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9篇)

論語 閱讀(8.25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後感(9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自從我有了《論語》這本書,它就成了我的良師益友。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令我感受最深。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別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氣,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嗎?”這句話真是一句千古真理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別人不理解你。爸媽有時不理解你的感受,同學有時不理解你的行爲等等,可是,只要我們不惱怒,心平氣和地面對他們,這樣你以後一定會成爲一位有修養的人。記得有一次,我在作文班學習,在課間休息時,我發現前排同學張樑的書掉在了地上。於是,我走過去,彎下腰,正想拾起那本書,張樑走了進來,不分青紅皁白就斥責我:“你幹什麼,怎麼把我的書扔在地上?”還沒等我解釋,就轉身把我的書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看着他,我還是默默地撿起他的書放在了他的課桌上,然後彎腰拾起自己的書走向座位。旁邊的同學看見了,走過來批評了張樑。張樑這才知道書是在自己走出座位時碰到地下去的'。下課後,張樑忙向我道歉,從此我倆就成了好朋友。

“人不知而不慍”是一種品德。通過《論語》的這次解讀,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寬宏大量一些,不應該爲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如果世上每個人都學着做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學會做君子,那麼生活就會變得更快樂,更幸福了。

論語讀後感 篇2

這次看《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講了一番有關孝道的話,對此我深有感觸。

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是空氣,摸不到卻時刻圍繞着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個專屬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對我們無盡的深愛和期盼。今天偶然間在成語書上翻到“懷瑾握瑜”這個詞,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這個詞的'含義。“懷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見,南懷瑾先生的父母對先生的期盼。現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數不勝數,父母都希望我們健健康康一輩子;“一鳴”在人名中也屢次出現,一聽便知道,父母希望我們“一鳴驚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從名字,從生活中的語言、行爲等等中,我們隨處可見父母對我們的愛和期盼。可是面對這些,我們應該用什麼做以回報?我想,遵守孝道應該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是否有學問。可見,孝道如此重要。

說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圖中“郭巨埋兒”的故事。他爲了養母親,想要把兒子埋了,說實話,我覺得這種“孝順”太爲過了,不如做到父母開心,父母順心,父母無憂,父母健康,這不是更好嗎?

百善孝爲先,雖然我們年紀還小,但我們也應該學着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並且盡力用微小的力量去報答父母的恩情。

論語讀後感 篇3

在朗朗的誦讀聲中,我緩緩地打開了論語。偶然的一瞥,看見了述而篇的”敏以求之者也。“我好奇地翻開,細細地 品味這句飽含哲理的話。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是一個生來就什麼都知道的人,而是一個愛好古代文學,勤奮、對知識敏感而去尋求 知識的人。孔子在這句話中,把自己比作一個勤奮好學的人,在勤奮和好學的雙重努力下,從一個”非生而知之者“變成一個博古通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說明了 知識來自於對知識的敏感、勤奮的求學,雖然每個人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不同,但是要獲得知識,除了勤奮敏捷的尋求知識,再也沒有其它的捷徑了。古時候,諸葛亮 在讀書時,老師以雞叫爲下課。而諸葛亮爲了多聽老師講課,便從家裏帶了一些米,當雞快要叫的時候,便撒一把。當米撒完時,老師已經多講了一個時辰了,諸葛 亮也因此多學了好多知識,成爲了傑出的軍事家。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的聲音仍在我耳邊飄蕩,但勤奮、對知識敏感而尋求知識,纔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卻永久烙在我心上。

論語讀後感 篇4

想必人人皆知吧!這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寫的。俗話說“半步論語治天下”在[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讓我深受觸發“由,誨女(同“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和“智”同音)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由(孔子的學生)啊!讓我來告訴你知道與不知道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明智的`。”就是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行爲,自己也曾不懂裝懂:記得那一次晚上,我在房間裏做着老師留下的家庭作業,姑媽在外面看着電視劇,雖然聲音已經調得很小了,可我還是聽出了是我現在最喜歡看的[寬恕],我就好比身在曹營心在漢了。

正好我有一道題不會做,藉此機會出去看看。我拿着題目,走到姑媽面前,姑媽接過練習本,端詳了一會兒,我的眼睛瞟着電視機。姑媽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很快,思路解開了,姑媽一步一步地向我講解着,我卻在那裏看電視,起初,姑媽並沒有發現,後來,姑媽覺得我心不在焉,她一手把練習本攤在桌子上,說:“你是在看電視,還是在聽我講題目?”“我——我——”我羞愧地下了頭。讀了[論語]之後,我決心再也不犯那樣的錯誤了。

論語讀後感 篇5

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着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爲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爲方式裏去。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裏,曾經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孔子要求“爲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衆,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衆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論語讀後感 篇6

子游講:“多次諫言君主(而不取),就會遭受侮辱;多次直言朋友的過錯(而不從),關係就疏遠了。”

此篇爲里仁篇最後一篇,與整篇的內容不能融爲整體,恐爲後人補添之句。

讀《論語》當有質疑之心,尤其是存在邏輯謬誤的地方,寧可存疑,也不可強解。

奉《論語》的一字一句爲金科玉律也已被視爲腐儒。

此篇論述的爲人之常情,講真話難,因爲真話會駁人面子,即使我們常常處於爲對方考慮而講真話,除非胸懷極其闊達之人,纔不會計較,一般人在被人指錯的時候,內心應該都是不那麼舒坦的。

作爲下屬和朋友當然有責任去告知上司和朋友他們的過錯,但是如果過於繁瑣,也會導致關係緊張,而最終結果卻是自己受辱了,甚至最後關係破裂。

正是會擔心受辱,所以一般人往往選擇了不講真話,所以現在的朋友之間以相互點贊爲流行,一旦出現批評和指責,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但當朋友之間不再有相互的'規過,那朋友的關係是親密了,但是內心卻總是疏遠的了。

不講真話和講真話過於繁瑣都不應是朋友之間相處方式。朋友之間的也要講究溝通技巧,一個人的情商就非常重要了。

論語讀後感 篇7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秀,也是無用的。”這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後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裏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瞭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幹,並且忠於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論語讀後感 篇8

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長夜中的一盞明燈,像洶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燈塔,像茫茫雪野上鑽出的一株小草,帶給我們希望。在我心目中,就有這樣一部凝結了古人智慧的書——《論語》。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書中記載了聖人孔子和他學生的對話,涉及學習、爲人、處世、治國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其中,有兩段使我受益匪淺,讓我來告訴你吧!

第一段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的語言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們學習了新知識後,一定要時常溫習,使它真正成爲我們的'本領。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爲孔子的學生,曾子告訴我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行爲進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盡心竭力幫助過別人?是否誠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時複習了老師傳授的知識?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如果堅持每天做到這“三省”,我們就一定會越來越棒!

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經典讀物,在不斷的閱讀中細細品味先人的智慧吧!

論語讀後感 篇9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哪些形式)幹什麼?”子貢就說,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麼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別了。

對於這段話,我的明白就是作爲人,本質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能夠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而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構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爲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中體現出來的,那麼着能夠說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嗎?我認爲不,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能夠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註》之後,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爲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