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語句>好詞好句>

描寫端午節的好詞好句_形容端午節的句子

好詞好句 閱讀(6.11K)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糉等節日活動。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描寫端午節的好詞好句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描寫端午節的好詞好句_形容端午節的句子

龍舟競渡 屈志從俗 食古不化 糉子飄香

五月端陽 風雨端陽 重五山村 重五惡日

描寫端午節的好句

1. 在我的眼中端午節是一個美妙的節日,他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願望,有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糉子,嗅着濃濃的甜香,都會有一種情懷滋生。

2.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極其隆重的節日,她是爲了紀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而誕生的。可以說,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像我們中華民族一樣二千多年來,每年都以一個隆重的節日來紀念一個詩人的逝世。

3.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4. 第一次去崇福公園是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同學回家過端午邀我去公園小聚,我竟然驚問公園在哪裏,問的同學一臉的驚愕和迷茫。那晚的公園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許是隻顧着和同學談那些過往忽略了身邊的風景?只模糊記得那裏人很多,站在湖邊一陣風吹過時居然有一絲涼意。

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6. 今天之所以放假,是因爲今天是中國傳統的佳節端午節。

7. 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這種說法流傳的最廣。楚王在寵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屢勸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敗楚國,國家命運危在旦夕,於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8. 端午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9. 賽龍舟比賽真是有趣極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因爲有了這些活動而顯得更加有意義了。

10. 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糉子、飲雄黃酒等。

11. 中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其他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爲我端午節過得最快樂。

12.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13.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薰蒼朮、喝雄黃酒……據說是爲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14. 我們邊吃邊聽老師給我們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據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我還知道端午節有包糉子、做香袋、插菖蒲、賽龍舟等習俗呢!

15. 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16.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

17.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18.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19.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20. 端午節幸福守則:以休息放鬆爲中心,把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心情舒暢是關鍵,遊山玩水當調節,逛街購物是消遣,問候祝福是甜點,別忙別閒,端午快樂!

形容端午節的句子

一、 喜訊:端午節當天,手機號頭兩位數字是13的用戶,可以到街邊小攤上免費領取糉子,當然,事先要抹上燙傷膏以防被攤主的開水潑到。

二、 糉子香香,引來好一切美好。龍舟劃劃,趕走所有煩惱。大家齊聚,共度歡樂時刻。快樂日子,祝福多多,願你端午節快樂,好運糉在身邊,幸福滿舟圍! 鋤禾在端午,汗滴和下土,爲了盤中餐,糉是不怕苦。端午節快到,提前送祝福,事業展鴻圖,機會不勝數。健康心中駐,快樂不迷路。 五月初五是端午,朋友祝福已上路。財神運財走水路,福神空降最神速,喜神報喜上大路,驚喜連連在端午,愛神變出浪漫屋,幸運之神心中駐!

三、 親,如果老闆端午節不給發過節費,那要記得給他送糉子哦,要到淘寶網去挑選最貴的,然後記得選擇貨到付款哦,親!哈哈,預祝端午節快樂!端午節短信

四、 端午到了,別忘了掛艾葉、懸鐘馗、飲黃酒、佩香囊,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多吃點棕子,呵呵!

五、 一樣的水,沏出不一樣的茶;一樣的糯米,製出不一樣的糉香;一樣的美酒,品出不一樣的味道;一樣的端午節,祝福卻不一樣:願快樂天天敲擊你的小心臟!

六、 脫去你的外衣,你是那樣地白嫩,發着淡淡的幽香,舔一舔再咬上一口,我心飛上九霄雲外……啊,糉子!

七、 一年端午又來到,家家戶戶都熱鬧。備好美酒和佳餚,舉杯共賀佳節好。香甜糉子口中嚼,黏住快樂直叫妙。河邊去把龍舟瞧,浪花滾滾笑聲高。願你端午人快樂,健康幸福懷中抱!

八、 拿起香甜的糉子,誘人的香氣令人垂涎欲滴;豎起長長的艾葉,芳香的氣息寄託美好的祝願;划起快樂的龍舟,激昂的鼓聲訴說無盡的思念。端午節到了,願你快樂平安!

九、 夢鎖玉樓,情迷天宇,端午幾度來又去。愁斷魂腸也淒涼,素顏問天悲如許。夜色闌珊,笛簫歌舞,憑欄徘徊寄情處。三更勁頭盼天晴,多情恰似瀟湘雨。端午時節,祝君快樂一如往昔!

