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國學常識>

《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精選6篇)

國學常識 閱讀(2.4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心得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心得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精選6篇)

《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讀《水經注》有感而發:《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餘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爲《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爲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經注》保存了許多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水經注》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爲了著作此書,他蒐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採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蹟,追本溯源,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中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酈道元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89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代表作有《水經注》。道元寫景文字,遣詞精當,“詞組隻字,妙絕古今”。歷來研究《水經注》稱“酈學”。唐代李白、杜甫的詩,都吸收了《水經注》的藝術滋養,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文章實脫胎於《水經注》。宋朝蘇軾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也屢讀。”張岱說:“古人記山水,太上有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劉熙載亦云:“酈道元敘山水,峻潔層深,奄有楚辭《山鬼》、《招隱士》勝境。柳州遊記,此先導也”日本地理學家米倉二郎稱酈道元爲“中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地理學家”。

《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爲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最讓我欣喜的是《水經注》中涉及了我們房山的山山水水,而且描述得很詳細。這也許因作者酈道元先生是涿州人之故吧!因爲北魏時期,房山地區還屬於涿州管轄。書中記錄了“大防嶺”、“獨鹿山”“巨馬河”、“聖水”、“儽水”等重要水文信息。

特別是對“鳴澤渚”的記載,意義重大,具有現實意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聖水篇中提到“鳴澤渚”: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渚也;司馬遷在撰寫《史記》之前,曾到涿鹿山、涿鹿邑一帶進行過實地考察,他的考察,是在漢元封四年(公元前107)跟隨漢武帝二次北巡時進行的。《史記孝武本紀》中對此行的記述爲:“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那古鳴澤渚在現在的'什麼方位那?水源自那裏那?《水經注》寫鳴澤渚水源“西則獨樹水(房山縣誌稱灌河)注之,水出遒縣北山”,服虔《注》:獨鹿,山名,在遒(淶水縣古稱)縣北界。《讀史方輿紀要》中也說:“獨鹿山,州(指涿州)西十五里,下有鳴澤。故此,古稱的“獨樹水”就是現在的南泉水河,源頭在大石窩鎮的水頭村。那“鳴澤渚”的另一個源頭就是北泉水河(甘泉水),源頭在長溝鎮三座庵村,途中匯入上千眼泉水,泱泱南下,匯入“鳴澤湖”。

關於“鳴澤渚”今在何處?《水經注》聖水篇雲:漢景帝中三年(公元前147年),封匈奴降王(匈奴王徐盧等六人攜部落投奔西漢)賜爲侯國,王莽之垣翰亭矣,世渭之頃城,非也。又東徑頃(應爲涿州北青<青與頃同音>崗村至胡良村一帶,青崗遺址6000年曆史。而“胡良村”解釋爲:胡爲匈奴,良爲好,胡良村可解釋爲匈奴良民村,即匈奴封地,亦地名也,故有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該河從青岡村及胡良村西北來,西南轉向東出,所謂南前北後與描述相符)。又東,洛水注之,水上承鳴澤渚,渚(湖)方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行幸鳴澤者也。服虔(東漢末期學者)曰:澤名,在逎縣(淶水縣北張坊一帶,應爲蔡莊古城位於房山區西南部與河北省淶水縣交界的大石窩鎮蔡莊村南0.5公里處)北界。即此澤矣。西則獨樹水(獨樹村)注(大石窩南泉河也叫灌河)之,水出逎縣北山,東入渚。北有甘泉水(長溝北泉河也叫甘河)注之,水出良鄉西山,東南徑西鄉城(現長溝村東)西,而南注鳴澤渚(據上述描述鳴澤渚在現長溝鎮長溝村及西和南邊位置包括墳莊村,良各莊村,雙磨村夾河村南大面積水田所在地,在墳莊村南七十年代曾從地下數米出挖很厚草炭曾爲肥出售,說明該地數米出過去淤積大量植被後被於埋視爲過去湖泊的沉積物,爲湖泊的湖底)渚水東出爲洛水,又東徑西鄉城(長溝鎮長溝鎮東有漢殘城夯土牆)南,又東徑垣縣而南入垣水(胡良河)。

由此可推斷,古“鳴澤渚”的現址,應該在房山區長溝鎮南部與河北涿州市百尺竿鄉、東仙坡鎮的稻田種植區。雖然稻田耕作一千餘年,一遇雨水豐年仍成澤國。

讀《水經注》一書,收穫頗豐。但願政府能夠協調各方關係,恢復千年以前“鳴澤渚”時的自然風貌:其北依羣山峻嶺,南鄰滔滔湍急之巨馬河,夏日青山綠水,冬日羣山白雪皚皚,魚鳥成羣,湖光山色映襯西鄉城,鹿羚不時遊走丘壑山間,美不勝數!給市民提供一處新的休閒盛景!

