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原文、翻譯、賞析

論語 閱讀(1.95W)

論語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論語原文、翻譯、賞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

第一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按時地去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爲“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爲朋,同志爲友。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爲並且)例:學而時習之。

轉折。(可譯爲卻)例:人不知而不慍。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瞭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爲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爲“我”或“自己”

第二則:爲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爲(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爲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爲: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信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爲“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爲“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爲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爲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爲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爲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爲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爲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藉。

爲:作爲。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錶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這裏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zhì)也。”(《爲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爲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

1、誨女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楊伯峻《論語譯註》)

2、誨女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女,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現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看齊

賢:德才兼備的人

焉:句末語氣詞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爲鑑,取長補短。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詞“於之”,在那裏;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爲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剛強,勇毅

仁:這裏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已:結束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爲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之:這裏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

然後(古今詞):然,後。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後,以後。

士:有抱負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保持節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象。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爲警世格言

賞析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

【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停止。形容爲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三人行,必有我師】: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爲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歲寒松柏】:比喻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節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多個(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個的意思。)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論語原文、翻譯、賞析2

論語·爲政篇 春秋戰國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爲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爲,無勇也。”

《論語·爲政篇》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來統治國家的人,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孔子說:“用強權手段、法制禁令來管理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了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不但懂得廉潔是非,而且從心裏歸服。”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就有了自己的德行和做人的原則;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爲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能接受;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不久,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道,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要依照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只用爲兒女的身體健康擔憂,而不用擔憂其他方面。”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今許多人認爲的孝呀,就是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其實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孝順,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侍奉父母時,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去做,有了可口的飯菜,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爲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孔子說:“我給顏回授課,一整天下來他都不提任何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愚鈍的人。等他回去後,我觀察他私下裏同別人討論時,卻能發揮我所講的,可見顏回他並不愚笨呀!”

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爲,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瞭解他心安於什麼事情。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應該先行動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做到後再把它說出來。”

孔子說:“君子團結衆人卻不與人勾結,品格卑劣的人則是互相勾結。”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子說:“批判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滅。”

孔子說:“仲由啊,讓爲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不明白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對於真正懂得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能少犯錯誤;要多看,有疑惑的先放在一旁不做,對於真正懂的,也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事後懊悔。說話很少犯錯,做事很少後悔,自然就有官職俸祿了。”

魯哀公問:“用什麼方法才能讓老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提拔那些正直的人,讓他們居於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來,讓他們居於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季康子問道:“要讓老百姓恭敬、盡忠並互相勉勵,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如果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恭敬;如果你能孝順父母、愛護幼小,他們就會忠誠;如果你能任用賢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們就會互相勉勵。”

有人對孔子說:“你爲什麼不去從政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於政事,也就是參與政事了,你以爲要怎樣才能算是參與政事呢?”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就好像牛車沒有大車轅和車轅前橫木相接的關鍵,馬車沒有轅前橫木兩端的木銷,它還怎麼行駛呢?”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知嗎?”孔子回答說:“商朝承襲了夏朝的禮儀制度,其中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承襲了商朝的禮儀制度,其中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後如果有繼承周朝的朝代,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祀的鬼神,你去祭它,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論語原文、翻譯、賞析3

論語十則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第一則:學習方法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按時地去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爲“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爲朋,同志爲友。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補充詞解釋:而:連詞。(可譯爲並且)例:學而時習之。轉折。(可譯爲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亦(yì):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自:從。知:瞭解。本段理解: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3句話講的是爲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爲“我”或“自己”

第二則:爲人處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爲(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爲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補充詞解釋: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檢查,反省。爲:替。謀:謀劃。忠:盡心盡力。信:誠信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重點字詞解釋: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爲“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爲“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我以爲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爲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爲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也有學者以爲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爲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爲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而:連詞,表順承,就知:領悟。可:可以。以:憑藉。爲:作爲。另外詞解釋:溫故知新(成語):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重點字詞解釋:而:連詞,錶轉折。則:連詞,相當於“就”、“便”。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dài):這裏指有害。本意:危險。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度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zhì)也。”(《爲政》)孔子說:“仲由啊,讓爲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 1、誨女知之乎!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楊伯峻《論語譯註》)2、誨女知之乎!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3、誨女知之乎!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4、誨,女知之乎?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5、誨女,知之乎?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6、誨女知之乎!(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現論語》)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智慧。重點字詞解釋: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東西誨:教,傳授。乎:語音助詞。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度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重點字詞解釋: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齊:看齊賢:德才兼備的人焉:句末語氣詞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爲鑑,取長補短。