十、 很久以前,屈原先生下崗後發明了糉子,可是不但銷量不好,還要受地痞剝削,心灰意冷,終於跑到廣東跳海了。

十一、 端午節又來到,甜甜糉子不可少,艾葉飄散着清香,糯米粘粘味道好,一顆紅棗照日月,紀念屈原忠肝膽,健康美食智慧造。划動雙槳賽龍舟,祝你鯉魚躍龍門,前程無量。

十二、 端午到了,別忘了掛艾葉、懸鐘馗、飲黃酒、佩香囊,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多吃點棕子,呵呵!

十三、 擁着夢想前行,腳下就有方向;懷着寬容之心,和諧就有正能量;心情充滿陽光,生活就有芳香;端午收着祝福,快樂就會更綿長。朋友,節日快樂喲!

十四、 你可能現在正在品味我給你包的糉子,你可能發現糉子裏只有米沒有餡,都怪的包棕子時太想漏餡了,這寓意我對你的愛是無限(餡)的。

十五、 翠綠的糉葉包裹着濃濃的情意,清香的糯米散發着融融的思念,殷紅的蜜棗醞釀着純純的祭奠,熱烈的龍舟遊弋着綿綿的懷念,端午節到了,願你在這充滿文化氣息的節日裏,品嚐美味糉子,感受華夏文化。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與端午有關的故事:伍子胥的忌辰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與端午有關的故事:紀念東漢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與端午有關的故事:紀念女詩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爲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爲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有關端午的相關傳說

惡日禁忌說

漢代人認爲,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爲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爲川流,秦漢擴爲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節源於夏至說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爲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採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糉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糉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爲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爲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20xx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說,又提出端午節即夏至。

源於蓄蘭沐浴說

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爲豆實也,蓄蘭爲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爲浴蘭之月。

源於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事物原始》引《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羣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同樣是競渡,在不同人的眼裏,卻有着不同的熱鬧與鬱憤。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形容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嶽州端午日送人遊郴連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於郴。

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採芳城上女遺簪。

九嶷雲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同州端午  唐 殷堯藩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有關端午節的諺語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糉,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糉,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未食五月糉,被褥不甘鬆。未食五月糉,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糉,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糉,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糉,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糉,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糉,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糉,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糉,不夠百日又翻風。(廣東)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爲“飛龍”即龍舟。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爲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糉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端午節的習俗:掛艾草與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從我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爲它具備醫藥功能而來。

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臨牀上多數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藥方子較少,如傷寒論中的“膠艾湯”等用到了艾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爲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爲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爲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爲“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爲“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爲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戶,皆以卻鬼”。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食糉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的習俗: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爲“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端午節的習俗:放風箏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爲“放殃”。

端午節的習俗: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羣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端午節的習俗:栓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爲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的習俗: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採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採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端午節的習俗: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爲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七年級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端午節的習俗:躲端午

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的習俗: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牀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爲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糉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端午節的習俗: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爲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着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節的習俗: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纔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端午節的習俗:採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闢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採百草”,亦採藥草之俗。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節的習俗: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牀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雨

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

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言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端午節的習俗:跳鍾馗

跳鍾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

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爲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歎不已。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製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端午節的習俗: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爲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爲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羣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爲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爲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樑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打馬球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爲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羣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爲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專家點評:

這篇敘事的文章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實際。記敘了端午節的由來及其傳統習俗。文章結構安排合理,詳略得當,語言流暢。但文章讀起來顯得平淡,希望小作者在遣詞用句方面多下功夫。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篇2

又是糉葉飄香時,世間處處盈滿了喜悅的氣氛。

“節分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端午節是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統節日,深邃而又悠久。每當這時孩子們會在手臂繫上五彩線,帶上漂亮的香包,與父母一同去踏青。

對於北方的人們來說,端午節是個踏青的好時機,這時果園中,草地上,路邊,田野中處處生機勃勃,滿眼的綠,漫山遍野的綠,爲這個節日增添了色彩。古往今來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而人們也不禁陶醉在山水之樂中。

今年,我同父母一起去了舅舅家果園,綠色出現在眼簾,依稀可以看到一兩抹紅色,走進才發現是嬌紅欲滴的櫻桃,小巧玲瓏的掛在枝杈間煞是可愛。將它們摘下洗淨後,一股腦的放在嘴裏,甜意用上心頭,不禁讓我感受到端午很甜。

接着,我們去了太奶家,在太奶家吃到了香噴噴的糉子,糉子中的果味濃香穿梭在脣齒間,黏黏軟軟的口感令人陶醉。這時,我不禁想到了屈原,那個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偉大詩人。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避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而古來就有“糉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的詩句,這也印證了端午節的悠久歷史。原來,端午很淳濃。

