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故事>

關於失敗後成功的名人事例

勵志故事 閱讀(8.5K)

人人都有過失敗,不同的是:強者的可貴在於失敗後奮起,懦夫的可悲在於失敗後頹廢。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的關於失敗後成功的名人事例,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關於失敗後成功的名人事例

關於失敗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1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竄。僅僅幾分鐘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出事現場時,只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着一位30多歲的年青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度的刺激,已使他面無血色,渾身不住地顫抖着——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流芳百世的大化學家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着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廠化爲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5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的助手。燒得焦爛的5具屍體,令人慘不忍睹。

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恢復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這一連串挫折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上並沒有什麼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設備,一個青年人正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祕的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後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

大無畏的勇氣往往會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顫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經過多次試驗,他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接着,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

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貨單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獲得成功的諾貝爾並沒有擺脫挫折。

關於失敗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2

美國有一個名叫諾曼·沃特的收藏家。他看到衆多收藏家爲收購名貴物品而不惜重金,靈機一動:爲什麼不收藏一些劣畫呢?於是,他開始收購兩種劣畫:一種是名家的“失常之作”,另一種是價格低於5美元的無名人士之作。沒多久,他便收藏了200多幅劣畫。

失敗的巨大價值1974年,沃特在報紙上登出要舉辦“首屆劣畫大展”的廣告。聲稱目的是讓年輕人在比較中學會鑑別,從而發現好畫與名畫的真正價值。沃特的廣告廣爲流傳,成爲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人們爭先恐後地前往參觀,有人甚至專程從外地趕赴展館。出乎他的意料,畫展非常成功。

還有一個與“劣畫大展”極相似的展覽—“失敗產品陳列展”。

美國有一家市場情報服務公司,經理叫羅伯特。他酷愛收藏,共收集了75萬件“失敗產品”。後來,羅伯特試着創辦了一個“失敗產品陳列館”。這個陳列館把許多企業和個人費盡心思研製,卻因種種原因失敗的產品展示出來。參觀者絡繹不絕,羅伯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愛迪生曾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正確方法是什麼。”我們如果能從失敗中獲得良好的收穫,得到的就不只是痛苦的教訓了。

關於失敗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3

伊沙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1945在以色列出生,1958年移居美國,在紐約的朱麗葉學校受訓。1964年他贏得了著名的Leventritt比賽,爲他打開了通向世界之路。

伊扎克·帕爾曼是當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5歲開始學琴,1958年13歲的帕爾曼被選到美國電視臺演出,隨後即移居美國。由於帕爾曼在4歲時患小兒麻痹症,成爲終身殘疾,因而無法站立演奏,但他卻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難,最終成爲世界級小提琴大師。帕爾曼移居美國不久,就受到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賞識,獲得“以美基金會”獎學金,進入美國著名的朱麗亞音樂學院,師從伊凡·加拉米安和多羅西·狄雷教授學琴。1964年,帕爾曼在美國列文垂特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一等獎,被人稱作“小提琴王子”。帕爾曼演奏的最大特點,是把浪漫主義的熱情、灑脫和古典主義的和諧、均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能駕馭各種音樂風格的作品,並圖圖用不同的音樂來表達不同的音樂內容。帕爾曼有一雙令人羨慕的大手,但手指卻十分伶俐,他的運弓飽滿且極富傾訴力,他十分注意聲音的歌唱性,其鬆馳的演奏,帶給人們的是情感的波動,人們從他的演奏中感受到了力和美。帕爾曼擅長演奏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巴赫等人的作品,儘管他那爐火純青的演奏技巧,面對那些炫技性的段落完全駕輕就熟,但他對樂曲十分邏輯地音樂處理,和對音樂的深刻理解纔是他演奏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