第七則:學習態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重點字詞解釋: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詞“於之”,在那裏;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則: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爲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詞語解釋: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剛強,勇毅仁:這裏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已:結束

第九則:修身做人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爲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之:這裏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然後(古今詞):然,後。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後,以後。士:有抱負的人。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保持節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象。

第十則:修身做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重點字詞解釋:一言:一個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爲警世格言。

賞析: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停止。形容爲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三人行,必有我師】: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爲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歲寒松柏】:比喻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節操高尚。【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多個(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個的意思。)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論語原文、翻譯、賞析4

論語·先進篇 春秋戰國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爲之槨。子曰:“纔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爲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爲慟而誰爲?”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魯人爲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爲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爲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爲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子路使子羔爲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爲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

《論語·先進篇》譯文

孔子說:“先學習了禮樂而後做官的,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後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讓我來選用人才,那麼我贊成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孔子說:“曾跟我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困厄的弟子們,現在都不在我的身邊了。”

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能說會道的有:宰 我、子貢;精於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古典文獻的有:子游、 子夏。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啊,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喜歡的。”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異議。”

南容把幾句“白圭”詩讀了好多遍,孔子就把自己老兄的女兒嫁給了他。

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不幸早逝了。現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了。”

顏淵死了,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把車賣了給顏淵做一個外槨。孔子說:“不管有才能還是沒才能,說來也都是各自的兒子。孔鯉死了,也只有棺,沒有槨。我不能賣掉車子步行來給他置辦槨。因爲我曾經做過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顏淵死了,孔子說:“唉!天要亡我呀!天要亡我呀!”

顏淵死了,孔子哭得極其悲痛。跟隨孔子的人說:“您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是太悲傷過度了嗎?我不爲這個人悲傷過度,又爲誰呢?”

顏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想要厚葬他。孔子說:“不可以”學生們還是厚葬了他。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像對待兒子一樣看待他。這不是我的意思呀,是那些學生們要這樣辦。”

季路問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說:“人還不能服侍,怎麼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說:“敢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對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裏能知道死呢?”

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邊,樣子正直而恭敬;子路是很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的樣子溫和快樂。孔子很高興。但他說:“像仲由這樣,恐怕得不到善終”

魯國的執政大臣要翻修長府。閔子騫說:“照老樣子不好嗎?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說:“閔子騫這個人平常不大說話,但一開口必定說到要害上。”

孔子說:“仲由彈瑟,爲什麼在我這裏彈呢?”孔子的其他學生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說:“仲由的學問啊,已經具備規模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優秀呢?”孔子回答說:“顓孫師有些過分,卜商有些趕不上。”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優秀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還要富有,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財。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孔子說:“顏回呀,他的道德修養已經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很貧困。端木賜不聽天由命,而去做生意,猜測市場行情往往很準。”

子張問成爲善人的方法。孔子說:“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

孔子說:“總是談論、讚許那些言語誠實的人。這種善談的人到底是真君子呢?還是隻是僞裝莊重的人呢?”

子路問:“聽到了應當做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嗎?”孔子說:“有父親兄弟在,怎麼能聽到就立刻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激勵他;仲由好勇勝人,所以我要壓壓他。”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顏淵後來趕來。孔子說:“我還以爲你死了呢。”顏淵說:“您還活着,我怎麼敢先死呢?”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稱作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爲你是問別人,原來是問仲由和冉求呀。我們所說的大臣,應該能以合於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便寧可不幹。現在由和求這兩個人呀,只算得上是備位充數的臣罷了。”季子然又問:“那麼,他們肯聽話嗎?”孔子說:“如果是殺父親殺君主,他們也是不會聽從的。”