《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北魏晚期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注》這本書分四十卷。記載有水道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大至江河,小到溪流。

《水經注》記載的河流衆多,尤其是北方水系,更爲詳細。而它不僅記載當時黃河的水道,還記載了黃河以前的古道。書中對於水道源頭存在伏流的記載,在科學上是極有創見的。此外對各條河流之水文變化的記載,更是前代著作中前所未見。

其中有一篇三峽在作者的筆下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這美景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三峽的各種的.奇觀異景,都被作者描繪得淋漓盡致。

現在有關《水經注》的研究仍在不斷髮展,並影響到國外,出現了不少有名的“洋酈學家”。《水經注》所保存的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媽媽買了假期書單中的《水經注》,厚厚的四本呀,經典的文言地理書。我只能淺讀了,因爲太厚了,我根本沒有信心細緻地讀完。其實文言部分應該並沒有多少字,但是加上註釋和譯文,就厚了。

先看第一冊,光介紹作者酈道元與《水經注》的淵源就用了半本書頁。講酈道元的時代和他的生平用了64頁。酈道元生活的大時代背景是北魏。北魏是由少數民族創立的朝代,統治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逐漸漢化,統治中心也由北方遷到了洛陽,是個民族大融合的朝代。酈道元的一生與他的家族和北魏王朝的興衰共浮沉。酈道元在北魏孝文帝當政時爲官,在孝文帝身邊擔任要職,相當於孝文帝的'祕書。彼時孝文帝雄才偉略,心懷統一全國的遠大抱負,推行漢化政策,禁用鮮卑語,改用漢語,都城從大同遷到洛陽,使北魏疆土達到最大。後來,到孝明帝時,因爲酈道元在歷史地理方面知識淵博被委以勘察地名的任務。他因此考察西北和北方地區。他曾當過很多地方官,也曾官居要職。但他爲官清廉,秉正執法,得罪了很多權貴,後被陷害而死。

酈道元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地考察和調查了北魏政權統轄下的大部分地區,去過許多名山大川,但不只是遊歷,而是做實實在在的地理考察。經過大量實地考察後,在《水經》的基礎上撰注而成《水經注》一書。因此,《水經注》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經》文,是《水經》原文,另一部分是《注》文,是酈道元所撰寫。《水經》的字數只有1萬多字,而《水經注》的字數多達30多萬。因此,《水經注》是一部繼承與創新的不朽的偉大的地理著作。

《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水經注》40卷,北魏酈道元著,有清乾隆十九年(1784)趙一清《水經注釋》;乾隆三十九年(1774)戴震四庫館校勘本《水經注》;光緒十四年(1888)薛福成刊行全祖望《七校本》;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王國維《水經注校》。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陳橋驛點校本。另有1935年哈佛燕京學社鄭德坤編《水經注引得》。

《水經注》是一部以河流系統爲綱的古代歷史地理名著,系酈道元在公元6世紀初期爲桑欽所撰《水經》作注的一部著作。據載桑欽《水經》,僅記載了我國水道137條,內容比較簡單,而酈道元所作註文,記載的水道卻有1252條,大至江河,小至溪津陂澤,皆在包羅之列。內容比《水經》增加了近10倍,註文多了近20倍,達30萬字。書中不僅敘述了水流的發源和流向,水域內水文、地質、土壤、植被、動物分佈等情況,還兼及流經地區的山丘、丘陵、陂澤的地貌,重要的.關塞隘障,郡縣鄉亭聚的地址及故墟和有關的歷史遺蹟。對於每一條水道都能多方印證,力求覈實其方位和流域,使河流和地區都能脈絡清楚,區劃分明。因此此書是一部我國古代最重要、最全面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後人對其十分重視;歷代都有學者專門研究、翻印、圈點、校正、箋疏。明清時形成了對該書及其作者研究的專門學問——“酈學”。研究校釋者多達四五十家,其中以全祖望,趙一清、戴震三家最負盛名。近人王國維據十幾種版本校勘的《水經注校》,使之有了最完善的校注本。今人陳橋驛著有《水經注研究》、《水經注研究二集》,爲研究是書獨闢蹊徑。

《水經注》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前幾日科學家屠呦呦再次登上熱搜,一是因爲針對瘧疾對於青蒿素的抗藥性的解決,還有就是青蒿素對於紅斑狼瘡的治療正在實驗中,成果顯著。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世界人民的希望。從一開始,青蒿素的產生就離不開“中醫”兩個字,尤其是古書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這讓許多人對於中華文明,尤其是古代文明遺留下的寶貴財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爲地理專業的原因,在歷史地理課程上,爲了增進豐富的歷史地理知識,也是出於對中華古代文化知識的樂趣,花費了十多天的時間大致閱讀了酈道元的《水經注》。

因爲《水經注》篇幅不短,而且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查找註釋書籍,也需要參考當今時代的電子地圖等物,專業性程度很高,需要古文和地理許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在閱讀之後的感受更多是偏向於酈道元書籍上的感性認識。

