正在衆多媒體記者面前盡情地展示自己的“野蠻”和“荒謬”。

中年人全然不顧記者的鏡頭,沒作任何猶豫一把將母親推翻在地。老婦人驚惶地看着兒子,本能地擡起手想抵擋住什麼,中年男人面部扭曲着,帶着一絲興奮和狂躁,狠狠地用腳踢向了母親的後腰。老婦人倉皇地向後挪動着身體,白髮在風裏顯得格外凌亂……畫面讓人心酸,他覺得心裏彷彿壓着一塊巨石。他用黑白兩種顏色,把這個畫面定格在了照片上,那種悲憤的張力,足以震撼所有人。

他幾乎已經肯定,自己可以把普利策獎攬入懷中。

可是他失敗了,以那個畫面爲題材的所有參賽者都失敗了。

一個權威的前輩對他說:“你的這張照片,震撼力可能已經超越了歷史上最好的圖片,但是我們不能把獎給你,你不是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

他不服,冷笑着質疑。前輩說:“我想問問你,當那個母親被自己的兒子毆打的時候,你在哪裏?”

他臉上的笑容瞬間凝固了,一下子覺察出了自己的卑下。他捫心自問,當一個無助的母親屢被毆打繼而求助媒體的時候,自己在哪裏?自己在爲了一張照片,冷漠地旁觀,對焦,按快門……

二十年後,他終於成功地奪得了普利策新聞獎。他,就是拉斯貝利。

站在遲到了二十年的領獎臺上,拉斯貝利深有感觸地說:“作爲一個新聞工作者,或者無論你在做些什麼,你做好它的基礎,就是先要拷問自己的人性與良知!”

二十年前那張照片沒有幫助拉斯貝利贏得名利,卻成就了他的人生。是它讓他懂得,什麼纔是最緊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