子路叫子羔去做費地的長官。孔子說:“是禍害子弟的做法。”子路說:“有百姓,有土地五穀,何必讀書纔算學習?”子說:“所以我討厭那些能說會道的人。”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着。孔子說:“不要因爲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瞭解我呀!’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麼樣?”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公西華,你怎麼樣?”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什麼,願意學習罷了。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戴好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曾皙,你怎麼樣?”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着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裏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兒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您爲什麼笑仲由呢?”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曾皙又問:“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孔子說:“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再問:“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孔子說:“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

論語原文、翻譯、賞析5

原文:

論語十則

先秦:佚名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譯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爲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爲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爲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註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yì)君子乎?”(《學而》)

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時習:按時地去複習。說:通假字,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爲朋,同志爲友。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慍:生氣,發怒。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而:連詞。(可譯爲並且)例:學而時習之。轉折。(可譯爲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亦: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自:從。知:瞭解。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三省: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爲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檢查,反省。爲:替。謀:謀劃。忠:盡心盡力。信:誠信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而:連詞,表順承,就知:領悟。可:可以。以:憑藉。爲:作爲。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爲政》)

而:連詞,錶轉折。則:連詞,相當於“就”、“便”。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這裏指有害。本意:危險。

子曰:“由,誨(huì)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zhì)也。”(《爲政》)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聰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東西誨:教,傳授。乎:語音助詞。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齊:看齊賢:德才兼備的人焉:句末語氣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詞“於之”,在那裏;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士:有抱負的人。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毅:剛強,勇毅。仁:這裏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已:結束。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之:這裏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然後(古今詞):然,後。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後,以後。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一言:一個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賞析: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

【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停止。形容爲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三人行,必有我師】: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爲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歲寒松柏】:比喻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節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多個(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個的意思。)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論語原文、翻譯、賞析6

論語·泰伯篇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子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爲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論語·泰伯篇》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多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恰當的詞句來讚美他。”

孔子說:“恭敬卻不知禮,就會徒勞無功;謹慎卻不知禮,便會畏縮拘謹;勇猛卻不知禮,容易莽撞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會顯得尖利刻薄。君子能厚待自己的親族,民衆中則會興起仁德的風氣;君子不遺棄故交舊朋,那民衆便不會對人冷淡漠然了。”

曾子生病了,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損傷。如何做到沒有損傷的呢?如詩所言:‘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後,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於禍害刑戮了!弟子們!”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面色端莊嚴正,這樣就容易使人信服;講究言辭和聲氣,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錯誤。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曾子說:“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知識淵博的人卻向知識淺薄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卻像空虛無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寄放於他,即使在生死存亡關頭也不會妥協。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爲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孔子說:“人的修養從學習《詩》開始,把禮作爲立身的根基,掌握音樂使所學得以完成。”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讓他們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

孔子說:“喜歡勇敢逞強卻厭惡貧困,是一種禍害。對不仁的人憎惡太過,也是一種禍害。”

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而吝嗇的話,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孔子說:“做人要勤奮好學,要堅持真理,堅定信仰。處在危險境地的國家不進入,處在亂世的邦國不去居住。天下國家有正道就現身,荒亂無道就隱退。國家有道,而自己貧窮鄙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有顯貴,也是恥辱。”

孔子說:“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孔子說:“從太師摯開始演奏,到結尾演奏《關雎》樂曲的時間裏,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在我耳邊迴盪。”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又不謹慎老實,表面上誠懇卻不守信用,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人。”

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什麼似的,追趕上了又擔心會丟失。”

孔子說:“多麼崇高啊!舜、禹擁有天下,不是爲了自己享受卻是爲了黎明百姓。”

孔子說:“真偉大啊!真崇高啊!堯這樣的君主。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堯能效法於上天。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怎麼來讚美他。真是崇高啊,他創建的功績,真是崇高呀!他制定的禮儀制度,真是燦爛美好呀!”

舜擁有了五位賢臣,就治理好了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位能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賢臣。”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虞舜時代以及周武王時,人才最盛。然而武王十位治國人才中有一位還是婦女,所以實際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孔子說:“對於禹,我對他沒什麼意見;他的飲食很簡單卻盡力去孝敬鬼神;衣服簡樸,祭祀時卻儘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卻把力量完全用於溝渠水利上。禹,我對他確實沒有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