《水經注》顧名思義也就是主要針對描寫中國的諸多河流的《水經》所做注,《水經注》看似爲《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爲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中國歷史發展中過程中,有很多古籍都涉及到了河流,《山海經》、《禹貢》就在《詩經》中還有“在水一方”的美句。而最爲出名的古書和作者卻是酈道元。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這樣形容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而這樣說黃河是母親河似乎長江又不太樂意。可見對於河流的喜愛是中華民族自產生以來就所有的。大河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的共同特點,而中國的河流無論從數量或是總量上都優於其他三個國家,其他三大文明的消亡與中國文明五千年的傳承,和大河關係巨大。酈道元曾在《水經注序》中說:“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在古代社會,河流可以直接創造衣食住行。沿河的湖泊和水庫都爲人們提供了大量的水產,而且有葷有素,種類繁多。而河流的在交通上的價值十分地大,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長江中下游沿岸經濟都很發達。而現如今,西部大開發廣西西江沿岸經濟地帶也被納入主要經濟帶中。受路上交通不便,水上交通能緩解這種不利。當然,在古代,就有利用水車工作的現象,而現如今,水力發電更是利用河流的最佳方式。《水經注》記載了各條河流從源地開始的整個流程中,沿途的河牀寬度、瀑布、急流等情況,而且描述的極爲細緻,以這樣的.古代自然地理資料,與現代情況來比較,那麼,對於某一河段的歷史時期的變化,就可以瞭如指掌。那麼根據這些資料或者其他的歷史地理有關資料,地理學家就可以計算河流或者瀑布的位置分析,溯流侵蝕的速度等重要內容,對地質學研究非常重要。當然,《水經注》對於沿海平原的河流季節性枯水和河流水文方面都有非常充分的記載。

沈括的《夢溪筆談》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爲“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而像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都是中國古代科學著作。上邊記載了農業手工業或是科學知識,而酈道元的《水經注》上也同樣包含其內容。《水經注》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內容完整而詳盡,除了描述南方河流的灌溉工程外,對於北方(如永定河)水利工程的主要結構和灌溉效益都有明確的記載,還記錄的領導人和施工人數,可見細緻專業。當然了對於如今已經消失的樓蘭等古代新疆綠洲農業也都有設計。最讓人驚訝的是,在酈道元所處的南北朝時期,工業還是相對落後,自然同沈括所處的宋代無法比較,可是酈道元仍然記載了完整的採礦、冶金、機器技術等,對於今陝西和河西走廊的石油分佈情況也有了詳細記載。本來在閱讀之前,以爲都是關於河流的內容,可是沒想到的是裏面還有豐富的城市地理的內容,酈道元甚至花了七千多字的篇幅詳細描述了北魏當時的首都洛陽。當然了,酈道元對於那些小城邑和外國的城市也都有描述。在軍事地理上,酈道元除了軍事地理方面內容外,還描寫了許多戰爭的場面,除了酈道元的興趣和知識的必要性外,和酈道元本身的政治抱負也非常有關係。

酈道元出生於北魏,父親和他自己都受到了拓跋宏的重用,酈道元的政治抱負和拓跋宏的宏偉政治藍圖有非常大的關係。一個是有決心要統一祖國的皇帝拓跋宏,一個是他器重的漢族知識分子家族。太和十五年拓跋宏親政,從各方面準備,決心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惜拓跋宏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北魏喪失明君,內憂外患使得強盛一時的北魏江河日下,南征,無望。酈道元眼看祖國統一無望,河山支離破碎,政治抱負蕩然無存。從這段時期開始,酈道元潛心於《水經注》的撰寫,通過著述來表達他對熱愛祖國河山和渴望祖國統一的胸懷。通過閱讀《水經注》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酈道元不是借寫作排遣愁懷,而是用這種對祖國大好河川自然環境和人文活動的細緻而生動的描述,來表達愛國之情。

《水經注》的評價如此之高,不僅在於酈道元豐富細緻的描寫地理知識,他的文采更是一絕。酈道元歷來被評價爲描寫風景的能手。用精簡對仗工整的語言,內容卻特別豐富。這也是《水經注》能夠在當今也受歡迎的原因。《水經注》中一大特色就是還利用了方言,放到文學作品層次來講,像電影《鬼子來了》、小說《紅高粱家族》等,都是極具方言特色,和作者家鄉獨特的魅力。可酈道元寫“注”,在表達和闡述的時候還能注重文學性,尤其是以一個“外鄉人”去表達祖國整個區域的特色,這種能力是非常值得後人學習的。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僅是古書籍,古建築、古服飾等都是值得當代人學習的。央視頻道《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一期在介紹故宮博物院的“樣式雷燙樣”時,講到在清朝建皇陵的時候已經用到現代地理信息系統的格網數字模型,即DTM。其他期節目中還展覽出“萬國坤輿圖”,明朝時期的地圖精確度卻極高。中國文化的寶庫一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無論是《肘後備急方》,還是《水經注》,這些都是五千年文化沉澱下來的。每個專業這都能在歷史中找到精華並且傳承,醫學、地理、植物、建築……《水經注》是歷史和地理相結合並昇華的書籍,裏面的豐富寶貴知識值得我們繼續學習。