據資料說,香包也叫香囊或荷包,內裝的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朮、白芷等植物的根莖碾碎混合均勻製成的。而每到此時,孩子們都會帶着自己喜愛的香包和小夥伴們一起展示,玩耍,淡淡的香氣在風中盪漾,令人沉醉其中,原來端午很香。

香包中也蘊含着一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的禮盒;打着七彩八飄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父母和老人對子孫的無限愛。

“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魚兒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繡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贈與友”牽着親人的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的滋味,凝神品味節日的氣息。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篇3

端午節到咯!我們家特地買來一盒糉子來歡度端午。我津津有味地品嚐着美味的糉子,不禁讚道:“真是好吃,希望每天都是端午節。”話音剛落,我就聽見媽媽足以傳遍整棟樓的尖叫,我和爸爸急忙趕過去。

只見媽媽指着一個房間的門,驚恐地說:“這怎麼回事!”我和爸爸不約而同地往門內一望,同時被嚇到了。我的天啊!這房間裏面擺得全都是大大小小的盒裝糉子!我連忙掐了自己一下,“哎喲,痛死我了……看來不是夢……”

“你去!”爸爸媽媽互相對望一眼,極有默契地雙手一推,把我推入“糉海”。

“膽小鬼!”我一邊抱怨一邊望向糉子包裝盒。只見盒子上赫然寫着幾個大字“雷神牌糉子”,然後下面是一個造型驚人的“神”,後面跟着歌詞“偶雷偶雷偶雷偶雷……”我愕然,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雷神”!

爲了解決這不速之客——“雷神牌糉子”,我和爸媽訪親拜友,白送糉子。送的人家都不好意思要了。哪知送完了一批糉子還剩一大堆,堆的跟山一樣高。

爲了正常的作息,奪回被糉子霸佔的房間。我被迫當起了小販。每天放完學就一邊寫作業,一邊賣糉子。可是端午節都過去了,生意慘淡啊!我埋沒在一堆糉子裏,過往的人們在糉子前面紛紛議論,“這孩子真可憐,哪位好心人,把她的糉子買幾盒送到廢品收購站吧……”我汗如雨下。

因爲學習退步的緣故,老媽結束了我的“小販生涯”,她一臉沉重的告訴我後果——那就是,每天一日三餐都得多加2個大糉子!

這項決定導致我一聽跟糉子諧音或沾邊的詞胃裏就開始翻滾。可那一大堆糉子還是不見少……

下一個端午要來了,我們還在與糉子作艱苦鬥爭,這就是我們家傳說中的“糉子戰爭”。這糉子好像怎麼吃也吃不完。

就在我們一家陷入絕望時,一個唱着“偶雷偶雷偶雷偶雷……”的東西(?)經過,一聽歌詞,怎麼那麼耳熟?我一看,天哪!竟然是雷神!(這形象已深入我心。)我看見他馬上大吼:“我不要房間裏的這些糉子啦!!”,一瞬間,那些“雷神牌糉子”消失的無影無蹤。我長舒一口氣,終於不用再受折磨了。

下一個端午前夕。爸爸又抱着一大盒糉子回到家,我看着這一情景,默默地站了很久,然後像紙片一樣輕飄飄地跌在地面。在昏倒之前,我用最後一絲氣息緩緩說道:“我不要再吃……“雷神牌”糉子了……”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糉等節日活動。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描寫端午節的好詞好句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龍舟競渡 屈志從俗 食古不化 糉子飄香

五月端陽 風雨端陽 重五山村 重五惡日

描寫端午節的好句

1. 在我的眼中端午節是一個美妙的節日,他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願望,有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糉子,嗅着濃濃的甜香,都會有一種情懷滋生。

2.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極其隆重的節日,她是爲了紀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而誕生的。可以說,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像我們中華民族一樣二千多年來,每年都以一個隆重的節日來紀念一個詩人的逝世。

3.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4. 第一次去崇福公園是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同學回家過端午邀我去公園小聚,我竟然驚問公園在哪裏,問的同學一臉的驚愕和迷茫。那晚的公園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許是隻顧着和同學談那些過往忽略了身邊的風景?只模糊記得那裏人很多,站在湖邊一陣風吹過時居然有一絲涼意。

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6. 今天之所以放假,是因爲今天是中國傳統的佳節端午節。

7. 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這種說法流傳的最廣。楚王在寵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屢勸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敗楚國,國家命運危在旦夕,於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8. 端午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9. 賽龍舟比賽真是有趣極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因爲有了這些活動而顯得更加有意義了。

10. 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糉子、飲雄黃酒等。

11. 中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其他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爲我端午節過得最快樂。

12.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13.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薰蒼朮、喝雄黃酒……據說是爲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14. 我們邊吃邊聽老師給我們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據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我還知道端午節有包糉子、做香袋、插菖蒲、賽龍舟等習俗呢!

15. 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16.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

17.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18.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19.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20. 端午節幸福守則:以休息放鬆爲中心,把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心情舒暢是關鍵,遊山玩水當調節,逛街購物是消遣,問候祝福是甜點,別忙別閒,端午快樂!

形容端午節的句子

一、 喜訊:端午節當天,手機號頭兩位數字是13的用戶,可以到街邊小攤上免費領取糉子,當然,事先要抹上燙傷膏以防被攤主的開水潑到。

二、 糉子香香,引來好一切美好。龍舟劃劃,趕走所有煩惱。大家齊聚,共度歡樂時刻。快樂日子,祝福多多,願你端午節快樂,好運糉在身邊,幸福滿舟圍! 鋤禾在端午,汗滴和下土,爲了盤中餐,糉是不怕苦。端午節快到,提前送祝福,事業展鴻圖,機會不勝數。健康心中駐,快樂不迷路。 五月初五是端午,朋友祝福已上路。財神運財走水路,福神空降最神速,喜神報喜上大路,驚喜連連在端午,愛神變出浪漫屋,幸運之神心中駐!

三、 親,如果老闆端午節不給發過節費,那要記得給他送糉子哦,要到淘寶網去挑選最貴的,然後記得選擇貨到付款哦,親!哈哈,預祝端午節快樂!端午節短信

四、 端午到了,別忘了掛艾葉、懸鐘馗、飲黃酒、佩香囊,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多吃點棕子,呵呵!

五、 一樣的水,沏出不一樣的茶;一樣的糯米,製出不一樣的糉香;一樣的美酒,品出不一樣的味道;一樣的端午節,祝福卻不一樣:願快樂天天敲擊你的小心臟!

六、 脫去你的外衣,你是那樣地白嫩,發着淡淡的幽香,舔一舔再咬上一口,我心飛上九霄雲外……啊,糉子!

七、 一年端午又來到,家家戶戶都熱鬧。備好美酒和佳餚,舉杯共賀佳節好。香甜糉子口中嚼,黏住快樂直叫妙。河邊去把龍舟瞧,浪花滾滾笑聲高。願你端午人快樂,健康幸福懷中抱!

八、 拿起香甜的糉子,誘人的香氣令人垂涎欲滴;豎起長長的艾葉,芳香的氣息寄託美好的祝願;划起快樂的龍舟,激昂的鼓聲訴說無盡的思念。端午節到了,願你快樂平安!

九、 夢鎖玉樓,情迷天宇,端午幾度來又去。愁斷魂腸也淒涼,素顏問天悲如許。夜色闌珊,笛簫歌舞,憑欄徘徊寄情處。三更勁頭盼天晴,多情恰似瀟湘雨。端午時節,祝君快樂一如往昔!

十、 很久以前,屈原先生下崗後發明了糉子,可是不但銷量不好,還要受地痞剝削,心灰意冷,終於跑到廣東跳海了。

十一、 端午節又來到,甜甜糉子不可少,艾葉飄散着清香,糯米粘粘味道好,一顆紅棗照日月,紀念屈原忠肝膽,健康美食智慧造。划動雙槳賽龍舟,祝你鯉魚躍龍門,前程無量。

十二、 端午到了,別忘了掛艾葉、懸鐘馗、飲黃酒、佩香囊,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多吃點棕子,呵呵!

十三、 擁着夢想前行,腳下就有方向;懷着寬容之心,和諧就有正能量;心情充滿陽光,生活就有芳香;端午收着祝福,快樂就會更綿長。朋友,節日快樂喲!

十四、 你可能現在正在品味我給你包的糉子,你可能發現糉子裏只有米沒有餡,都怪的包棕子時太想漏餡了,這寓意我對你的愛是無限(餡)的。

十五、 翠綠的糉葉包裹着濃濃的情意,清香的糯米散發着融融的思念,殷紅的蜜棗醞釀着純純的祭奠,熱烈的龍舟遊弋着綿綿的懷念,端午節到了,願你在這充滿文化氣息的節日裏,品嚐美味糉子,感受華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